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史上第一位皇帝,為何秦始皇沒有廟號和諡號?看完秒懂

2020-12-25 閒來說歷史

作為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結束戰國分裂的秦始皇,為什麼沒有廟號和諡號?

在歷史上,對於古代皇帝的稱號,主要歸類有以下幾種,分別是廟號,諡號,年號,直呼姓名,比如漢武帝劉徹就是諡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廟號,萬曆皇帝就是年號,朱元璋就是尊姓大名。

廟號起源於商朝,初始只有四種分別是「太」「高」「世」「中」,具體化就是太祖,高宗,太宗,世宗,中宗。到了周朝採用了「諡號」來代替廟號,比如周朝的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武王就是他的諡號。

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創了無數的歷史先河,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稱「始皇帝」。

由於周朝已經棄用了「廟號」採用了「諡號」。按理說承襲前朝的制度,秦始皇死後可以沒有廟號,但是應該有諡號,但是「諡號」的一項原則讓秦始皇非常不爽。

按照諡號制度,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對他一生功過是非的評價,比如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因為其隋煬帝的諡號,讓後世皆認為他是古今第一的昏君暴君,其實楊廣死後隋朝給他上的諡號是「明皇帝」,而唐朝建立後為了表現隋朝的荒淫無度,給其改諡號為「隋煬帝」,同樣遭遇的還有商朝亡國之君帝辛,周朝給了他一個非常響亮的諡號「紂王」。

秦始皇身為始皇帝,其功績後世無人能評,秦始皇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而且這種由後世評價逝者的做法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秦始皇不但沒有恢復商朝的廟號,反而連周朝時期使用的諡號也一併取消了。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確實無須諡號或者廟號來蓋棺定論,「始皇帝」一名足矣。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廟號,在商朝時就已經有了,當時是對國家有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進行特別追上廟號。
  • 為什麼千古一帝秦始皇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呢?
    除了這三人外,中國的很多帝王都既有廟號又有諡號,如清朝的皇帝,廟號和諡號分別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高宗純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文宗顯皇帝、穆宗毅皇帝、德宗景皇帝,宣統帝因為遜位,沒有廟號和諡號。
  • 秦始皇沒有諡號和廟號,而他自定諡號廟號,結果30多歲就薨逝了
    咱們知道,中國古代有諡號、有廟號、有年號,他們之間的不同我們就不聊了,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現象?對於不同時代的皇帝,我們對他習慣性的稱呼竟然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代的皇帝,我們動輒是用諡號來稱呼他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文、武、景是他的諡號,是他死了之後,後世的皇帝和大臣對他一生進行的評價。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秦始皇統一七國,成為首位皇帝,他的廟號是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派遣大將王賁攻打齊國,齊國滅亡後,秦國一統七國,秦王嬴政認為「王」號不能彰顯自己的功績,於是改稱「帝」號,這才有了秦始皇。作為中國的首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固然偉大。但秦始皇的廟號是什麼?有人知道嗎?答案是,秦始皇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後人只能稱呼他為秦始皇,或者始皇帝。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
  • 古代皇帝稱呼——諡號,廟號,年號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諡號,廟號與年號的分別。諡號諡號發源時間為西周,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在秦朝被棄用原因是臣議君,子議父為不敬所以被廢,故秦朝皇帝沒有諡號,在漢朝被重新啟用,我們所熟知的諡號有「漢武帝」「漢景帝」北魏的「孝文帝」。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仿佛無窮無盡的寶藏,創造出許多最有價值的文化。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 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中國所有廟號為「世宗」的帝王,第二位是千古一帝,跟秦始皇齊名
    前面小編介紹了中國歷史上所有廟號為世祖的帝王,足足有16個之多,世祖是一個評價非常高的廟號,所有的世祖當中,代表人物是漢光武帝劉秀,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最完美帝王。介紹完世祖,今天小編要介紹中國歷史上所有廟號為「世宗」的帝王,第一位就是千古一帝,跟秦始皇齊名。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秦始皇稱帝之後覺得諡號是以父議子,以臣議君(因為諡號只有死人才有,除了魏明帝),便把諡號取消了,漢朝又恢復。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如何為美國總統上諡號和廟號?
    諡號與廟號中國歷史上對帝王往往有約定俗稱的簡便稱呼:夏、商君主多稱名,如禹、湯、桀、紂等;周、秦帝王多稱諡號、尊號,如周顯王、秦始皇;漢、隋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宋至元,由於諡號字數太多,便稱廟號,如唐高宗、宋太祖;及至明、清,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
  • 年號、廟號、諡號有啥子區別
    初學歷史或愛看古代電視劇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裡面在稱呼皇帝時一般稱呼為,什麼什麼宗、什麼什麼帝、什麼什麼祖一時搞不太清楚,這其實是一個歷史小知識,但它們究竟有啥子不一樣呢?
  • 關於皇帝的廟號與諡號,司馬遷都搞錯了
    簡單來說呢,與諡號這種評價人好壞的稱號不同,廟號是把皇帝供奉在廟裡祭祀的稱號,設立初期可是個高貴的玩意兒,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得到的。整個西漢,也就四個皇帝得到了廟號,《孔子家語》曰過「祖有功,宗有德」,無功無德自然沒有廟號。
  • 開國皇帝的廟號才可以稱祖,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為何能稱聖祖
    古代帝王的諡號和廟號文化在講廟號之前,先來講講諡號制度,中國古代皇帝在死後都會有諡號,也就是對人物評價的一種 「蓋棺定論」。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諡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祭名是中國唯一信奉鬼神的朝代商朝的特色稱號,以後的朝代皆無。周朝時期,周王和各諸侯國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諡號,但都不建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