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藏地密碼」——「第三極」科考追蹤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江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前線大營(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新華社拉薩8月4日電 題:破譯「藏地密碼」——「第三極」科考追蹤

  新華社記者呂諾、王沁鷗、薛文獻、黃興

  雪山巍峨、草原蒼茫、天空碧藍、湖泊澄澈……風光絕美的青藏高原,也是苦寒難至的「第三極」,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無窮奧秘。

  今年6月,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科學家們首先聚焦江湖源區域,即西藏最大湖色林錯以及青藏高原中部重要冰川發育區,力求破譯那些隱藏在雪山、鹽湖和草原深處的「藏地密碼」。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江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前線大營附近,冰川融水順流而下(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冰芯暗藏「無字天書」

  唐古拉山龍匣宰隴巴冰川下,海拔5150米的一個宿營地旁,一群身著衝鋒衣、腳踏登山靴的人正在忙碌地整理著裝備——登山杖、踏雪板、冰鎬、保護繩、雪鬥……他們的面龐,被清一色的墨鏡和戶外頭巾裹得嚴嚴實實。

  這是此次江湖源科考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

  我國境內冰川多發育於中低緯度山區。冰川研究者為完成工作,常常要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為保證作業溫度足夠低,他們還要做雪山的「夜行者」。

  「在海拔7000多米的慕士塔格峰營地,我們的帳篷曾在夜裡被大風撕成條。」中科院研究員、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隊長徐柏青說,「野外作業時,遇到極端惡劣天氣等情況,科考隊員的健康和生命會受到威脅。」

  冰川被科學家稱作解讀地球自然歷史的「無字天書」。年復一年,地球環境變化信息被冰川封存。而冰芯——在冰川中自上而下鑽取的圓柱狀冰樣,就是破解這部「天書」的密鑰。研究冰芯中的秘密,讓考察隊員歷盡艱辛卻樂此不疲。

  這次科考,冰川隊原計劃在唐古拉冰川、各拉丹東冰川和普若崗日冰原鑽取冰芯。無奈由於氣溫過高,冰雪凍土融化快,有科考隊員甚至掉入積雪下的冰湖,打鑽地點不得不從冰川頂部移到了末端。

  「末端冰川是冰川中最『年長』的部分。由於冰川最先消融最古老的部分,一些冰川會越來越『年輕』。研究末端冰芯,可監測冰川的『年齡』變化,判斷冰川消融情況。」徐柏青說,這項工作在青藏高原溫度持續升高、冰川消融加快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

  科考隊員的車輛涉水經過羌塘自然保護區內的河流(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湖泊沉積物透露「前世來生」

  與冰川相似,湖泊沉積物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存儲了豐富的氣候環境變化信息,是研究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的重要載體。科研人員通過在湖底鑽取沉積鹽芯,發掘「芯」中的秘密,可以評估湖泊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取冰芯要爬冰臥雪,取湖底巖芯則須乘風破浪。

  「我看見湖那邊烏雲密布,還暗自慶幸躲過了一場大雨。誰知沒過多久,我們這邊浪頭就兩三米高,我們都快控制不住小艇了。」一位在色林錯湖面飄蕩了近15個小時、最終在黑夜踏上堅實陸地的女科考隊員帶著哭腔說。她的臉上還有斑斑鹽漬,那是鹹澀的湖水拍打在臉上留下的「紀念」。

  壯美的色林錯,這個傳說中與格薩爾王降服的妖魔有關的藏北湖泊,向科考隊員們展現了它令人生畏的一面。

  知其險,仍要向險而行。

  青藏高原分布著全球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湖泊群,這些湖泊總體上仍在持續擴張。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色林錯,它的面積在過去四十年間增加逾四成,現已超越納木錯,成為西藏第一大湖。

  徐柏青認為,湖泊擴張是青藏高原正在經歷環境巨變的表現之一。其背後的環境作用機制是什麼?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未來變化趨勢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極具研究價值。

  科考隊這次在色林錯成功鑽取了10米長的沉積巖芯。這是迄今在色林錯鑽取的最長的沉積巖芯,據此可研究近兩萬年的環境變化。

  科考隊員在羌塘自然保護區普若崗日冰原腳下考察(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巖層化石封存「滄海桑田」

