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要復航 德州乘船上北京下蘇杭不再是夢

2020-12-13 閃電新聞

京杭運河黃河以北航段必要性研究報告會12日在濟南召開,和往年往屆基本專家參與的通航研討會不同,沿黃地市的相關部門也參加了本次報告會,這意味著繼小清河復航被批准,齊魯交通集團被確定為小清河復航政府出資人代表之後,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通航也進入實質性階段。

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今濟寧以北完全斷航

在12日召開的京杭運河黃河以北航段必要性研究報告會上,國家發改委綜合交通運輸研究所王東明副所長,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王海霞教授高工,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徐力副總工程師,中設集團孫寧高級工程師,安徽交通勘察設計院姜玉波高級工程師等特邀專家對報告進行評審。

與往年不同,來自山東省交通廳綜合規劃處、山東省交通廳港航局、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山東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以及德州、聊城、泰安、濟寧等沿黃地市的相關部門,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這意味著京杭運河全線復航山東段,進入實質性階段。

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濟寧以北至京津河道自上個世紀70年代始,就已經完全斷航。

如何讓京杭運河一路貫穿山東、穿越黃河、直達北京,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11年間,為促使大運河復航,山東120位委員聯名呼籲運河復航,省政府正式出臺《關於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與發展的通知》(省政辦發〔2007〕15號)文件,濟寧等地多次舉辦京杭運河復航和恢復濟寧運河之都地位專題座談會……關於呼籲京杭運河復航的消息被頻頻發布。2014年,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卞志良、楊文、王樹理等多位住魯全國政協委員再次聯名提交提案,呼籲加快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復航進程;2015年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王樹理等委員提出,將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復航列入「十三五」規劃,「以國家為主體,地方為分支,吸引民間資本,重塑運河輝煌」等。呼籲京杭運河全線恢復通航的聲音不絕於耳。

2018年11月23日,滿載電煤的船舶正通過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船閘。

京杭運河全線通,關鍵在山東

記者查閱資料獲悉,山東省政府除出臺《關於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與發展的通知》外,2008年還批准實施了《魯南經濟帶區域發展規劃》;2009年再次召開全省內河港航工作會議,對京杭運河山東段建設與發展進行動員部署;2010年,山東省組織召開了京杭運河黃河以北山東段復航和「穿黃」工程前期工作座談會,委託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對京杭運河黃河以北山東段河道現狀、經濟社會、水資源情況作了初步調研;2011年11月,出臺魯政發〔2011〕48號文,即《關於貫徹國發〔2011〕2號文件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意見中將「積極推進大運河『穿黃工程』、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的研究」列為山東省內河水運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等。

近年來,在京杭運河山東段通航呼聲並未停歇的背景下,官方加大了京杭運河山東段復航的推進力度,特別是2014年京杭運河申遺成功後,「申遺已成功,航運必須通,運河全線通,關鍵在山東」的提法比比皆是。

與此同時,事關京杭運河山東復航事宜的各項會議密集開展。其中,2017年4月,副省長王書堅曾到棗莊、濟寧現場考察京杭運河港航建設發展情況,並在濟寧召開全省京杭運河港航建設發展座談會。進入「十三五」以來,京杭運河山東段復航呈現加速推進態勢。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快港口和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內河水運的通過能力和服務水平,將是山東省內河水運發展的首要任務。

數據顯示,在此期間,山東省京杭運河港航規劃建設項目42個,總投資220億元,到2020年全省通航裡程達到1350公裡,港口吞吐量達到2億噸。

大運河全線復航關鍵卡在哪?

近10多年來,事關京杭運河山東段復航的聲音不斷,但一直沒能實現全線復航,關鍵卡在哪?水利專家李殿魁等人認為,關鍵有三:水下穿黃、水上過黃以及分段復航。

其中水下穿黃指的是在梁山縣北部建設穿黃樞紐工程,利用黃河底高、堤外河底較低的地理條件,在黃河底下建設通航遂道,讓船舶在水下穿過黃河。航道走向是,由黃河北的陽穀縣境內,拓寬原水利的二乾渠至聊城,進入老會通河至臨清,進入衛運河直至德州。

而水上過黃則是在東平湖北部黃河上建船舶過黃樞紐工程,採用大型升降船機等讓運輸船舶水上過河。航道走向,即船舶過黃河後,沿小運河、會通河至聊城到臨清,進入衛運河直至德州。

儘管上述建議方案均其特點和優勢,但實施復航工程,特別是建設規模巨大的穿黃工程,實現京杭運河貫通,畢竟是宏大的水運工程。其規模之大,技術要求之高,影響之廣泛均為空前,是京杭運河山東段復航最大難點所在。

南北水運樞紐京杭大運河是咋斷航的?

