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柯達和富士轉型:為何柯達黯然退場,而富士華麗轉身?

2020-12-24 鴨梨管理筆記

在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的今天,拍照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你只需要輕輕動一下手指,便能完成一次拍照。

但是,在比數碼拍照更早的膠捲時代,拍照要複雜得多。

膠捲也叫菲林,學名是銀鹽感光膠片,是一種成像器材。膠捲的原理是將滷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光線照射到滷化銀上時,滷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顯現出影像。

如今,除了專業的攝影愛好者外,已經很少有人使用膠捲拍照。

在膠捲時代,曾經有一家企業,佔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是攝影的代名詞。該公司鼎盛時期全球擁有超過14.5萬名員工,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

但就是這樣一家擁有輝煌歷史的企業,由於未能跟上數碼化大潮,被時代所拋棄,2012年1月依據《美國聯邦破產法》提交破產保護申請,正式宣布倒閉。

這家公司,就是被稱為「照相膠捲巨人」的柯達公司。

「膠捲巨人」柯達的墜落

柯達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業務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1880年,柯達成立。

1888年,柯達開發將感光玻璃板換成卷式感光底片的新式相機。

1900年,柯達銷售售價僅1美元的相機,使攝影進入千家萬戶。

1975年,柯達率先製造出數位相機。但由於擔心數位相機影響其核心業務膠捲的銷售,柯達一直未大力推廣數位相機。

1976年,柯達在美國膠捲市場份額達到90%,相機銷售市場份額達到85%。

1981年,柯達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

1991年,東芝公司發布第一臺面向市場出售的數位相機,從此,拍照正式進入數位相機時代。之後,數位相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佔領相機市場。

1995年,柯達公司做出全面發展數位相機的戰略決策。

1996年,柯達與尼康聯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數位相機,與佳能合作推出DCS-420專業級數位相機。

2000年,由於數位相機快速搶佔傳統相機市場,彩色膠捲市場開始萎縮,每年以20%~30%的幅度銳減。

2003年9月,柯達正式宣布放棄傳統膠捲業務,經營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

2004年,柯達停止銷售膠片相機以應對數碼潮流。

2012年,柯達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柯達的破產,代表著膠捲時代的結束。

相機進入數碼時代以後,傳統相機被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逐漸替代,傳統相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膠捲也越來越無用武之地。

其實,柯達並非沒有預測到數位相機最終將取代傳統相機的發展趨勢。柯達曾經做過一份研究報告,其中預測到,數位相機將從商用一步步轉向民用,最終在2006年左右徹底取代傳統相機。這一預測比實際僅偏差了3年。

可惜的是,數位相機並未因此得到柯達管理層的重視,相反,他們害怕這項新技術會損害到傳統膠捲行業的利潤,所以他們將其封鎖壓制下來。

可是,數碼時代不以柯達的意志為轉移,其來勢洶洶,不可阻擋。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數位相機迅速佔領市場,而膠片相機迅速下滑。

在這一過程中,柯達也曾經進行過多次嘗試轉型,試圖扭轉不斷下滑的市場頹勢。

第一次轉型,柯達時任CEO費舍爾計劃大力發展數碼影像,同時為傳統膠捲開闢新的市場。柯達企圖腳踏兩隻船,同時在數碼和膠片市場發力。在歐美市場,柯達大力發展數碼產品;同時,柯達將中國作為傳統膠捲的新市場。

2000年,柯達立誓成為數位相機行業的領導者,並樹立目標:到2005年,柯達數碼產品佔其銷售額的45%,佔其利潤額的27%。

2001年,柯達首次將「開發、製造、銷售數碼產品和服務作為主營業務」寫進年報。2003年8月,柯達為加速開拓數碼產品市場,重組業務部門,將內部業務整合為五大板塊:數字及膠片影像、商務印刷、顯示及零部件、醫療影像和商業成像。

可惜的是,此時進軍數碼市場已經為時過晚,柯達的競爭對手——佳能、索尼、富士、惠普等等早已經遠遠將柯達拋在了後面。

在業務調整上,柯達也曾努力嘗試多元化,進軍製藥、化學等產業。但後來,為了聚焦於影像產業,柯達又將藥品公司和化學公司全部拋售。

儘管嘗試過多次轉型,但是柯達在這場席捲整個市場的數碼革命面前左右搖擺、猶疑不定。它既未能斬釘截鐵一往無前地全速駛向數碼時代,也未努力努力多元化。它始終像在玩蹺蹺板,試圖在傳統膠片和新興數碼產品的發展中保持平衡。柯達始終留戀於膠捲時代的「高利潤」。

