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出土的驚世文物

2021-03-02 大眾古玩收藏
大部分人都覺得考古是一件很神秘很神秘的事情,其實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還要「看天吃飯」的職業。當我們在博物館裡欣賞著嘆為觀止的精美文物時,腦海裡會打個問號,這個文物是哪個歷史朝代?是做什麼用的?是怎麼被發現的?等諸多問題帶來的神秘感,就會對博物館或文物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今天一起看看在過去2019年我們考古界的新發現!學習 感慨 漲知識的時候到了~

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

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梅圓圓

西孟莊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市界河鎮西孟村南,為配合棗菏高速公路建設。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8—2019年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揭示出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遺址現存地層堆積較簡單,多數區域遺蹟現象直接暴露於表土層下。據層位關係可分下層方形圍牆階段和上層圓形圍牆階段兩期。早期方形圍牆階段發現密集柱洞,基槽內沿分布一周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於柱坑中。圓形圍牆恰處於方形圍牆內,建築方式、形制結構與方形圍牆相似。圍牆以內的房址共確認34座,另有大量柱坑、柱洞。房址多為方形地面式木骨泥牆建築,分單、雙、三間不等,面積多為15—25平方米。從地層關係和出土遺物來看,方形圍牆或修築於龍山初期,使用到龍山早期早段,晚段被圓形圍牆代替,延續至龍山中期圓形圍牆廢棄。圍牆、環溝、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及大量柱洞,分布組合極有規律,自成單元,形成圍牆聚落。聚落內建造有一圈環形圍牆將內部居址區與外圍環溝分開,內部居址區房址疊壓打破關係較多,應為反覆建築、多次利用而成。點評:和之前發現的幾百萬、幾十萬平方米的遺址相比,西孟莊龍山文化聚落面積較小,但十分完整。聚落形態早晚的變化比較清楚,完整揭示出其發展演變的過程,有利於對其所代表的社會單元進行充分研究,對研究龍山文化基層社會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結構意義重大。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

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史前聚落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  偉

洪河遺址坐落於嫩江中遊右岸高出江面的二級臺地的臨江邊緣,東北隔江與梁思永先生1930年發掘的昂昂溪五福C遺址相距約10公裡。

遺址堆積深厚,文化層厚達3米,保存良好。

為科學地界定梁思永先生確立的昂昂溪文化內涵、性質與年代,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3年至2017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洪河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明確了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與昂昂溪文化屬於同一類遺存,是昂昂溪文化的典型遺址、昂昂溪文化的中心聚落。2018—2019年的發掘進一步明晰了遺址布局,推進了對黑龍江流域早期社會面貌的認知。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昂昂溪文化房址12座,面積在40—105平方米之間,以60—80平方米的居多。房址均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確切地應稱為長條形,多數面闊不及進深的1/2。出土器物包括陶、石、骨、角、蚌等質地,陶器器形有罐、碗、壺、杯、支座和紡輪等。新鑽探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3條,加上2017年已鑽探的2條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洪河遺址已發現5條沿嫩江相鄰並列分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基本弄清了其形狀結構、挖建年代、挖建過程、使用與廢棄過程。初步判定此類環壕不是閉合的,東側是利用嫩江作為天然屏障。點評:2019年度的發掘,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義。環壕的出現、大型房址的使用,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漁獵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縮短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嫩江流域社會發展進程與同時期中華文明核心區的時間差。這項考古發掘,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時間提前了千餘年,進而改寫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

