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貢鬥南鮮切花拍賣交易市場。記者王俊星攝
1983年,種下第一枝劍蘭的鬥南人化忠義,小範圍帶動少數菜農在菜地裡種植花卉。到1990年,鬥南演變成家家戶戶都種花的花鄉;同時,有部分村民開始南下廣州、東奔上海、北達京城闖蕩市場,把鮮花賣到千裡之外的一線大城市。1992年,在鬥南村主幹道自發形成一條花街,經過1年的以路為市,集中轉戰至新建的鬥南第一個花卉交易市場,鬥南花卉聲名鵲起。
現在,鬥南正積極構建縱向花卉交易、物流、研發全產業鏈和橫向融合旅遊、文化、健康的立體大花卉全產業鏈,努力把小鎮打造成為「世界第一的花卉交易中心」「亞洲第一的花卉產業研發創新高地」和「中國第一的花卉特色小鎮」。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各國深入推進,國內鮮花消費市場逐步擴大,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種植的鮮花,大量進入鬥南交易,繼而進入國內市場。2018年,小鎮內鮮切花交易量突破82億枝,同比增長7.43%,交易額實現77.82億元,同比增長21.9%,連續21年交易量、交易額、現金流、交易人次居全國第一,成為中國花卉的「市場風向標」和「價格晴雨表」。2018年,鬥南花卉小鎮實現旅遊收入84113.6萬元,旅遊人數176萬人次,旅遊人數及旅遊收入均較上年有大幅增長。
如今,位於呈貢區鬥南街道轄區的昆明鬥南花卉小鎮,東至彩雲路,西至環湖東路(含滇池碼頭),南至小梅子村,北與官渡區矣六街道相鄰。總規劃面積約3.62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建設區約1.43平方公裡,拓展區域2.19平方公裡。目前,小鎮已入駐以雲南花卉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昆明鬥南國際花卉產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昆明藍光滇池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昆明新都置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10餘家省內、市內重點企業。鬥南全面實施「花卉+」和全產業鏈創新戰略。以花卉為特色的錯位競爭,使鬥南花卉小鎮在競爭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在鬥南花卉市場的引領下,全省花卉企業已有約2200家,直接、間接帶動就業約100萬人。
完善的花卉產業結構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鬥南作為全國花卉交易的高地,將依託現有的產業發展基礎,建立「交易+研發+金融」三輪驅動體系,築牢鬥南花卉小鎮在整個花卉產業的核心話語權,全力構建「縱向+橫向」融合的立體大花卉全產業鏈,真正把小鎮打造成為「世界第一的花卉交易中心」。根據規劃,鬥南花卉小鎮全部工程預計2020年基本建成。
記者手記
一直「潮」下去
上世紀70年代,鬥南人開始小規模地種菜,當時這在昆明是一件很「潮」的事情。80年代初,當大家「醒悟」過來開始種菜時,小部分鬥南人卻種起了花,這同樣很「潮」。90年代初,鬥南第一個花卉交易市場擺攤售賣。1999年,鬥南第二個花卉交易市場建成投入使用,花卉交易開始走向規範化。自此,「鬥南花卉」的名聲響徹國內外。敢闖敢試成為「鬥南花卉」最好的註腳。
你以為「鬥南」只是鮮切花交易的代名詞?那你就錯了。
再次走進鬥南,它已不僅僅是鮮切花交易的「主場」,其功能在完善,與花卉相關的全產業鏈布局已現端倪。花卉產業已經實現與旅遊、文化、健康、婚慶等產業融合發展。
從競爭走向融合,才能一起「長大變強」。也許,這就是鬥南敢於問鼎「世界第一」的底氣。
在城市邁向「智慧」的時代,鬥南花卉小鎮正緊緊地把「花卉」與「智慧」連在一起,「融合」推進。目前,小鎮專屬App已經完成,下一步將向五大手機網絡商店進行推送,小鎮智慧網絡逐步成形。(昆明日報 記者羅昆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