給柯達帶來「高額利潤」的成功商業模式是其「剃鬚刀與刀片模式」——柯達出售低價的照相機,卻依靠高額利潤的膠捲、相紙和化學處理品來實現盈利。由於彩色膠捲的高技術含量,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家企業掌握,柯達一直舒服地享受著膠捲時代的高利潤。

但是,進入數碼時代後,數位相機行業的競爭激烈,技術門檻低,導致數位相機的利潤率很低,根本無法彌補柯達膠片業務下跌的損失。

同時,由於柯達在多元化業務上搖擺不定,未能在其他新業務上有所突破,最終導致柯達的經營業績不斷下滑。

就這樣,膠片時代的一顆巨星隕落了。

富士的「起死回生」

與柯達同一時期,日本有一家富士公司,與柯達同為膠捲行業巨頭,同樣面對數碼化風暴的巨大衝擊,面對膠捲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的行業危機,但是最後富士膠片卻起死回生,扭轉局面。

富士膠片成立於1934年,富士最早的產品是電影膠捲和照相膠捲。

富士膠片從成立之初就注重技術研發,先後推出民用膠捲、相紙、X光膠片、印刷薄膜、PS版、磁帶及其相關設備,以及信息技術產品等。

1963年,富士銷售額270億日元,而柯達銷售額接近4000億日元,兩者相差十幾倍。

2001年,富士銷售額首次超越柯達公司,當時,彩色膠捲佔富士膠片總銷售額的60%,利潤則佔2/3。

進入21世紀,數碼化大潮的到來導致彩色膠捲的需求銳減,彩色膠捲市場陷入崩潰狀況。富士公司與柯達一樣,同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抉擇。

為了應對數碼時代的衝擊,富士膠片2004年重新調整了經營策略,旨在「挽救衰落的富士,實現銷售額2萬億~3萬億日元,繼續保持國際領軍企業的地位」。

富士膠片實施了三個基本戰略,「實施徹底的經營結構改革」「構築新的發展戰略」「強化關聯經營」。

一、實施徹底的經營結構改革

膠捲市場需求逐年減少,要想保留膠捲生產業務,只有改造經營結構,提升企業效益,也就是削減項目規模並進行裁員,使生產規模符合市場需求。

削減衰落的膠捲業務的同時,富士積極拓展有潛力的新項目。

「偏光板保護膜」是製造液晶電視機的必備材料,當時富士在偏光板保護膜上進行長時間的研究,但以往的銷售額並不太高。當時在電視機市場上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正在激烈競爭、未分勝負,富士預判「液晶電視會勝出」,果斷加大對「偏光板保護膜」的投資。後來,該項目發展成為富士新的核心業務之一,富士膠片在「偏光板保護膜」的佔有率在世界市場高達70%以上。

、構築新的發展戰略

富士在對現有業務進行梳理的同時,積極著手新項目的研發。

梳理新項目時,富士根據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市場需求,制定了一份清晰的「四象限戰略「——「用現有技術鞏固現有市場,開發新技術應用於現有市場,將現有技術應用於新市場,研究新技術開拓新市場」。

通過「四象限戰略」,富士確定了將技術強項應用到數碼影像、光學元器件、生物醫藥、化妝品、高性能材料等新領域的發展方向,選定了六大行業板塊。

其中醫療生命科學行業中包括化妝品、保健品、製藥等領域。從表面上看,化妝品、生物醫藥等領域,似乎與膠片完全不搭界。但實際上,富士膠片擁有的膠原蛋白處理技術、納米技術、乳化技術等,正是生產這些化妝品、生物醫藥領域新產品所需的核心技術。

、強化關聯經營

關聯經營主要體現在整合已有技術儲備,增強不同子公司的交流協作、協同增效。

比如富士施樂和富士膠片兩家公司,在印刷、複印以及照相技術方面,無論在市場還是技術方面,都存在許多的合作空間,但之前彼此幾乎沒有業務交流。富士膠片組建了控股株式會社,形成控股公司體制,強化關聯經營,推進技術交流和業務合作。

