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化石被專家畫上了圈,這可要重點保護喲 第2頁:你看這個角石化石,多像一隻大蝦
抱犢寨的石頭會說話 欒教授聽了仨月才聽懂
說石家莊4.4億年前是一片大海
「這是角石化石,它們生活在4.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是早期的海洋古生物化石,也是太行山脈地質構造的又一個佐證。」5月20日,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欒文樓教授,在天下奇寨抱犢寨如是說。
探解謎團意外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最大角石化石長約20釐米
「抱犢寨海洋古生物化石的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
抱犢寨海拔580多米,山頂卻有600多畝的平地和66米厚的土層,我們是在3月初探解抱犢寨的這一奇特現象時,意外得到了這一重大發現。」欒文樓說。
據欒文樓介紹,抱犢寨的巖石形成於距今5-4.4億多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他帶領研究生在這裡探尋抱犢寨成因時,無意間發現這裡分布的巖石不少是古生物化石。「在太行山區發現一個兩個化石,不算奇怪,但像抱犢寨這樣,發現大量的化石存在,卻並不多見。」欒文樓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驚喜。
經初步調查,他們發現了各種珍貴的早期古生物化石上百處。尤其在水簾洞、仙人洞附近,化石保存清晰,而且豐富。5月20日,記者跟隨欒文樓教授在天門洞景區找到了他此前發現的那個最大的角石化石。
「這個化石是我們發現的最大的角石化石,約20釐米長。化石的清晰度非常罕見。」欒文樓教授一邊向大家介紹這個化石的名稱,一邊向旁邊的景區人員說道:「這可是寶貝,一定得保護好。」
在抱犢寨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很多化石。欒文樓教授和他的學生們此前發現的化石,都用紅漆作了標記。
10分鐘纜車路程走過1億年地質演變
大膽推測,這裡還有更多寶貝
「從最下邊坐纜車一直向上走,抱犢寨的下部屬寒武紀地層,距今大約5.5億年,山頂屬於奧陶紀地層,距今4.4億年。咱們10分鐘的纜車路程,走過了一億年。可見相對地質變遷,人類是多麼渺小。」欒文樓風趣地說道。
據介紹,抱犢寨的下部屬寒武紀地層,其中以三葉蟲化石為主,而且有以本地命名的「獲鹿莊氏蟲」。「寒武紀地層的三葉蟲化石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確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上部奧陶紀地層中出現的大量角石和腹足類動物蛇卷螺,卻是不爭的事實。此外,我們還發現大量的腕足類貝殼以及筆石等海生動物化石。」欒文樓教授說。
「根據抱犢寨的地質構造,我們初步分析這裡一定還有大量的古生物遺蹟。這將對研究太行山區地質構造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我現在推斷,如果仔細進行深挖細掘,極有可能會發現魚類化石。如果這一推斷能變成現實,這將會在地質學領域乃至科學界產生一個很大的轟動。因為,據我了解,截至目前,4億年前的魚化石几乎沒有。」
抱犢寨古生物化石群意義重大
建議建成科普教育基地
據欒文樓介紹,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而5.7億年前開始出現古生物。地質學角度的觀點認為,這個時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時代。「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可以解釋生物產生以後的進化過程,但對於生物的起源,卻無法做出解釋。目前看來,生命的起源需要地質學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而作為研究地質構造和成因的古生物化石,無疑就成了最最重要的證據。」
「這些古生物化石為地質學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體證據。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蹟,其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珍貴性。抱犢寨化石群的發現,將有助於地質學家探究地球的歷史演化進程,生物演化進程以及人類歷史演化進程。沒有這些,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幾億年前,我們的石家莊,我們的太行山,我們的華北大平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現在人們旅遊,已不再滿足於趣味化,旅遊不是單純的美景享受。早在幾年前,我就提出石市旅遊應走向科普化、知識化。抱犢寨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地質教材,我覺得這裡應該建成石家莊的科普教育基地。」
在談到這些古生物化石的經濟價值時,欒文樓教授強調,應以保護為主,個別地方甚至可以建成古生物博物館。
【連結資料】
角石是古代的一種海洋生物,是一種節肢動物。大約生活在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它的化石,對於研究地質構造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文/圖 本報記者 劉勇峰 實習生 劉玉倩
(責任編輯:李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