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現場娛樂消費正成為中國人精神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去現場看一場演唱會或者看一場話劇,已經像聚餐一樣,成為當下城市年輕人常見的生活方式。
近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藝術表演團體15752個,比上年末增加3451個;全年演出293.77萬場,比上年增長27.4%。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用戶娛樂消費需求增加,加之以國家文化政策的支持,國內演出行業體量增加,行業發展向好,演出市場成為新的藍海市場。
巨大的市場容量吸引了眾多創新型網際網路票務玩家,自營票務代理平臺如大麥、永樂、聚橙等;新興網際網路票務平臺如票牛網、摩天輪票務、西十區等;以及綜合電商/生活服務平臺如淘寶、京東、美團等紛紛入局。
基於對現場娛樂市場前景的看好,資本對網際網路票務平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2017年年初阿里全資收購大麥網,以此布局泛娛樂業務;2017年9月貓眼、微影合併成立新貓眼微影,進軍票務市場;2018年7月華人文化獲100億巨額融資……現場娛樂票務市場成為資本角逐的又一戰場。
在這其中,新興網際網路票務平臺通過建立穩定可靠、更加透明化的銷售渠道,調節票務市場的供需難點,逐漸在票務市場佔領更多份額,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現場娛樂票務市場新的渠道方,受到更多資本關注,像票牛網這樣的新生代票務網站已獲得數千萬融資。正如票牛app創始人孫立勇所言,「『風』比想像的來得更快。現場娛樂業在巨頭們的資本注入下,內容將更豐富,形式將更多元,體驗將更完善。行業將由B端資源驅動,轉向C端流量驅動,現場娛樂業將加速發展成為不遜於電影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如今,演出市場仍舊紅火,演出票務行業空間仍舊巨大。面對如此機遇,現場娛樂在線票務平臺又是如何做的呢?
一、保真、低價仍是行業主旋律
票務平臺通常和主辦方保持緊密聯繫,保證票源真實可靠,同時也會為用戶提供相關票品保真、專業客服、快遞配送等一站式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買到低價票品。據了解,目前票務市場領先的幾家平臺如大麥網、票牛網等,均有自己獨立的驗票機制,確保票品質量。
除了票品質量之外,「折扣」也是網際網路票務平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如何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票是消費者購票時第二考慮的問題。針對這方面需求,票牛舉辦了形式豐富的折扣活動,給用戶福利優惠。其針對目前消費者在諸多票務平臺無法退票的痛點問題,還建立了完善的退款機制,從距離演出時間的遠近收取一定手續費,到未消費無條件退款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也讓消費者做到心裡有數。
(圖為票牛app低價秒殺界面)
二、內容社群助力現場娛樂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為了在全產業鏈布局、泛娛樂化與社交化的發展趨勢下搶佔先機,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如何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滿足用戶消費需求,已成為各大平臺發力的重點領域。
與其他在線票務平臺注重分享演出觀後感不同的是,票牛更關注用戶的購票體驗,為了讓用戶在眾多演出中篩選出自己喜歡的演出和表演,票牛除了建立社群交流之外,通過PGC視頻節目指引(例如演出宣傳/預告片、演員專訪、主辦方活動)和UGC的視頻分享(例如演出觀後分享、展覽視頻),更加直觀地幫助用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演出。打開票牛APP的票圈頁面,用戶所刷到的每一條視頻,圖文資料都是票牛的優質內容,它可以讓用戶從不同角度看到其他觀演者對某部話劇、某位演員的評價,建立演出愛好者的聯繫,增加用戶留存和粘性。通過視頻展示,相關演出的關注用戶數量大幅增長。
(票牛app的票圈界面)
隨著近幾年來的不斷發展,政策規範後的現場娛樂票務行業脫離了野蠻生長,開始沉澱。通過瘋狂燒錢搶佔市場已成為過去式,未來行業將更加注重產品及精細化運營,品牌之間的差異化也日益凸顯。在娛樂文化繁榮的今天,用戶對文化娛樂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現場娛樂消費市場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對於現場娛樂在線票務平臺來說,這即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