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一批館員: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2020-12-06 中國封面

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一批館員

文/洪文軍

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時合影

中央文史研究館舊址—北海靜心齋

中央文史研究館現址—前門東大街11號

從北京前門向東約二百米處,有一處幽靜的院落,院子的東北角,青松掩映下還有棟古典歐洲風格的二層圓堡式建築,這裡曾是荷蘭使館舊址,1981年成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的駐址。人們熟知的柳亞子、章士釗、齊白石、陳半丁、張恨水、陳寅恪等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的館員。符定一、章士釗、楊東蓴、葉聖陶、蕭乾、啟功、袁行霈相繼擔任館長。

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先設在北海公園內的「靜心齋」,館址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北平解放前夕,毛澤東在石家莊對他的師長符定一先生說,共產黨對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老學者的生活應有一個安排,要設一個機構。1949年12月2日,毛主席在給柳亞子的覆信中又提到「文史機關事」已交周恩來辦理。

嗣後,毛主席、周總理請符定一、柳亞子、章士釗諸位先生籌備建館,並提議林伯渠、齊燕銘同志負責計劃此事。1951年6月,符定一致信毛主席,反映社會上有一批文人耆宿生活無著。毛主席立即在信上批示:「請齊燕銘同志辦。生計太困難者,先行接濟,不使挨餓。」

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史研究館正式成立了。成立時,董必武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講話,他說,今天政府約集到館的先生,皆耆年碩學,或為全國知名,或是一方之望,這比前人可以說毫不遜色。他指出,毛主席著作中有不少關於研究中國歷史問題的意見,那些意見是極其寶貴的,應當作為我們研究我國文史問題的基本指導原則。

文史研究館聘任符定一為第一任館長,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為副館長。另聘有文史研究館館員:王治昌、田名瑜、邢贊亭、邢端、宋紫珮、志琮、邵章、康同璧、周嵩堯、查安蓀、夏仁虎、唐進、陳雲誥、陳半丁、黃復、葉瑞棻、巢功常、齊白石、齊之彪、劉武、劉園、潘齡皋、蕭龍友、羅介丘、梁啟勳。

符定一:毛澤東的老師

周恩來總結符定一的一生,認為有三大貢獻:一是首先發現毛澤東同志為中國的有用人才;二是建黨初期,支持黨的活動、營救黨的領袖;三是晚年參加反蔣鬥爭,對建設新中國有貢獻。

符定一是毛澤東的中學老師,他上課時有一個口頭禪:「你認得幾個字?」1949年冬天,毛主席邀請符定一、章士釗等民主人士進中南海敘談。談到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時候,特意背誦了一段庾信的《謝滕王賚馬啟》,然後風趣地問符定一:庾信能認得幾個字吧?符定一悅服地笑了,也把他的思緒帶到了從事中學教育的時日。

符定一於1908年京師大學堂畢業後回湖南執教,歷任嶽麓書院院長、湖南省教育總會會長、湖南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湖南師範學校校長。1912年,符定一任省立一中校長,招收新生時,發現毛澤東「為中國有用之才」。

湖南省立第一中學是一所很有名氣的學校,報考者眾多,毛澤東脫穎而出,在入學國文考試中名列第一。符校長和老師們非常歡迎毛澤東入一中讀書,但當他們看到毛澤東,都不相信他這個生長在邊遠的山村,只讀過半年小學堂的鄉村青年竟能考出那樣好的成績。於是,符定一校長做主,為他加了一場面試。

第二天,符定一和一位國文老師商定了文章題目,把毛澤東叫到一個單獨房間,要求他限時作文,由符校長親自監考、面試、批分。考試的結果是:毛澤東這次所寫的文章,比入學考試的作文還要好!

