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最大角石化石長20釐米

2021-01-09 搜狐網

第1頁:化石被專家畫上了圈,這可要重點保護喲 第2頁:你看這個角石化石,多像一隻大蝦

  抱犢寨的石頭會說話 欒教授聽了仨月才聽懂

  說石家莊4.4億年前是一片大海

  「這是角石化石,它們生活在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是早期的海洋古生物化石,也是太行山脈地質構造的又一個佐證。」5月20日,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欒文樓教授,在天下奇寨抱犢寨如是說。

  探解謎團意外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最大角石化石長約20釐米

  「抱犢寨海洋古生物化石的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

抱犢寨海拔580多米,山頂卻有600多畝的平地和66米厚的土層,我們是在3月初探解抱犢寨的這一奇特現象時,意外得到了這一重大發現。」欒文樓說。

  據欒文樓介紹,抱犢寨的巖石形成於距今5-4.4億多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他帶領研究生在這裡探尋抱犢寨成因時,無意間發現這裡分布的巖石不少是古生物化石。「在太行山區發現一個兩個化石,不算奇怪,但像抱犢寨這樣,發現大量的化石存在,卻並不多見。」欒文樓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驚喜。

  經初步調查,他們發現了各種珍貴的早期古生物化石上百處。尤其在水簾洞、仙人洞附近,化石保存清晰,而且豐富。5月20日,記者跟隨欒文樓教授在天門洞景區找到了他此前發現的那個最大的角石化石。

  「這個化石是我們發現的最大的角石化石,約20釐米長。化石的清晰度非常罕見。」欒文樓教授一邊向大家介紹這個化石的名稱,一邊向旁邊的景區人員說道:「這可是寶貝,一定得保護好。」

  在抱犢寨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很多化石。欒文樓教授和他的學生們此前發現的化石,都用紅漆作了標記。

  10分鐘纜車路程走過1億年地質演變

  大膽推測,這裡還有更多寶貝

  「從最下邊坐纜車一直向上走,抱犢寨的下部屬寒武紀地層,距今大約5.5億年,山頂屬於奧陶紀地層,距今4.4億年。咱們10分鐘的纜車路程,走過了一億年。可見相對地質變遷,人類是多麼渺小。」欒文樓風趣地說道。

  據介紹,抱犢寨的下部屬寒武紀地層,其中以三葉蟲化石為主,而且有以本地命名的「獲鹿莊氏蟲」。「寒武紀地層的三葉蟲化石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確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上部奧陶紀地層中出現的大量角石和腹足類動物蛇卷螺,卻是不爭的事實。此外,我們還發現大量的腕足類貝殼以及筆石等海生動物化石。」欒文樓教授說。

  「根據抱犢寨的地質構造,我們初步分析這裡一定還有大量的古生物遺蹟。這將對研究太行山區地質構造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我現在推斷,如果仔細進行深挖細掘,極有可能會發現魚類化石。如果這一推斷能變成現實,這將會在地質學領域乃至科學界產生一個很大的轟動。因為,據我了解,截至目前,4億年前的魚化石几乎沒有。」

  抱犢寨古生物化石群意義重大

  建議建成科普教育基地

  據欒文樓介紹,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而5.7億年前開始出現古生物。地質學角度的觀點認為,這個時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時代。「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可以解釋生物產生以後的進化過程,但對於生物的起源,卻無法做出解釋。目前看來,生命的起源需要地質學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而作為研究地質構造和成因的古生物化石,無疑就成了最最重要的證據。」

  「這些古生物化石為地質學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體證據。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蹟,其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珍貴性。抱犢寨化石群的發現,將有助於地質學家探究地球的歷史演化進程,生物演化進程以及人類歷史演化進程。沒有這些,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幾億年前,我們的石家莊,我們的太行山,我們的華北大平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現在人們旅遊,已不再滿足於趣味化,旅遊不是單純的美景享受。早在幾年前,我就提出石市旅遊應走向科普化、知識化。抱犢寨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地質教材,我覺得這裡應該建成石家莊的科普教育基地。」

