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地攤經濟」徹底火了。就在身邊大部分人還在籌劃著上街擺攤的「宏圖偉業」時,上海已經擺好架勢練起來了。昨天下午,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發布了首屆上海夜生活節即將啟動的消息,申城這波操作讓網友們瞬間沸騰,「上海,會玩!」
「擺夜攤」並非什麼新鮮詞,2019年,「夜間經濟」便火了一把,其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便有夜攤,同年10月,青島提出將培育發展23處夜間購物街區,發展1至2處旅遊商品夜市,打造10條以上「酒吧一條街」。11月,首屆中國夜間經濟論壇在蕪湖舉辦,並評出了「夜間經濟十強城市」、「夜間經濟十佳城市」、「夜間經濟潛力城市」、「遊客喜愛的夜間消費項目」等榜單。浙江為了更好地管理夜攤市場,也於今日發文,就規範收取攤位費用徵求意見。
實際上,擺夜攤、逛夜市在中國古代便已盛行,熱鬧光景不輸現下。穿越至過去,那些網紅城市裡的古人,逛的都是怎樣的夜市?
有學者認為,「夜市」最早的雛形為西周夕市。現代夜市的定義為「下午五六點至午夜十二點營業,供市民和遊客消費活動的露天店鋪。」但古代的人們可沒有這麼幸運。有資料顯示,隋唐時期,市場的營業時間受到政府嚴格的規定,每天早晚隨著官吏的管制而開閉。
到了晚唐,長安崇仁坊才開始出現夜市,並逐漸發展到洛陽、開封、揚州等大城市,有時甚至見於海邊。但這個時候的夜市是民間私自進行的,並非合法。直到在北宋之後,政府才取消了三更以後禁市的規定,開始明文允許夜市經營。
相關史料裡繪出了明朝時期杭州北關的夜市
而那些生活在網紅城市裡的古代人,究竟是怎樣排解長夜裡的寂寞?
長安 ·西安
如果你以為,穿越到長安就能像《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人物那樣大搖大擺地逛熱鬧的夜市,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盛唐時期的商業以都城長安最為繁盛,頒政坊有餛飩,長興坊有畢羅店,勝興坊有推小車賣蒸餅的,輔興坊有賣胡麻餅的,水昌坊有茶肆……
但當時唐朝的長安城實施著非常嚴格的「宵禁」制度,居民一切生活起居都得聽從晨鐘暮鼓的號令。《唐律疏議》記載,「宮衛令:五更三籌,順天門擊鼓,聽人行。晝漏盡,順天門擊鼓四百槌訖,閉門。後更擊六百槌,坊門皆閉,禁人行。」,「閉門鼓後,開門鼓前,有夜行者,皆為犯禁。」
別說是夜市,就是閉門鼓響後在外行走都是違法的。
李白、王維、杜甫們歡快的夜生活,都是關起門來過的。而「花間派鼻祖」溫庭筠,還曾經因為違反了揚州的宵禁制度挨過打。
不過,長安也不是真沒有夜市——至少一年中有3天:元宵節前一天,元宵節後一天,元宵節當天一天。於是,皇親國戚、庶民百姓們便撒歡了在城裡觀燈玩樂,好不自在。
不過,宵禁哪裡禁錮得了唐朝人那顆愛熱鬧的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坊間的店鋪還是逐漸衝破了時間的限制。
到了唐朝中後期,宵禁政策逐漸被打破,在務本坊西門率先出現了「鬼市」,也就是後來的夜市。唐文宗對此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斷。」但夜市仍在發展,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如此盛況,朝廷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千多年過去,盛唐時期宰相魏徵的府邸「永興坊」裡,又出現了「唐夜市」。
永興坊是位於西安市新城區小東門裡面的一條街道,東臨順城巷,是唐朝108坊之一。「永興坊·唐夜市」將唐元素與陝西民俗文化完美融合,從環境到美食,傾力在今天重現一個長安城裡的盛唐夜市。