  1.8億年前,如今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區還是一片汪洋。而在地質時期的某一時刻,這片海洋消失,隨後地表不斷隆起,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屋脊」。滄海桑田,曾在地球「第三極」真實上演。

  探究高原隆升的過程與機制,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一大熱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許強是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的一員,從事地質學研究的他,這次需要探究青藏高原中央分水嶺山脈的隆升歷史,及其在亞洲水系形成演化中的角色。

  「中央分水嶺是青藏高原核心帶發育的一個長約2500公裡的山脈帶,可以說是青藏高原的『脊柱』。」許強說,「它稱得上是一條『星球級的分水嶺』。」

  「這條『脊柱』通過什麼過程,在什麼時間點塑造了高原的氣候、水系和礦產分布等,至今仍沒有搞清。」許強說,考察隊利用唐古拉山花崗巖低溫熱年代學的研究方法,與穩定同位素研究相結合,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央分水嶺山脈的形成時代和高度變化。目前初步認為,唐古拉山一線在距今5000萬年前可能隆升到今天的高度。

  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團隊,近日則在高原中部的倫坡拉和尼瑪盆地發現了大量熱帶魚類化石群落。這些種類與今天本地區所特有的鯉科裂腹魚類完全不同,可證明該區域在2600多萬年前曾處於暖溼環境,其海拔不會高於2000米。

  科學家已經證實,青藏高原不是「鐵板一塊」,在空間上是分階段上升的。有研究人員提出,當青藏高原中部已經隆起時,喜馬拉雅地區可能還是海洋……

  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境內的藏原羚(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雪域「居民」的「戶籍檔案」

  藏北羌塘草原,平均海拔超5000米,仲夏時節也常是茫茫雪原。冰天雪地間,藏野驢成群奔跑,藏羚羊優雅漫步,野犛牛雄踞山頭,珍稀鳥類蹁躚飛舞。

  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野生動物的天堂」。1993年,羌塘成立自然保護區,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近年來,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使區域內生態環境資源發揮更大效益,服務於科研和國民教育並造福當地群眾,成為擺在專家與決策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於是,在藏北建立國家公園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次科考中,我們擔負著對區域內動植物種類、數量、分布區進行摸底,為國家公園的自然保護與生態旅遊規劃提供科學數據與建議的任務。」生物與生態變化考察隊隊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說。

  考察隊分為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類動物、生態與植被5個研究小組。科研人員每日驅車追尋「高原精靈」的蹤跡,為雪域「居民」做「人口普查」。

  「根據初步觀察,從色林錯到各拉丹東地區,物種分布密度均呈中上水平。」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欣海表示。

  除了傳統的觀察和計數方式,李欣海的團隊還使用無人機對動物進行航拍。在色林錯西岸,他們甚至拍到過數量超過500只的大群藏羚羊。

  「我們會把發現動物的地點和數量記錄下來,以此為基礎數據,運用物種分布模型,對各區域不同動物的大致規模進行計算。」李欣海說,他們將繪製一張全面的動物分布圖。這份雪域「居民」的「戶籍檔案」,將為動植物保護、合理放牧與觀光旅遊規劃提供依據。

   

    再探地球第三極,求解「四大巨變」 專訪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總領隊、中科院研究員徐柏青

