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第三極」記者手記(一)| 一次不斷刷新認知的出發

2020-08-10 陝視新聞


8月8日這次「科考第三極」一行六人報導組終於踏上了這次科考之行,臨行時部門多位領導為我們送行,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們能感受到每位領導對此行每個隊員安全的擔憂,更能感受到他們對這次活動的一絲期待。而回想每位隊員從接到任務到真正啟程的這一時刻,可以說真是一次不斷刷新認知的出發。



這個活動的緣起是在學校操場邊的一次聊天,師大院子裡的安曉雷博士是從小就和我熟識,在一個院子成長,有共同的家庭背景,有共同的體育愛好讓我們從來交流非常默契。臨近暑假,他告訴我他工作的省動物研究所有一次非常有趣的科考活動,邀請我參加,我欣然答應了。當時我覺得這次旅行正好填補了我空白的暑期計劃。甚至對他們青藏高原動物多樣性研究的課題項目更多懷著一些旅遊的幻想。

可當我將這個選題報給了部門領導,並開始著手起草報導計劃時,才知道自己對這次活動認知的膚淺。一次次選題方案被打回,一次次背景材料需要補充,一次又一次找曉雷,找動物所的領導常所長溝通、學習、論證……單純的我一度認為,會不會是領導故意在刁難自己。可當方案經過高手的指點、同事的補充、潤色,領導的修改、提升最終成型之時,我才明白一個成熟可行的策劃哪能是靠個人一蹴而就的。


即使確定了主創團隊,大家對這次的科考活動該如何報導心中仍是一片空白,該報導什麼動物、用什麼拍攝方法、講述什麼故事經常是大家熱議的內容。可通過和科考單位省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的幾次當面深入溝通了解,和部門組織的多次策劃會,都不斷提升著我們每名隊員對這次科考活動的認知。當我們明白了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常年辛苦的研究保護各種野生動物,國家為何如此重視這次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考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大背景——生態和可持續性發展。很快我們都從當初接到任務時的興奮轉為了沉沉的壓力!


駛離西安的車隊飛快地行駛在高速上,可腦海中不斷縈繞的問題都是:野生動物、科考、生態、環境、可續、故事、人物……這些個關鍵詞!



隨著車隊一路西行,海拔不斷攀升,天氣似乎也越來越像凌亂的大腦,一會兒陰雲密布、一會兒豔陽高照、一會兒瓢潑大雨、突然又會雨後高掛彩虹。

向西的大車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動車和鐵路網絡的不斷完善和升級,人們不需要再依靠車輛完成向青藏高原的運輸了。自駕遊的車輛卻明顯增多,漫長的車程上,我無聊統計著沿路的車牌,廣東的、江蘇的、山東的、海南的、浙江的……不知不覺中竟然想不起來沒遇到的車牌有哪個省的了。



臨近西寧的第一個大服務區則是這些自駕遊客們集中匯集的一個地方。放眼望去,都是身著各種防曬措施的人們,大家操著各種不同的方言,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車輛,老人、孩子、打扮時尚的年輕人,大家臉上洋溢著同樣興奮的表情,向青藏方向挺進。


我不禁在想,「脆弱」的青藏高原的生態能承載起我們人類對這「世界第三極」的無限嚮往嗎?那些野生動物會不會受到這些遊客的驚擾?我們青藏高原如今的生態環境到底怎樣?面對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一矛盾,我們如今有什麼好的經驗,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胡思亂想中我知道自己永遠給不了這些命題什麼答案!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不正是我們這次「科考第三極」報導活動的一個終極目的嗎!我們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可我們可以去做!我們只要通過我們這一趟行程,對生態保護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一絲貢獻,我想我們這趟全媒體報導活動也就有它此行的價值和意義了!