千層油餅、澄城羊肉泡、岐山擀麵皮、岐山臊子麵、潼關肉夾饃、禮泉醪糟、甑糕、米皮、biangbiang面、粉湯羊血、漿水餈粑、彬州御面……選擇比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還要多。另外,還有魏徵家宴、關中民俗席面、陝西非遺宴等特色宴席,讓你「一站式咥美陝西」。
除了豐富的美食,這裡還上演秦腔、碗碗腔、華縣皮影、陝北說書等藝術表演。傳統和民俗交融,歷史與文化碰撞,永興坊裡,21世紀復刻的盛唐夜市突破宵禁,讓來往的人們感受穿越到大唐的喜悅。
東京 ·開封
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幹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資料顯示,夜市始於北宋東京。一千多年前,當北宋明確廢除夜禁,並正式宣布「夜市」的合法性時,「夜市」便成了開封最大的城市標籤之一。
據記載,北宋時期的開封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的都城。城市人口激增,只能拆除唐時的城牆。人們破牆而出,臨街開門,開始大街小巷隨意走動,宵禁也隨之解除。
開封入夜以後商業活動更為活躍,大部分店鋪都是到了三更,五更才歇業,之後甚至還出現了從五更營業到天亮的店鋪。開封的小吃一條街裡,可以吃到煎魚,鴨子,炒雞兔,梅汁血羹,粉羹之類等等。宋朝人夜市菜單還有灶爐內烤熟的炕羊,炭烤的炙子骨頭(羊脅排),煎熬的酒煎羊,慢燉的鼎煮羊羔,用外皮包餡捲成條狀的羊頭籤、羊舌籤等。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這些小吃每份不過十五錢。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等等。宋朝開封夜晚的娛樂項目也十分豐富,人們可以在酒樓笙歌宴飲,找酒樓茶坊的歌姬作陪,相傳風流皇帝宋徽宗與京都名妓李師師常在此相會。不僅是皇帝,來休閒娛樂的人不限階層、行業、性別,極盡風流。到了每年的中秋夜,開封全城更是通宵達旦地狂歡。那場面,恐怕是連現代人看了都要嘖嘖稱讚。
如今,鼓樓廣場夜市是開封最大的夜市。入夜後,廣場兩側,統一規格的小吃貨車整齊地排列在飲食區內,高吆低喝、餐具碰擊,熱鬧非凡。
夜市小吃的品種繁多,味道各異,有老開封人喜歡的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湯,也有年輕人喜愛的杏仁茶、八寶粥、冰糖紅梨、花生糕等。夜市上的涼粉攤很多,本地人吃涼粉頗有講究,紅薯粉、綠豆粉做成的涼粉,切成薄片,加入豆醬和辣椒,必得炒得又黃又焦。夜市上的小籠包子也是開封人特別鍾愛的美食,它灌湯流油、甜而不膩,味道絲毫不輸天津狗不理包子。
西司夜市是開封的第二大夜市,也稱丁角街夜市,位置在包公祠的對面,緊挨包公湖,風景更加優美。
每天下午五點左右,西司夜市就開始熱鬧起來了——尚記烘燜羊肉、二嫂羊肉炕饃、潮汕小哥手捶牛肉丸、牛骨頭湯……各種小吃的旗幡飄起來,吆喝聲此起彼伏,這裡的街道整潔,管理有序。小推車整齊排列懸掛相關證件,攤販統一著裝,食材的擺放和搭配也都很講究。西司夜市集中了開封各種特色小吃,味道獨特且價格合理,比起鼓樓夜市來說更受本地人的歡迎。
金陵 ·南京
唐朝官方實施宵禁,但仍無法阻止夜市在民間的暗自發展。皇城長安尚且如此,南方的城市就更是攔不住了。
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詩人也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大家耳熟能詳的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所描繪的正是唐末,亂世也無法阻止的醉生夢死的金陵夜晚。