符定一執教多年,還是頭一次見到這樣出類拔萃的學生。閱卷時,不禁拍案叫絕,揮筆在卷上批道:「歷觀該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人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矣!」

毛澤東入學後,符定一給予他語言文字方面諸多指導,又經常為他講解古典文學作品,傳授愛國主義思想,從此師生來往甚密,情誼彌篤。毛澤東只在省立一中呆了半年,他認為自修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便向符定一說出自己準備到省立圖書館自修半年的學習計劃。符定一極力挽留,最後尊重毛澤東的選擇,寄予厚望。就這樣,過了半年,毛澤東回家過春節,當他父親得知他從省立一中退學,強令他一定要考正規學校,否則就斷絕他的生活來源。新年剛過,元宵節前,毛澤東又來到長沙城,前往符定一家給老師拜年,同時徵詢老師報考哪類學校。符老師認為不宜再進中學就讀,應該選擇一所專門學校。他建議毛澤東去報考師範學校,將來當一名教師,走教育救國、教育興邦之路。毛澤東採納了老師的建議,不久便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13年,符定一被補為國會眾議院議員,他一直記掛著自己的這位學生,常常利用回鄉的機會打聽毛澤東的情況。1925年,毛澤東回家鄉韶山養病,不料遭湖南軍閥、省長趙恆惕軍警的追捕。此時,符定一正好回湖南省親,聞知此事,便憑自己宿儒的身份和趙恆惕是小同鄉的關係,從中疏通,力陳他與毛澤東的師生情誼,為毛作保。費了一番周折,終於使毛澤東化險為夷,脫離虎口。

毛澤東和符定一在延安時合影

毛澤東致符定一信

1926年6月,符定一任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兼鹽務署署長、稽核總所總辦,但做了不到一年便辭職,專心著作《聯綿字典》。此書多收雙聲、疊韻和失音的字,包括虛詞,按部首編排,用反切注音,意義有不同,皆分條注釋,一一列書證明,廣徵博採,其稿本多達八十七冊,計四百餘萬字,疊起來有數尺厚。此外,符還著有《新學偽經考駁誼》《說文本書證補》《說文古籀本書證補》等,可謂「著作等身」,「學高為師」,堪稱文字學專家。

作為毛澤東的老師,符定一還追隨著學生的理想、事業。1946年6月,符定一通過葉劍英與毛澤東聯繫,毛澤東邀請他赴延安共商大策,符定一偕女兒欣然前往。到延安後,在毛澤東親自主持的歡迎會上發表講話,揭露蔣介石政府和國民黨的腐敗,對解放區給予熱情洋溢的讚頌,並號召人民群眾跟共產黨、毛主席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9月,符定一辭別毛澤東,返回北平,在葉劍英的領導下,積極參加並擴大反蔣統一戰線,向教育界文人學士和親朋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優良作風。

1947年,符定一被國民黨逮捕。毛主席聞訊,電請葉劍英組織營救。北平各大學著名教授八十餘人向國民黨提出抗議,報紙全文轉載。迫於輿論壓力,國民黨政府只得將其無罪釋放。

1948年10月,符定一由北平城化裝到西柏坡黨中央所在地,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切接見。

1948年底,解放戰爭取得重大勝利,1949年初,毛主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符定一積極響應,他和先後到達解放區的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五十五人,在元月22日發表《對時局的意見》,堅決支持中共中央對時局聲明中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

解放後,符定一更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8月,毛澤東和柳亞子在一起

毛澤東致柳亞子信

柳亞子:卓越的革命詩人

毛澤東1949年4月29日寫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記述了他與柳亞子的交誼:「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柳亞子在與毛澤東「飲茶粵海」之前已聲名顯赫。早在1909年,他在蘇州創立文學團體南社,藉以宣傳革命,辛亥革命後,柳曾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秘書,旋即辭職回到上海,任《天鐸》《民聲》《太平洋》三報主筆和文藝編輯,著文反對北洋政府,名重一時。

