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這次「科考第三極」一行六人報導組終於踏上了這次科考之行,臨行時部門多位領導為我們送行,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們能感受到每位領導對此行每個隊員安全的擔憂,更能感受到他們對這次活動的一絲期待。而回想每位隊員從接到任務到真正啟程的這一時刻,可以說真是一次不斷刷新認知的出發。
這個活動的緣起是在學校操場邊的一次聊天,師大院子裡的安曉雷博士是從小就和我熟識,在一個院子成長,有共同的家庭背景,有共同的體育愛好讓我們從來交流非常默契。臨近暑假,他告訴我他工作的省動物研究所有一次非常有趣的科考活動,邀請我參加,我欣然答應了。當時我覺得這次旅行正好填補了我空白的暑期計劃。甚至對他們青藏高原動物多樣性研究的課題項目更多懷著一些旅遊的幻想。
可當我將這個選題報給了部門領導,並開始著手起草報導計劃時,才知道自己對這次活動認知的膚淺。一次次選題方案被打回,一次次背景材料需要補充,一次又一次找曉雷,找動物所的領導常所長溝通、學習、論證……單純的我一度認為,會不會是領導故意在刁難自己。可當方案經過高手的指點、同事的補充、潤色,領導的修改、提升最終成型之時,我才明白一個成熟可行的策劃哪能是靠個人一蹴而就的。
即使確定了主創團隊,大家對這次的科考活動該如何報導心中仍是一片空白,該報導什麼動物、用什麼拍攝方法、講述什麼故事經常是大家熱議的內容。可通過和科考單位省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的幾次當面深入溝通了解,和部門組織的多次策劃會,都不斷提升著我們每名隊員對這次科考活動的認知。當我們明白了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常年辛苦的研究保護各種野生動物,國家為何如此重視這次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考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大背景——生態和可持續性發展。很快我們都從當初接到任務時的興奮轉為了沉沉的壓力!
駛離西安的車隊飛快地行駛在高速上,可腦海中不斷縈繞的問題都是:野生動物、科考、生態、環境、可續、故事、人物……這些個關鍵詞!
隨著車隊一路西行,海拔不斷攀升,天氣似乎也越來越像凌亂的大腦,一會兒陰雲密布、一會兒豔陽高照、一會兒瓢潑大雨、突然又會雨後高掛彩虹。
向西的大車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動車和鐵路網絡的不斷完善和升級,人們不需要再依靠車輛完成向青藏高原的運輸了。自駕遊的車輛卻明顯增多,漫長的車程上,我無聊統計著沿路的車牌,廣東的、江蘇的、山東的、海南的、浙江的……不知不覺中竟然想不起來沒遇到的車牌有哪個省的了。
臨近西寧的第一個大服務區則是這些自駕遊客們集中匯集的一個地方。放眼望去,都是身著各種防曬措施的人們,大家操著各種不同的方言,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車輛,老人、孩子、打扮時尚的年輕人,大家臉上洋溢著同樣興奮的表情,向青藏方向挺進。
我不禁在想,「脆弱」的青藏高原的生態能承載起我們人類對這「世界第三極」的無限嚮往嗎?那些野生動物會不會受到這些遊客的驚擾?我們青藏高原如今的生態環境到底怎樣?面對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一矛盾,我們如今有什麼好的經驗,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胡思亂想中我知道自己永遠給不了這些命題什麼答案!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不正是我們這次「科考第三極」報導活動的一個終極目的嗎!我們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可我們可以去做!我們只要通過我們這一趟行程,對生態保護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一絲貢獻,我想我們這趟全媒體報導活動也就有它此行的價值和意義了!
陝視記者:傅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