  在談到這些古生物化石的經濟價值時,欒文樓教授強調,應以保護為主,個別地方甚至可以建成古生物博物館。

  【連結資料】

  角石是古代的一種海洋生物,是一種節肢動物。大約生活在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它的化石,對於研究地質構造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文/圖 本報記者 劉勇峰 實習生 劉玉倩 

(責任編輯:李培苗)

相關焦點

  • 桐梓堯龍山這個化石原位館,是這樣發現的……
    近日,位於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的堯龍山地學旅遊科普角石化石原位館建成,並向遊客和研學體驗的學生免費開放。遊客前來參觀化石群這處化石聚集點是今年7月被發現的。當時,貴州省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高級工程師張國祥等一行專家到當地進行地質科考,無意中發現了這處化石聚集點,並初步定名為角石類古生物化石。後經貴州省旅遊地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古生物專業鄧小傑鑑定,再次確認為角石類古生物化石,這裡的角石化石包含中華震旦角石、米契林角石等,但主要以震旦角石為主 。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發現兩條清晰龍化石專家在山上看到,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這塊石板呈近似長方形狀,最長處約2米,最寬處約1.5米,石板上一條龍化石為橫向,一條為縱向。兩條龍身體交叉,一條呈仰狀,一條呈趴狀。
  • 貴州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當時,112地質大隊生態環境院在開展地質災害大排查工作時,調查人員劉剛、鮑淼、林權富、楊光祥、何騰躍等,在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發現了這處龍古生物化石,初步分析屬古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並立即上報安順市自然資源局。
  • 古生物化石隨處可見!專家:堯龍山就是一座地質博物館
    今年6月3日,都市新聞報導了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的堯龍山上,存在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消息後,引起了省內相關機構專家學者的關注。據考察專家組介紹,早在1929年時,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教授等,曾沿川黔古道進行地質調查,在今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酒店埡至韓家店一帶,發現了距今4.4億年志留系地層,其巖石了露完整、層次清楚。
  • 石家莊一市民鹿泉遊玩發現疑似恐龍蛋化石(圖)
    昨日,石家莊市民榮師傅在鹿泉梁莊村遊玩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些疑似「恐龍蛋」的化石。榮師傅介紹,因為經常看電視,多少了解一些化石的基本常識,與幾名騎遊夥伴琢磨了半天,越瞅越像恐龍蛋化石。昨天下午,記者帶著照片來到石家莊經濟學院地球科學恐龍博物館,找到了館長吳文盛。吳館長仔細辨認了照片後說:「從石頭來看,是沉積巖也叫疊層石化石,沉積巖距今有五億年,那時還沒有恐龍,所以不應該是恐龍蛋化石。」圖為發現的疑似恐龍蛋化石。
  • 搶救古生物化石!內蒙發現大量恐龍蛋、足跡
    近日,內蒙再次發現恐龍遺蹟,根據新華社指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政府獲悉,古生物化石專家近日完成對當地一處恐龍化石群的野外調查及搶救發掘工作。包含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
  • 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讓遠古生命「活」起來
    2005年3月2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季強和研究團隊向世界宣告,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華美金鳳鳥」。而今這對化石之一,作為鎮館之寶,正展示在豐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內。一塊深灰—灰黑色薄層凝灰質砂質泥巖中,那隻揚著長尾巴的生物非常完整。
  • 被用於中藥的螃蟹化石,「石蟹」
    也有不少後世醫書文獻有清楚地指出石蟹即古代蟹類動物的化石,與現今藥用石蟹相符。 1.《開寶本草》曰:石蟹生南海。又雲是尋常蟹爾,年月深久,水沫相著,因化成石,每遇海潮即飄出。又一般入洞穴年深者亦然。2.《本草圖經》曰:今嶺南近海州郡皆有之。體質石也,而都與蟹相似。
  • 貴州安順發現古生物化石群,「龍骨」清晰可見!
    然而就在最近幾天,我國科學家竟然在貴州的龍宮鎮山上發現了古老的生物化石群,有兩塊化石竟然與龍骨非常相像,龍宮真的出現龍了?龍化石當科學家來到這座山上時,看到了一塊石板,這塊石板是在一年多前被開採出來的,在石板的上面刻畫著兩條非常明顯的龍骨化石。
  • 重慶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已確定五大類恐龍化石
    該化石群化石資源規模大、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化石種類多、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大,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五大類恐龍化石,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市國土房管局、雲陽縣政府有關領導出席了新聞發布會,世界恐龍權威專家徐星受邀作了專題發布,市政府新聞辦發布處負責人主持會議。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2019年剛剛過去,在這一年裡古生物學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新發現呢?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岡瓦納通訊)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發現。