1926年國共合作中,柳亞子以同盟會員資格加入國民黨,在改組後的國民黨召開的「二大」上,堪稱國民黨元老的他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這年5月,他到廣州參加國民黨執監委員會,蔣介石強迫通過了打擊共產黨人的《整理黨務案》,而當會議表決時,他與何香凝不舉手,堅決反對;也在這年的5月,他與毛澤東「飲茶粵海」,侃侃而談,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戰勝利後,1945年,「葉正黃」時節,毛澤東赴重慶(渝州)談判,柳亞子到毛澤東下榻的「桂園」拜訪,當面贈詩一首給毛澤東:「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並稱毛澤東是「彌天大勇」,在與毛澤東的數次面談後,聽了毛澤東對時局的分析,倍增欽佩之情,回到家裡,作詩二首贈給毛澤東,其中有句:「與君一席肺肝語,勝我十年螢雪功。」

此間,柳亞子正在編一部《民國詩選》,他想要擴大選詩範圍,首先想到的就是毛澤東的七律《長徵》。當時社會上,讀過毛澤東詩詞的極少。在國統區最先流傳的還是轉引自斯諾的《西行漫記》,柳亞子根據當時流傳的版本抄了一份請毛澤東親自書錄,並校正傳抄過程中出現的錯字。毛澤東卻將1936年寫的《沁園春·雪》書贈與柳亞子。熱心的柳亞子把毛澤東的詞和自己的和詞傳揚出去,幾經傳抄,引起各界的強烈反響。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就憂心忡忡地對蔣說:「(毛澤東)這首詞填得非常得體。剛才布雷給幾位詞家看過,他們一致認為氣韻高華,詞採明麗,同時寄託遙深,現在好多人在為毛澤東的詞著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敵是友,他們都在唱和著。先生想想,我們談判還沒完畢,毛澤東已在重慶引起很多人的重視,這後果不是值得考慮嗎?」蔣介石很惱火,便組織一些人填詞,但都自嘆弗如,反被毛澤東的詞給「壓下來,比下來」了,更讓蔣害怕的是,人們從詞中能讀到如柳亞子所評價的那種「帝王口吻」。

1945年10月,柳亞子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1月與譚平山、李濟深,陳銘樞等發起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並任文教主任委員,同月返回上海,1947年10月由上海遷居香港。1948年1月與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常務委員會秘書長,這時的他熱心政治卻置身於革命洪流邊緣,多有失落之感。1949年3月,他應毛澤東電邀赴北平。住在六國飯店的民主人士中有幾位配有專車,而他卻「出無車」,行動不便,想去香山憑弔的願望都難以實現,很是煩惱,情緒低落,牢騷滿腹,還多有雜事相擾。

柳亞子 劍匣酒杯七言聯 紙本

有一件小事使他很不愉快。他抵北平之初,就向有關部門提出要政府聘他所賞識的範志超為秘書,並且當面向毛澤東提出,毛主席說:「歡迎歡迎,但我們還是包幹制。」事過幾日,上級仍未通知,柳亞子急不可耐,索性自發聘書,落款是「吳江一品大臣柳亞子」,聊以自嘲。但不知何故,有人叫範志超少與柳亞子接近。

毛澤東知道了柳亞子的不滿後,便於1949年4月29日,寫了《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勸他放大眼量去衡量,不必斤斤計較個人得失。

柳亞子後來住進頤和園,毛澤東還曾攜女兒一起與柳亞子泛舟遊園,切磋詩藝,他們都對園中的昆明湖情有獨鍾,覺得觀魚勝過南方的富春江。

作為一位詩人,柳亞子特別重視文學的思想性,其詩篇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激情,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和撼人心靈的力量。毛澤東對他的詩文很是欣賞,曾讚譽:「慨當以慷,卑視陸遊、陳亮,讀之使人感發興起。」茅盾稱他的詩為「史詩」,稱他「是前清末年到解放後這一時期內在舊體詩詞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詩人。」

柳亞子還是後明史的研究者,他籌備設立文史研究館就希望在這個機構中能完成他的後明史(南明史)的研究,但在編撰過程中,腦病復發,南明史研究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遺憾。

