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發展演變歷程
摘要: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是建設在密西根湖沿岸的線性公園系統,是芝加哥成為「花園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城市濱水綠色開放空間建設的典範。對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的發展演變歷程進行研究,能夠為中國城市公園及濱水綠地系統的建設提供較有益的參考和借鑑。研究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大量歷史文獻的梳理,將湖濱公園系統的發展歷程歸納為萌芽時期、建設初期、全面發展時期以及更新優化4個階段,並對比分析了各歷史時期的建設思想、相關法規、主要特點及核心公園的建設情況,進而總結對中國城市濱水綠色開放空間系統建設的一些經驗啟示。
關鍵詞:風景園林;公園系統;芝加哥湖濱;歷史演變;啟示;奧姆斯特德
一
湖濱公園發展歷程
1 湖濱公園系統萌芽時期(1836—1868年)
1836年,負責密西根運河修建的運河委員會在規劃中指定了2個湖濱地塊為公共區域。這2個地塊後來分別發展為格蘭特公園和迪爾伯恩公園。在1836年的規劃圖紙上,明確標註格蘭特公園的土地屬性為公共空間,即「一個永遠保持開放的空間,不建設任何建築物或其他構築物」(圖1)。19世紀50年代城市第2次大規模公園分配,主要將當時的大部分城市公墓改建為公園。這一時期湖濱公園在思想、法規和建設方面均處於萌芽時期,面積較小,且未注重營造高質量、功能複合的公園系統。
1 1836年伊利諾州和密西根州運河委員會繪製的圖紙
2 湖濱公園系統建設初期(1869—1908年)
1869年,伊利諾州通過了3項法案,為芝加哥市成立3個獨立的公園委員會統籌城市公園建設。公園委員會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芝加哥市「公園系統」的建設。「公園系統」的概念最早由奧姆斯特德等提出,中國並未提出城市公園系統的確切概念,筆者主要從美國公園系統的概念進行闡釋。
南方公園的規劃方案由奧姆斯特德和卡爾弗特·沃克斯於1871年完成,體現了「公園系統」的思想,公園分為東西兩區(圖2)。東區建設相對緩慢,直到1891年,東區被選為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地,由奧姆斯特德和丹尼爾·H·伯納姆一起為其完成了著名的「白色城市」規劃(圖3)。
2 南方公園規劃圖
3 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規劃圖
3 「湖濱公園系統」的全面發展時期(20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
3.1 《芝加哥規劃》與湖濱保護條例的頒布
1909年《芝加哥規劃》正式出版,這份規劃文件遵從託馬斯·傑斐遜確立的棋盤式城市格局模式,將城市公園系統與其他城市要素以方格網的方式布局(圖4)。《芝加哥規劃》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城市的湖濱公園系統,參照中國規劃深度的相關規定,此規劃達到了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深度。政府於1919年頒布了《湖濱地區保護條例》,並於1973 年頒布了最為完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湖濱保護條例》。
4 丹尼爾·H·伯納姆擬定的芝加哥公園系統
3.2 湖濱公園的全面建設
在1920—1953 年間,湖濱地帶新建了810 h㎡的公園綠地,在原有的湖濱開放空間的基礎上,向南北延伸,使湖濱公園系統初現規模。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湖濱公園建設相比以往,更加注重景觀質量的提升和功能設施的豐富。
格蘭特公園的規劃最早由伯納姆提出,由奧姆斯特德兄弟進行了完善(圖5),1913年由貝內特完成了最終設計(圖6)。這一時期建設的其他公園也都落實了《芝加哥規劃》中提升湖濱公園景觀品質、加強娛樂性和文化性的要求。
5 格蘭特公園初步設計,由奧姆斯特德兄弟於1903年設計
6 愛德華·H·貝內特設計的格蘭特公園平面圖
4 湖濱公園系統的更新優化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
4.1 湖濱公園系統「最後四英裡」項目
「公園之友」協助政府進行公園的規劃、建設和維護,其於2006年提出「最後四英裡」的湖濱建設項目,以最終實現伯納姆提出的城市湖濱公園系統的完整性。「最後四英裡」項目分為南、北兩部分,對應為南部湖濱區規劃和北部湖濱區規劃兩項規劃(圖7、8)。「四英裡」項目目前已開始建設,南方鋼鐵工廠舊址的更新建設項目作為首批實施工程正在建設中,未來將最終實現伯納姆對於湖濱公園系統的整體規劃。
7 北湖濱區規劃
8 北湖濱區規劃
4.2 已建湖濱公園系統的提升改造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濱公園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如公園景觀亟須提升,公眾要求進一步豐富公園的功能和設施,湖濱公園系統的完整性有待提高,以及新的時期湖濱生態建設的需求等。這一時期不少公園增加了大量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科普教育類設施,豐富了公園的遊憩功能,公園改造開始關注湖濱生態環境的整體提升,不僅開展了植物和野生動物調研、棲息地及水生生態系統整體修復等研究,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恢復湖濱生態系統的措施。
