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哈哈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宮廷作為政治統治中心,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特殊文化現象。唐宋以前,京城幾乎完全為皇宮所佔據,京城文化生活實際上便是皇宮文化。唐宋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京城在宮廷之外,城市人口和市場經濟等方面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文化生活空前豐富起來。
隨著都市文化發展,宮廷文化亦日趨充實,禁城內外在文化上相互影響日漸明顯。但是宮廷畢竟又不同於民間,在重重禁垣阻隔之下,在統治者製造的神幔遮掩之下,宮廷中形成了一種外界無法效仿的特殊文化。
宮廷的建築本身便首先反映出這一文化的特徵
明代宮廷始建於中都鳳陽和南京,永樂遷都時,又於北京興建皇宮。就其建築藝術來看,明代宮廷建築與陵墓、園囿、寺廟乃至官邸有諸多共同之處,但其規制與建築思想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明代宮室規制始定於吳元年(1367年),洪武八年年)改建南京宮殿,「制度如舊, 規模益宏」。永樂中建北京宮殿,「凡宮殿、 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壯麗過之」(《明史·輿服志》)。明代皇宮建於京城中軸線上。這種以宮廷為中心的建築設計,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中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
明代的皇宮包括外層的皇城和內層的紫禁城,紫禁城內稱為大內。皇城外層,向南者日大明門,與正陽門、永定門相對者也。稍北過公生左門而向東者,日長安左門。再東過玉河橋,自十王府西夾道往北向東者,日東安門。轉而過天師庵草場,轉西向北,日北安門,即俗稱「厚載門」是也。
轉而過太平倉,迤南向西,日西安門。再南過靈濟言灰廠向西,日長安右門。……外圍之六門。牆外周圍紅鋪七十二處,紫禁城外,向南第一重日承天之門,二重曰端門,三重日午門。魏闕西分,日左掖門,日右掖門。轉而向東日東華門,向西日西華門,向北日玄武門。此內圍之八門也。牆外周圍紅鋪三十六處。每晚有勳臣一員,在門左門內直宿,每更官軍提銅鈴巡之。而護城之河繞焉。(呂毖:《明宮史》)
在紫禁城和皇城之外,還有北京城內城和外城高大的城牆,城外並有護城河。這是作為政治(中央或地方政府所在地)、軍事(邊地及內地重鎮)城市的特點。這是封建封閉型文化的體現,比較單純因工商業發展而形成的市鎮,則一般沒有這樣的堅固城池,不少江南工商業市鎮的城牆是後來為防倭患而修建或加固的。
從午門開始,皇宮主體建築仍依中軸線而排列。午門內正中為奉天門(後改皇極門),門內為奉天殿(後改皇極殿),奉天殿後為華蓋殿(後改中極殿),再後為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此即所謂「三大殿」,是皇帝臨朝問政之地。清代改稱太和、中和、保和三殿。
三大殿之後是乾清門,門內為乾清宮,宮後交泰殿,再後即坤寧宮。此為皇帝、皇后居住之處。坤寧宮北為御花園,中有欽安殿,殿後坤寧門(後改順貞門),其宮牆之外是紫禁城北門玄武門,清代改稱神武門。處在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玄武門北為煤山(景山),再北為皇城北安門,門外再北為鼓樓、鐘樓。
明代中葉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注意到了明代皇宮的這些建築特點,他曾經寫道:皇宮建築在南牆之內,像是城市的一個入口,它一直延伸到北牆,長度貫穿整個的城市並且一直穿過城市的中心,城市的其餘部分則分布在皇宮的兩側。也就是說,明代皇宮乃至京城中的主體建築,都處於城市的中軸線上,而且呈南北細長形。
經過對這一特點的科學研究,從中得到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中葉以來,有關科研單位對北京城進行高空遙感拍照,從所得照片中可以看出,從天安門到鐘樓,這一細長形建築群,儼然組成了一條龍的形狀。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與太社稷(今中山公園)為龍頭兩側雙目,紫禁城、景山直至鐘鼓樓可區分開龍頭、龍身、龍尾,十分形象。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這條處於城市中軸線上龍形建築群的西側,還有一條由南海、中海、北海和積水潭(後海)、什剎海組成的水龍。兩條龍頭都伸向棋盤街(今天安門廣場一帶),在龍頭前面則是正陽門甕城的圓形建築,恰似一輪火珠,從而構成了二龍戲珠的巧妙結合。
這種建築思想,是中國封建帝王以真龍天子自居和中國龍文化思想的體現。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臆造的一種客觀主宰物形象,是帝王統治者的象徵。在封建帝王的殿宇、器物、服飾中充滿了龍,這是他們所獨有的,而其他人如果使用這種裝飾的話,就要被指為僭越。
明代宮廷建置的另一特殊之處是「中央土」的設計。即由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殿基組成的一個南向的土字。過去人們按照以北為上的讀圖觀念,一直將其作為幹字,因而得不到建築文化的合理解釋,將其解釋為土字,則明顯看出古代帝王以有土有民為得天下的思想,更進一步揭示了明代宮廷設計的文化內涵。
此外,明代宮殿建築的厚重造型及其宮牆所用暗紅顏色等等,也都是在力圖製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和心理暗示,給人以威壓,用以體現皇帝的權威,造成人們心理的壓迫與崇拜。
由這禁城高牆圍括的宮廷,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圈,它是中國傳統社會家長制文化的集中體現。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