1956年,周恩來出席「授予齊白石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金儀式」,並與齊白石親切交談

1952年,毛澤東致齊白石信

齊白石: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

齊白石的詩書畫印,堪稱「四絕」,他自己概括為:「詩第一,治印第二,繪畫第三,寫字第四……作畫凡數千篇,詩數千首,治印亦千餘。」

1872年,只有9歲的齊白石,上不到半年學,就輟學在家,一邊砍柴放牛,一邊讀書寫字。12歲時開始學木匠,15歲時又轉學雕花木工,手藝出色,他小時候叫「齊純芝」,於是「芝工匠」便小有名氣,客氣些的,當著他的面叫一聲「齊師傅」。

齊白石20歲那年,出外雕花時,在一個主顧家裡,看到一部《芥子園畫譜》,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才知道些許花肥葉瘦,著墨的濃淡、遠近、先後、配合、渲染。因為買不起這套書,他就從主顧家借到家裡,買來素紙、顏料、畫筆,每天回家,用松油柴火為燈,精心地一幅一幅地勾影起來,從畫譜的第一頁開始,花了半年時間,把這部《芥子園畫譜》,除了殘缺部分外,全部勾畫出來,裝成十六本,還精心地設計了一個漂亮的封面,可以說,這奠定了他學畫的基礎。從此「芝師傅」會畫畫在鄉間不脛而走。

1889年,白石的女兒已6歲了,他才真正拜了地方上的名士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繪畫,習詩文、刻圖章,兼作畫工。白石70歲時曾寫有《往事示兒輩》,詩中就說:「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描繪了他當時刻苦學習的情景。

從1902年到1909年的八年間,齊白石「行萬裡路」,先後五次遊歷大江南北,遊歷了陝西、北京、江西、廣西、廣東、江蘇等地,觀賞名山大川,結識淵雅之士,觀摩古碑珍藏,開闊了胸懷,擴大了眼界,把祖國的山水勝跡、草蟲花卉、人情世態一一收入畫卷。遊歷回來,在家鄉一住就是十年,潛心「讀萬卷書」,寫字、作畫、寫詩、治印,刻苦磨練,已是自成體系。

1919年,齊白石定居北京,以賣畫和篆刻為生。這時,他雖已年過半百,仍決定在畫法上有更大突破。有人對他說,改變了畫法,別出蹊徑,恐怕更不合時人之意,說不定給人稱作旁門左道了。而他卻認為:「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這就是為人稱道的齊白石的「衰年變法」。繼承前人,又不拘泥於前人,融會了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表現形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樸質,色彩鮮明強烈,格調清新雋永,已臻巧奪天工之境。他的畫筆「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尤精於花鳥、草蟲和魚蝦,他畫的蝦,寥寥幾筆,形神兼備,動感極強。

解放前,齊白石顛沛流離,對社會多有不滿,尤其對官僚深惡痛絕。他畫有一幅不倒翁,題的詩更是入木三分:「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新中國成立後,他欣然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1950年4月,他受毛主席之邀,與毛主席共進晚餐,作陪的是副主席朱德等同志,這令他欣喜不已。

1956年在最高國務會議上,陳半丁與周恩來親切交談

陳半丁 舊地煥成新世界 130×96cm 紙本設色 1964年 北京畫院藏

葉恭綽 松 紙本設色

1952年,他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那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他為擁護世界和平,並祝賀大會的勝利召開,費了幾整天的時間,畫了一張百花與和平鴿「丈二匹」巨幅,用盛開的百花象徵勝利,鴿子表示和平,這使他贏得了國際和平戰士的聲譽。同年他還與友人合作繪製了《普天同慶》贈送毛主席。毛主席收到後,曾寫信給齊白石對作者們致謝。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榮譽獎狀。這段時間他所作的畫充滿對新中國成立和幸福生活的讚頌。