二
推動湖濱公園
系統發展的影響因素
濱水區域是城市寶貴且敏感的重要界面,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發展受多種因素的推動和影響,其發展歷程有很多方面值得學習和借鑑(圖9)。在湖濱公園發展歷程中,政府的推動、民眾的需求、經濟的繁榮、社會的思潮以及市場的機制等因素都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在不同歷史時期支撐、引導和促進公園系統在不同的方向上持續優化完善,在空間上不斷延伸生長(圖10)。
9 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發展演變
10 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
三
對中國城市濱水
綠色開放空間建設的啟示
1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法規,保證相關法規的傳承性和連續性
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的成功得益於相關法規體系的長期保障。在較早的歷史時期就制定了極具前瞻性的系統性規劃,並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地優化調整,使整個湖濱公園系統的保護、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都保持了較高的傳承性和連續性。
2 與城市緊密融合,規劃建設注重系統性、連續性和可達性
濱水開放空間的規劃和建設應與周邊交通、綠地系統等各類城市用地有機結合;依據現狀、區位、周邊用地及城市發展需要合理建設;基於生態功能、景觀風貌、遊憩體驗等方面需求,營造連續的公園系統;注重其可達性的提升,尤其注重慢行交通體系的構建。
3 加大生態建設,構建生態屏障
在開發建設時應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的意識,絕對保護生態敏感脆弱的區域。通過濱水公園的過渡和傳遞,藉助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強大的生態效應優化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同時緩衝城市對自然水域生態系統的幹擾和破壞,構建城市的生態屏障。
4 結合體育、文化、娛樂等公共設施,構建功能豐富的綠色濱水空間
濱水綠色開放空間應與城市的大型文化、體育或娛樂設施相結合,不僅符合市民的遊憩需求、提升濱水綠色開放空間的活力和文化藝術品質,同時也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實現濱水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設置於開敞性的水濱,極易成為城市的地標性景觀,打造城市特色形象。
圖片來源:
圖1 來自http://www.encyclopedia.chicagohistory.org/pages/ 10636.html;
圖2 來自http://burnhamplan100.lib.uchicago. edu/;
圖3、4 來自參考文獻[11];
圖5、6 來自參考文獻[5];
圖7、8、10 來自參考文獻[18];
圖9 為作者自繪。
為了微信閱讀體驗,文中參考文獻標註進行了刪減,詳見雜誌。
參考文獻
[1] 邱嵐.城市濱水綠道空間特色營造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2] 韓晴,吳佳玲.淺談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生態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8(10):129-130.
[3] The Chicago Park System The example of Lake Front Park [EB/OL]. (2017-05-10)
[2019-04-23].http://www.environnement-urbanisme.certu.developpement-durable. gouv.fr/IMG/pdf/blue_green_infra_chicago.pdf.
[4] 楊明.深綠色理念下的城市局部地段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04.
[5] TIMOTHY J. Gilfoyle. Millennium Park: Creating a Chicago Landmark[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4-5, 24.
[6] Chicago Park District. LincolnPark[EB/OL]. (2019-04-22) [2019-04-23]. https://www.chicagoparkdistrict.com/parksfacilities/lincoln-park#History.
