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了14艘的戰艦,最後的火炮巡洋艦,蘇制「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2020-12-14 騰訊網

隨著目前世界各國海軍的驅逐艦越造越大,巡洋艦與驅逐艦之間的分界線開始逐漸變得模糊。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國海軍中,巡洋艦則是完全不同於驅逐艦的一款重要艦種。各國海軍的巡洋艦是僅次於戰列艦與航空母艦的主力艦種,舊日本海軍就在多次戰役中將下屬的重巡洋艦設置為旗艦。

「高雄」級重巡洋艦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紅海軍和當時其他海上強國的水面艦隊在綜合實力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為戰前的造艦計劃突然被打斷,因此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海軍並沒有再重新建造一款巡洋艦,只憑藉手上的「基洛夫」級輕巡洋艦撐到戰爭結束。

「基洛夫」級輕巡洋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種飛彈技術還不算成熟,並不能夠馬上投入實際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當時世界各國海軍在戰後早期的造艦計劃中,仍然規劃了多款傳統火炮型戰艦的設計和建造,而蘇聯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蘇聯紅海軍最後一款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及其改進型號為蘇聯驗證了許多巡洋艦的設計和建造技術。可以說,前後14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成功研製和建造,讓隨後蘇聯紅海軍飛彈巡洋艦的發展少走了許多彎路。

改為紀念艦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因此,本文今天就向各位讀者介紹下「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誕生和發展之路,讓大家對蘇聯歷史上這款最後的火炮巡洋艦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誕生的背景——「大艦隊」情懷的延續和現實的作戰壓力

早在1937年,蘇聯紅海軍就設定了遠洋海軍的發展目標。根據當時的規劃,蘇聯除了要建造23型「蘇聯」級戰列艦之外,還要建造69型「喀琅施塔得」級重巡洋艦和68級「夏伯陽」級輕巡洋艦,這也是蘇聯紅海軍「大艦隊」最初的設想。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在經過多年的損耗後,蘇聯紅海軍在面對德國海軍僅存的幾艘重巡洋艦時,竟然沒有能夠與之匹敵的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只能夠坐視德國海軍巡洋艦為撤退中的德國陸軍提供強大的炮火支援。

德國海軍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德國這個共同敵人的消失,蘇聯和原來西方盟友之間的關係愈發緊張,為了避免在蘇聯國土上遭遇一場「諾曼第」式的大型兩棲登陸,蘇聯就需要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艦隊,將潛在的敵人阻擋在蘇聯的國土之外。

強大的艦隊才能將敵人擋在國土之外

通過對太平洋戰爭的觀察,蘇聯紅海軍認為巡洋艦在反艦和防空方面的表現不俗,能夠為正在規劃中的蘇聯戰後航空母艦提供足夠的掩護,因此在戰後「大艦隊」的建設規劃中,留下了巡洋艦的一席之地。「大艦隊」情懷的延續和現實存在的作戰壓力,構成了「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誕生的背景。

火炮巨獸的誕生——「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誕生

考慮到當時美國海軍所帶來的直接威脅,蘇聯紅海軍並沒有重新設計一款全新的巡洋艦,而是在戰前未完工的68型巡洋艦的基礎上直接進行修改,設計出新款巡洋艦。因此,在項目之初,新款巡洋艦的項目代號即為68K。

因為是在原來68型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改裝,所以68K型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定為11300噸,滿載排水量為14100噸,最高航速為33.4節。不過,負責設計工作的第17中央設計局在對二戰中各國海軍巡洋艦的巡洋艦表現進行綜合評估後,認為這樣的性能指標已經有些落後,於是很快提出了68Bis型巡洋艦設計方案。

68Bis整體尺寸上比68K型要大上一些

為了保證研製進度和設計質量,第17中央設計局的總設計師庫謝夫直接負責68Bis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庫謝夫對原來的68K型設計方案進行了較大的改動,額外強化了新型巡洋艦的防空作戰能力,並決定在68Bis型巡洋艦上使用全焊接製造工藝。