1954年,他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次年6月,他與陳半丁、何香凝、于非闇等十四位畫家,用了半個月的時間,集體創作了巨幅《和平頌》,獻給了大會。12月,他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授予的共和國科學院通訊院士榮譽。

陳半丁:樹人品樹畫品

啟功先生回憶起陳半丁先生說,此人看似黑瘦矮小,但藝術成就很高,是著名的國畫家。

陳半丁出身貧寒,六歲喪母,由外祖母、祖母教養到十四歲,便自出家門謀生,愛上國畫,便對藝術矢志不渝。他早年得到任伯年、吳昌碩傳授,又廣泛吸收了明清陳白陽、徐文長、石濤、惲壽平、華喦、李鱓諸名家畫法。他擅長寫意花卉、山水、人物。以花卉見長,狀物描情,生動自然,形神兼備,設色芳麗和諧,具秀潤蒼古之意趣,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書法自成體系,由「二王」入手,兼習褚遂良、李北海與米芾之筆意,形成自家體系,遒勁、秀健、嚴謹,尤以行書為佳。他詩書畫印渾然一體,享譽甚隆,他的配畫詩文,緊切畫題,白而不俗,淡中有味,配畫的篆刻,古樸天然,金石味極濃。

陳半丁更有「二樹」主張,他的畫室冠以「二樹學堂」之名,一為樹人品,二為樹畫品。他的「二樹」可由他刻的兩方閒章中見到一斑,一為「強其骨」,一為「不使孽錢」。他擔任不同藝術院、會的領導職務,尤以「二樹」藝品藝德為人稱道。

古稀之年的陳半丁更以旺盛的精力投入藝術創作。抗美援朝期間,他以極大熱忱參加書畫義賣。他的畫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許多國家元首和攻府首腦。1955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陳半丁繪製了八尺整紙的《達摩像》,自題五言詩:「佛自西方來,樂在東土住。今日送將歸,多情勿忘故。」外賓們得到此畫,非常高興,這幅畫作還得到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讚譽。

陳半丁常為賓館、客廳、禮堂義務作大幅裝飾畫,與美術界的同道如齊白石等創作的《和平頌》《五一頌》《百花齊放》《普天同慶》等更為人推重。

其他館員

第一批館員有位天津人王治昌,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王光英的父親。他早年獲得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商學士學位,回國後一直在商界謀職。抗戰初期,日軍曾多次請他出任官員,並遊說其夫人,王治昌都堅決回絕,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為時人折服。新中國成立後,致力於兒童福利事業。王治昌房產豐裕,建國後,他把在北京西單舊刑部街32號的一所住宅五十餘間房子,除四間自己留用外,全部無償提供興辦託兒所,這對解決當時幹部、職工託兒問題起了重要作用。

葉恭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的第一任副館長,是著名的學者、書畫家、文物鑑賞家、愛國人士。他做過北洋政府的交通部次長兼鐵路總局局長,做過孫中山廣州大本營財政部部長、兼理廣東財政廳廳長。他早年致力於交通事業外,於書畫、詩詞、文物鑑賞無不精通,書法上工於楷、行、草,主張以出土竹木簡及漢、魏、六朝石刻寫經為宗。他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筆法雄強樸厚,妍媚動人,信為當代高手。他的畫則多以竹梅松蘭,尤善畫竹。他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使之不流入外國人之手,購了許多字畫、碑帖、瓷器、孤本、善本,外國難得之禁物與故宮禁物,裝成八大箱,不致毀於兵燹。一次他以重金購得稀世珍品、晉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真跡,慨然捐給了上海博物館。其後,又於八十高齡時,陸續將自己藏品捐給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以垂永遠。

第一批中央文史研究館員中還有位康有為的次女康同璧,秉承家學,擅長詩詞書畫。她的畫情趣天然,筆法蒼古清雋,有深厚的功力。她曾將其父書寫的中堂贈於中央文史研究館,蒼勁的行書寫的是:「宇宙誰開闢,江山此鬱盤。」