  • 河南發現全球最小恐龍化石 僅長60釐米
    發掘於洛陽欒川縣的它,全身骨架長只有60釐米,因為「袖珍」,所以才收穫了「迷你豫龍」的美名,並得到世界的公認。那麼,這個萌萌噠的「小傢伙」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關於竊蛋龍又有哪些好玩兒的故事?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
  • 納雍縣豬場鄉發現古生物化石
    近日,在納雍縣豬場鄉大多拱村嚴蒜坡組燕子箐大龍洞發現了古生物化石,經原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蔡回陽和貴州省博物館館員蔡師夫初步判定為遠古生物中國犀化石,距今10—20萬年。據大多拱村黨支部書記李靜華介紹:「那天村民陳再勳等人發現後,立刻向村裡匯報情況,我們就一邊找人對現場進行保護,一邊上報鄉政府,得到鄉政府的高度重視,便派人來對洞口進行封鎖。」目前,豬場鄉政府已經採取措施對該遺址進行保護。
  • 洛杉磯地鐵工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 包括猛獁象頭骨
    中新網3月5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4日報導,施工人員在美國洛杉磯地鐵的工地現場發現了大量新生代時期的古生物群化石。古生物學家預計,這些古生物化石將改寫已知的新生代時期洛杉磯盆地生物群的歷史。古生物學博士裡格(Ashley Leger)說,在此次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中,一頭哥倫比亞猛獁象的完整頭骨最令人意外。這個猛獁象的頭骨被命名為「Hayden」,是在拉布利亞地鐵站工地被發現的,從其牙齒的腐蝕及磨損程度判斷,這頭猛獁象死時還很年輕,僅有6至8歲。
  • 霞光掩映下的關嶺古生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關嶺古生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該國家地質公園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形成於距今2億2千萬年前的海灣是我國珍奇三疊紀古生物化石寶庫,主要包括魚龍、海龍、鰭龍、木盾齒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也有千姿白態的海百合和菊石、雙殼、牙形石、鸚鵡螺、腕足及陸地生長的異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
  • 重慶雲陽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形成長150米化石牆
    該化石群化石資源規模大、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化石種類多、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大,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五大類恐龍化石,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新疆網訊(記者 梁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團隊近日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了兩類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其中一類恐龍足跡命名為牛氏亞洲足跡,其大小是之前發現最大化石足跡的1.5倍,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亞洲恐龍足跡化石。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因其全身縱橫分為三節,故名三葉蟲。形如飛翔著的燕子、蝙蝠,故其化石又名燕子石、蝙蝠石。在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汶水河床多有發現。明朝崇禎年間,朝廷大臣張延登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一種包裹在石頭裡的"怪物",其外形頗似蝙蝠展翅,被他命名為"蝙蝠石"。在其它地方,因形如飛燕,也被稱為"燕子石"。
  • 井陘最新發現
    馬寶軍說,他們新近研究區域位於太行山南段,省會石家莊市西南部井陘縣測魚鎮境內,大地構造上位於燕遼裂陷槽西南端太行灣中北部,距離省會石家莊市區80公裡。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發現露出地面較全的20億年前的古生物遺蹟層和疊層石礁體群,剖面出露較為完好。
  • 重慶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牆 「群龍」因何沉睡於此?
    6月28日,重慶市舉行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雲陽縣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該化石群化石資源規模大,化石種類多,地質時代橫跨侏羅紀早中晚期,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具有很大的科研和開發利用價值。目前已確定基幹蜥腳形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等五大類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