陝視記者:傅軒

相關焦點

  • 破譯「藏地密碼」——「第三極」科考追蹤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新華社拉薩8月4日電 題:破譯「藏地密碼」——「第三極」科考追蹤  新華社記者呂諾、王沁鷗、薛文獻、黃興  雪山巍峨、草原蒼茫、天空碧藍、湖泊澄澈……風光絕美的青藏高原,也是苦寒難至的
  • 科考第三極 探尋海拔最高胡楊林 感受沙漠生命奇蹟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杜曉文 付軒 李彤 張峰 張思思 楊靜 劉權鋒 黨璽 羅志遠)繼續來關注「科考第三極」的消息。記者:「我們看到在這荒無人煙的沙漠中,只要你留心,隨處都可以發現像這樣的野生動物的足跡。從這個腳印我們可以判斷這隻動物的體型並不是沙蜥等小型兩棲類動物,應該屬於盤羊等體型較大的野生動物。從足跡我們可以看到,這隻動物在這裡的胡楊樹悠閒的覓食後,向沙漠的深處一路走去。」
  • 波司登助力第37次南極科考,「科技+專業」保暖裝備中國製造
    2020年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再次出發,踏上了第37次科考徵程。迎接他們的將不止是海雨天風,還有漫天冰雪、能見度低、極度嚴寒等極地極端氣候帶來的嚴酷挑戰。要知道南極年平均氣溫為-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4.2攝氏度,暴風呼嘯、嚴寒刺骨,給科考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
  • AD3探秘世界第三極(二十四)
    AD3探秘世界第三極(二十四) 2020年6月19日上午自然醒9點出發前往10公裡處的哈密王府參觀打卡(另外兩位摩友毛毛及老章昨晚(18日)22點已經安全抵寧,陝西安康~江蘇南京1100公裡,真正的歸心似箭)
  • 探秘「第三極」,第一次青藏科考還得回溯到40年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2017年,我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在進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以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為科學目標;4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則是一次「科學大發現」,是中國第一次用系統的、科學的方式,丈量地球第三極。中國科考的空白「到1907年1月為止,我們對行星面上的這部分與對月球背面同樣一無所知。」
  • 科考手記:我在喜馬拉雅山修儀器
    該地區主峰是位於我國西藏的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Xixiabangma 8014 m),在尼泊爾境內最高峰則是7246米的 Langtang Lirung。還有Phurbi Ghyachu(7083 m)、Lonpo Gang(6979 m)、Dorje Lakpa(6966 m)、Tsangbu Ri (6781 m) 以及 Gang Chhenpo(6378 m)等將近30座雪峰綿密矗立。
  • 波司登雙重保護徵戰南極 共鑄科考事業新輝煌
    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第37次徵程中也不乏波司登的身影,這一次波司登不僅助力南極科考隊遠徵南極,共鑄科考事業新輝煌,還升級了日常禦寒裝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探索未知,追求更高、更遠、更強,本就大寫在人類的DNA裡。中國南極科考隊的屢次出徵,不僅是對於科學的不斷深耕,是持之以恆的具體體現,更是對人類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
  • 記者手記:「通往南極的大門」——探訪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
    原標題:記者手記:「通往南極的大門」——探訪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  新華網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12月10日電(記者宿亮)出於地理原因,紐西蘭在南極科考領域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紐西蘭南島最大城市克賴斯特徹奇號稱「通往南極的大門」,每年夏季,約有100架次飛機從這裡前往南極,運送科考人員和補給。
  • 駛向第三極:啟程:再一次從福州出發
    從福州到可可西裡、從海拔0米到4600米、從零上25度到零下40度,這是一場品質見證之旅;拼搏的海洋文化、革命的星星之火、荊楚、秦川、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青海長雲暗雪山,這是一段人文追溯之旅;美食、美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這是一個挑戰探索之旅;美麗東南、書繪未來,凝心聚力、公益無界,這是一次愛心公益之旅
  • 記者手記:在「雪龍2」號上讀《秦大河橫穿南極日記》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12日電記者手記:在「雪龍2」號上讀《秦大河橫穿南極日記》新華社記者劉詩平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2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科考,這是中國首次在這一海域開展考察
  • 以信仰的名義出發,探尋世界第三極——阿里
    一臺車,4個人,同一個方向當你決定出發的那一刻,旅行中最困難的部分就已經結束它對我們到來沒有半點隱藏,整個湖面一覽無餘,即便如此,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部機器能記錄它的美後來我才知道,這種美只是剛剛開始無人區無名措(湖
