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
在生產車間和茶園基地,品黑茶神韻,體驗安化黑茶從茶園到茶杯的神奇之旅;
在中國唯一的黑茶博物館,探知黑茶的百年風雨廊橋,聆聽穿越時空的馬鈴聲聲;
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縣長連線直播,解碼安化黑茶魅力,挖掘核心競爭力;
在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傾聽黑茶之鄉的脫貧心聲,聚焦安化人民的茶旅文康之路。
9月21日,湖南省第九屆網絡文化節之2020「決戰決勝 全面小康 精準脫貧在三湘」媒體湖南行活動媒體團來到享有「黑茶之鄉」美稱的益陽市安化縣,尋訪茶馬古道,體驗山鄉巨變,細嗅古梅山黑茶的陣陣飄香。
洞馬村貧困戶正在發表脫貧致富感言。 劉清心 攝
茶業為基,走上脫貧之路
安化縣馬路鎮雲臺山西側,群山疊嶂,雲霧繚繞,保存完整的400畝老茶園依然生機勃勃。
「正月裡來上茶山,二月裡來產春茶……」在青雲觀茶園內,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採茶姑娘手提竹籃,正進行採茶表演。81歲的老茶人龔壽松突然放開歌喉唱起了《採茶歌》,像是為採茶姑娘們伴唱。
種有原,茶無界。從龔壽松,至兒媳鄧超芝,再至孫子龔意成,雲臺崖八角茶葉的這一制茶世家一家三代與茶結緣,以茶為業,不僅將茶葉事業幹得有聲有色,更將扶貧幫困融進家風,幫助當地村民實現脫貧致富。
洞馬村曾是國家級貧困村,通過7年精準扶貧,如今已舊貌換新顏。2014年,洞馬村和八角茶業合作成立了洞山茶葉種植合作社,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幫扶模式。茶苗、肥料免費送,技術人員上門手把手教茶園培管,產出的茶葉由幫扶企業保價收購,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的問題。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村裡家家戶戶培育了茶園,現有茶園基地近3000畝,洞馬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1800元躍升到了2019年的5000元。第三代傳承人龔意成自豪地說:「目前,八角茶業累計投入1160萬元,對口幫扶的6個村621戶2217人已經脫貧。」
90後貧困戶鄧雙思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地打工賺錢,如今也返回家鄉,與爺爺二人共同打理幾畝茶園。在八角茶葉的幫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紅火。「在家種茶一點也不比在外打工差,我決定紮下心來留在家鄉!」鄧雙思如是說。
「現在的洞馬村,綠水青山遍地茶香,以前是村民想著辦法出去務工,現在是外面的遊客、茶商絡繹不絕地進來。」安化縣馬路鎮洞馬村黨支部書記諶付華說。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龔氏一家靠著茶業富起來,又通過茶業反哺村鎮,這是安化茶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處處天尖芽,擂缽打擂茶。」近年來,安化立足「茶鄉」縣情,大力發展安化黑茶等特色產業,將茶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和富民主業來打造,並結合實際實施了省、縣、鄉、村4個層級的產業扶貧項目,實現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2014-2020年,安化共實施省級產業項目12個,其中茶產業茶項目8個,共投入專項資金4937.9萬元,與3.383萬名貧困對象籤訂幫扶協議,每人年增收1000元以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百姓脫貧有機統一。
如今,安化黑茶已成為全縣規模最大、品牌最響、綜合效益最高、帶動能力最強的富民主導產業。2019年,全縣茶園面積達36萬畝,黑茶產量位列全國第一,實現茶葉加工量9萬噸,綜合產值220億元,9.6萬貧困人口因茶脫貧。至2018年底,全縣共有14萬餘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相繼脫貧,2019年4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覆安化縣正式脫貧摘帽。
依託著資源稟賦,10餘年間,安化黑茶借力新時代新發展的東風迅速崛起,「安化黑茶」現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獲評湖南十大農業品牌之首和「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評估達37.13億元。
安化縣委副書記、縣長肖義在拼多多直播帶貨安化農產品。劉清心 攝
直播帶貨,創新營銷之法
「安化的黑茶不錯,來兩盒!」「我要一袋臘肉!」21日下午兩點半,在益陽市安化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共安化縣委副書記、縣長肖義在拼多多直播帶貨安化農產品,留言蹭蹭跳動,不少農產品瞬間被搶購,直播間洋溢著暖洋洋的氣氛。
肖義給網友們介紹安化黑茶的製作工藝、人文風情和旅遊特色。網友們對縣長直播很好奇,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雙方頻頻互動。「歡迎大家來安化旅遊觀光,品嘗黑茶。」肖義拿著安化雙橋黑茶,說該茶因村口兩座橋而得名,茶廠對茶農進行鮮葉採摘教學,茶企負責產品加工,選用茯磚、天尖組合,味道清冽甘甜,他在直播中呼籲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截至當天下午4點,安化縣長的直播推介吸引了逾40萬網友「圍觀」,直接帶動相關店鋪粉絲增長過萬,商品銷量激增數十倍,創造了店鋪創建以來的訂單量高峰。
