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一直在移動,到一億年後,地球的板塊或將融為一個地球村

2020-12-25 奇點先驅

除了海洋之外,對人類來說,地球中的板塊是很重要的。地球的地圖告訴我們中國居住在亞歐板塊,每一個國家都會居住在一個特定的板塊構造中。

如果不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每一個板塊中居住的人類或許就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人類居住,這種隔著板塊和海洋,讓人類不僅在生活方式、外貌特徵、甚至是許多思想都不一致的人最終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只是一種相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國人知道美國人的存在,而並沒有在地理位置上實現融合。

幾億年前,地球的板塊一直都在移動,才移動到現在地圖中的樣式,直到現在,我們看著地球的六大板塊似乎沒有在移動和改變地圖,其實,地球的六大板塊一直都在動蕩。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由板塊與板塊之間碰撞形成的地震。那麼就是說,板塊一直在以一個緩慢的速度在移動。

既然這樣,不少的科學家就預測在未來的一億年後,地球的板塊有沒有可能融合成一個地球村?其實,任何的預測都是一種概率事件。首先,從板塊運動的規律中,研究人員發現其實板塊運動多半是地球內核的一些物質驅使其中在動,那也就是說,未來板塊也有可能走向變得更散,也可能走的更加集中。

總而言之,板塊會一直在移動,亞歐板塊會不會與臨近的板塊進行貼合?這也是一種概率事件,有一半的可能會像現在這樣分離,也有一半概率會融合在一起。

相關焦點

  • 「躁動的地球」地球板塊移動似乎幾十億年以來就沒有停止過!
    海溝是板塊鑽入地球深部而形成的。例如太平洋的情形,南美海面過來的太平洋板塊與載著歐亞大陸的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後潛入其下面。這個潛入的板塊被稱為板片,很多情形是它會積存在上地幔與下地幔的交界處而變成「巨石」(意指停滯的「不流動板塊」)。
  • 10張圖看盡地球6億年板塊「漂流史」,未來,我們何去何從?
    到了志留紀,地球變成這個樣子了。亞歐板塊很明顯在往北半球「移動」。其餘的,就是剩下的5大洲,大部分還是在南半球,而且很雜亂。 但不知為何,在這4000萬年間,地球又經歷了一次小規模的物種滅絕(第4次)。隨之而來的,就是恐龍的出現,恐龍此後獨霸地球一億多年。 7、1.6億年前(侏羅紀)
  • 地球體積一直在變大嗎?大陸板塊居然是罪魁禍首!
    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始於30億年前
    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早在32億年前,地球表面深處的板塊就在移動。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板塊運動是地球的重要特徵,它孕育了平整的陸地,塑造了崎嶇的山脈。重要的是,板塊運動會帶動地表以下深處的巖石,將它們向上推,暴露在大氣中。長此以往,它導致了一些重要的化學反應,促進了地球大氣的穩定,最終創造了如今的宜居環境。澳大利亞西部皮爾巴拉克拉通的地質圖,顯示了25到35億年前的巖石。
  • 專家繪製遠古全球板塊構造圖 填補地球5億年空白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7月11日發表文章,科學家繪製了一幅地圖,填補了地球歷史上5億年的空白。具體摘要如下:據估計地球的年齡在45億年左右,生命大約出現在30億年前。為揭示這一不可思議的歷史,科學家利用一系列不同的技術來確定大陸移動的時間和地點;生命如何進化;氣候如何隨時間變化;海洋上升和下降的時間以及陸地如何形成等。地殼構造板塊——構成地球最外層的不斷移動的巨大巖石板塊——是所有這些研究的中心。我們與同事一道發表了地球歷史上一段5億年跨度時期(即從10億年前至5.2億年前)的全球板塊構造圖。
  • 地球板塊停止運動有多可怕?比它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更傷
    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板塊至少已經持續運動44億年,它創造了我們的山川和海洋,同時也帶來了可怕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由於板塊運動,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下來,當冷卻到一定程度時,板塊運動也將停止。
  • 為什麼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的「小鮮肉」?地球板塊「神仙打架」
    而在四五千萬年前,廣場和大廈還沒有連在一起,它們屬於不同的陸地板塊。喜馬拉雅山和其以北的青藏高原還沒有隆起,而是跟東亞大陸高度差不多,他們屬於亞歐板塊。而印度次大陸在印度洋板塊,其更早的時候是跟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印度大陸不斷向東北漂移,它的移動速度和力度超過亞歐板塊,所以對後者形成了俯衝。
  • 網友問:既然有大陸漂移說,為什麼近代不見板塊在移動?
    地球板塊隨時都在移動,只是短時間內移動距離不明顯而已,比如珠穆朗瑪峰每年會向東北方向移動4cm,高度也會上升0.3cm。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其中地幔主要是1000~3000攝氏度的熔融巖漿,處於最上層的地殼是不穩定的,會隨著地幔中巖漿的流動而發生位移,當地殼的某處發生斷裂時就會形成地震和火山。地殼主要有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 地質學家:地球2.5億年後再現「盤古大陸」
    很多人相信,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那就是「盤古大陸」。隨著巖石圈板塊的移動,「盤古大陸」分裂開來,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依靠當今科技手段的不斷成熟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地質學家們現在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據《紐約時報》1月9日報導,地質學家從對過去的挖掘進入到對未來的預測,第一次精確描繪出了過去2億年到未來2.5億年間地球外貌變化的模擬圖。