68Bis型巡洋艦的長度增加到了210米,艦寬增加到22米,標準排水量和滿載排水量則各自增加到16000噸和17200噸,從外觀上來看,整體尺寸比68K型要大上一些。為了提升遠洋作戰環境下的適航性,68Bis型巡洋艦採用了長艏樓單體艦型,艏樓結構延長到3/4艦長處,大大提升了艦內的活動空間,大量設備和人員活動場所都安排到了艦內,有利於在惡劣海況下進行正常作戰。

非常典型的長艏樓單體艦型

高航速和大航程是68Bis型巡洋艦的另一大設計特點,6臺KV-68型燃油鍋爐和2臺TB-72型蒸汽輪機為68Bis型巡洋艦提供了124600匹馬力的澎湃動力,在修長艦型的配合下,讓68Bis型巡洋艦的最高航速達到了32.7節。如果以16節航速航行,最大航程能夠達到9000海裡,提升到32節時則降低到2700海裡。

紅圈處即為其動力裝置

因為在預設的艦隊決戰中,68Bis型巡洋艦要為蘇聯紅海軍主力艦隊佔據有利戰位,需要主動對敵人的主力艦火力進行牽制,所以也強化了裝甲防護水平。68Bis型巡洋艦在水線部位設置有1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帶,露天甲板厚度則為50毫米,並在露天甲板表面布設了木質甲板。指揮機構和炮塔的防護經過特別強化,裝甲厚度分別為130毫米和175毫米。

在武備方面,68Bis型巡洋艦的主要進攻武器為大口徑艦炮和魚雷。艦艏和艦尾分別以背負式方式布置了2座三聯裝152毫米炮塔,總共12門152毫米火炮為其提供了強大的齊射火力。其使用的B-38型152毫米火炮身管長度為57倍徑,能夠以7.5發的最高射速將炮彈投送到最遠30公裡的距離上。而在防空狀態下,該型艦炮也擁有8900米的最大射高,能對當時主流的水平轟炸機進行打擊。

建造中的三聯裝炮塔

魚雷武器則布置在艦橋後方兩舷位置,兩側各布置有一座五聯裝533毫米重型魚雷發射裝置,可以發射PTA-53型重型反艦魚雷。不過隨著蘇聯紅海軍後來發現魚雷在艦隊決戰中能產生的效果有限,後續便陸續拆除了所有的魚雷發射裝置。

作為一款專門強化了防空火力的火炮巡洋艦,68Bis型巡洋艦除了12門152毫米主炮可以執行防空任務外,還在兩舷各布置了3座雙聯裝的SM-5-1型雙聯裝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該炮為56倍口徑,最大射程為24.2公裡,最大射高則為7000米,極限射速可以達到18發每分鐘,可以配合152毫米艦炮執行中遠距離的防空任務。

SM-5-1型雙聯裝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

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下遭到德國空軍俯衝轟炸機的嚴重打擊,68Bis型巡洋艦布置了強大的近程防空火力。全艦一共布置了16座B-11M型37毫米速射炮,該款速射炮技術來源於瑞典的「博福斯」高射炮,最高射速180發每分鐘,最大射高3000米,對空最遠射程6700米,負責戰艦的最後一道防空作戰任務。

得益於戰後蘇聯雷達產業的恢復和發展,68Bis型巡洋艦也安裝了大量的雷達和火控設備。前桅杆安裝了一部「高篩」/「低篩」對海搜索雷達,後桅杆上則安裝了一部「海鷗」對空搜索雷達和「頓河2」型導航雷達。對空搜索雷達方面型號則比較多,除了「海鷗」之外,前後還分別使用過「頂槽」、「刀架」、「細網」對空搜索雷達。

68Bis型巡洋艦主要設備分布一覽

而在各型艦炮使用的火控設備型號就更多了,艦橋上方安裝了一部KDP-2-8 III型射擊指揮儀,用來為152毫米艦炮提供精確射擊數據。艦身兩側各安裝了一部「圓頂」對空指揮儀,可以為所有艦炮提供對空射擊數據。作為備份,每座SM-5-1型雙聯裝炮塔的右側還安裝了一部「蛋杯」炮瞄雷達。

