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流域脊椎動物多樣性科考日誌(一)

2020-08-12 政經雲南

納木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拉薩市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之間。納木錯的形成和發育受地質構造控制,經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其擁有多種生態類型,包括湖邊沼澤區、河口區、湖岸淺水區、湖岸溼草甸區、巖石湖岸區、沙質湖岸區、砂石質小島和湖區等。由於其獨特的自然條件,蘊育了一大批青藏高原特有的脊椎動物,形成了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納木錯湖

2020年7月28日-8月4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趙天博士帶領一行五人的科考小分隊(趙天、朱文博、馮建益、但權桂、司機孫海軍)對納木錯流域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科學考察。此次科考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資助,擬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以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解析納木錯陸生脊椎動物的分布及其多樣性。在拉薩休整兩天後,我們於7月30日晚6點到達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研究站海拔4732米,氣候乾燥寒冷、氧氣稀薄,初來乍到的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高原反應的症狀,晚上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科考小分隊在研究站的合影

(從左至右依次為馮建益、孫海軍、朱文博、趙天、但權桂)青藏科考隊

7月31日,我們正式開啟野外科考工作。儘管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但一想到科考工作的重要意義,我們又充滿了精神和熱情。雖然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但也不能阻擋我們科考的前進道路。早上8點,我們準時開始納木錯湖南面的科考工作。

納木錯是一塊純潔的淨土,淨化心靈,也是攝影家的天堂,隨手一拍便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沿路最先出現在我們眼帘的是滿地的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時而從洞口探出頭來,時而搗騰那小短腿狂奔,是實至名歸的「高原萌貨」。沿途鳥類水禽眾多,時不時就能看到幾隻,有渡鴉(Corvuscorax)、普通秋沙鴨Mergusmerganser orientalis)、白腰雪雀(Montifringillataczanowskii)、棕頭鷗Larusbrunnicephalus)、斑頭雁(Anserindicus)、赤麻鴨(Tadornaferruginea)、黑頸鶴(Grusnigricollis)、普通鵟(Buteobuteo鳳頭鸊鷉(Podicepscristatus)等。其中黑頸鶴是納木錯沼澤地唯一的鶴類,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魯藏布江中遊谷地及其南部喜馬拉雅南麓、滇西北橫斷山區和貴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帶越冬,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們很幸運地看到了黑頸鶴一家三口在沼澤地裡嬉戲。

自由的鳥類

高原珍寶—黑頸鶴

隨著天氣的好轉,我們終於可以開始採集一些小型脊椎動物樣本(主要包括爬行動物紅尾沙蜥和兩棲動物高山倭蛙等)。通過本次調查發現,高山倭蛙(Nanoranaparkeri)是納木錯流域唯一的兩棲動物,而紅尾沙蜥(Phrynocephalustheobaldi)是納木錯流域唯一的爬行動物,二者在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山倭蛙在西藏分布很廣,但它們的體積較小,普遍身長為3-4公分,最小的只有指甲蓋大。紅尾沙蜥是適於高寒地區生活的寒漠型蜥蜴種,棲息在西藏北部海拔高4500m-5300m的羌塘高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垂直分布最高的蜥蜴。

8月1日,我們奔赴納木錯湖北面開展科考工作。途經青龍鄉等鄉鎮,偶爾遇到暴雨冰雹,但總體天氣不錯,湖北面分布有較多的高山倭蛙和紅尾沙蜥種群,我們採集到了足夠的樣本開展相關研究。

紅尾沙蜥

探出腦袋的紅尾沙蜥

挖洞捕捉紅尾沙蜥

高山倭蛙

8月2日-8月3日,我們在納木錯湖西面開展科考工作。這裡獸類眾多,沿途我們時不時都能看到各種獸類,如喜馬拉雅旱獺prairiedog)、藏狐(Vulpesferrilata)、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巖羊(Pseudoisnayaur)、高原兔Lepusoiostolus)等,也能看到國家在海拔如此高的地區所建設的高壓電站,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和繁榮。科考途中也經歷了一些小插曲,我們在領略到納木錯八月絕美雪景的同時,科考車卻不慎陷入泥中,經過3個小時的努力才將車拯救出來,讓我們感受到科考工作的魅力和艱辛。

納木錯的萌貨們

高壓電網

八月的雪景

8月4日,隨著納木錯湖東面科考工作的結束,我們順利完成了本次科考任務。經過一周的時間,我們逐漸適應了高海拔的艱苦條件,積累了更多高原野外調查經驗,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科考精神,為接下來進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致謝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2019QZKK0501)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