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清明節做「龜」 俗語濃縮節日民俗的精華

2020-12-12 中國文明網

﹃清明龜﹄是一種大米做的食物

  俗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語言,是生產、生活現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動的濃縮,極具生活氣息,生動有趣。在莆仙方言俗語中,能找到很多民俗的影子,甚至是已經消亡的舊俗。本期《聽鄉音·識莆田》欄目,將為您解讀莆仙俗語背後的節日風俗。

  「龜」是帶餡米食類似紅團

  在莆田,清明節有做「龜」的習慣,與過年時家家戶戶製作「紅團」類似。在俗語中,「做一龜印敲出」便是對這一習俗的真實寫照。

  涵江區顯應村的吳大爺介紹,在莆田,每逢節日或喜事,人們往往會製作紅團和龜。這兩種都是帶餡的大米食品,只是形狀不同。印製龜的木模——龜印是用硬木刻制的,成是龜殼狀,還有頭和四足。俗語用一個「敲」字,既生動又準確。吳大爺告訴記者,這句俗語的本意是指「同一個龜印印出來的」,意為一模一樣,特別用於指代長相一樣。

  莆田清明節,人們做「清明龜」祭祖。但在當地,有兩種不同地域特色的「清明龜」。原莆田縣的清明龜是將地瓜煮熟後搗爛,加大米粉末(現在一般加麵粉)和酵母,經過發酵後,加糖,用龜印壓製成形,蒸熟。而仙遊清明龜則是用糯米粉拌鼠麴草磨成的粉為皮,以綠豆加糖煮熟為餡,用龜印壓制蒸熟,做成的龜表面呈紫黑色。

  俗語濃縮節日民俗的精華

  端午節是莆仙八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時間長,且內容豐富。莆仙民間有諺語「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龍舟」。吳大爺說,莆仙方言「春花午時草」說的就是初五當天的民俗活動,也比喻容易過時的或應時的美好事物。

  吳大爺介紹,初五當天,家家戶戶都會上山採集或到市場購買艾葉、野草等有芳香的青草,這些青草就被稱為午時草。中午,人們用這些青草煮水,並用這些水煮蛋和沐浴,據說可驅邪避毒,並且這些青草只有初五當天煮才有效。

  年輕人小許說,莆田冬至時不可或缺的「三春」紙花,「三春」代表福祿壽。冬至時,將紙花插在供品上,寄託美好願望。「聽老人講,只有冬至才用『三春』,有特別的節日寓意。」小許說,莆仙方言俗語不僅朗朗上口,還濃縮著節日民俗的精華。

  互動

  讀者反饋:今年80歲的吳大爺看了本報《聽鄉音·識莆田》欄目中3月26日P06版《五果祭頭牙每果都有好寓意》的文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

