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蝦稻共作兩相宜——都昌縣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九江新聞網訊(記者 傅五七 沈明傑)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都昌縣土塘鎮明成生態農業產業園內,5200畝「蝦稻共作」示範園連方成片,水清稻香,一幅綠色的田園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土塘鎮明成生態農業產業園負責人李斌介紹,「稻蝦共養」打破了傳統的種植模式,他們可以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相結合,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農藥用量,達到小龍蝦、水稻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蝦稻共作,成了我們這裡的時尚。」
-
「蝦王」之爭,爭什麼
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告訴記者,潛江小龍蝦發展路徑和盱眙完全不同,盱眙瞄準的是下遊終端市場,而潛江小龍蝦則瞄準上遊生產,10餘年間陸續開創出「蝦稻連作」、「蝦稻共作」兩種種養模式。 以潛江為代表的湖北小龍蝦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甚至在蝦苗、種養規模、出口規模等方面實現超越。 兩地之間,不僅僅是競爭。
-
量大質優在監利——中國小龍蝦第一縣的由來
    監利縣委書記黃鎮表示,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是縣委、縣政府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市場需求、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業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
湖北省水產業轉方式調結構暨災後復產現場會在監利縣召開
出處:監利縣水產局 瀏覽量: 3421 次 我要評論     9月23日,湖北省水產業轉方式調結構暨災後復產現場會在監利召開
-
中國小龍蝦第一縣監利—— 榮獲世界地理標誌產業博覽會金獎
監利是中國小龍蝦第一縣和全國水稻生產第一縣,而今已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縣級市。 「水稻立縣,水產富民」是監利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略,全市水稻生產面積267萬畝,蝦稻共作面積148萬畝,蝦稻綜合種養是我縣「雙水雙綠」戰略的主要抓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監利市「蝦稻共作」產業實行規劃引領,強化提質增效,注重綠色發展,是我市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主要手段。
-
品蝦論稻,我在焦村等你到十月
8月7日以「多彩焦村,品蝦論稻」為主題的黃山區第四屆稻蝦美食文化節活動還為遊客們安排了農家大鍋灶、「筷」手夾蝦、徒手摸魚、「蝦路相逢」剝蝦大賽、美味不「蝦」說之品蝦會、「嗨啤一下」「雙千工程」黃山市示範點、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的五豐源種養專業合社,合作社有1400畝以水稻+小龍蝦+螃蟹的特色綜合種養產業基地,帶動300餘戶農民發展了近3000畝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五豐源基地的小龍蝦由於生活在水溫相對較低的黃山山泉水中,生長周期長,殼稍厚,肉結實,味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稻蝦共生」的新型種養模式風生水起,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有力撬動了鄉村產業振興,稻田養蝦已成為焦村鎮農民脫貧增收新的途徑
-
沒吃過監利的小龍蝦,你連青銅級別的龍蝦吃貨都算不上
中國有三大小龍蝦產區,盱眙、潛江、監利,這三個地方天天為誰是真的中國小龍蝦第一而爭。有競爭總是好的。無論誰做第一,都是為了滿足吃貨的嘴,安慰食客的心。今天特別介紹一下湖北監利的小龍蝦。首先:地位不是吹出來的,是幹出來的。湖北監利小龍蝦產量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佔全國總量七分之一。2017年,監利獲得「中國小龍蝦第一縣」稱號。遺憾的是,監利蝦產量大、品質好,但監利小龍蝦知名度不高。
-
潛江蝦稻產業推進全鏈標準化
「冷鏈物流標準化,是我市推進蝦稻全產業鏈標準化的一個縮影。」在2020年世界標準日來臨之際,潛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吳明星介紹,潛江蝦稻產業綜合產值去年達到420.4億元。今年7月,潛江市政府出臺意見,決定用3年時間,完成蝦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包括生態養殖、產品加工、餐飲服務、冷鏈物流、電子商務、文化旅遊六大標準)建設,助推該產業早日實現千億元產值目標。
-
「蝦稻」賤賣引出話題:好稻米為何賣不出好價錢?