精美石雕改寫史前藝術史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孫周勇

石峁遺址為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2016至2018年,歷時3年完成了對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門址及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揭露。自2018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對臺頂進行發掘,在臺頂東部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建築臺基,分布大量建築基址,暫稱「大臺基」。大臺基南護牆處最為重要的發現是70餘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少量為雙面,以減地浮雕為主,還有少量陰刻、圓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較大,雕刻最為傳神。單面浮雕多為對稱式構圖,以一正視神面為中心,兩側雕出動物或側視神面,最大者長度超過2.6米。圓雕為橢圓形柱體,立於夾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兩面雕刻相同的神面。點評:根據夾道地層內堆積及建於臺基頂部房址的測年數據分析,皇城臺大臺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牆面上鑲砌石雕的現象應與石峁遺址中發現的「藏玉於牆」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大臺基南護牆出土石雕的風格可能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密切相關,也可能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夏商王朝規模化冶銅作坊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   戴向明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省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地處涑水河北岸黃土臺塬上,南距中條山約6公裡。2018年3月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西吳壁遺址進行持續考古。中心區位於遺址東部,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括偏北的居址、墓葬區,以及中部偏南、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冶銅遺存集中分布區。一座房址地面上出土大量銅煉渣、殘爐壁等,與冶銅活動存在直接關係。說明附近曾存在二里頭時期的冶銅作坊。一座二裡崗期半地穴式房址帶有多個被灼燒過的壁龕,出土與冶銅活動關係密切的遺存。在多數灰坑內都發現了銅煉渣等冶銅遺存。在二里頭、二裡崗期灰坑中還發現用於鑄造小型工具的殘陶範、殘石範,說明西吳壁遺址除冶銅外,還可鑄造工具。在二裡崗期的灰坑中發現仿銅陶禮器、磨製石磬等級別較高的遺物,指示遺址在二裡崗期具有較高等級。點評:新見二里頭時期木炭窯、二裡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裡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與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研究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春秋中期曾國考古重要收穫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長江

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侯墓地。為研究春秋時期曾國與周王朝、楚國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與文化淵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開始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北京大學、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也參與了該考古項目。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已發掘包括兩組曾國國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內的高等級墓葬54座,出土了千餘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尤其是發現確認了曾侯寶墓及其夫人羋加墓、曾公求墓及曾夫人漁墓兩對曾國國君級別夫婦合葬墓,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空白。從曾侯寶墓出土銅鼎以及編鐘銘文,揭示了器主為「曾侯寶」,羋加墓出土銅缶以及編鐘銘文揭示了器主為「羋加」。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並穴合葬墓。曾侯寶墓殘存有2件鎛鍾、13件甬鍾、1件鼎等青銅禮樂器;羋加墓殘存有19件鈕鍾、1件缶、1件盤等青銅禮樂器。在曾公求墓內殘存的銅禮器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組合的編鐘。考古隊員發現,羋加墓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而「羋加」是曾侯夫人,楚國稱曾為「隨」。這也說明了曾隨一家,基本解決學術界爭論不已的「曾隨之謎」問題。同時,羋加墓中出土的「楚王媵隨仲羋加」銅缶和「加羋行匕」銅匕為曾隨關係、曾楚關係提供了新材料。點評: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這是「豳公盨」(有「禹」銘文)、「叔夷鎛」(有「禹」、「夏」銘文)、「秦公簋」(有「禹」、「夏」銘文)之後,又一「禹」、「夏」銘文。說明了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認同關於夏、大禹的歷史,為研究曾國地望、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新材料。考古發現了曾國從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各個階段的文物,從國君到中小貴族的墓葬都有被揭露。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發展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被揭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體現出考古寫史的作用和意義。

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揭示青海絲路文化交流盛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仝 濤

泉溝墓地壁畫墓(一號墓)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裡溝鎮河東村東2公裡處,分布於泉溝周邊的山谷地帶。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和烏蘭縣文體旅遊廣電局聯合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泉溝一號墓形制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木混合結構多室墓。墓室由前室、後室和兩個側室組成。前室磚牆和後室柏木牆表面均繪壁畫,剝落較嚴重。前室墓門側壁畫內容為牽馬迎賓武士,其他壁面原繪有狩獵、宴飲、舞樂等內容,但損毀嚴重,頂部描繪各類飛禽走獸、祥龍飛鶴。後室四壁繪有放牧動物、帳居宴飲、漢式建築、山水花卉等內容,頂部繪日月星辰、神禽異獸、祥龍飛鶴等圖像。前後室內中央各立一根八稜立柱,表面彩繪有蓮花圖案。在後室內發現大量彩繪漆棺構件,應該為雙棺,棺表髹黑漆,再施彩繪,內容有騎馬行進人物、飛鳥、花卉、幾何圖案等。在後室西側木槨外的墓底坑壁上,發現一處封藏的暗格,內置一長方形木箱,箱內放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碳十四測年為公元8世紀。點評:泉溝一號墓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唯一的一座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鬱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凸顯出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墓葬內出土有罕見的彩繪漆棺和鎏金王冠,表明該墓葬具有非常高的規格,墓主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說明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墓葬表現出濃厚的唐文化和吐蕃文化的雙重影響,對於探討吐蕃統治時期的漢藏文化融合進程、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ID: RMB8368