[7] 肖鐵橋.公共政策視角下城市濱水地區公共空間保障研究[D].合肥:安徽建築工業學院,2011.
[8] CHARLES E. Beveridge, Paul Rocheleau. Frederick Law Olmsted[M]. New York: Universe Publishing, 1998: 41-67.
[9] 鄒雍雪.城市快速拓展背景下的重慶市北碚區公園系統規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10] 彭慧蘊.浪漫主義影響下的城市空間形態初探[D].重 慶:重慶大學,2012.
[11] Robert Samuel Roche and Aric Lasher. Plans of Chicago[M]. Chicago:Architects Research Foundation, 2010: 25, 59.
[12] 楊會會.近代美國規劃設計中生態思想演進歷程探索[D].重慶:重慶大學,2012.
[13] DENNIS H. Cremin. Grant Park: The Evolution of Chicago’s Front Yard [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3:85, 173.
[14] DANIEL H. Burnham and Edward H Bennett. Plan of Chicago[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3:1-2.
[15] 吳之凌,呂維娟.解讀1909 年《芝加哥規劃》[J].國際城市規劃,2008(5):107-114.
[16] KEARNEY J D, MERRILL T W. Private Rights in Public Lands: The Chicago Lakefront, Montgomery Ward, and the Public Dedication Doctrine[EB/OL]. (2019-04-21) [2019-0423].https://scholarlycommons.law.northwestern.edu/cgi/ viewcontent.cgi?article=1144&context=nulr.
[17] Draft Final Report to the Chicago Plan Commission. The Chicago Central Area Plan [EB/OL]. (2019-04-22) [2019-04-23].http://www.cct.org/wp-content/uploads/2015/05/ChicagoCentralAreaPlan2003.pdf.
[18] Friends of the Parks. The Last Four Miles[EB/OL] . (2019-03-01) [2019-04-23]. https://www.nirpc.org/wp-content/ uploads/2017/10/Last-Four-Miles-Vision-Chicago.pdf.
[19] The Burnham Plan Centennial. Protect, Preserve and Expand our Green Legacy: Last Four Miles.[EB/OL]. (2010-05-27) [2019-04-23]. http://burnhamplan100.lib.uchicago.edu/files/ content/file/Green%20Legacy%20Fact%20Sheets/factsheet_ last4miles.pdf.
[20] 陳慧雲.公共空間設計的典範[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
[21] 李靜,劉顯成,鄭宇.生態人文關懷在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以芝加哥海軍碼頭概念性規劃設計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8):83-85.
[22] ASLA 2015 Annual Meeting& Expo NOV.6-9·CHICAGO Perspectives. Developing Chicago Lakefront Parks Means, Methods, Strategies and Partners[EB/OL]. (2015-10-16) [2019-04-23]. https://www.asla.org/uploadedFiles/CMS/Meetings_and_Events/2015_Annual_Meeting_Handouts/FS014_Developing%20Chicago%20Lakefront%20Parks%20Means,%20Methods,%20Strategies,%20and%20Partners.pdf.
[23] Noelle Higgins & Betsy Severtsen. Chicago Ilinois, USA[EB/OL]. (2019-04-22) [2019-04-23]. http://depts.washington.edu/open2100/Resources/1_OpenSpaceSystems/Open_Space_Systems/chicago.pdf.
[24] Chicago Park District. History of Chicago’s Park [EB/OL]. (2019-04-22) [2019-04-30]. https://www.chicagoparkdistrict.com/about-us/history.
版面預覽
全文刊登於《風景園林》2020年第2期 P66-7
範思敏,劉志成,許曉明.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發展演變歷程[J].風景園林,2020,27(2):66-71.
作者簡介:
範思敏
女 /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理論
劉志成
男 / 博士 /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 / 本刊社長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
許曉明
男 / 博士 /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講師 / 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
▍ 來源:《風景園林》
◆ )
◆
◆
識別關注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原標題:《濱水綠地空間 | 芝加哥湖濱公園系統發展演變歷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