40億斤「蝦稻」被賤賣》,引起廣泛關注。「蝦稻」為何賣不出好價錢?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企業負責人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剖析了個中緣由。 品種多達上百個,加工難以標準化 「蝦稻共作」源自民間探索,短短幾年時間裡迅猛發展,湧現的「蝦稻」品種也五花八門。據統計,目前農民種植蝦稻田中,水稻品種多達上百個,但真正適宜「蝦稻共作」中的優質稻品種並不多。
-
監利小龍蝦獲得世界地理標誌產業博覽會金獎
「監利龍蝦」出徵展會,經過現場考評、線上評審等環節後一舉斬獲本屆博覽會金獎。此次博覽會有202家地理標誌受邀參與,經過專家組成員實地考察、評選,共產生金獎6個、銀獎4個,並表彰3家優秀企業。其中,監利市農業農村局推薦的小龍蝦、福建省平和琯溪蜜柚發展中心推薦的琯溪蜜柚、五常市人民政府推薦的五常大米、東豐縣人民政府推薦的東豐梅花鹿、雲霄縣人民政府推薦的雲霄枇杷、烏審旗人民政府推薦的鄂爾多斯細毛羊獲得金獎。「監利龍蝦」國際摘金的背後,凝聚著全市在培育地標、優化品質、塑造品牌上的不懈努力。
-
荊州副中心城市:監利,隨著華容公鐵橋的啟動,大交通將率先崛起
可惜的是,這些都是與農業相關,監利已經被深深地烙上了農業第一縣的印記。不過這些稱號,與監利歷史倒是一脈相承。監利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結合部。監利之名,來源於三國時期此地「監收魚稻之利」。如今,我們已經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社會轉變。監利這一方富饒的土地,最高峰有人口超過160萬,號稱湖北第一大縣。
-
稻蝦共作 糧漁雙贏—湖北黃岡龍感湖農場「蝦稻共作」產業發展調研...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北省農墾局 瀏覽量: 2717 次 我要評論 自2014年開始,湖北省黃岡市龍感湖農場堅持把小龍蝦產業作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
-
...助推稻米全產業鏈轉型——安陸市舉行2020年頂級香稻「華夏香絲...
創建產業聯盟 助推稻米全產業鏈轉型 ——安陸市舉行2020年頂級香稻「華夏香絲」開發者聯盟大會 日前,2020年頂級香稻「華夏香絲」開發者聯盟大會在安陸市舉行,來自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業專家、種業界精英齊聚安陸,共商長江中下遊香稻品種開發聯盟、農業發展大計。
-
潛江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500億元!
潛江先後獲評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蝦稻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中國小龍蝦美食之鄉,建成蝦稻完備產業鏈,擁有以交投萊克、華山科技等為代表的小龍蝦加工企業16家、加工能力35萬噸,構建覆蓋全國480多個大中城市的冷鏈物流網,產品遠銷日韓歐美,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產銷格局。金茂清在演講中介紹了潛江蝦稻產業的四個特點——對接產業需求,促進人才振興。
-
1261萬畝小龍蝦引爭議,要蝦還是要稻?
我們需要全面客觀地看待以「稻蝦種養」為代表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以便為探索其他農業發展模式提供借鑑。一方面有專家指出,不斷擴大的稻田養蝦規模影響水稻生產,造成糧食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是好不容易通過養蝦脫貧致富的農民。究竟要蝦還是要稻?張玉燭:「稻蝦種養」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對大規模擴張還是持相對謹慎的態度。首先,這種模式要對稻田開溝,會一定程度破壞耕地,雖然這種破壞並非不可逆,但恢復起來也需要時間。
-
「蝦稻共作」變成了「稻田養蝦」,非共生模式或危及糧食安全
近幾年「蝦稻共作」發展迅猛,但個別地區或從業者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出現稻漁綜合種養溝坑面積過大、稻米產量偏低等情況,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並造成糧食安全隱患。稻漁共生在我國歷史悠久,益處多多。專家研究發現,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稻漁共生模式不但可清除雜草、控制蟲害、培肥土壤、改善水質,還可促進水稻生長。
-
湖北啟動四化同步示範試點 監利新溝鎮肩擔重任
湖北啟動四化同步示範試點 監利新溝鎮肩擔重任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政務 正文 來源:湖北日報 時間:2014-09-09 09:32 -糾錯 去年7月,我省啟動「四化同步」示範試點,21個鄉鎮肩擔重任,起程探索「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
-
湖北省:特殊之年書寫水產大省的特殊答卷
省農業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黃國雄也感同身受:2020是特殊的一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禁捕退捕重要指示精神,合理利用長江資源,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省農業發展中心創新推出荊楚水產採購網、漁業科技超市(雲上漁),開展了長江6條野生魚人工繁育馴化、「蝦稻憨」「七錢蝦」生產技術研究攻關行動等系列工作。
-
鱔鰍產業成為湖北省漁業第三個「百億元」產業
同時,該省依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支撐,建成公安縣五源、天門四海等11個泥鰍規模化繁育示範基地,實現年產優質鰍苗8500萬尾。    養殖:生產技術和養殖規模領先全國行業    近年來,湖北省通過農業全產業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漁業科技下鄉等活動,大力總結推廣黃鱔、泥鰍高效養殖技術模式,研發的「二年段網箱養鱔」技術每畝可產黃鱔1800公斤左右,而利用冷浸田、拋荒田開展
-
美靈寶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入選湖北省第十五屆「守合同重信用...
美靈寶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8月,註冊資本9357萬元,現有固定員工21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8人,是一家專業從事茶產品種植、生產、研發、銷售和茶文化推廣為一體的創新科技型自營進出口企業,擁有「美靈寶、Merlinbird、T!態度、茶續集、美分滋養」等多個創新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