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為什麼傍著湖走,而不是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

2020-12-12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作為古代中國無比重要的人工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一樁十分有趣的特點,就是「傍著湖」走。

怎麼「傍」?京杭大運河全程1794公裡的航線,更經行大小湖泊68個,諸如「太湖」「蜀山湖」「微山湖」「鑑湖」「洪澤湖」等著名湖泊,都分布在京杭大運河沿線兩側,還有460多條水渠,將它們與大運河牢牢連在一起。更有各類人工水庫湖泊,一路「伴」在大運河身邊。可以說,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的歷史地位,就是這些湖泊「託」起來的。

如此奇特形態,自然也叫一些後世讀史者嘖嘖稱奇:既然京杭大運河靠著湖泊這麼近,那麼直接打通幾個湖泊,用湖面做航道豈不是更好?為何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寧可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挖掘維護大運河,卻沒想過利用現成的湖泊?

這想法,乍一看去很美,但仔細看看,卻是嚴重的不現實。

因為京杭大運河的意義,並非是旅遊觀光,卻是扛起中國歷代南北地區的物資輸送。這個關乎國運的大事裡,航運更不能有半點馬虎。倘若直接利用湖泊搞運輸?就算將幾個湖泊全打通,不靠譜處也是一抓一把:首先是水文條件,別看大運河這條線上,各個湖泊都水量充沛,但只要季節氣候不對,枯水期就難免到來。哪怕有一處枯水,整個航線就要癱瘓。「斷供」的王朝,這年就得喝西北風。

同樣不靠譜的,還有安全問題,古代的造船技術有限,趕上風大浪大的時節,湖泊上搞運輸,就是嚴重的「不可抗力」。船毀人亡的悲劇歷代都不稀罕。而且茫茫湖泊,更是「水匪」們的最愛。中國幾大著名淡水湖泊,古代時常是「水匪」「水賊」的出沒處。單看幾大古典名著裡,水匪們殺人越貨的故事,就衍生出不少「勁爆」劇情。放在真實的古代史上,大批運送物資的船隊,常年在湖泊上穿行,幾乎就是給水匪送肉,風險性十分高。

而且退一步說,就算各地風調雨順,而且湖面上風平浪靜。但這條航線的目的,既然是為了物資輸送,那就首先要講效率。航線上的每個地點,都必須是位置最佳的物資中轉地。整條線路的距離設定,更需做到極度高效。可只要看地圖就知道,倘若只是簡單粗暴的把各大湖泊連接起來,就算其他一切條件都是最佳,這航線,也是白走了太多冤枉路,運輸成本滾雪球增加。

所以,修築一條大運河,看似是「笨辦法」,卻是古代的中國人,做出的極其智慧的選擇。

但雖然「用湖泊搞航運」不現實,但在京杭大運河的整條航線上,大大小小的湖泊,卻是大運河安全運轉的最重要依靠。

湖泊的一大重要意義,就是給大運河提供充足的水量。這一點,也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千年歷史上,一樁從來燒腦的難題。作為一條人工運河,只要管理者稍一疏忽,斷流就是常見事。戰亂時代大運河的癱瘓,更是史不絕書。而在運河的開鑿與修復過程裡,湖泊就是運河最重要的依託。歷代的工程牛人,只要碰上「開河」的大事,無不為「傍湖」絞盡腦汁。

典型的,比如元朝科學巨匠郭守敬。他在受命重開京杭大運河時,就撞上了「沒水」的難題。彼時的元大都缺少地表水源,走遍燕山山脈的郭守敬,好不容易發現了白浮泉,可海拔只有55米的白浮泉,怎麼引到元大都的河道裡?郭守敬的辦法是,先開闢水路,把白浮泉水引入大湖甕山泊(後世的昆明湖),然後從甕山泊向東南開出航道,終於令京杭大運河再度貫通。

值得一提的是,郭守敬開闢的這條河道,到20世紀五十年代時還發揮了大用。當時的北京至密雲水庫的引水渠,幾乎與郭守敬開闢的河道完全重疊,成功解決了北京老百姓的吃水難題。一個「傍湖」的智慧,造福後世數百年。

但在京杭大運河的航運裡,僅「傍」個甕山泊顯然不夠。比如在會通河河段,由於地理條件惡劣,縱是靠近汶水,河道也時常斷流。於是明朝永樂年間,「傍湖」的技術再次升級:明朝工部尚書宋禮率領三十萬民夫,在會通河沿線依據地理形勢,修築堤壩水庫,以三十八處水閘,操縱整個會通河的水量。同時掌督漕運的陳瑄,也在南旺湖加築長堤,增設47處水閘,運河流量從此大增,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量,一口氣突破五百萬石。

