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青浦檔案 ,作者青浦檔案
青浦檔案
青浦檔案局微信工作平臺,發布工作動態等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
愛祖國 愛水務 愛海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青浦位於上海市西南,地處太湖下遊,黃浦江上遊。全區地勢平坦,地形單一,海拔高度在2.8~3.5米之間,是太湖下遊地勢最低處之一。
青浦境內河港縱橫,水流貫通。西部湖蕩星羅棋布,東部河港彎曲狹長。全區水域面積149平方公裡,佔全區總面積的22%;共有河道1817條,總長2155公裡;有湖泊21個,總面積59.3平方公裡。青浦河港屬黃浦江水系,均受潮汐的影響。太湖洪水、杭嘉湖澇水,由吳淞江、急水港、太浦河、紅旗塘等流經區境洩入黃浦江,東流歸海。
水鄉魚塘(2003年航拍)
青浦是上海地區最早成陸地域,「崧澤」的意思是指「吳淞江流域溼地中的一塊高地」。約6000年前,崧澤這樣的水邊高地便成了先民最初的生活場所。
上海先民在吳淞江流域溼地附近生活的場景
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太湖平原的發育形成,人類的治水活動也逐步展開。唐時,太湖地區人口急劇增加,要求有更多的耕地以生產糧食和土地開發,由較高地帶逐步推向沼澤灘地。晚唐時,便出現了圍圩造田。經過千百年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在圩內開溝渠,置涵閘,進行排澇灌溉。修圩技術的不斷提高,推動了低洼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吳淞江流經區境北緣,古時原是太湖下遊的一條主要入海水道,江闊水深,洩洪排澇暢通。唐以後,因自然和人為的演變,逐漸萎縮淺狹。到了北宋,吳淞江已失去洩洪能力,沿江地帶災害日多。宋、元兩代對吳淞江及其支流的整治,目的是解決排水出路,但無大效。
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雲間志》記載的大盈浦
明代「掣淞入瀏」的規劃,遂成了「黃浦奪淞」一江排水的格局,吳淞江反而成了黃浦江的支流,本區諸浦之水也隨之南趨黃浦江。民國時期,統治者不關心民艱,水利失修。因此,青浦成了洪不能擋,澇不能排,旱不能灌的局面。自1624年到1949年記載較完整的325年中,低田地區水災有59次,平均五年多一次;高田地區旱災有41次,平均八年一次。許多歷史文獻都有遭災後的慘狀記錄。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民間還流傳著「大災三六九,小災年年有」的歌謠。
吳淞江的歷史變遷圖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青浦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治水運動,並以歷年受災最為嚴重的低洼地的改造作為水利建設的重點。近五十多年來的水利建設,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林家草大隊治水改土誓師大會
五十年代,培修圩堤,疏浚幹河。面對遺留下來的破爛攤子,並接受1949年、1954年大水災的教訓,組織廣大幹群按自然河岸培修圩堤,出現了群眾性修圩的熱烈場面,提高了窪地抗洪、擋潮的能力。其間,還先後疏浚了彎曲淤淺的河道。如:南排河道沈涇塘、辰山塘(現屬松江)、小淶港、小青龍港、葑沃塘、小泖河,東排河道蒲匯塘。經過整治疏理,改善了排水條件。1955年以後,在練塘、小蒸、蒸澱三鄉興建圩區小水閘,沿泖河兩岸修建塊石護岸工程。接著建設電力灌溉設施,經過1958年的電灌試點,1958年開始搞萬畝左右的灌區建設。
六十年代,發展電力灌溉。為確保農作物適時適量的需水要求,解放勞動力,改善勞動條件,全面發展電力灌溉以取代車水灌溉。電灌站由五十年代的20座、41臺發展到355座、454臺,裝機容量由1294千瓦增加到5997千瓦,灌溉受益面積由15.7萬畝增加到54.5萬畝。隨著農作物複種指數的提高,灌溉要求亦相應提高,五十年代末的20個萬畝大灌區,通過調整補點,逐步改建為千畝左右的灌區。結合新灌區的建設,大搞平整土地、溝渠配套和「一圻兩齣水」(一圻田:長80米,寬20米約2.5畝;兩齣水:田塊兩頭開挖排水溝)。在低洼地區並港建閘,有計劃地進行圩區建設。
七十年代初的農田水利建設
1971年利用土法測量改造水利
七十年代,綜合治理低洼地。在已有水利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治理低洼地,提出了建設大控制工程,實行「洪澇分開、兩級控制、兩級排澇」的綜合治理規劃,逐步實施青松、太北控制區的工程。進一步疏浚開挖東排、南排骨幹河道。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開始向治理漬害方面努力,圍繞除澇治漬發展起來的工程有:純排澇泵站、地下渠道、地下暗管等。全縣出現了不同類型治理低洼地的典型,初步建成洪、澇、漬、旱綜合治理,河、溝、渠、田、林、路、閘、站、橋全面配套的園田化農田約1.6萬畝。全縣埋設空心磚、塑料地下暗溝管3000餘畝,為控制地下水,消除漬害作了可喜的嘗試。
1976年12月,澱浦河開河工地情景和施工現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水利工作的著重點開始向管理方面轉移。1979年以來,水利建設逐步走上小型配套,加強管理,發揮現有工程潛力,提高經濟效益,穩步健康發展的道路。在確保水利工程安全,充分發揮效益的前提下,由以為農業服務為主,轉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從不重視投入產出,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從單一經營和行政管理,轉到綜合經營。充分利用水利資源、施工設備、技術力量和人力,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種類的綜合經營活動,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國家和集體積累財富。特別是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青浦的經濟和社會呈現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水利建設順應社會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有了較大的突破。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背景下,從1990年起,水利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由「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確立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治水戰略也經歷了由農田水利向城鄉一體化水利進而向環境水利的轉變。1991年,太湖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在抗禦洪災中,青浦二次炸壩洩洪,承受1.3億元的經濟損失,演繹了一段上下遊團結治水的感人史話。
1991年11月,太浦河開挖場景
隨著太浦河、攔路港(含黿蕩分流)、紅旗塘(含俞洩塘)拓疏工程相繼實施,青西地區工情、水情發生很大變化。為了有效設防,1996年開始,用4年時間完成了太湖流域綜合治理上海市西郊防洪除澇配套工程建設(簡稱為西部工程),促進了青松、太南、太北、商榻四大水利控制區的完善和形成,對確保青西乃至全區的度汛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
選自《話說青浦》
作者:金意民 王崇德
來源:青浦檔案
↓↓↓可能你還想看↓↓↓
這條推送努力了一年,盤點2020年「上海水務海洋」最關注西藏南路上水管搶修預計今夜完成,力爭明早恢復交通親水Vlog | 潮起東方岸 「滬水小姐姐」帶你共赴一場影像盛宴學習進行時⑩ | 水務海洋系統「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徵文活動」優秀作品展寒潮將至,水管凍住怎麼辦?這份「寶典」請收好原標題:《「四史」學習教育·水務 | 水鄉青浦說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