資料顯示,京杭運河自1289年全河開通實現南北貫通以來,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1855年的黃河大改道,使得京杭大運河在梁山北部被黃河攔腰截斷,至此,由於清政府棄運走海政策的錯誤指導,致使京杭運河通航逐步走向以黃河為界、南北分制的狀況。此後的100年間,黃河以北的山東段還在繼續通航,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由於水資源不足等原因而徹底斷航。

數據顯示,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南始於黃河,北至通州,全長822公裡,其中山東段長229公裡。

這229公裡所面臨的難題有三:110公裡的黃河至臨清段,原航路走向是會通河航道,南由運河古鎮張秋到聊城直至臨清市,這段航道由於斷航時間較長,大部分航段雖保存著原有河道,但由於年久失修,有的航段已改做他用,有的平整為農用;臨清至德州段,計119公裡,現稱衛運河航段,該航道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維持通航,後來也因水資源不足等原因斷航;黃河由於多年來大量泥沙的沉積,己逐步變為懸河。

延伸閱讀>>>

德州運河「九龍十八彎」

2014年6月,中國申報的大運河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點段,南運河河道德州段參加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南運河德州段是經人工開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濟渠的下遊段、元代京杭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端起於武城縣四女寺水利樞紐,流經武城縣、德城區和運河經濟開發區,北端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西北出山東入河北境,流程約45公裡。

為解決河道落差大、水流急、經常決溢的問題,南運河在平面布局上設計眾多彎道,建造各種形式的堤壩,並在明清兩代挖建減河,這些水利工程的選址、設計、施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南運河河道至今保留著「九龍十八彎」的原生古河道形態,即人工彎道的特點。