更重要的意義是,從此之後,這種依託湖泊儲水引水,以水閘操控運河流量的「傍湖」技術,就成了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的法寶,不但結束了大運河「靠天吃飯」的歷史,更是人類工程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明末時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就以生動的筆墨,記錄了京杭大運河沿線繁華的經濟與富庶民生。以及這繁華背後的科技力量:那一處處操控水量的水閘,讓船隻「藉助其所產生的流力運行。」

甚至,乾隆年間訪華的英國馬噶爾尼使團,將大清方方面面吐槽個遍,卻還是對京杭大運河讚不絕口。那些操縱運河流量的水閘「構造非常簡單,容易控制」。對會通河的「傍湖」技術,他們驚嘆之餘,還做起了科學測試,將木棍投入水中,測定水的流向與運河的操控原理。在那「康乾盛世」的晚期,卻還有這依舊強大的「傍湖」技術,撐著大運河的繁榮,也撐起封建末世的大清,一抹別樣的餘暉。

但無論盛世衰世,掩映不住的,卻是「傍著湖」走的京杭大運河,在古代科技條件下,那偉大的智慧與心血。無論興衰,無論歲月滄海桑田,只要正視歷史,只要懂得傳承,一個能夠造就如此偉大工程的民族,必然,是一個充滿著智慧與力量,擁有美好明天的民族。

