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結束戰國分裂的秦始皇,為什麼沒有廟號和諡號?
在歷史上,對於古代皇帝的稱號,主要歸類有以下幾種,分別是廟號,諡號,年號,直呼姓名,比如漢武帝劉徹就是諡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廟號,萬曆皇帝就是年號,朱元璋就是尊姓大名。
廟號起源於商朝,初始只有四種分別是「太」「高」「世」「中」,具體化就是太祖,高宗,太宗,世宗,中宗。到了周朝採用了「諡號」來代替廟號,比如周朝的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武王就是他的諡號。
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創了無數的歷史先河,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稱「始皇帝」。
由於周朝已經棄用了「廟號」採用了「諡號」。按理說承襲前朝的制度,秦始皇死後可以沒有廟號,但是應該有諡號,但是「諡號」的一項原則讓秦始皇非常不爽。
按照諡號制度,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對他一生功過是非的評價,比如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因為其隋煬帝的諡號,讓後世皆認為他是古今第一的昏君暴君,其實楊廣死後隋朝給他上的諡號是「明皇帝」,而唐朝建立後為了表現隋朝的荒淫無度,給其改諡號為「隋煬帝」,同樣遭遇的還有商朝亡國之君帝辛,周朝給了他一個非常響亮的諡號「紂王」。
秦始皇身為始皇帝,其功績後世無人能評,秦始皇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而且這種由後世評價逝者的做法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秦始皇不但沒有恢復商朝的廟號,反而連周朝時期使用的諡號也一併取消了。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確實無須諡號或者廟號來蓋棺定論,「始皇帝」一名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