紅圈處即為「蛋杯」炮瞄雷達

當然,68Bis型巡洋艦的火控設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蘇聯紅海軍在艦艇近防技術方面的發展,後續也有部分68Bis型巡洋艦安裝了AK-230型30毫米速射炮及其配套的「頂弓」炮瞄雷達。

比較有意思的是,68Bis型巡洋艦命名方式並不是以首艦名字來命名的。68Bis型巡洋艦的首艦為1948年12月21日在黑海尼古拉耶夫馬爾季工廠建造的「捷爾任斯基」號。68Bis型巡洋艦之所以會被命名為「斯維爾德洛夫」級,是因為其2號艦「斯維爾德洛夫」號完工速度比首艦更快。

「斯維爾德洛夫」號並不是首艦

1953年6月份,「斯維爾德洛夫」號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國際閱艦式。不過此時戰艦飛彈化已經開始初露端倪,以火炮和魚雷作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誕生沒多久就面臨著快過時的風險。

傳統巡洋艦最後的榮光——落後於時代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憑藉著優美的外形,「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很快成為了當時蘇聯領導人外出訪問時最喜歡的座艦。不過,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的衝擊下,「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很快就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成為一款最漂亮的「舊時代巡洋艦」。

14號艦「摩爾曼斯克」號

隨著「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最後一艘艦「摩爾曼斯克」號的建成服役,14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開始了自己不同的命運。得益於其龐大的排水量和寬闊的艦體空間,蘇聯紅海軍開始在部分「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上驗證相關的反艦飛彈技術和艦載防空飛彈技術。

比如「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就進行了SM-58型反艦飛彈的搭載試驗,「捷爾任斯基」號則進行了防空飛彈的搭載試驗,其餘各艦也開始換裝不同的雷達設備和火控設備,以進一步提升作戰能力。

「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搭載了SM-58型反艦飛彈

不過在「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中,有一艘艦的下場比較悽慘,就是「奧爾忠尼啟則」號。該艦在1962年8月份被轉讓給印度尼西亞海軍,作為蘇聯對印度尼西亞的支持。不過因為印尼海軍的素質太差,導致該艦在1963年就失去了作戰能力。雖然後來蘇聯又免費為印尼海軍進行了維修,但是很快又失去了戰鬥力,最後在1972年被正式拆毀。

「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搭載了SM-58型反艦飛彈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作為蘇聯的最後一款火炮巡洋艦,可以說是傳統巡洋艦設計的大成之作。但是該級艦成也傳統敗也傳統,在快速到來的飛彈化潮流下,手持重炮,身披寒甲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更像是一位已經落伍的重甲騎士,已經不再適合戰後全新的海戰形勢。