參考資料:晁中辰《明成祖傳》、蔡桂林《中國運河史傳》、胡夢飛《明清時期外國人視野中的京杭大運河》、李玥,張金池,林潔《京杭大運河沿線湖沼溼地變遷初探》

相關焦點

  • 京杭大運河為什麼不直接利用湖面作航道呢?人工開挖有什麼好處?
    濟寧「南四湖」段的京杭大運河是五,六十年代開挖的,年長的都知道叫「毛河」,老運河航道在湖裡,古代通航時也沒有現在的「四湖」,只在下遊段有微山湖,湖面積常年是不固定的,水到哪兒湖就到哪兒。 邊看歷史地圖邊說。 除太湖外,是先有運河後有湖。不是運河傍湖,而是湖傍運河。
  • 世界上運量最大運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裡,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裡,由天津注入海河。
  • 京杭大運河能不能復航,關鍵還在臨清段...
    這意味著京杭運河全線復航山東段,進入實質性階段。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濟寧以北至京津河道自上個世紀70年代始,就已經完全斷航。如何讓京杭運河一路貫穿山東、穿越黃河、直達北京,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 全球十大運河排行榜 京杭大運河位列第一,工程最龐大的運河
    全球十大運河: 1、京杭大運河 2、伊利運河 3、蘇伊士運河 4、阿爾貝特運河 5、莫斯科運河 6、伏爾加河-頓河運河
  •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有望復航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突破口
    這是文人墨客對京杭大運河南段的讚嘆。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黃河以北至京津河道已斷航。如何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 黃河是地上河,京杭大運河裡的船是怎麼穿過它北上的?
    隋唐大運河很多人提起京杭大運河想到的是隋煬帝,但大運河開發最早始於春秋戰國、連接於隋唐、通直與元朝、修繕於明清,是歷朝歷代的勞動成果。而隋唐運河其實並不是現在的運河,現在的京杭運河形態是元朝定型的。京杭大運河的興衰榮辱有人說大運河從山東濟寧到杭州是活著的運河,而從濟寧到北京是死亡的運河。這句話反映了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京杭大運河這個古老的偉大工程似乎被一道黃河劃分兩截。
  • 若論京杭大運河哪裡最正宗?不是北京,也不是杭州,是這裡
    世人皆知大運河兩端的京杭兩城,殊不知,在這條千年河道上真正被稱為「中國運河之都」的城市既不在浙江也不在北京,而是在江蘇淮安。淮安地處淮河、古黃河、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如此獨特的地理位置,註定成為大運河體系中的關鍵樞紐。在前清,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兩位「從一品」大員都把自己的總督部院設在這座小城當中,在京杭大運河沿線27座城市中真是「貴不可言」。明清時期,政治中心轉移到北京,經濟中心卻愈發向南。
  • 京杭運河高郵段新增20個繫船墩
    京杭運河高郵段新增20個繫船墩繫船墩,是船舶停靠的必需設施。6月,京杭運河高郵段航道內新增了20座繫船墩並順利投入使用,極大方便了往來待閘船舶安全帶纜,明顯改善了周邊船舶停靠秩序。京杭運河高郵段處於邵伯船閘和淮安船閘之間,航道內待閘船舶一直較多。
  • 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要復航 德州乘船上北京下蘇杭不再是夢
    如何讓京杭運河一路貫穿山東、穿越黃河、直達北京,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裡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委託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對京杭運河黃河以北山東段河道現狀、經濟社會、水資源情況作了初步調研;2011年11月,出臺魯政發〔2011〕48號文,即《關於貫徹國發〔2011〕2號文件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意見中將「積極推進大運河『穿黃工程』、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的研究」列為山東省內河水運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等。
  • 京杭大運河復航提上日程 泰安段全線具備通航條件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京杭大運河山東段通航裡程已達到1150公裡,主要集中於京杭大運河主航道及其支線航道,其中主航道濟寧市至蘇魯界段湖東線建成三級高等級航道178公裡。此外,京杭大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京杭大運河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等5個航道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中,韓莊複線船閘亦在同步建設之中。
  • 京杭大運河復航呼聲不斷,德州運河段將改道?
    京杭大運河復航,一直以來是包括德州市民在內的廣大大運河沿岸城市及居民熱切盼望的一件事,尤其是黃河以北,見過當年運河通航之時的盛景的人已經不多了,現在的人們都是通過歷史照片加上自己的想像來回顧那動人的令人嚮往的舟來船往的熱鬧景象。
  • 京杭大運河-曾流經你居住的城市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千米,公元前486年開始建造。春秋末期,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
  • 世界上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揚州著名的景點有很多,著名的就有京杭大運河等。它是世界上長度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跟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為什麼說京杭大運河特別偉大呢?它貫通南北,從杭州一直連接到北京。
  • 當京杭大運河遇上微山湖,千年運河古風古韻,遊人流連忘返
    京杭大運河,綿延千裡,流淌千年,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下面單說一下京杭大運河山東段,這段運河全長510.6千米,始於隋煬帝大業四年永濟渠的開通,大家知道北方地區乾涸缺水,正因為這條運河的開通,北京的船可以通過水路直接進入山東。
  • 滄州市委網信辦開展「千年運河 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
    滄州市委網信辦開展「千年運河 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採風活動 2020-09-28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江黃河水量不穩定,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越這兩條大河的?
    與大家想像的不同,連接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京杭大運河並非直接連通黃河和長江,並且在碰到湖泊時,京杭大運河也是繞湖修建,不能直接使用湖面作為運河的一部分。京杭大運河在修建過程中要穿越長江和黃河兩大河流,不僅水文複雜,運河南北海拔落差也非常大,所穿越的地點都必須建船閘。其中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海拔差不多,且長江水文較為平緩,因此京杭大運河過長江只需要南北兩座船閘即可。
  • 京杭大運河如何穿過長江黃河?貫通中國五大水系,為何不全線通航
    京杭大運河是怎麼穿過長江、黃河的?曾經貫通中國五大水系的它,為什麼如今卻不再全線通航? 簡單點說,京杭大運河跟長江在鎮江境內的交匯,只是在大江兩岸建造船閘就實現了穿江而過。
  • 中國大運河的始末:元世祖修京杭大運河,政治中心遷到北京
    江南地區河湖眾多,開挖運河有著天然的地理條件。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經濟發達,水工技術先進。再加上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都有發展壯大的抱負。運河的開鑿就成為必然。千年之後,隋煬帝楊廣四年時間徵民工數百萬人,修通濟渠、永濟渠,通鎮江到杭州的航道,連接黃河、淮河、長江,修成隋代大運河。
  • 運河博覽|世界知名運河簡介:京杭大運河、伊利運河、蘇伊士運河簡介
    運河自然承襲了水的這一特質滋養著河畔生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且最古老的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京杭大運河最早始於春秋時期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邗溝。隋朝時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然後連通到了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大都,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前身。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這次申遺共包括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相關遺產58處。
  • 世界三大運河長度排名榜單揭曉!京杭大運河排名榜首!
    人類開鑿運河的歷史非常悠久,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是中國公元前506年的胥河。中國隋朝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現在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三大運河,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世界三大運河長度排名1、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全長有1797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它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