【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所處的7大洲、4大洋只不過是地球的某一個形態表現,地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事實上,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次重大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會造成地球上生物的大起大落。人類也才誕生幾十萬年而已(新人),能不能抵抗地球的變化,還真未可知。
那麼,地球最初是什麼樣子的?它又經過了哪些變化呢?這就是本章筆俠要給大家聊的。接下來,筆俠會結合10張圖來給大家描述地球板塊「漂流」的全過程。
當然,筆俠要說的,在未得到證實之前,一切都還是假說。但,假說不是妄說,它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地球最初是一個火球,就像太陽那樣。後來,它遇到了一顆帶水的隕石,於是,地球上產生了水,地表逐漸冷卻下來,形成了固態的巖石。
由於地心引力,水沒有散去,而是附著在了地球的表面,形成海洋。有人說:那個時候地球沒有陸地,全部被海洋所覆蓋,直到6億年前被太陽引力所俘獲。所以,地球的生物是從海洋起源的。
地球被太陽俘獲以後,有了公轉和自轉,轉動讓地殼發生了運動,於是,有的地方凸出來,形成高山,有的地方凹下去,形成谷地,海水被引入谷地,高山便露了出來,這就是最早的大陸。
1、5.4億年前(寒武紀)
最早的大陸形成於地球的中部和南部,北半球很少。此時,很難看出地球現在的樣子,不過,筆俠還是根據其變化過程,將最早的亞歐大陸雛形畫了出來。看到了吧?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對於古老闆塊的名稱有很多種,為了大家易於理解,我就按現在的板塊名稱來描述吧。
2、4.3億年前(志留紀)
到了志留紀,地球變成這個樣子了。亞歐板塊很明顯在往北半球「移動」。其餘的,就是剩下的5大洲,大部分還是在南半球,而且很雜亂。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前的奧陶紀末期(4.4億年前),地球發生了第1次物種大滅絕,地殼的巨大變化估計是這一事件的罪魁禍首。
3、4億年前(泥盆紀)
泥盆紀,板塊運動變化不大,只是陸地變得更多了些。這使得兩棲類動物興起,魚類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
4、3.4億年前(石炭紀)
石炭紀的大陸發生了巨變,大陸幾乎集中到了一塊,亞歐大陸勉強靠攏了,而其它大陸也湊在了一起。且明顯都在往北半球移動。
這麼大的地殼運動也隨之帶來了地球的第2次物種大滅絕,其中,滅絕最多的是海洋生物。
5、2.4億年前(三疊紀)
三疊紀,大陸板塊進一步合併,形成一個超級大陸,由於撞擊,形成了眾多的山脈褶皺,這也是現在很多山脈形成的原因。此時,亞歐大陸仍未成型,其它大陸則緊緊地連在一塊。
可以看到:這時的地球很少冰川覆蓋,整體氣候溫暖乾燥,這使得在此之前的二疊紀晚期(2.5億年前),地球發生了第3次物種大滅絕,新的氣候淘汰了舊的物種,這為爬行動物的迅猛發展鋪平了道路。
6、2億年前(三疊紀末期)
相對於2.4億年前,這時的大陸似乎在向北擠壓,南極已無大陸,而北極則首次有了大陸,氣候依然溫暖,很少冰川。
但不知為何,在這4000萬年間,地球又經歷了一次小規模的物種滅絕(第4次)。隨之而來的,就是恐龍的出現,恐龍此後獨霸地球一億多年。
7、1.6億年前(侏羅紀)
侏羅紀,屬於恐龍的時代,這時的地球處於合併後的大分裂期。
大洋洲、印度、美洲,開始逐漸從非洲分裂開來,向四周移動。同時,亞歐大陸除了印度基本合併到了一塊兒。
8、8千萬年前(白堊紀)
白堊紀,大陸進一步分裂,今天的世界格局已經初見雛形。南極再次形成大陸,亞歐板塊逐漸南下,和非洲靠近,美洲、大洋洲、印度向兩側散開。
從地質上看,似乎對恐龍沒有造成滅絕性傷害,但到了白堊紀末期(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了(除了部分鳥類),同時伴隨的是第5次物種大滅絕。可以猜想:當時地球遭遇到了不可預測的外力作用,導致物種大滅絕。
9、5千萬年前(始新世)
始新世,地球和現在基本沒有多大區別了,非洲向北移動和亞歐大陸進一步靠近,印度馬上就要撞上亞歐板塊了,之後便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同時,大洋洲也在遠離南極而去。
10、現在
從現在看,非洲和大洋洲還在向北半球移動,可以想像:它們還會幹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南北極被冰層覆蓋,極地氣候正在影響著我們;青藏高原常年積雪,那是因為地熱來自於地核,越高的地方就越寒冷,但,青藏高原的雪正在慢慢融化,從地球變暖可以得知:我們正處在最後一個間冰期,氣候會越來越暖,雪會慢慢融化(包括兩級),直到下一個冰川期的到來。而我們能做的,微乎其微。
未來,地球還將朝著它既定的方向發生變化,就像日本始終要滑入馬裡亞納海溝一樣,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我們要做的,是活好當下。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個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