富士膠片通過實施新的三大基本戰略,在數碼化大潮的衝擊下,實現了華麗轉身。

2013年財年,富士銷售收入244億美元,營業利潤14.08億美元,其中醫療系統、醫藥品、生命科學等事業領域實現銷售收入93.39億美元,佔總收入的38%。而傳統的膠片業務,此時僅佔其銷售收入的1%。

柯達與富士的轉型策略比較

企業經營的本質在於「持續滿足顧客需要」。通常來說,顧客需求是永恆的,但是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也就是說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應隨著時代及技術的革新不斷改變。

柯達和富士在2000年左右,面臨劇烈的市場衝擊,數碼產品尤其是數位相機進入快速成長期。此外,手機也開始搭載高性能的攝像頭。

數碼技術革命為膠捲市場帶來破壞性影響,以前的照相膠捲、衝印服務乃至相紙,一夜之間變得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對於照片的記錄、保存,也從底片保存轉換成電腦和手機保存。人們開始不衝印相片,改由在液晶熒幕上瀏覽相片。

因此,膠捲市場急速縮小,從2000年起,彩色膠捲市場每年以20%~30%的幅度銳減。到2010年,傳統膠片的市場容量縮小為原來的十分之一。

柯達和富士置身於幾乎相同的市場危機中,各自所採取的不同行動策略使得各自的結局大相逕庭。

一、對顧客需求認知的差異

柯達和富士膠片在面臨危機時,對顧客需求的看法不同。對顧客需求的不同看法導致各自採取不同的經營策略。

柯達將顧客需求重新界定為「從提供底片」轉為「提供網絡與消耗品」。

柯達認為顧客使用照相底片的目的是作為「影像」的一種手段,不過,在數碼時代客戶的這種需求依然存在,只不過「影像」各種手段會越來越多樣化。柯達認為,「影像」既可以由照相底片來實現,也可由數位相機來完成,因此照相底片可和數位相機共存、互補。

柯達試圖將「影像管理」的產品服務擴展至照相底片、數位相機、網絡服務、Photo CD及其列印上。

相反地,富士膠片雖也將照相底片的需求理解成「影像」的一種手段,但富士認為,未來滿足此需求的方式主要是數位相機,而且數位相機是排斥且取代照相底片的關係。

所以,富士膠片悲觀地認為,底片終將會被取代,甚至消失,所以富士集中於數位相機的開發和拓展。

二、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服務差異

柯達試圖成為提供從影像輸入、影像管理和影像輸出的一體化企業,因此柯達從兩方面滿足顧客需求以創造差異化。

一個是「數位相機」。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照相市場的三大收益來源——「相機」、「底片」、「相紙及藥水」當中,底片和相紙兩項呈現衰退的態勢;只剩下相機,也就是「數位相機的製造與銷售」在增長。

柯達在數碼技術上並未落後,柯達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開發出數位相機的公司(雖然未經商業化)。即使在經營破產的時候,柯達所擁有的數碼攝影專利也超過了一千多件。

柯達傳統的商業模式被稱為「剃鬚刀與刀片模式」,起源於剃鬚刀品牌吉列的策略——先賠錢低價銷售剃鬚刀,等消費者習慣剃鬚刀後回流購買替換式刀片,再獲取適當利益。

同樣地,柯達原本將盈利重點放在底片而非相機,也是為了從底片獲得附加價值。但是,底片收益是數位相機沒有的,因此必須提升數位相機本身的利益才行。

而數位相機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柯達競爭對手並非只有富士,還必須和索尼、佳能、尼康等相機製造商競爭。柯達的數位相機製造採用代工模式,在數位相機上無法創造差異。

另一個柯達試圖創造差異的領域是「提供網絡與消耗品」。

隨著網絡的普及,柯達提出「提供網絡與消耗品」的商業模式,期待成為結合消費者輸入的影像和所有可能輸出方式的企業。直白點說,其核心就是底片和衝印店

因此,它和飛利浦等企業合作,開發家庭用印表機等各式產品。但是最後並未成功,大多只停留在外包階段,並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產品。