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時的第一批館員已全部謝世,由於資料所限,無法一一介紹。這批館員大都經歷過新舊時代交替,其閱歷異常豐富,他們的學術思想、愛國義舉、人格力量無不感召後人,可謂功高仰照。

曹蘊鍵 詠長江大橋落成 40×37cm 紙本

康同璧 柳蔭書屋 27×33cm 紙本設色

【資料來源:中華書畫家等】

主編:黎斐 執行主編:陳亮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zgfmgzh@163.com

相關焦點

  • 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文化大講堂」在京啟動
    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宋子節)今天上午,中央文史研究館國家級精品項目「中華文化大講堂」在北京正式啟動。中央文史館館員、特約研究員等中華文化大講堂專家委員會代表見證項目啟動「中華文化大講堂」歷時兩年籌備,邀請130餘位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地方文史研究館館員和館外特邀專家,以名師講座、大家論壇、展覽雅集、藝術創作等豐富形態向公眾呈現中華文化的恆久魅力。
  • 省政府參事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聘任儀式舉行
    11月20日,省政府參事、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聘任儀式在西寧舉行。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向解源等7名參事和張雄偉館員頒發聘書,並與大家座談交流。副省長張黎主持。  信長星首先代表省政府向新聘任的參事、館員表示熱烈祝賀,對歷任參事、館員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表示感謝。
  • 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共同慶祝《世紀》雜誌創刊25周年
    中央文史研究館與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在上海主辦「世紀迴響——《世紀》雜誌創刊25周年座談會。 查建國 攝中新網上海7月27日電 (記者 許婧)由中央文史研究館與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主辦的「世紀迴響——《世紀》雜誌創刊25周年座談會」27日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著名國畫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汪觀清先生代表書畫家捐贈其國畫作品《牛犢情深圖》。該畫由汪觀清館員精心創作並請104歲的顧振樂館員題款,筆墨情深,以資祝賀。
  • 「疫情下的人文精神力量」——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七屆國學論壇在京...
    央廣網北京10月30日消息(記者馬喆)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的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七屆國學論壇30日在北京舉行。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七屆國學論壇在京舉行 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供圖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出席開幕式並代表主辦單位致辭
  •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系列」人物專題節目除夕亮相螢屏
    十五集人物專題節目《海上名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系列》將於2月15日(除夕)起,連續8天,每晚18:30在藝術人文頻道播出。這是一檔東方衛視中心與上海文史研究館聯合製作的人物專題節目,每期聚焦一位藝術成就卓著、社會影響廣泛的「海上名家」。
  • 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眼中的「愛閱之城」
    國務院參事、深圳讀書月總顧問王京生,國務院參事、著名出版人樊希安,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圍繞閱讀與城市的話題展開探討。  深圳讀書月為城市文化基因和城市創新注入巨大活力。王京生回憶了深圳讀書月的創辦初衷和過程,他認為:「閱讀力決定創新力,閱讀指數和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絕對成正比,凡是創新走在前列的城市,其閱讀都走在前列。」
  • 「滔海寄沫——楊建文書法展」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展出
    楊建文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自幼習格律,青年習西畫,後蒙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李丁隴先生垂青,拜於其門下專攻中國書法。楊建文專注中國書法卌年如一日,窮究經典,臨池學書,朝思夕計,終得雲開見月明,為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他倡導64根橡皮筋懸筆訓練法。
  • 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文化大講堂」正式啟動
    本報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陳慧娟)中央文史研究館推出的國家級精品項目「中華文化大講堂」,日前在北京正式啟動。「中華文化大講堂」系列活動以研究中華文明、推廣中華文化為核心目標,歷時兩年籌備,邀請130餘位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和館外特邀專家參與,以名師講座、大家論壇、展覽雅集、藝術創作等豐富形態,為大眾奉上國之精粹。
  • 趙英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館長
    10月14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召開幹部大會,宣布市委關於趙英同志任中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的決定。
  • 中央文史研究館葛劍雄到昭講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中央文史研究館葛劍雄到昭講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中央文史研究館葛劍雄到昭講授
  • 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文化大講堂」正式啟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陳慧娟)中央文史研究館推出的國家級精品項目「中華文化大講堂」,日前在北京正式啟動。    「中華文化大講堂」系列活動以研究中華文明、推廣中華文化為核心目標,歷時兩年籌備,邀請130餘位文史研究館館員、特約研究員和館外特邀專家參與,以名師講座、大家論壇、展覽雅集、藝術創作等豐富形態,為大眾奉上國之精粹。    當天,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開講第一課:「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
