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千米,公元前486年開始建造。春秋末期,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
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稱隋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裡。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是中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幹線。肩負著南北大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也有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由於年久失修,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裡程為1442千米,其中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年通航裡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京杭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得,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裡,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鬱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