相關焦點

  • 戰艦世界:六級排位賽推薦——巡洋艦
    首先推薦蘇系巡洋艦——布瓊尼,作為蘇系巡洋艦中手感最不一樣的一艘船,布瓊尼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個等級足夠的艦長。不同於上一級的180毫米艦炮,布瓊尼在需要隱蔽後,也需要點出IFHE來提高152毫米火炮的傷害能力。8秒鐘裝填,950米每秒的彈速,布瓊尼可以在一個射擊窗口中投射出至少兩輪炮火。
  • 用小火炮做偽裝,說是艘輕巡洋艦,實際卻是重巡洋艦的最上級
    可日本海軍卻發現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日本海軍的輕巡洋艦噸位有100450噸,此時還剩下20000噸左右。而日本的17艘輕巡裡大部分都是5500噸級輕巡洋艦,其中還有4艘是非常老舊的輕巡洋艦。日本海軍認為這是條約上的巨大突破口,因為只要把輕巡洋艦淘汰一批,那麼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噸位可以使用。
  • 全球第一艘核動力水面戰艦,美國「長灘號」核動力巡洋艦!
    截止目前出現的核動力水面艦艇也只有美國5個型號的核動力巡洋艦型號(9艘)、3個型號的核動力航母(11艘)以及俄羅斯1個型號的核動力巡洋艦(4艘)、法國1個型號的核動力航母(1艘),總建造規模也只有26艘(不包括美國在建的核動力航母),其中,「長灘號」核動力巡洋艦則是全球第一艘核動力水面主戰艦艇,「企業號」核動力航母則因晚了77天服役而「屈居」為全球第二艘核動力水面戰艦!
  • 條約下的英勇海上突擊兵紐奧良級巡洋艦
    紐奧良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在她的身上美國是用盡了所有當時能夠拿出來的條約科技,正因如此,紐奧良也是所有美國條約型重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
  • 蘇聯計劃巡洋艦喀琅施塔得,火力兇猛,沒有任何巡洋艦能與之抗衡
    然而,當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級戰列艦即將要建造完成的消息到來時,69號重型巡洋艦工程新增了一項作戰目標—對抗德國戰艦。中央設計局No.17(TsKB-17)便開始著手設計一艘可以裝備305毫米主炮、裝甲帶厚230毫米、排水量為32500噸,並且航速為32節的艦船。然而,在早期的艦船設計階段,海軍軍事委員會同意了國防工業人民委員會關於從巡洋艦的武器裝備中去掉魚雷的提議。
  • 戰艦世界美系巡洋艦怎麼樣 紐奧良級巡洋艦技巧
    戰艦世界美系紐奧良級巡洋艦對戰視頻,紐奧良級巡洋艦火力出色,機動優秀,在與敵艦對射過程中,隨時保持最高航速行駛,因為紐奧良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巡洋艦,它是所有「條約型」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下面一起看看戰艦世界美系巡洋艦視頻吧。
  • 驅逐艦or巡洋艦?最強戰艦055萬噸大驅身份被討論
    至於究竟是驅逐艦還是巡洋艦,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巡洋艦和驅逐艦還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曾經重巡洋艦的艦炮口徑上限為8英寸(203毫米),輕巡洋艦艦炮口徑上限為6.1英寸(155毫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火炮已經不再是主力戰艦的主要武器,飛彈成為了主要艦載武器,而失去了最為重要的火炮口徑限定,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日益模糊
  • 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造價3億美元,比「小鷹」號航母貴六千萬!
    五十年代,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開工建造,根據設計要求,這種新航母的續航力最高可達12000海裡。「長灘」號如果用常規動力戰艦為其護航,將會十分吃力,而配備補給船,又會擴大艦隊規模,增加護航難度,所以,美國海軍正式提出核動力戰艦的建造計劃,得到國會批准。
  • 火炮重巡洋艦最強「王者」:粗大艦炮一分鐘射90發
    ,美國海軍德梅因級重巡洋艦便是這一型戰艦中的最強者,該級戰艦滿載排水量達2萬1268噸,裝甲總重為2189噸,艦長219米,擁有3座三聯裝主炮塔,單個炮塔重達451噸,火炮口徑為203毫米,最大射程達到27.25公裡。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這一要求完全是英國為了保留火炮口徑超過6英寸的霍金森級巡洋艦的而制訂的,但意外地得到了美國和日本兩國的支持。然而日本卻不滿於這一條款,遂根據漏洞設計了萬噸級輕巡洋艦——最上級輕巡洋艦。這一有著重型巡洋艦級船體的輕巡洋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美國海軍本身的重巡洋艦噸位也所剩無幾。 迫於無奈,美國也只能和日本一樣建造自己的萬噸級輕巡洋艦,其最後成果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 一戰中,德國公海艦隊一共擁有多少戰列巡洋艦