肖義認為,「產業對老百姓來說,是增收最有效的途徑」。2018年9月,安化縣政府在長沙建立的安化黑茶離岸孵化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成為全國首個縣域經濟離岸孵化器,免費提供線上銷售渠道建立、線下渠道及銷售拓展、電商專業技能培訓、申請政府政策與資金支持等十項電商公共服務。迄今為止已吸引了30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並且聚集了電商、文創、直播、短視頻、供應鏈等各領域的人才。先後建立天貓安化黑茶旗艦店、京東安化黑茶旗艦店、拼多多安化黑茶旗艦店、抖音安化黑茶旗艦店,把安化黑茶線上銷售額擴大到3.3億元以上。
今年以來,疫情對安化黑茶造成了較大影響。安化縣委縣政府主動思變,通過電商、社交平臺等渠道開展縣長直播,助力銷售黑茶,讓黑茶變「網紅」,很多年輕人逐漸認識和了解黑茶,成為黑茶的「鐵粉」。
「對我們而言,直播並不是簡單地賣貨。」直播結束後,肖義表示,現在的直播是在大平臺上完成的,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為產業發展制定策略。同時,這也是和數字經濟結合,促進傳統經濟升級的一個切口。
截至今年5月底,安化共計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401個、培育電商扶貧網店3500餘家、開發培育電商扶貧農特產品183款、培訓各類電商人才10169人次、銷售扶貧農特產品2億元、帶動貧困戶創業就業3500餘人,安化縣農產品上行網絡零售額從2016年的1.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32億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40%。
姑娘們正在青雲觀茶園採茶。劉清心 攝
茶旅融合,拓展致富之面
「一起床,我們刷的是茶牙膏,吃的是茶早點,上午遊茶馬古道,看的是茶鄉花海,晚上住黑茶民宿,睡前敷黑茶麵膜……」安化縣政協副主席、縣扶貧辦主任楊正華向記者們訴說著他對安化「24小時健康茶生活」的暢想。
隨著黑茶成分提取技術的日益成熟,黑茶麵膜、黑茶牙膏等系列產品陸續誕生上市,安化黑茶產業鏈不斷擴展,市場前景日益可觀。安化縣正著力構建「旅遊+茶業+扶貧」新業態,以旅遊產業的提質促進脫貧攻堅,讓貧困群眾在迷人風光中脫貧奔小康。
安化縣現已建成茶馬古道等以「安化黑茶」為主題的旅遊景點7處,完成黃沙坪古茶市、中國黑茶博物館等茶旅景區建設,啟動茶鄉花海生態體驗園等重點項目,按照帶動1萬人以上脫貧的目標實施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質行動。
支持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等經營,並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將貧困人口優先安置到重要景區景點周邊,參與旅遊業發展。重點建設了資江兩岸「生態茶廊」、茶馬古道沿線「生態茶帶」、雪峰湖沿庫「生態茶湖」以及芙蓉山、雲臺山等「生態茶山」,打造了「茶鄉花海」等一批生態觀光茶園及茶旅融合項目;引導重點茶企在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旅遊因素,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目前,安化全縣已有40餘家茶企設置了旅遊觀光專用通道,白沙溪茶廠成為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怡清源、阿香美、利源隆等企業成為了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多元注入茶元素,實施了黃沙坪古茶市、中國黑茶博物館、中國黑茶大市場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將縣城打造成為「山水生態茶城」;以縣經濟開發區為平臺,開展產城融合建設試點,打造具備生產、購物、休閒、觀光多樣性功能的安化黑茶特色小鎮。
如今,安化縣爭創了柘溪國家森林公園、雲臺山國家沙漠公園等國字招牌,創建了4A級旅遊區1個,3A級旅遊區4個,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5個,省級五星級鄉村旅遊區4個。實現景中有茶,茶中有旅,茶旅互為一體,2019年接待遊客7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72億元。
為讓貧困群眾享受到產業發展的成果,安化縣探索發展茶產業和旅遊產業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利益聯結機制多元模式,重點推進 34 個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旅遊產品打造,引導貧困村整合山水生態、鄉土文化、土特產品等重要資源投向茶旅產業發展,突出茶旅要素的安化特色。以「特色旅遊小鎮+特色茶旅線路+美麗鄉村/特色民宿/茶鄉觀光休閒景點/森林康養」的方式,開闢貧困群眾旅遊增收新路子,許多貧困群眾因為旅遊產業的發展而吃上了「旅遊飯」。 正在全力推進中的茶鄉花海已累計完成項目總投資3億餘元,附近村村民每年在園區的勞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其中貧困戶每年在園區務工收入約80萬元。
到目前,安化有80000多人從事與旅遊相關的產業,旅遊帶動脫貧人口12600人,旅遊業讓安化壯美山川轉化為了發展「紅利」,改變了山鄉的落後面貌,也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