而富士膠片創造的差異則非常明確。

富士膠片以自主技術為依託,成為少數集機身、鏡頭、感光耦合元件三項要素於一身的數位相機製造商之一。富士1998年將「FinePix」引進市場;搭載獨創的大型CCD、150萬畫素、低於10萬日圓的價格,是一臺具有高品味鋁合金機身的革新性產品,結果在日本國內獲得了第一、約30%的市佔率。

之後在1998至2006年間,開發出新機型約八十五種。2000年至2002年間在全球的數位相機市場,因「FinePix系列」的成功而取得約20%的市佔率。

柯達試圖在數位相機、網絡服務、與衝印店合作、個人衝印終端等方面創造新的差異;而富士膠片則開發獨創的感光耦合元件來創造差異,集中火力於數位相機的製造。

三、多元化事業的差異

企業在發展中,當現有事業成熟時,為了成長不得不多元化經營其他產品事業。柯達和富士膠片都同時進行「事業的多元化」

膠捲業務之所以下降,數碼產品的興起是主要因素。企業要麼奪取其他公司的市佔率以減輕照相底片市場衰退的影響,要麼進行多元化經營新領域。

柯達也嘗試向各種領域發展。一直以來,柯達每年約有6%營業額均投入研究開發。

1990年代,柯達每年約投資八百億日元,十年間約投資了八千億日元於癌症治療藥品、噴墨式印表機、Photo CD等許多領域之企業。從地區來看,它也到中國投資,但從結果來看,最終柯達並未投資出可以替代照相底片的事業。

而富士膠片通過經營策略的轉變,向多元化邁進。

富士膠片通過「四象限戰略」,以技術為基礎選擇行業。富士選擇行業的標準是:「富士膠片是否擁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應用富士膠片的基礎技術和核心技術,是否能開發出長盛不衰的產品?」

對於富士內部不存在與市場匹配的技術時,富士膠片進行合併和收購。

富士膠片最終進入了數碼影像、光學元器件、高性能材料、印刷系統、文件處理、醫療和生命科學行業。

結語

成功企業總是希望能夠延續以往的風光,因此在面對行業的變局時,轉型總是瞻前顧後,猶猶豫豫,甚至抗拒轉型。

柯達的失敗是眾多轉型失敗的傳統行業巨頭的一個代表。除了柯達,全球手機巨頭諾基亞也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柯達留戀過去的輝煌,想將過去的成功模式延續下去,柯達不是沒有看到行業的變化,而是柯達長期居於膠捲行業領軍企業的地位成為其經營改革的羈絆,阻礙了它的轉型。

柯達預見到了數碼化時代的來臨,對未來也抱有危機感,而且也嘗試了多次轉型,包括多元化,甚至它的努力很多地方與富士膠片有相似之處。

可是,柯達過於注重膠片業務,對於轉型的決心不足。與富士膠片致力於多元化經營改革相比,柯達的戰略轉型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同時,柯達在轉型過程中只要一碰到困難,就馬上掉頭。比如柯達一開始也在醫藥、化學等領域進行多元化投資,但是後期卻出售了醫藥和化學項目。

最終,柯達固守膠捲行業,在數碼化大勢的衝擊下,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相較之下,同樣背水一戰的富士壯士斷腕,行動果斷迅速。在公司已有技術的基礎上,富士堅定創新、多元化,最後實現漂亮的轉身。

