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起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齊魯風味,逐漸發展成中國八大菜系之首。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密不可分。
起源傳承
《尚書·禹貢》中「青州貢鹽」,夏代山東就開始用鹽做調味品,可見魯菜源遠流長。隨著技藝的提升在春秋戰國時逐漸形成了魯菜。唐朝社會安定富強,烹調水平也到了極高的水平,民間對食物需求增加,山東小吃應運而生,如餛飩、櫻桃槌、湯中牢丸、五色餅、餤食等。隨著孔孟思想在山東傳播加深逐漸,到了宋時,誕生了魯菜最重要的一支——孔府菜。元明清時期山東離京城近的優勢,山東開始向京城供應優質食材,鮑魚、海參、魚翅、烏魚蛋等常用的菜餚主料。山東廚師更成為宮廷和官府飲食上的重要人才,魯菜也在服務宮廷貴族中逐漸成為宮廷菜。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將魯菜烹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採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從廚師的培養選拔上入手,在繼承魯菜並發揚光大。
蔬菜糧食大省,物產豐富
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膠東半島位於渤海和黃海之間。水產豐富,青島大蝦、梭子蟹、海蠣子等產量巨大。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裡,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每年都居全國前列;蔬菜更是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壽光蔬菜、膠州大白菜、章丘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等都是我國有名的蔬菜產地。豬、羊、禽、蛋等產量也是極為可觀。再加上人口過億,如此龐大需求基礎,加上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
特色手藝技法
《禮記》一書對膳、食、飲、燴、脯、羹、珍等,從原料搭配、烹調方法到調味要求,都做了專門的記述。魯菜主要烹飪技法可分為拌、熗、醃、凍、醬、靠、薰、酥;炸、熘、爆、炒、烹、燒、扒、燉、燜、熬、煮、氽、燴、蒸、煎、烤、拔絲、琉璃、掛霜、蜜汁、臘肉等數十類。魯菜調味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做菜基本都會用到蔥、姜、蒜來提升味道。 地方傳統美食魯菜美食很多,一提到 煎餅基本上都會想到煎餅卷大蔥,提膠東菜的油悶大蝦、紅燒大蛤、炸蠣黃等,還有魯菜分支博山菜的博山酥鍋、博山豆腐箱、博山香腸、博山燴菜、博山丸子、八寶飯等,濟南菜裡糖醬鴨塊、醬燜鱖魚等,孔府菜神仙鴨子、油潑豆莛等。各地小吃美食無數。
美食與文化的交融
山東人民樸實,好客愛熱鬧,在飲食上喜歡大盤大碗,注重質量,而且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儀。正規筵席要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 「四四席」等,都能體現出魯菜文化上的典雅大氣。
更是在歷史上留下很多與美食的典故。 詩禮銀杏—孔子教孔鯉學詩習禮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至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治,建造詩禮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銀杏樹兩株,蒼勁挺拔,果實碩大豐滿,每至仲熟。孔府宴中的銀杏,即取此樹之果,故名」詩禮銀杏。九轉大腸,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一店主特別喜歡九這個字,什麼就用九命名,他店裡廚師都是名廚高手,對豬下水的烹製極為考究,燒制豬大腸時,下料重,用料全,五味俱全。相傳一次店主設菜宴客,席間上有一道「燒大腸」,眾人品嘗後都讚不絕口,有一文士說,如此佳餚當取美名,這個文士一方面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讚美高廚的技藝,當即取名「九轉大腸」,同座都問是何典故?他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舉座無不為之叫絕,從此「九轉大腸」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魯菜傳承至今有幾千年歷史了,它豐富包容與時俱進,但改不了它的技藝傳承。它多姿多彩精美絕倫,但改不了它的文化特色。
魯菜已經不僅限於山東省內,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都有很多魯菜鐵桿,您家鄉的魯菜有什麼不妨下面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