明朝朱棣遷都前,南京作為政治中心和商客會集的地方,市內早有珠寶廓、綾莊巷、錦繡坊、銅作坊、鐵作坊、木匠營等坊市。後來據說朱元璋見一班沒落的元代貴族生活無著,白天變賣東西不方便,特別設置「黑市」為之遮羞。所謂黑市日落開張,市中不點燈,交易在一片黑暗中進行,也就難免產生欺詐行為。有學者認為這正是現代社會「黑市」的起源。
今天的南京最有名的夜市要數夫子廟夜市。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時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夫子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各派菜系和小吃應有盡有,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不下200種,比如蟹黃包、小燒賣、小茶饊、回滷幹、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幹、梅花蒸兒糕、雨花石湯圓……歌女是沒有了,但是從美食中應該也能感受到大唐時期金陵的繁華。
除了吃,南京還有一個特別的丹鳳街夜市——說是夜市,其實更像一條地攤街。20世紀90年代末,突如其來的國企下崗潮,使很多下崗職工被迫為了生計走出家門,開始在丹鳳街至學府路這一段擺起了地攤。平價服裝、生活雜貨、菩提手串,甚至二手書……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在電商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就算不買東西,還是會來丹鳳街湊個熱鬧,意在感受一下古都的市井氣息。
臨安 ·杭州
南宋時期,夜市更加盛況空前,首都臨安城尤甚。
儘管當時的文人總做詩詞諷刺朝廷「不思收復北方失地而縱情聲色」,也無法改變臨安城內夜夜的歌舞昇平。
臨安夜市在交易的形式和時間上更加自由,不僅有永無休止的曼妙歌舞,還有充滿市井生活氣息的坊間通宵買賣。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就描繪了當時的臨安夜市熱鬧非凡的景象:孝仁坊賣糰子,秦安坊賣十色湯糰,市西坊賣泡螺滴酥,太平坊賣糖果……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
除了固定的商鋪,還有流動攤販,他們或頭頂盤子,或肩挑擔子沿街叫賣,有點才藝的還會唱歌來吸引顧客。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使得臨安的夜市在整個江南都頗負盛名。
元朝時,因進行鎖國海禁,宵禁制度重新實行,直至明朝才又重新恢復夜市的經營。
明朝翟宋吉有詩句描寫臨安夜市的盛況:「銷金小傘揭高標,江藕青梅滿擔挑,依舊承平風景在,街頭吹徹賣場簫。」
《西湖遊覽志餘》中也盛讚臨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燈交易,識別錢真偽,纖毫莫欺。」
河坊街應該是今天杭州最著名的夜市了。河坊街位於吳山腳下,屬於清河坊的一部分。如果白天在西湖周圍遊玩,到了晚上,就能順路去河坊街覓食以及購買紀念品。
杭州人有句老話:「迎市的飯館,背市的茶。」意思是說,喝茶要找個清靜地方,吃飯卻是人多熱鬧的地方才放心,食物新鮮,味道才好。作為杭州最熱鬧的地方,河坊街的食物自然值得期待:定勝糕、千味豆花、蔥包燴、片兒川、貓耳朵、糯米糖藕、西湖醋魚、宋嫂魚羹、乾隆魚頭……
除了吃美味,還能吃到文化——糯米糖藕是江南的溫婉,蔥包燴卻是宋人的愛憎分明的傲骨,款款美食都蘊含著典故,怎能不讓人回味無窮。
益州·成都