也許,富士破釜沉舟的決心才是造就富士膠片和柯達不同結局的最終原因。

End

相關焦點

  • 同樣面臨數碼技術的衝擊,膠捲巨頭柯達和富士的結局為何不同?
    膠片攝影時代的膠捲品牌兩巨頭柯達和富士,同樣面臨著市場急劇萎縮的毀滅性打擊。面對同樣的形勢,柯達和富士的結局卻截然不同。柯達公司市值從1997年2月的310億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億美元,2012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盤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位於1美元以下,紐交所向柯達發出退市警告。
  • 柯達與富士:膠片大戶的不同結局
    眾所周知,柯達和富士是膠片界的兩大山脈,然而時至今日,數碼科技早已普及,柯達已經成為了帶有傳奇色彩的過去式,富士卻成功存活了下來。究竟是什麼,讓兩家膠片大戶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當時,柯達和富士的主要業務是膠片與後期處理,接著才輪到相機。以至於兩家公司會為了搶佔衝洗和和紙張市場,直接向消費者免費贈送相機。據2000年的有關數據顯示,柯達收入的72%來自於膠片的貢獻,富士則為60%。
  • 富士親手操刀數碼衝印 與柯達數碼交鋒升級
    昨日,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森泰造親赴北京宣布「2003富士中國數碼影像新事業」正式啟動。在這個名為「走入全新富士中國—體驗尖端數碼影像新驚喜」的現場展示會上,富士推出了一套價值118萬元的富士Frontier350數碼衝印設備,並舉行了一個面向富士數碼衝印店加盟者的投資分析介紹會。
  • 先與柯達競爭,再與數位相機競爭,富士相機的歷史多曲折
    今天來說一下關於富士相機的事情,說起富士相機,就不得不說富士膠片的創立,簡而言之,就是日本一個開銀行的大富翁被一個仇富的傢伙殺死後,旗下的產業被一個高人整合發展,其中一個部門專門生產膠片,需要乾淨的水源和充足的陽光,所以工廠建在富士山附近,於是改名為富士膠片提起富士膠片不得不提同時的膠片巨頭柯達,柯達是現代膠片的發明者,又是數位相機的開山祖師爺
  • 富士膠片(中國)總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富士
    這正像多事之秋的影像行業,在遭遇始料未及的傳統膠片業績大幅下滑之後,富士與柯達先後進行了鳳凰涅槃般的轉型。橫田孝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任的,這位54歲的中年男人升任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不久,就收到了一份「禮物」:10月31日,富士膠片控股株式會社公布了其2006財年半年報。
  • 北京晚報:柯達富士激戰數碼衝印市場
    北京晚報:柯達富士激戰數碼衝印市場     本報訊(記者廖雁)柯達今天上午宣布聯手行業頂級合作夥伴IBM、諾基亞共同拓展數碼衝印網絡,讓消費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均可以在衝印店或通過網上、手機無線網絡衝印照片。
  • 富士VS柯達:數碼衝印市場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這個原本由富士、柯達、諾日士和柯美四家割據的局面徹底被打破。與此同時,富士膠片株式會社和諾日士鋼機株式會社3月13日在東京宣布,將在衝印領域內全球聯手,共同擴展衝印業新商機,推動影像文化進一步發展。兩者一退一進,預示著未來的衝印市場將發生何樣的變化?
  • 富士醫療:六大解決方案與一個 AI 平臺,昔日膠捲之王的華麗轉身
    另一家人工智慧公司Orbita宣布了對旗下的Orbita平臺作出巨大的改進,使用語音輔助和AI技術來提供輔助診療服務。富士膠片(FUJI FILM)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員。在這次HIMSS2018年會上,富士膠片醫療系統美國公司披露了其名為「REiLI 」的人工智慧項目(REiLI在日語中是足智多謀的意思)。
  • 柯達富士同時瞄準數碼衝印 兩巨頭在華擺開陣勢
    今天,柯達將宣布與IBM共同推出PMG3柯達自助數碼衝印站。IBM成為柯達在諾基亞後的另一個有力盟友。 IBM將為數碼衝印站提供硬體設備和三年的維修技術支持,柯達則負責軟體和平臺的搭建。明年第一季度,這種數碼衝印站就會出現在全國各地。 在全國已經擁有9100家快速彩色衝印店的柯達,正在通過跨行業的合作,加緊構築數碼衝印網絡。
  • 富士「連橫」諾日士數碼衝印格局重塑
    3月13日,富士膠片和諾日士鋼機在東京宣布,將在衝印領域全球聯手。此舉讓富士化敵為友,多了一位數碼衝印領域同盟。在小型數碼衝印機上,兩者旗鼓相當。        數碼壓力下,影像業的相機、膠捲、衝印機、衝印店均改寫了舊的格局,富士、柯達兩個傳統影像業巨頭,也不得不向數碼轉型。
  • 不賣膠片賣藥片,富士是怎麼活了我們不認識的樣子?