    看科考隊青藏高原鑽取冰芯,探尋「無字天書」的奧秘

相關焦點

  • 正在揭開的藏地密碼
    神秘的「第三極」上隱藏著多少秘密?  「亞洲水塔」裡的冰川、湖泊、江河有著怎樣的密碼?  中巴經濟走廊、南亞陸路通道上又有什麼樣人文環境?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正在為你揭開密碼。  大家好,我是王鐵柱,今天我來帶大家看看正在揭開的藏地密碼。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19日在拉薩啟動。
  • 第二次青藏大科考:用青藏精神解密「藏地密碼」
    去科考的地方,沿途都是這樣的土路。大家正在研究和討論科考的方案。在何馬的小說《藏地密碼》裡,奇幻的故事情節、美麗的西藏風光,以及神秘的藏地文化都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從科學的角度,對這片廣袤高原進行系統的考察研究,還要追溯到1973年中國首次青藏大科考。
  • 藏地深度遊,阿里大北線之旅,世界第三極考察
    這裡是千山之巔,萬川之源,這裡是人間最後的淨土,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遠在天邊,近在心中,如果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麼,阿里則是「屋脊上的屋脊」,「西藏裡的西藏」,是南極和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德邁國際2020藏地深度遊收官鉅獻,阿里大北線,世界第三極考察之旅,自然攝影家&報導作家左凌仁,邀您同行,一起探索最西藏的阿里之旅,最純淨的荒野。特邀嘉賓,左凌仁自然報導作家,自然攝影家。
  • 「科考第三極」記者手記(一)| 一次不斷刷新認知的出發
    8月8日這次「科考第三極」一行六人報導組終於踏上了這次科考之行可通過和科考單位省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的幾次當面深入溝通了解,和部門組織的多次策劃會,都不斷提升著我們每名隊員對這次科考活動的認知。當我們明白了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常年辛苦的研究保護各種野生動物,國家為何如此重視這次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考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大背景——生態和可持續性發展。很快我們都從當初接到任務時的興奮轉為了沉沉的壓力!
  • 探秘「第三極」,第一次青藏科考還得回溯到40年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2017年,我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在進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以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為科學目標;4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則是一次「科學大發現」,是中國第一次用系統的、科學的方式,丈量地球第三極。中國科考的空白「到1907年1月為止,我們對行星面上的這部分與對月球背面同樣一無所知。」
  • 從果粉眼裡的破譯明星池步洲談談常凱申手下的密碼破譯
    順便說一句,羅切福特所在的夏威夷密碼站,只是開戰之前和初期美國海軍多個密碼破譯機構中貢獻最大的一個,並非唯一的一個。右邊第三個是霍實子。霍實子還可以算是徐錦江的師兄,曾經向關山月學過畫。密碼破譯,大概只有在果粉才是一個人的事情。
  • 科考第三極 探尋海拔最高胡楊林 感受沙漠生命奇蹟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杜曉文 付軒 李彤 張峰 張思思 楊靜 劉權鋒 黨璽 羅志遠)繼續來關注「科考第三極科考隊要去尋找的樣地是一塊純沙漠地帶的生境,在這裡植物種類越來越稀少,只有無數胡楊頑強的生長在這裡。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常罡:「胡楊林因為是在沙漠地帶,它的根系是非常發達的,所以說有助於它吸收和儲存水分,同時這一塊它也是很多沙漠動物的棲息地。」此時的胡楊長勢正好,綠油油的葉子舒展著迎風擺動。而如此蒼涼的沙漠,什麼樣的動物才能在這裡生存下來呢?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青藏密碼」亟待人類的探尋和破譯。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啟動,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進行考察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破譯日本偷襲珍珠港密電第一人——中國密碼天才池步洲
    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成立了「軍委會技術研究室」,以加強對日本軍隊電訊密碼的破譯力量。池步洲早年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曾在中國駐日本大使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毅然攜妻(白濱英子,日籍)及三個子女返回中國,經過同學陳固亭(時任陝西省政府社會處處長)介紹,擔任軍政部軍用無線電總臺第43臺主任。池步洲照片池步洲工作時年僅30歲,毫無經驗,他憑藉自己大膽的猜想和自己天賦,不斷摸索、研究……終於,破譯了日本外務省外交密電的電碼,很快就收集到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日軍情報,獲得了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頒發的光榮獎章。