  • 盛世華章——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藝術作品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書畫研究社社長、著名國畫家汪觀清;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工藝美術研究社社長、著名國畫家蕭海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管理委員會陸家嘴管理局副局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綜合黨委書記薛英平;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董事長葉國標;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巡視員王群;上海市各地在滬企業
  •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與貴州師範學院籤訂戰略合作...
    6 月 23 日,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與貴州師範學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協議雙方秉持開門辦館、開放辦學的理念,共同探索館校合作新模式,深入挖掘貴州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的自信基因,打造貴州文化品牌,為貴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智庫作用。
  • 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作品推介——王綿厚館員《萃升賦》
    王綿厚,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筆名博文,號三古,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遼寧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多年從事東北歷史考古與古民族研究,完成國家和省級重點科研規劃8項。出版《東北古代交通》《秦漢東北史》《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高句麗古城研究》《高句麗與穢貊研究》《遼寧省長城資源調查報告(二部)》《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等專著10餘部,並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
  • 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作品推介——王綿厚館員《長白山賦》
    王綿厚,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筆名博文,號三古,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83至1984年入吉林大學古文獻研究班進修。曾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遼寧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多年從事東北歷史考古與古民族研究,完成國家和省級重點科研規劃8項。出版《東北古代交通》《秦漢東北史》《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高句麗古城研究》《高句麗與穢貊研究》《遼寧省長城資源調查報告(二部)》《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等專著10餘部,並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
  • 我室召開省文史館館員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暨2021年度文史...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對省文史館員、特約研究員思想政治引領,引導館員、研究員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任務,謀劃新年度文史工作思路,12月8日下午,我室召開省文史館館員圍繞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目標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暨2021年度文史工作徵求意見座談會。
  • 山西省政府參事文史館員舉行大同古長城採風創作活動
    為助推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建設,深度挖掘長城的邊塞、古堡等文化元素,促進文旅融合,日前,山西省政府參事室及省政府文史研究館一行此次活動主題為「走進大同古長城 助力文旅大發展」,由省政府參事室及文史研究館與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共同組織
  • 中央文史研究館文史資料庫暨門戶網站試開通運行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梁秋坪)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的中央文史研究館文史資料庫暨門戶網站試開通運行新聞發布會4日在京舉行。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出席會議,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央文史研究館文史資料徵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段國華主持會議。王衛民指出,中央文史研究館文史資料庫,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管理方式建立的數位化文史資料庫。
  • 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作品推介——周維新館員《有文採、有史實、有哲思》
    周維新,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原瀋陽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院務諮詢委員會主任,文博研究館員。「八大家展」攜遼寧省博物館館藏之盛,以及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廣西柳州市博物館、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遼寧美術館(遼寧畫院)、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的文苑英華,展示出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結晶。
  • 郝鐵川任上海文史研究館長 曾為中聯辦宣傳部長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瑜宣讀了市委關於市文史館主要領導調整的任免決定:任命郝鐵川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免去沈祖煒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職務。王瑜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沈祖煒同志自擔任市文史館館長以來作出的成績,同時簡要介紹了郝鐵川同志的基本情況。  沈祖煒和郝鐵川隨後分別發表了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