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各地不遺餘力的在爭取海外同胞及港澳臺同胞對於祖國發展的認識理解與認同,共享祖國大陸發展機遇與成果。本人出生於臺中,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受益者,也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參與者,更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者。在北大學習期間,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一是參與了西部計劃支教項目,國臺辦出臺31條舉措將鼓勵臺胞支教納入了其中;二是倡議臺灣同胞擁有與大陸同胞同樣的18位身份證件,後來出臺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許多專家教授都參與了調研和論證工作,認為要落實兩岸同胞融合發展,首先要實現身份一致的同等待遇。
廈門金門門對門,閩臺五緣根深蒂固。明末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施琅平定臺灣都是立足廈門為基地。清代大陸與臺灣的正口對渡是廈門和鹿耳門,許多臺灣進士上京趕考,胸懷家國天下也是先通過福建再到北京。李友邦在南普陀寺山石提了「復疆」石刻後回到抗戰勝利光復後的臺灣。解鈴還須繫鈴人,廈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兩岸小三通京閩臺這條路至今我走了20多遍。我對臺灣的朋友說,到大陸看看吧,邊走、邊玩、邊看,人文、地理、歷史會很有感觸,會重新認識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2019年福建GDP總量超臺灣,按理說兩岸和平統一已經水到渠成。但面對當前中美關係的複雜局面,臺灣島內分裂勢力倚美謀「獨」以武拒統,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以疫謀「獨」割裂兩岸,以及境外勢力對港臺的政治幹涉等因素,距離解決臺灣問題,兩岸回到和平統一的談判桌上,又加大了現實的鴻溝與阻礙。小三通停擺,兩岸人員往來的防疫成本提高,涉及兩岸關係的學術會議大多都調整為線上雲會議,但民進黨當局又宣布兩岸視頻會議涉及違法。在這樣的情勢下,今年的兩岸交流從中山論壇到海峽論壇再到文化論壇,依舊有很多關心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及祖國和平統一的朋友們冒著風險積極參與交流,這也恰恰驗證了近年來兩岸交流融合的成果。
2019年1月2日,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了「探索『兩制』臺灣方案」,也提到「兩岸要應通盡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參加全國人大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發布的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中也提到「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可將「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及廈漳州泉金等課題整合,作為「一國兩制」先行先試、兩岸融合發展示範紐帶的新思路。
從兩地同宗同源的人員再融合,到經濟社會逐步鑲嵌上升到政治思想價值觀的深度理解認知,其目的是在研究成果中提出配套的政策建議,規劃各項可以具體操作的方案。例如兩地的教育資源共享機制、觀光旅遊深度鑲嵌結合、去除邊界邊境概念、公共建設共同開發、傳統文化共同傳承、醫療資源共享互助、參政議政鼓勵參與等等。「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廈金雖小但之間的許多關係和情勢卻能映射和延伸到當前兩岸形勢上。同理,若能解決廈金之間的整合問題,也就能為兩岸之間多尋求一條知微見著、具示範效應、能逐步擴展、助力實現融合發展和平統一的借鑑途徑。
(作者系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
(來源:正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