    一戰中,德國公海艦隊一共擁有多少戰列巡洋艦自英國1906年開始建造戰列巡洋艦後,德國也從1908年開始戰巡的建造工作,並持續保持造艦,想要和英國大艦隊之間戰力接近,打造擁有奪取制海權能力的戰艦和艦隊。在一戰開始之前,德國海軍實際只擁有4艘戰列巡洋艦,一戰期間也只服役了3艘,興登堡號是一戰結束前德軍服役的最後一艘戰巡,另外還有四艘馬肯級雖然已經開工建造但是到一戰結束時並沒有完工,還有一艘約克級計劃開工,但是實際還沒有開始建造。
  • 從大白艦隊到巡洋艦巔峰,美國火炮巡洋艦有什麼變化?傳奇的艦種
    美國當年以裝甲巡洋艦與戰列艦組成的大白艦隊全球航行,象徵著美利堅雄鷹此時已羽翼豐滿,隨時準備在世界的舞臺上進行演出。自大白艦隊到研製出最強巡洋艦,美國巡洋艦經歷了從追求裝甲到遵循條約,再到火力冠絕的過程,火炮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傳奇的艦種。 巡洋艦與戰艦在定位上有所區分。
  • 「併兼有兩者所長,卻破綻百出」——「獅」號戰列巡洋艦
    雄獅在西方象徵著權利和威嚴,因此皇家海軍早在16世紀開始就用「獅」作為戰艦的艦名直到1944年已有十九艘(嚴謹的來說只有十八艘,因為第十八艘未建造完成)用其作為艦名[1975年,隨著最後一艘名為「獅」號的戰艦退役,這個名字至今沒有再在英國皇家海軍中使用過(本文介紹的是第十七艘)]。
  • 美軍波特蘭級重型巡洋艦(圖)
    美國海軍重型巡洋艦  ——波特蘭號(CA-33,「Portland」)  【建造背景】  原本波特蘭級的兩艘船是紐奧良級( New Orleans Class)巡洋艦計劃中的艦艇。但當準備開工建造時。
  • 核動力巡洋艦盤點——美5型9艘核動力巡洋艦及發展展望
    貝爾納普」級隨後,在1963年6月,在「貝爾納普」級常規動力巡洋艦基礎上改進的CGN-35「特拉克斯頓」級核動力巡洋艦開工建造,該型建造數量仍然只有1艘,於1964年12月下水 ,「加利福尼亞」級在「特拉克斯頓」級之後,美軍的核動力巡洋艦終於開始批量建造——「加利福尼亞」級的數量達到2艘。
  • 沒有一個英巡玩家是無辜的:說說皇家海軍最後的巡洋艦
    「沒有一個英巡玩家是無辜的」在戰艦世界裡,英國輕巡洋艦「海王星」和「米諾陶」憑藉射速極快的主炮和強大的防空火力給玩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她們作為圖紙船並沒有被建造出來,但其諸多子系統在皇家海軍最後一型火炮巡洋艦——「虎」級巡洋艦上得到了重生。
  • 老照片:英國皇家海軍為壓制德國戰巡而建造的「獅」級戰列巡洋艦
    獅級戰列巡洋艦是英國海軍建造的戰列巡洋艦。首艦獅號1909年9月29日開工。同型艦:獅號(Lion)、皇家公主號(Princess Royal),改進型:瑪麗女王號(Queen Mary)。獅級是英國皇家海軍以壓倒德國同類型戰艦為目的全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
  • 《戰艦世界》各派系巡洋艦解析一覽
    巡洋艦作為重要的戰場火力支援點,並且憑藉其良好的機動性。一定深受玩家們的喜愛。但相信各位剛剛入坑《戰艦世界》的小萌新一定還在為眼花繚亂的各個派系的巡洋艦而感到不知所措吧。本期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戰艦世界》裡各個派系巡洋艦的特點以及推薦的萌新入坑的巡洋艦。
  • 德國戰爭海軍的第一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體系下受到了嚴格限制,基本上不存在什麼主力艦,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建造才解了燃眉之急。而當希特勒上臺後,英國和德國籤訂了《英德海軍協定》。此舉促成了德國海軍第一級主力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於是德國在1935年開始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這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正式崛起之路。
  • 美海軍二戰後造了多少巡洋艦,核動力型號多數量少
    美海軍二戰後造了多少巡洋艦,核動力型號多數量少以廣義上來看,大型巡洋艦(也就是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飛彈巡洋艦等也都可以算作是巡洋艦的概念中,不過戰列巡洋艦在二戰中也只有美國和德國主要建造了幾艘,其他國家都沒有再建造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