  吳大爺說「五果」最初應該叫「糕果」,在方言發言中有些許相似。據吳大爺介紹,以往祭祀時是使用糕點壘成小塔,再加上一種水果。後來因為製作工序複雜,漸漸變成了「五果」來代替。(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 李偉強/文 馬俊傑/圖)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看仙遊清明習俗
    仙遊女人手巧,清明節要做「清明龜」來作為祭祖的祭品。清明龜:你看我像龜麼?"清明龜"是莆仙一帶最具特色的節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溫水製成,以紅綠豆或地瓜幹加糖煮熟為團餡,用龜形木質模印製做成龜狀,放入蒸籠蒸熟。成品色淡黑、質韌、味香、可口健胃。而仙遊清明龜則是用糯米粉拌鼠麴草磨成的粉為皮,以綠豆加糖煮熟為餡,用龜印壓制蒸熟,做成的龜表面呈紫黑色。
  • 清明節原本並非掃墓節日
    多少年前,杜牧名作《清明》描摹清明節春雨中所見,餘韻邈然,流傳至今。世人熟知,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有折柳、掃墓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開始這其實跟清明節沒什麼關係。要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就先要了解其他兩個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這三個節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農曆三月上旬。
  • 家鄉民俗|莆田「五日節」(端午節)
    莆仙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舟,初六嘴企企……」歌謠指明了莆仙民間端午節五日內,過節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動的內容莆田自古即為魚米之鄉,故百姓喜歡吃「糕」;莆田地域位於沿海,盛產麥螺。歸結起來,莆田端午習俗有以下諸多內容:五月初一,吃糕。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傳統節日:英文介紹清明節!(附清明節詩歌)
    清明節相關英文詞彙   day of sacrifice 祭祀節日   offer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祭祖/上供   condolence 哀悼之情   hell note/joss paper 紙錢   funeral supplies
  •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
    俗語「十年清明八年下」什麼意思?為何清明節總是下雨?答案來了時光飛逝,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了,而在四月初迎來了又一個節氣——清明。這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5°就迎來了清明節氣了,同時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 清明節互祝快樂有人覺觸黴頭 看看民俗專家怎麼說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呂春榮)清明,如果有人祝福你節日快樂,你會做何反應?對此話題,有網友坦言,可欣然接受;但也有網友深感「觸黴頭」。那麼,清明究竟可以說節日快樂麼?哪些節日不宜互祝快樂?
  • 清明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清明節各地方民俗差距有多大?看完就知道,地大物博不是吹的
    清明節各地方民俗差距有多大?看完就知道,地大物博不是吹的大家都清楚我們國家流傳下來了許多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中有很多現在都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節日,還有一些特別重要的節日已經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比如馬上就要到來的清明節,早就在2008年就位列其中。
  • 莆仙俗語「好女不嫁莆田男」?原來是誤傳!
    東南網7月3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好女不嫁莆田男。」這是句在莆仙街知巷聞的俗語。外地人聽到這句話,總會納悶不已,是莆田男子的品格有問題嗎?因此也讓大家對莆田男子的印象打了個折扣。可這句俗語到底從何而來,如何解除這個誤會,成了不少莆仙人關心的問題。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到文明社會中的情感寄託,歷經幾千年發展、完善與成熟之後,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寓意早已融入國人基因。從古至今形成的傳統節日數量高達幾百個,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清明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冬至節等,也都具有非常濃鬱的中國民俗特徵。
  •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它與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稱「時年八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於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後,氣溫回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早上起床,寶哥說:"媽媽,今天是清明節"。我想了想,這不是個問句,寶哥可能有什麼疑問。去年清明節,寶哥跟爸爸一起回老家祭祖了,應該知道清明節是幹什麼的。於是,我說:"對,今天是清明節。"直接寶哥說:"但是,清明節4月5日,4月5日是陽曆"。我一聽,糟了,應該是問節氣的事兒了。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主要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主要習俗 2020-04-04 0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莆田元宵節文化:民俗嘉年華 元宵似個長
    莆仙各地的元宵民俗活動中,「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新度錦墩打砂花」、涵江延寧宮蔗塔、仙遊楓亭麒山宮皂隸舞和「打鐵球」、莆田九鯉燈舞等民俗活動已分別被列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程德魯說:「莆田各地開展的鬧元宵形式都不一樣,同一個鎮不同宮、廟舉辦活動也不盡相同。」
  •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唐朝,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用紙來裱糊風箏已經很普遍,清明節放風箏也很盛行。當時有人在風箏上裝有弦和笛,放飛時風吹會發出響聲,還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燈籠或小彩燈,夜晚風箏升空時,就像是閃爍的星星,被稱之為「神燈」。  宋代,放風箏成為廣泛的戶外活動。
  •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原地區民俗節日展覽」明日開展
    由洛陽市文物局主辦,洛陽民俗博物館承辦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原地區民俗節日展覽」將於明日在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負一樓西展廳正式開展。  由洛陽市文物局主辦,洛陽民俗博物館承辦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原地區民俗節日展覽」將於明日在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負一樓西展廳正式開展。
  • 清明節的來歷由來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故事及節日起源
    清明節的來歷由來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一句更為經典,道盡人生真諦
    古人的智慧可謂是無窮無盡,後世常常表示自己經歷的事情是老祖宗玩剩下的,而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俗語,帶有濃厚的鄉土風情,時至今日,在農村地區,老一輩的人還經常說起。「千年王八萬年龜」並不是一句很陌生的俗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龜是長壽的象徵,漢朝文學家說:「龜之言久,千歲而靈。以其長久,故能辨吉兇也。」意思是龜的壽命長達千年,看透世間萬物,方能預知吉兇。著名的醫學作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龜、 鹿皆靈而有壽。」
  • 清明節的由來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清明節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