南宋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中的《成都志》曾記載:「錦江夜市連三鼓,石室書齋徹五更」,可見當時成都徹夜的繁華。
據說成都的經濟中心最早在西邊,當時少城一帶南邊就是商業區,也是除長安以外最早的市場。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到成都避難之後,大慈寺南興起東市、大東市,東邊商貿的重要性才突顯出來。在《歲華紀麗譜》裡,有成都十二月市的記載。譚繼和說,這十二個市都是逐漸發展形成的季節性市場,有柴市、藥市、蠶市還有七寶市。當時,大慈寺是成都東南的一大勝地,而夜市也是在這一帶才正式興起。
清代中後期到民國,東大街的夜市一直很興盛。從餐飲到日用百貨、花器銅器、玩具洋貨、書籍古董一應俱全。
今天的成都是網紅城市中的網紅城市,夜市多得數不清。而東大街上的郫都夜市奇蹟般地保留了從唐朝到清末民國日復一日水洩不通的超級人流。郫都夜市並沒有街牌,名字是當地人心照不宣起的,它夾在兩排暗紅色的房子中間。外地人要準確定位,需要搜索王府商業街。烤魷魚、酥肉豆花、冒菜、烤肉皮、烤麵筋、炸洋芋、紅油水餃……深受周圍學生們的歡迎。
另一條因為周邊一大波學生黨而得以經久不衰,年年益壽的夜市是犀浦夜市。這個號稱「好吃嘴廟街」的犀浦夜市,也因為年輕人的往返不息而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和朝氣,常年聚集著摩肩接踵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賣、一浪高過一浪的喝酒划拳聲…
夜幕降臨後,成都人汲拉著拖鞋,從家裡走出,在夜市上烤幾串五花,吃個烤魚乾鍋,一天的疲憊在濃濃的喧嚷聲中得到釋放。春卷、土豆、涼粉、烤豬蹄、樂山缽缽雞、砂鍋米線、抄手、烤腦花、酸菜滷肉面……只要人均15元,人人都能滿足而歸。
番禺·廣州
隋唐時期,海上貿易使得廣州繁盛景象一度達到頂峰。晚唐時,擔任過多年廣州司馬的劉恂就曾在《嶺表錄異》描述,廣州街邊的酒莊飯鋪一字排開,每到夜晚家家門前都會高掛起燈籠,好酒佳釀香味撲鼻,每家飯館門口都有女侍招待。
清朝的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的《羊城夜市圖》,就刻畫了當時廣州夜市的局部和圍觀景象:街頭攤位上亮著明燈,販夫走卒們忙裡忙外,士大夫、船工和小童們則興致盎然地向攤位踱去。
一千多年從來沒有斷絕過對外通商的廣州,在今天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不夜城。
廣州其實並沒有被嚴格劃分的夜市,因為夜宵是這座城市生活的常識。食在廣州,每個羊城老饕都是從早吃到晚,而終年溫暖的氣候也允許人們入夜後還在外面自如走動而無需擔心受寒,因此餐廳商場都會經營到晚上十點十一點。而在那之後的深夜,廣州會開啟一副新的面孔,直到凌晨二三點全城都飄著夜宵的香味。
豬雜粥、牛腩粉、雲吞麵、牛肉丸、蘿蔔牛雜、綠豆沙、紅豆沙、雙皮奶、姜撞奶、龜苓膏、燒臘、大排檔……遍布全城大街小巷,三五好友隨時可以聚在一起吃吃聊聊,好不愜意。
還是有那麼幾條面向遊客的夜晚也開放的商業街。上下九步行街地處廣州市荔灣,是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一,蜚聲海內外。第十甫路這一段是最熱鬧的。老字號永遠顧客盈門,陶陶居、廣州酒家,一盅兩件,燒鵝腊味,暖色調的燈光映襯「大吃省」的美食魅力。老字號的店鋪通常店面都極小,兩三平方米見大的地方,門前鍋前圍滿了食客,一碗碗吃食剛被遞出來就迅速進入食客滿足的嘴裡胃裡。不論多麼疲憊的心,在這樣的夜晚都能從食物的溫暖中找到慰藉,這是這座城市濃濃的人情味。
來源:鳳凰網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