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數度造訪義大利,基本都是去參觀兩年一度的博洛尼亞EIMA國際農機展覽會。從首都羅馬驅車前往博洛尼亞,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斯是一座必須經過的城市。通常,早飯後從羅馬出發,約3個小時的車程就可抵達佛羅倫斯,義大利的酒店一般是下午2時以後才安排新一撥客人入住,所以到早了就會安排一些著名的景點參觀瀏覽。
佛羅倫斯城東南的小山上,有一座紀念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廣場,廣場不大,中央安放著一座米開朗基羅著名雕像《大衛》的複製品,除了在《大衛》像前照相留念外,該廣場最攝人心魄的地方就是可以俯瞰整個佛羅倫斯城市,清楚地眺望被阿諾河一分為二的老城區玫瑰色的屋頂和雄偉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建築。
遊覽完廣場就到了午飯的時間,佛羅倫斯老城區全部是步行街,禁止各種汽車進入,佛羅倫斯的主要景點也基本是集中在老城區裡。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蟻擁蜂攢一般,填滿了老城區的各條街道,如果天氣放晴,臨街的每家每戶餐廳、咖啡廳、各種小吃店的門口都擺放上餐桌和遮陽傘,屋裡屋外到處都坐滿了人。
陪同筆者一行的導遊兼司機溫先生是位華人,來自浙江溫州,在義大利打拼近20年後,他看上去對佛羅倫斯城市和街道很熟悉,在老城邊上的立體停車場內泊好車後,帶領我們走小巷穿過一個菜市場,七繞八繞地來到市中心廣場附近。見我們正在商量午飯是吃中餐還是西餐,他向我們建議說:既別吃中餐也別吃西餐,到了佛羅倫斯就嘗嘗當地的著名小吃—牛肚包。
牛肚包對於筆者來說並不陌生,2016年11月到訪這裡時曾接受當地朋友的建議,品嘗過牛肚包。只是那次體驗是在晚上,排隊的人很多,等到拿到手裡時已經涼了,吃起來有些腥味,因此,對牛肚包並沒有太好的印象。隨溫先生轉過一個街角,一眼就看到路邊有個賣小吃的固定售貨亭,上面顯著的位置寫著「Lampredotto」,這是義大利語「牛肚包」的意思。走近了看,這種售貨亭和北京街頭的固定售貨亭並無兩樣,裡面可以站立2~3個人,還要保證裡面的人在操作時能夠轉得開身。
聽溫先生介紹,這個攤位裡的3個人是一家人,父親和兩個兒子,老父親操著我們聽不懂的義大利語在指揮兩個兒子幹活,兩個兒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活幹得乾脆利落。所謂的「牛肚包」並不是中國人習以為常的白面擀成皮再包上餡,用蒸鍋整出來的包子,充其量只能算是麵包夾「牛下水」。
或許是用午餐的時間,售貨亭前圍著幾個人,父子3人有條不紊地應對著每一位顧客。玻璃窗前明碼實價,每個牛肚包大約4歐元,再加上一瓶啤酒或者一杯咖啡、一杯飲料,很顯然一個人用不了幾歐元就可以對付掉一頓午飯了,既經濟又實惠。
輪到給我們4個人做牛肚包了,只聽兩個兒子中的其中一人用中文向我們問候了一句:「你好」,然後手腳麻利地從下面的一個桶裡拿出四個扁型圓麵包,每個約有手掌大小,先是用刀子將每個麵包劃成兩半,再用手指把每瓣麵包的中間掏空,擺在了面前的臺子上,又從旁邊的一口冒著騰騰熱氣的鍋裡,撈出一大塊煮熟了牛肚放在砧板上將熱牛肚切碎,同時,還不停地徵求顧客意見往裡放些調料,紅色的是辣椒醬,還有黃色、綠色等叫不出名字的醬;當地人還喜歡往裡面加胡椒、番茄醬或生番茄。筆者雖然站在亭子之外,但是新出鍋的「牛雜碎」煮熟後散發出特有的香氣,早就把食客的胃口給吊得高高的了。
一切加工好後,準備用另一瓣麵包蓋蓋了,只見洋師傅用夾子夾起麵包,打開一個鍋蓋,把麵包放進冒著熱氣的湯裡煮了片刻,再取出來,然後蓋在另一瓣麵包上,再用紙包好遞給顧客。據說,麵包在熱湯裡稍燙片刻,就會變軟了,吃起來更為適口。早就聽說義大利的麵包以硬著稱,有些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吃不習慣,麵包能把牙床磨破,這種做法或許能解決麵包過硬的問題吧。
從頭到尾看到義大利人製作牛肚包的過程,感覺和中國陝西省的肉夾饃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東西方優秀的民間飲食文化,很多地方是相融相通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佛羅倫斯人很珍惜牛肚包這個地方名小吃,所用的牛肚據說是產自託斯卡納山區裡特有的牛品種,只用在當地,絕不外傳,與當地人聊天,他們會很自豪地告訴你:出了佛羅倫斯你吃到的牛肚包一定是假的。
西餐館為吸引中國遊客,用中文寫著「最好吃的牛肚包」
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來到義大利和佛羅倫斯,牛肚包非常受中國遊客的青睞。筆者在聖母百花大教堂附近一條街道的西餐館的玻璃上,看見用中文寫著幾個子:「最好吃的牛肚包!」
掃碼關注我們
優質農產品雜誌
微信號 : yzncp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