相關焦點

  • 章丘洛莊漢王陵遺址公園落成 展出精美出土文物
    ▲洛莊漢墓出土的精美青銅器。  1999年,洛莊漢墓被發現。由於出土文物眾多且精美異常、陵墓規格高等原因,被列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洛莊漢墓位於章丘市棗園街道洛莊村西。在1999年和2000年進行的洛莊漢墓考古發掘中,發現了30多座陪葬坑,出土了3000多件各類珍貴文物,特別是19件編鐘、107件編磬和3輛駟馬王車的發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考古界的高度重視。
  • 驚世古墓1:巖坑豎穴墓面積高達220平方米,墓穴出土驚世寶貝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的組件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編鐘。某空軍雷達修理所由於擴建廠房,所以開山炸石,然而不曾想,一聲爆破之後,本來是紅色砂巖的土層下面,竟然露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壤。剛讓人詫異的是,褐色的土壤中還隱約出現了一塊有著明顯人工修鑿痕跡的石板。憑直覺工地負責人認為,這很可能是挖到了古墓,於是立刻停止施工,並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相關部門。
  • 毀於戰亂時期的「浙江第一塔」地宮出土文物60年後首展
    而60年前,一次偶然的發現,在被拆毀的萬佛塔舊址下面發現地宮,經考古發掘出土了180多件珍貴的佛教文物。適逢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之際,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聯合舉辦「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文物出土60周年暨兩浙佛教文化藝術特展」,展覽於4月18日在金華市博物館開展,共展出183件佛教文物,其中有87件是萬佛塔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系統展示三國至明清時期的金佛造像、銅鏡、石刻等精美文物,展覽同時展示浙江地區佛教從三國佛教最初在越地流行一直到元代之後佛教不斷世俗化、宗教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
  • 死亡接踵而至:與驚世寶藏同時出土,古埃及法老的詛咒
    今天的埃及帝王谷隨著圖坦卡蒙墓穴的開啟,一座驚世寶藏展現在世人面前。流光溢彩的百寶箱,精雕細琢的法老座椅和金冠,包裹著黃金的威武戰車,純金打造的面具和棺材……共一萬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卡特足足花了三年時間才把它們全數運出墓室,之後埃及政府又花了十年時間才把它們運到開羅。對於這個偉大發現,當人們還在津津樂道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許多參與考古發掘的考古隊員,在這次考古行動結束後幾年內相繼神秘死亡。
  • 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珍貴文物
    1972年—1979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地進行部分發掘,從此時開始,學者對汪世顯家族及其與西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由於公布資料的有限性,學者們的研究多依靠歷史文獻。
  • 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一件文物,距今有3000年歷史了……
    2000年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一件玉管,為透閃石質地,殘長4釐米、直徑約1釐米。
  • 敕勒青銅分享陝博《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1970年10月發掘的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發現的十分偶然。當時一單位的基建施工人員在挖地基時,突然發現了一個陶甕和一個提梁銀罐,裡面裝滿了金銀寶物,他們立即將這一發現報告原陝西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文物工作者迅速趕至現場,接收了這批珍寶,並對周圍展開鑽探調查, 10月11日探鏟下傳來了清脆的金屬聲,隨後第二甕珍寶也出土了。兩甕一罐共計收納金銀器、寶玉珍飾、貴重藥物、中外錢幣等文物共計1000多件。
  • 西泠印社拍賣公司被舉報拍賣疑似出土文物!國家文物局要求核查
    12月12日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公開發布文件表示,接群眾舉報,浙江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2019年秋季拍賣會·中國歷代青銅器專場」擬拍賣疑似出土文物,要求浙江省文物局對上述拍賣標的審核情況進行核查。
  • 「九層妖塔」青海都蘭熱水墓地再出土金銀器等千餘件文物
    「九層妖塔」青海都蘭熱水墓地再出土金銀器等千餘件文物 2020-10-30 14:48:19青海都蘭熱水聯合考古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被網民稱為「九層妖塔」的網紅墓地——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在被盜兩年後,聯合考古隊在此處再次發掘出精美金銀器及玉石器、玻璃器及紡織品等各類文物1000餘件。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出土的金器。
  • 1977年發現的神秘古國遺址中,出土一件精美文物,專家:難以想像