相關焦點

  • 京杭運河濟寧以北要復航,重現1800公裡河道不是夢
    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濟寧以北至京津河道自上個世紀70年代始,就已經完全斷航。如何讓京杭運河一路貫穿山東、穿越黃河、直達北京,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有望復航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突破口
    這是文人墨客對京杭大運河南段的讚嘆。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黃河以北至京津河道已斷航。如何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 京杭大運河能不能復航,關鍵還在臨清段...
    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濟寧以北至京津河道自上個世紀70年代始,就已經完全斷航。如何讓京杭運河一路貫穿山東、穿越黃河、直達北京,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 京杭大運河復航呼聲不斷,德州運河段將改道?
    京杭大運河復航,一直以來是包括德州市民在內的廣大大運河沿岸城市及居民熱切盼望的一件事,尤其是黃河以北,見過當年運河通航之時的盛景的人已經不多了,現在的人們都是通過歷史照片加上自己的想像來回顧那動人的令人嚮往的舟來船往的熱鬧景象。
  • 京杭大運河復航提上日程 泰安段全線具備通航條件
    魯網9月3日訊 開鑿於2000多年前,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近日,記者前往濟寧、棗莊兩市,探訪古運河的前世今生。據悉,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工作已提上日程,目前泰安段全線已具備通航條件,聊城段復航也已提上日程,未來京杭大運河將直通雄安新區,微山湖可與白洋澱相連。
  • 世界上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寫的是送別他的朋友孟浩然,孟浩然要在美麗的三月去揚州。這一句詩可影響了好多人,古代的揚州可以相當出名的,就是現代都還是個非常美麗的城市。揚州著名的景點有很多,著名的就有京杭大運河等。它是世界上長度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跟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為什麼說京杭大運河特別偉大呢?它貫通南北,從杭州一直連接到北京。
  • 京杭大運河恢復得怎麼樣了?復航還得多長時間
    京杭大運河復航還得多長時間?我們先看看卡在哪裡了。 北京通州~廊坊~天津武清運河段,作為元代以來船隻進出北京地界的「龍頭」部分,大運河流經「通州—香河—武清」的段落屬於北運河,上承北京市區到通州的通惠河,向下流至天津市內匯入海河
  • 京杭大運河已有2500年歷史,還有利用價值嗎,有沒有復航的可能?
    京杭大運河已有2500年歷史,還有利用價值嗎,有沒有復航的可能?當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迅速,列車運輸和空運等都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古代是怎麼運輸貨物的嗎?古代除了馬車運輸外,運河運輸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比如清朝高官家的生鮮水果,都是用官船運輸,運河運輸比較平穩,所以運輸易碎貨物時,多選擇運河運輸。
  • 世界上運量最大運河:京杭大運河
    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50公裡,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裡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 中國大運河的始末:元世祖修京杭大運河,政治中心遷到北京
    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運河漕船,每天川流不息的把來自江南的漕糧運到積水潭碼頭。元朝開鑿的運河稱之為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叫隋代大運河大幅度中移,縮短近900公裡,只有1794公裡。即便如此,也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 黃河是地上河,京杭大運河裡的船是怎麼穿過它北上的?
    大運河沿岸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京杭大運河的興衰榮辱有人說大運河從山東濟寧到杭州是活著的運河,而從濟寧到北京是死亡的運河。這句話反映了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京杭大運河這個古老的偉大工程似乎被一道黃河劃分兩截。
  • 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沿岸的十大古城古鎮,是否就在你家附近
    德州古城德州古城在京杭大運河東岸,依運河而建。當年運河德州段為了解決河水落差大、流速快的困難,在規劃運河河道時用了很多蜿蜒型彎道,形成了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獨特的文化景觀。德州古城像古代人的官靴,所以德州古城也叫靴子城。
  • 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過長江、黃河的?
    這是古人對京杭大運河的讚嘆。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流,為南北走向的水上交通要道。這條千年古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經眾多的省份,全長約1794公裡。
  • 文化| 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春秋時期開始開鑿,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裡,大運河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直到最後一次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 京杭大運河詩詞頌 第三期
    劉 武京杭大運河對聯自古而今,數千年偉業,敢與長城媲美。連南貫北,上萬裡通途,堪同大禹爭功。 梁承軍運河行春秋鑿水牆,南北跨京杭。逆水舟同暢,順流草漸芳。 高秀萍京杭大運河橫貫京杭譽九州,萬民疏浚苦心頭。稻粳滿載行南北,兩岸繁榮秀入眸。 詠京杭大運河縱貫京杭歷史悠,運河疏浚萬民修。漕糧滿載行南北,千頃波濤蕩柏舟。
  • 京杭大運河到底是如何橫穿長江和黃河的?古人智慧令人佩服
    據《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馬可波羅沿京杭大運河南行時,曾輾轉於蘇杭,最終抵達了刺桐港(福建泉州)。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農業都極發達,而長江上每年有20萬艘船航行,每船載重約50萬-150萬斤。真州是鹽、木料、麻等商品的集散地。瓜州則以工商業為主,盛產絲織品和農產品。
  • 世界最長運河——京杭大運河傳奇
    25天,這是沿運河自杭州至北京的最快速度。為了這25天,忙壞了運河上的所有人。 首先是運河上所有的撈淺工全部出動,不分晝夜,挑挖有礙船隻通過的淤淺。在淮揚運道,儀真、江都、高郵、寶應及山陽等一線建有閘23座,設淺鋪51處,各處投撈淺船2隻、撈淺夫10名,常年從事撈淺疏浚,以保證但許深湖,不許高堤,通過疏浚維持深湖低堤。
  • 京杭大運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正式啟航
    京杭大運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正式啟航。早上九點,在運河碼頭旁的售票處,遊客需出示有效證件,檢測健康碼,進行實名登記,憑健康綠卡方能購票。登船處,工作人員提示遊客在一米線外排隊等候,乘船過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
  • 若論京杭大運河哪裡最正宗?不是北京,也不是杭州,是這裡
    世人皆知大運河兩端的京杭兩城,殊不知,在這條千年河道上真正被稱為「中國運河之都」的城市既不在浙江也不在北京,而是在江蘇淮安。淮安地處淮河、古黃河、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註定成為大運河體系中的關鍵樞紐。在前清,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兩位「從一品」大員都把自己的總督部院設在這座小城當中,在京杭大運河沿線27座城市中真是「貴不可言」。明清時期,政治中心轉移到北京,經濟中心卻愈發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