  •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海外網1月16日電 日本內閤府2011年曾設立專門機構,預測將於日本南部近海發生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近日,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現象,專家稱可能與未來的大地震存在關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網站16日報導,日本內閤府的相關報告稱,如果該地區板塊劇烈移動,將引發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日本歷史上記載的大地震中,有十幾場與該板塊的移動有關,且都間隔90至150年。最近的「昭和東南海地震」發生於1946年,芮氏8.0級,還引發了4至6米高的海嘯。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人類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進步,認識也不斷的深入,但是對於我們人類個體而言,可能並不會馬上和那些科學認識達到同一高度。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的大陸並非通過板塊俯衝形成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柯廷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證據表明,地球上最初的幾塊大陸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在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環境中俯衝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過程創造出來的。
  • 地質學家精確描繪地球未來 各塊大陸將合而為一
    隨著巖石圈板塊的移動,「盤古大陸」分裂開來,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依靠當今科技手段的不斷成熟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地質學家們現在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據《紐約時報》1月9日報導,地質學家從對過去的挖掘進入到對未來的預測,第一次精確描繪出了過去2億年到未來2.5億年間地球外貌變化的模擬圖。
  • 大西洋出新海洋板塊?超級大陸形成進行時!「盤古大陸」或將重現
    作者:文/羅兆春前段時間,我們還在爭議地球的未來情況,不過科學界已經再次發表論文稱,我們地球的未來可能就只有一個「大陸」,而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未來地球的模擬,根據科學報告稱,我們地球構造板塊在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在地球上移動,其實移動這個問題我們科學界早就有提到過
  • 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
    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珠峰整體向長春或北京方向每年移動約3釐米  ●在垂直方向,珠峰地區每年隆升約4毫米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珠峰峰頂大地高計算  ●國產儀器擔綱高程測量,國產重力儀首次登頂實測峰頂重力值
  • 消失的大陸: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為何少了一半?
    新研究發現,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一半的大陸面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可能是被地幔吞噬。 若真是如此,這將是一個意外發現,因為地球科學家原以為大陸地殼太輕,不會沉入地幔。地幔是柔韌的地球中間層,地殼位居其上。 「以前認為地幔和地殼的相互作用相對較小,」參與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地球科學家大衛·羅利(David Rowley)在聲明中說,「但該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看法有誤。」 羅利和同事在研究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緩慢碰撞時,發現了地殼消失之謎。6000萬年以來,這兩塊大陸地殼一直在彼此擠壓,致使陸地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
  • 阿根廷《民族報》:兩億年後地球七大洲久別重逢
    阿根廷《民族報》10月2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地球未來的超級大陸」,文章摘要如下。     2.5億年後,地球依然存在。此時人類早已消亡,但地球仍然是各種生命的家園。不過除了少數神秘的化石,沒有任何痕跡證明人類曾經在地球上存在。     如果我們拜訪這個未來的地球,將會發現它非常陌生,難以辨認。
  • 板塊運動:尼泊爾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動3釐米
    中國網6月18日訊 據法國媒體6月16日報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移動4釐米,而之前發生的尼泊爾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動了3釐米。從這一現象可以很好地解釋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運動情況。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7.8級地震。據中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稱,這次地震導致珠穆朗瑪峰向西南方向移動了3釐米。
  • 中國科學家解釋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原因
    新華網   新華網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