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龜﹄是一種大米做的食物
俗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語言,是生產、生活現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動的濃縮,極具生活氣息,生動有趣。在莆仙方言俗語中,能找到很多民俗的影子,甚至是已經消亡的舊俗。本期《聽鄉音·識莆田》欄目,將為您解讀莆仙俗語背後的節日風俗。
「龜」是帶餡米食類似紅團
在莆田,清明節有做「龜」的習慣,與過年時家家戶戶製作「紅團」類似。在俗語中,「做一龜印敲出」便是對這一習俗的真實寫照。
涵江區顯應村的吳大爺介紹,在莆田,每逢節日或喜事,人們往往會製作紅團和龜。這兩種都是帶餡的大米食品,只是形狀不同。印製龜的木模——龜印是用硬木刻制的,成是龜殼狀,還有頭和四足。俗語用一個「敲」字,既生動又準確。吳大爺告訴記者,這句俗語的本意是指「同一個龜印印出來的」,意為一模一樣,特別用於指代長相一樣。
莆田清明節,人們做「清明龜」祭祖。但在當地,有兩種不同地域特色的「清明龜」。原莆田縣的清明龜是將地瓜煮熟後搗爛,加大米粉末(現在一般加麵粉)和酵母,經過發酵後,加糖,用龜印壓製成形,蒸熟。而仙遊清明龜則是用糯米粉拌鼠麴草磨成的粉為皮,以綠豆加糖煮熟為餡,用龜印壓制蒸熟,做成的龜表面呈紫黑色。
俗語濃縮節日民俗的精華
端午節是莆仙八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時間長,且內容豐富。莆仙民間有諺語「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龍舟」。吳大爺說,莆仙方言「春花午時草」說的就是初五當天的民俗活動,也比喻容易過時的或應時的美好事物。
吳大爺介紹,初五當天,家家戶戶都會上山採集或到市場購買艾葉、野草等有芳香的青草,這些青草就被稱為午時草。中午,人們用這些青草煮水,並用這些水煮蛋和沐浴,據說可驅邪避毒,並且這些青草只有初五當天煮才有效。
年輕人小許說,莆田冬至時不可或缺的「三春」紙花,「三春」代表福祿壽。冬至時,將紙花插在供品上,寄託美好願望。「聽老人講,只有冬至才用『三春』,有特別的節日寓意。」小許說,莆仙方言俗語不僅朗朗上口,還濃縮著節日民俗的精華。
互動
讀者反饋:今年80歲的吳大爺看了本報《聽鄉音·識莆田》欄目中3月26日P06版《五果祭頭牙每果都有好寓意》的文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吳大爺說「五果」最初應該叫「糕果」,在方言發言中有些許相似。據吳大爺介紹,以往祭祀時是使用糕點壘成小塔,再加上一種水果。後來因為製作工序複雜,漸漸變成了「五果」來代替。(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 李偉強/文 馬俊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