    話音剛落,次日東京股票市場的富士膠片漲停。沒錯,法匹拉韋正是由富士膠片研發的流感藥,「腹肌南波灣」的那個富士。富士可不是因為疫情突然點亮藥物研發技能樹的,熟悉這家公司的人對這則新聞也不會感到意外,畢竟富士轉型已超過十年,雖然名字中還帶有「膠片」二字,但昔日的膠片巨頭如今已是一家擁有綜合性醫療保健和電子業務的多元化公司。
  • 為什麼柯達破產了,富士卻能躋身世界500強?這點很重要丨21讀書
    題記上世紀90 年代初,數碼技術興起,柯達和富士同時遭遇了新興數碼影像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這兩家企業同時轉型,但是不同戰略卻產生了不同的結果。2012年,富士公司總收入達250億美元,員工達7.8萬多人,在《財富》雜誌公布的世界500強名單中位列377名——而此時的柯達已經破產。
  • 硬核「跨界」:日本相機製造商富士研發抗新冠藥物
    據美國《財富》雜誌網站2月25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表示,近日至少兩家醫療機構試用法匹拉韋治療輕症和無症狀患者,顯示出臨床效果,厚生勞動省將建議使用這種藥物治療新冠肺炎感染。報導稱,富士膠片公司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發揮的作用,是這家有幾十年歷史的企業轉型道路上的最新變化。
  • 【周末分享】「膠片殼兒,醫療芯兒」看日本富士膠片跨界併購之路
    一度綠盒包裝的富士膠捲在中國各大小商店比比皆是,富士膠捲衝印店遍布街頭巷尾。事實上,近十年來富士一直在不停地轉型,而全面進軍醫療——健康事業,使富士的轉型更加徹底。上世紀末,中國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70%的富士膠捲,卻在與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對中國市場的爭奪中敗下陣來。
  • 一文讀懂膠捲巨頭柯達轉型:要做什麼藥?為什麼美國選擇了它?
    早已經破產的昔日膠捲巨頭柯達 (NYSE:KODK,簡稱柯達)這兩天「詐屍」了!周二(7月28日),柯達對外宣布已獲得了7.65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貸款,用於仿製藥生產。繼富士之後,柯達也要向醫藥領域轉型了。這則消息令柯達股票隔夜放量上漲,股價飆升203%,盤後再漲66%,令投資者瞠目結舌。然而暴漲並沒有結束。
  • 不賣膠捲也能變成年入千億的巨頭,日本富士憑啥?
    還記得賣膠捲的富士嗎?來自日本的富士膠捲曾是世界兩大膠捲生產商之一,另外一個是美國的柯達。而如今,隨著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的興起,這對它們造成了致命的衝擊。柯達在2012年申請破產保護,富士呢?前段時間,受相關抗疫藥物利好消息刺激,富士膠片股價居然飆升,曾一度因買入訂單過多而暫停交易。
  • 「原創」聚焦|「風暴」中的柯達:膠捲巨頭轉型製藥,這「三大」問題...
    圖|柯達工業解決方案,來源:柯達官網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柯達就曾涉足醫藥行業。據媒體報導,柯達於1988年用51億美元收購了藥企斯特林(Sterling Drug Inc.),生產包括阿司匹林和其他處方藥等。
  • 同樣做膠捲,柯達破產,這家日本公司憑什麼長盛不衰?
    上世紀末,中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富士膠捲衝印店,它在中國膠捲市場,牢牢佔據60%的市場份額。(富士膠捲)富士創建於1934年,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膠捲試驗所」,起初以模仿和學習美國柯達而「入行」。建廠後的20年,專注於民用膠捲的生產。1960年代,柯達是膠片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近4000億日元的銷售額,是富士膠片(270億日元)的15倍。
  • 同樣做膠捲 柯達破產 這家日本公司憑什麼長盛不衰?
    富士創建於1934年,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膠捲試驗所」,起初以模仿和學習美國柯達而「入行」。建廠後的20年,專注於民用膠捲的生產。1960年代,柯達是膠片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近4000億日元的銷售額,是富士膠片(270億日元)的15倍。
  • 柯達樂凱昨日攜手 跑贏與富士長達5年的競爭
    而此次在堅持三原則的基礎上,與柯達達成合資協議,又可謂是最大贏家。  杜昌燾坦承,樂凱一直都在與外資商談合作之事,主要目標夥伴是柯達和富士。但樂凱始終堅持雙方合作是建立在保證樂凱品牌、控股權和自主經營權三原則的基礎之上的。這是樂凱與柯達最終合作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