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
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梅圓圓
西孟莊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市界河鎮西孟村南,為配合棗菏高速公路建設。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
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史前聚落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 偉
洪河遺址坐落於嫩江中遊右岸高出江面的二級臺地的臨江邊緣,東北隔江與梁思永先生1930年發掘的昂昂溪五福C遺址相距約10公裡。
遺址堆積深厚,文化層厚達3米,保存良好。
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
精美石雕改寫史前藝術史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孫周勇
石峁遺址為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2016至2018年,歷時3年完成了對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門址及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揭露。自2018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對臺頂進行發掘,在臺頂東部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建築臺基,分布大量建築基址,暫稱「大臺基」。大臺基南護牆處最為重要的發現是70餘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少量為雙面,以減地浮雕為主,還有少量陰刻、圓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較大,雕刻最為傳神。單面浮雕多為對稱式構圖,以一正視神面為中心,兩側雕出動物或側視神面,最大者長度超過2.6米。圓雕為橢圓形柱體,立於夾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兩面雕刻相同的神面。點評:根據夾道地層內堆積及建於臺基頂部房址的測年數據分析,皇城臺大臺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牆面上鑲砌石雕的現象應與石峁遺址中發現的「藏玉於牆」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大臺基南護牆出土石雕的風格可能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密切相關,也可能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夏商王朝規模化冶銅作坊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 戴向明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省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地處涑水河北岸黃土臺塬上,南距中條山約6公裡。2018年3月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西吳壁遺址進行持續考古。中心區位於遺址東部,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括偏北的居址、墓葬區,以及中部偏南、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冶銅遺存集中分布區。一座房址地面上出土大量銅煉渣、殘爐壁等,與冶銅活動存在直接關係。說明附近曾存在二里頭時期的冶銅作坊。一座二裡崗期半地穴式房址帶有多個被灼燒過的壁龕,出土與冶銅活動關係密切的遺存。在多數灰坑內都發現了銅煉渣等冶銅遺存。在二里頭、二裡崗期灰坑中還發現用於鑄造小型工具的殘陶範、殘石範,說明西吳壁遺址除冶銅外,還可鑄造工具。在二裡崗期的灰坑中發現仿銅陶禮器、磨製石磬等級別較高的遺物,指示遺址在二裡崗期具有較高等級。點評:新見二里頭時期木炭窯、二裡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裡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與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研究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春秋中期曾國考古重要收穫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長江
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侯墓地。為研究春秋時期曾國與周王朝、楚國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與文化淵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開始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北京大學、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也參與了該考古項目。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已發掘包括兩組曾國國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內的高等級墓葬54座,出土了千餘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尤其是發現確認了曾侯寶墓及其夫人羋加墓、曾公求墓及曾夫人漁墓兩對曾國國君級別夫婦合葬墓,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空白。從曾侯寶墓出土銅鼎以及編鐘銘文,揭示了器主為「曾侯寶」,羋加墓出土銅缶以及編鐘銘文揭示了器主為「羋加」。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並穴合葬墓。曾侯寶墓殘存有2件鎛鍾、13件甬鍾、1件鼎等青銅禮樂器;羋加墓殘存有19件鈕鍾、1件缶、1件盤等青銅禮樂器。在曾公求墓內殘存的銅禮器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組合的編鐘。考古隊員發現,羋加墓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而「羋加」是曾侯夫人,楚國稱曾為「隨」。這也說明了曾隨一家,基本解決學術界爭論不已的「曾隨之謎」問題。同時,羋加墓中出土的「楚王媵隨仲羋加」銅缶和「加羋行匕」銅匕為曾隨關係、曾楚關係提供了新材料。點評: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這是「豳公盨」(有「禹」銘文)、「叔夷鎛」(有「禹」、「夏」銘文)、「秦公簋」(有「禹」、「夏」銘文)之後,又一「禹」、「夏」銘文。說明了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認同關於夏、大禹的歷史,為研究曾國地望、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新材料。考古發現了曾國從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各個階段的文物,從國君到中小貴族的墓葬都有被揭露。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發展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被揭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體現出考古寫史的作用和意義。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揭示青海絲路文化交流盛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仝 濤
泉溝墓地壁畫墓(一號墓)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裡溝鎮河東村東2公裡處,分布於泉溝周邊的山谷地帶。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ID: RMB8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