  • 記者手記(一)|普梯村有一群特殊的村民
    記者手記(一)|普梯村有一群特殊的村民■中國軍網記者 李景璇 李慶桐1934年底,紅軍長徵時毛主席在貴州寫下《十六字令三首》,其中有句:「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此時此刻車窗外的風景,好像就是這句詩的真實寫照。突然一個急彎,倏地一下,思緒被拉回了現在。
  • 記者手記:「這裡處處瀰漫著南極的氣息」——「南極門戶」霍巴特...
    搭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將於當地時間18日晚離開澳大利亞霍巴特港,繼續向南極大陸挺進。靠港期間,記者曾走進霍巴特,感受這座有著「南極門戶」之稱的城市。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8日電 記者手記:「這裡處處瀰漫著南極的氣息」——「南極門戶」霍巴特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搭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將於當地時間18日晚離開澳大利亞霍巴特港,繼續向南極大陸挺進。
  • 納木錯流域脊椎動物多樣性科考日誌(一)
    (趙天、朱文博、馮建益、但權桂、司機孫海軍)對納木錯流域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了初步科學考察。儘管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但一想到科考工作的重要意義,我們又充滿了精神和熱情。雖然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但也不能阻擋我們科考的前進道路。早上8點,我們準時開始納木錯湖南面的科考工作。
  • 在海拔5000米的無人區科考是什麼體驗
    「艱難副本」的必要準備「行走兩億年」地層古生物科考隊成員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下稱:南古所)的研究員與媒體人、保障團隊共計25人組成。隊伍從拉薩出發,途經納木錯、色林錯、南羌塘等地,最終深入北羌塘盆地的熱覺察卡,就青藏高原不同塊體的古生物多樣性和古生物地理屬性、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等地質事件做進一步探究。 「行走兩億年」科考隊隊長張以春研究員是第17次進藏科考,豐富而老道的經驗讓他對藏地的氣候與環境有全面的了解。
  • 中國「雙龍科考」即將在南大洋展開
    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的「雪龍2」號(右)與「雪龍」號(11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新華社「雪龍2」號12月24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進行綜合科考,同一天「雪龍」號前往阿蒙森海開展綜合科考,這意味著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即將在南大洋展開「雙龍科考」。
  • 尋訪滇金絲猴足跡 五十鈴滇藏科考之旅(上)
    由江西五十鈴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聯合舉辦的「牧行萬裡,探知神州」第三季科考活動,年度收官站來到了橫斷山區,探訪「雪山精靈」滇金絲猴,通過一系列的科考項目,了解滇金絲猴的生存現狀和生活環境等按照計劃,這一年度收官站將從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裡拉出發,途經滇金絲猴國家森林公園、沿著橫斷山區前往飛來寺、梅裡雪山,通過國道G214北上進入西藏芒康,在海拔4000米的地區考察野生動物群
  • 科考日記 | 深描 三江源國家公園(一)
    去年在青海遇到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王茹冰先生,這位曾在玉樹工作的企業家負責組建生態體驗服務有限公司,我開玩笑說若有一天我能參與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和發展工作中來,讓我去看大門都可以,哈哈,果然今年全國疫情期間都在緊閉,我卻有幸收到來自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體驗服務有限公司的科考邀請。
  • 地球第三極打造產業發展「雙跑道」
    近日記者了解到,西藏地球第三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將著力打造產業發展「主跑道」「輔跑道」,大力發展全區特色優勢產業,並作為地球第三極特色產業發展的方向。對此,開發能夠代表西藏地球第三極文化的文創產品也將作為產業發展「輔跑道」之一。  地球第三極初期動作模式是通過「品牌自持,各地加工」的全球成熟的代加工模式,以各地區負責基地建設,地球第三極負責品牌和銷售,打造出以天然飲用水、青稞酒及綜合製品、犛牛肉奶綜合製品、蜂蜜、特色酒類、高原特色食材等為代表的西藏優質物產地球第三極自有產品。
  • AD3探秘世界第三極(阿迪瓦倒三輪的摩旅個人感受)
    AD3探秘世界第三極(阿迪瓦倒三輪的摩旅個人感受) 5月27日清晨7:30金哥駕馭義大利品牌阿迪瓦倒三輪在三位摩友(光陽賽艇400,光陽賽艇300,三陽300)陪伴下騎行前往西藏新疆油耗不超過5升百公裡,畢竟三個輪子,大風擋,還有頂篷,也可以承受,在高海拔西藏車輛有高反情況,時速60公裡,在西藏新疆山區遇到下雨及冰雹時此車優越性凸顯,關鍵上下山坡彎道處理也更輕鬆,我騎行時經常一手把握手把,另外一隻手搗鼓手機或取零食喝水,畢竟三輪駕馭很輕鬆,後背旅行包抵著腰部,約5000公裡換一次全合成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