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新加坡8月8日電(記者丁其林 高川)由北京匯佳教育機構創辦的新加坡漢合國際學校經過3年多的摸索、建業和創新,已初具規模,成為一所具有中華文化特色,融匯東西方文化,擁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預科和附屬幼兒園的國際學校。日前,漢合國際學校校長石明培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石明培說,漢合國際學校成立於2006年,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許多來自西方國家的學生家長表示,他們送孩子來中國國際學校,就是看中了這裡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教育特色和文化融合的氛圍;那些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學生家長則對學校的跨文化特色以及對東方文化傳統的保留和發揚表示讚許」。
「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形式,比較親切、自然,令以青少年為主的傳播對象易於接受。通過學校有形和無形的影響,可以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友誼的種子,其影響深刻、久遠,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石明培說。
中國的古典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包含了文字、文學、哲理、審美等多種文化元素。附屬幼兒園的小朋友通過朗誦、背誦古典詩歌,用繪畫的形式再現古典詩歌描繪的情景等學習中國語言、了解中國文化。
按照學校中學部的中文課程設置,教師通過輔導學生大量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的代表作,講授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幫助中學生理解中國的哲學、文學和歷史等。
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中國,學校組織「中國文化之旅」遊學活動,安排學生到中國進行短期學習和交流,參觀中國的名勝古蹟,到中國同學家中居住、生活,使學生獲得對於中國文化的親身體驗。截至目前,學校已組織3批遊學活動。
石明培說:「學校還結合中文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和探究,了解東西方傳統文化特點的異同,學習吸收、借鑑各種不同種類、不同形態的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的教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所面臨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石明培在談到學校面臨的挑戰時說,中國教育機構在海外辦學要適應當地法律法規。比如,新加坡有關法律對學校提出了許多約束性的要求,這些要求非常具體、細緻;其次是辦學成本增加,包括人力資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再者是競爭激烈。
新加坡漢合國際學校採用雙語教學,目前有在校學生近300名,分別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學校有教職員工60餘名,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漢語教師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英語教師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