    1977年發現的神秘古國遺址中,出土一件精美文物,專家:難以想像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很長,在那段時間裡創造出非常多貴重的物品,這些東西大部分被作為陪葬品入土,而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再加上人們對文物的重視之情,所以使得很多文物的價值非常變得高
  • 專家修復河北遼代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
    新華網石家莊3月22日電(記者齊雷傑、白明山)記者近日從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文保所了解到,專家對宣化區遼代壁畫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開展修復工作,經過數月努力,已完成初步修復工作,預計7月份完成全部修復工作。宣化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宣化區下八裡村。
  • 板橋鎮重現千年海埠盛景 出土珍貴文物
    發掘    兩次發掘出土不少珍貴文物    時間首先回放到1996年第一次搶救性發掘中,當時膠州市考古隊共清理遺址面積60餘平方米,除了發現宋、明、清時期文化堆積、宋代建築基址和一些鐵錢外,還出土了宋代各窯系的瓷器碎片。2009年,考古人員再次對這個區域實施了較大規模搶救性發掘。
  • 長沙出土過國寶級文物的地方都在哪裡?
    幾乎所有的文章和報告,在關於人物龍鳳帛畫的出土信息方面,基本上都只有淡淡的一句話:1949年2月,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楚墓中,盜墓者挖出了一幅帛畫。出土了如此重要文物的陳家大山在哪裡?這個帛畫背後的地理信息,似乎成了一個謎。我們翻閱了現代的幾乎所有地圖,也沒有找到「陳家大山」這個地名。詢問參與過長沙早期考古發掘的幾位老師,他們對於時隔多年的事情也印象模糊。
  • 大唐遺寶——法門寺出土的那些國寶級文物
    法門寺在唐朝因為安置有釋迦牟尼的佛指骨真身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盛極一時;在唐朝每隔三十年都會由宮廷組織開啟地宮迎奉舍利到長安城供民眾瞻仰,是說"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谷捻而兵戈息」,唐朝滅亡以後隨著中國政治中心的東移,法門寺也就遺落荒原,一切都成為傳說。
  • 山東黃島土山屯漢墓發掘出土千件文物
    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件珍貴文物,像公文木牘等文物還是首次發現。還有發掘的數座琅琊墩式封土大墓更為罕見,其墓葬形制和葬制、葬俗特殊的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墓葬,對研究墩式封土大墓的演變發展和傳播路徑等具有重要價值,為研究南北文化交流和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資料。
  • 考古出土六千多年前的頂級文物, 證實了女媧以及龍的存在?
    導讀:大家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但是中華流傳下來的諸多遠古文物可不止五千年,目前出土的文物有的達萬年以上。而紅山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位於熱河地區,是在距今5000到6000年的農業文明。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出土了諸多國寶級文物。
  • 遼寧公布2019年度考古新發現,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原來是……
    2019年度,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大學歷史系及省內各市縣文博單位,完成多項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並在科技考古領域取得新成果。近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全省2019年度田野考古新成果及文物科技考古研究新發現。
  • 洛莊漢墓盡展2200年前濟南歷史輝煌驚世漢王陵將變身遺址公園對外...
    1999年和2000年發掘後引起全國轟動的這座驚世漢王陵,眼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遺址公園建設,今年7月1日,洛莊漢王陵遺址公園將對外開放。  作為濟南市最重要的考古項目之一,洛莊漢墓價值之高在全國類似考古發掘中名列前茅。那麼,2200年前的這座漢王陵是如何發現的?它的發掘對漢代考古和歷史研究有著什麼重要意義?究竟是什麼樣的發現讓它如此驚世?
  • 【趣聞】中國出土的逆天高科技文物, 轟動全世界
    以後要是在歐洲出土了證明捶丸傳入歐洲的文物,就徹底變成出口轉內銷了。我們自以為洋氣了半輩子,其實是在復古。 六、戰國時期就曾發明出來的冰箱 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鑑,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 七、唐朝時期的挎包
  • 古代遺址的發現和一件特殊文物的出土,改變了歷史認知
    2011年以來,海昏侯墓持續發掘,截至目前,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已達萬餘件,更重要的是,海昏侯墓入列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不可否認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許多文物改變了歷史認知。這是毫無疑問的。很多時候,考古發現可以改變歷史認知。在古代,絲綢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西域各國,絲綢都是貴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