  • 什麼是「地球第三極」?
    「地球第三極」是2019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站位全區發展高度,做出「舉全區之力,合力打造頂級品牌」的決策部署。這是西藏自治區首次在自治區層面打造一個集地標性、公共性為一體,體系化、整合化打造的區域頂尖品牌。西藏自治區以「地球第三極」品牌為整合驅動平臺,樹立西藏形象新名片。
  • 抗戰時期池步洲破譯日軍密碼 獲偷襲珍珠港情報
    在拜訪過程中,兩人巧妙周旋,經過一番困難叢生的波折,徐貞終於在「獨臂大盜」的書房中發現一本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的長篇小說《大地》,該書的第17、18、19頁上的第一個詞用筆畫過,它們果然是亞德雷推導出來的那三個英文單詞。
  • 《藏地密碼》:大結局震撼人心
    《藏地密碼》的粉絲們苦等三年終於等來了大結局!《藏地密碼10·神聖大結局》近日正式出版,在大結局中,將前9本書裡埋下的若干謎團一一揭開。《藏地密碼》系列書在網絡爆紅  《藏地密碼》造就了一個出版神話,第一冊的出版在幾乎沒有媒體報導的情況下一炮走紅,接著一口氣出版了9部。
  • 二戰時的中國密碼天才,成功破譯日軍密碼,幫美國擊斃山本五十六
    對於己方而言,我們需要製造出他人無法理解的密碼進行信息傳遞,對於對手而言,我們需要儘量去破譯對方的密碼。 一個密碼天才的出現,往往可以為國家帶來巨大的貢獻。在二戰期間,中國就曾經出現過一個密碼天才,此人便是池步洲,他曾經破譯日軍密碼,並且幫助美國成功擊斃山本五十六。
  • 軍統在抗戰中之五:軍統的密碼戰爭
    魏大銘剛剛幫助胡宗南的第1師建立了一個擁有5座電臺的無線電通訊網,但因為胡宗南部調往甘肅,魏大銘不願意去西北。胡宗南正好做個順水人情,將他介紹給了戴笠。魏大銘來到特務處後第一項工作就是開辦無線電訓練班,培訓無線電專業人才,第一期從浙江警官學校畢業生中挑選了10個人,再加特務處保送的2個人,總共12個人後來都成了軍統電訊方面的骨幹。
  • 德國海軍的密碼是如何被破譯的?全怪潛艇艇長沒有銷毀密碼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於密碼的破譯和反破譯一直是隱秘戰線上的一個重要戰場。圍繞著通訊密碼,德國和英國就曾展開了殊死的較量。可以說,德國人的恩尼格瑪密碼機一度都是個非常麻煩的存在,英國方面花了好多功夫都破解不了這個密碼,而能否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就成為了英國方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關鍵。我們的故事,也就從這麼一臺恩尼格瑪密碼機和一個疏忽大意的潛艇艇長說起。
  • Dreamcast遊戲機密碼被破譯
    日本世嘉公司新推出的Dreamcast遊戲機的版權保護密碼被一群地下電腦程式員破譯,導致一個星期之內就有一大批電腦遊戲軟體被盜版上網。
  • 行李箱密碼,會加減法就能破譯?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結果,2分鐘就輕鬆破譯了行李箱密碼。看來,密碼鎖也不是絕對安全,建議大家使用密碼行李箱時加一把小掛鎖。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俞月花/文 徐洋/攝  網傳教程  密碼齒輪縫隙中的缺口是「開鎖機關」  網傳的密碼行李箱解鎖帖子圖文並茂。
  • 山東一女子因無聊破譯美國2套密碼,國家獎勵她711萬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竟有人把美國的這套密碼給破譯了,也許大家會認為他是哪位神秘的「黑客」,或是專門搞破譯密碼的專家。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她是一位正在坐月子的媽媽,她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王小雲院士!據她介紹,之所以會想到破譯這些密碼,是因為自己在坐月子期間實在太無聊了。
  • 解讀《藏地密碼》 眾專家齊探寶
    讓我們分享來自不同領域的行家對藏地密碼的探尋與解讀。官方媒體:《藏地密碼》為什麼這麼紅?《藏地密碼》建立在讀者熱愛西藏、嚮往了解神秘西藏的心理基礎之上。作者構建了一套獨到的故事體系,並充實了大量關於西藏人文地理、歷史文化、自然科學的知識,讀者在神遊西藏的同時,還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前所未有的審美快感。
  • 破譯專家幾個月破譯不了的日軍密碼,他一晚搞定
    他與很多著名的數學家不同,華羅庚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了抗日戰爭上,憑藉著對數字超強的敏銳性和過硬的專業水平,他僅用一晚就破解了日軍的密碼,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是在1943年,當時華羅庚正在廬山修養。俞大維是工兵署署長,他那段時間被日軍電報的密碼給難住了。雖然我們常常能夠截獲日軍電報信號,但是卻不能破譯密碼,因此截獲的信息也就是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