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大運河兩端的京杭兩城,殊不知,在這條千年河道上真正被稱為「中國運河之都」的城市既不在浙江也不在北京,而是在江蘇淮安。
漕運水道起承轉合 兩督部院往事如煙
淮安地處淮河、古黃河、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註定成為大運河體系中的關鍵樞紐。
在前清,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兩位「從一品」大員都把自己的總督部院設在這座小城當中,在京杭大運河沿線27座城市中真是「貴不可言」。
明清時期,政治中心轉移到北京,經濟中心卻愈發向南。對於經濟與政治中心分離的大一統王朝來說,南北權衡是國家政治的重要內容。
明清兩朝繼承了這條連接北京與江南地區的內陸運輸水道,並維繫了大運河的這一基本格局。也是在明清兩代,淮安作為漕運要津的位置最為突出。
明初,帝國主管南糧北調的最高中樞指揮管理機構就設在淮安,到了清朝,更是連河道總督也把部院安在了這裡。在今天的淮安楚州老城鎮淮樓北側廣場上,漕運總督公署遺址還在,可惜抗戰時期遭日軍轟炸,佔地三萬多平方米的漕運總督公署現在只剩下部分建築構件。
上岸眺望千帆競渡 登船坐看兩岸風光
在擁有南京、蘇州、無錫這三座新一線城市的江蘇,淮安市並不起眼,卻又因為大運河而格外耀眼,被稱為「運河之都」。
如今,大運河淮安段仍是煤炭等大宗物資南運的重要通道,航道標準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連同中運河構成整個京杭大運河中等級最高的部分。沿線船閘有淮陰閘、淮安閘、邵伯閘等。雖說如今大運河不再承擔客運任務,但泛舟運河之上,飽覽兩岸風光還是可以有的。
淮揚佳餚天下聞名 古鎮小吃亦有風味
在淮安醞釀出的璀璨運河文化中,淮揚菜不能不提。開國大典的國宴上,第一道菜就是淮揚菜的代表之作——軟兜長魚。
淮安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上,飲食自古就兼具南北特色;而南船北馬,飲食自然也調和了南北口味。加上明清兩代大員雲集駐蹕,來自山西安徽等地鹽商聚居河下古鎮,這些「不差錢」的主自然讓淮揚菜的檔次「水漲船高」
當然除了大餐外,淮安當地的小吃也很有特色。比如淮安茶饊,當地 古鎮上的居民至今還在以前店後廠的售賣模式,現炸現賣,成品色澤嫩黃,松酥香脆、看著就有食慾。
漕運走進落日餘暉 運河正逢黃金時代
時移世易,漕運時代終究走進歷史,但隨著大運河成功申遺和共同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國家共識形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之河」的新時代已然開啟。
近年來,淮安以運河淮安段為抓手,努力打造中國漕運文化核心展示區、中國水利河工文化經典集成區、運河生態文旅江淮經典體驗區等特色功能區;同時,又將運河沿線文化亮點有機連接起來,讓千年運河文化底蘊充分展現出來,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
水上長城」洪澤湖大堤、大運河淮安段閘壩、依託淮河入海水道,大運河立交工程形成的水上立交奇觀被重點推介。當地河下古鎮、清江浦等六座與古老運河相生相伴的古鎮,又把運河淮安段串成一條高品位、高顏值的「珍珠項鍊」。
按照淮安設想,重現淮安「運河之都」繁華盛景成為運河沿線遺產保護、文化傳承、文旅開發的高地並非不可能。當然,如果能讓千裡之外一水相連的北京市民多多來此一遊,想必這些願景將更快實現。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曹小彧 文
攝影:崔嘯 周甬 徐志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