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亞於病魔的海外「信息瘟疫」時,中國駐外大使紛紛在駐在國媒體等多種場合發聲,對這場海外「信息瘟疫」發起了強力反擊。
整理 | 晨 沐
此前,「要顏值有顏值,要學歷有學歷」的中國外交部天團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快速圈粉無數。而今,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有一支天團C位出道——中國駐外大使天團。
他們在面對不亞於病魔的海外「信息瘟疫」時,紛紛在駐在國媒體等多種場合發聲,直面外國記者尖銳提問,硬懟種種不負責任甚至有些「陰謀論」的言論,及時發布準確消息,對這場海外「信息瘟疫」發起了強力反擊。
1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在今天(5月7日)鳳凰網財經雲峰會開幕式上,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發表了題為《攜手衝破至暗時刻,合作塑造後疫情時代》的重磅演講。面對2020年的魔幻開局,他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又強調:「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應該理性和樂觀。」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
十五分鐘的發言鏗鏘有力,還湧現了不少「金句」——「薩德防不了SARS,核武器打不退新冠」「如果政策被冷戰思維綁架,各國無一例外都是輸家」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能因為遺忘歷史而再次掉入同樣的深坑」。
新冠肺炎疫情下,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地緣政治波雲詭譎、超級大國頻繁交手,面對空前複雜的外部局勢,崔天凱開出了三副「解藥良方」——
第一,他多次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表示「在疫情面前,我們需要攜手合作而不是以鄰為壑,需要團結一致而不是相互指責」。同時,他發出警醒:「錯把隊友當對手,是嚴重的戰略誤判。」
第二,「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他認為,對病毒的恐懼不應該上升為對全球化的排斥。
第三,他分析了疫情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是改善的契機?還是惡化的催化劑?」 「有一些人被『政治病毒』附體,違逆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願望,一味對中國謾罵、詆毀,不僅鼓吹中美脫鉤、對抗,甚至公然挑戰中國主權,上演『追責』、『算帳』的鬧劇。」他認為,利用疫情煽動仇恨甚至敲詐勒索,是極其危險的玩火。但對中美關係的未來,他依然自信: 「中美關係40多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也是我們應始終堅持的大方向。」
而就在兩天前,崔天凱在《華盛頓郵報》網站發表題為《指責遊戲該結束了》的署名文章,稱「逢中必反」的背後是骯髒的政治,反映了一小撮人通過轉移民眾注意力來追逐自身狹隘政治利益的企圖,並引用林肯總統就職演說中呼喚「善良天使」的說法,希望先賢的良知能引導更多的人站到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到休戚與共、同舟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邊。
同一天,在接受白巖松採訪時,崔天凱還明確表示,「中國應該為疫情向世界作出賠償」的說法荒唐且無理。
2
自疫情發生之始,中國就一直深受虛假信息之害。世界衛生組織曾多次表示,人類正在同時對抗疫情和虛假信息這兩場大流行。虛假信息同樣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對抗疫有百害而無一利,各方應共同反對。
但一些國家和政客卻企圖將「疫情變成政治角力場」。
5月5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出席英中貿協網上座談會,並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 化危為機 共創未來》的主旨演講。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
劉曉明表示,英國有少數政客沉迷於冷戰思維,把中國比作前蘇聯,有的要對中英關係進行「重新審視」,有的要發動新的冷戰,「這些言論是一種『政治病毒』,如任其發展,將毒化中英兩國乃至國際社會團結抗疫的氣氛,損害中英政治互信和各領域合作」。
疫情之下,中英兩國如何「轉為危機」,實現逆勢發展,劉曉明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抓住中國經濟率先復甦的機遇。中國將繼續扮演「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角色,仍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希望英國企業審時度勢、搶佔先機,借力中國經濟,率先踏上復甦發展的軌道。
二是抓住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機遇。不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向何處發展,中國對世界開放的大門仍將越開越大。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是英國第三大貨物出口市場,英國是中國在歐洲地區最大投資目的地國。他相信,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將會給未來中英經貿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為中英兩國共同推動重振世界經濟提供重要機遇。
三是抓住共建「健康絲綢之路」的機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空間裡,英國經驗、智慧、創意與中國資金、技術、市場化能力一定能實現優勢互補。
而早在4月28日,劉曉明便舌戰BBC王牌主播史蒂芬·薩克。任憑對方如何發難,劉大使始終堅定態度,就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闡明立場,澄清事實,激濁揚清。
「中國政府與世衛組織及其他國家共享了這一信息,完全不存在所謂掩蓋事實。」劉曉明先是介紹了中國抗「疫」時間表,稱張繼先醫生上報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四天後,即2019年12月31日,中國衛生部門和疾控中心就以最短的時間通知了世界衛生組織並與其他國家共享信息。中國還第一時間同世衛組織分享病原體,在第一時間同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病毒基因序列。隨後,他再次強調,病毒最早發現於武漢並不等於起源於武漢,病毒起源應留給科學家回答。
至於美國的一些說法,劉曉明表示,美國不能代表全世界,並奉勸美國找對目標,「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美國的敵人是新冠病毒」。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
同一天,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也接受了法國主流媒體《言論報》的專訪。其中,有關外國媒體不斷抹黑中國的行為,盧大使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面對記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似乎沒有促進各方走近,反而加劇了國際分裂」的提問,盧沙野不緊不慢地表示,在這場和疫情的鬥爭中,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團結的信號,比如中國向140多個國家以及組織提供了醫療物資和援助,同時還對外傳授抗疫經驗,「這些都是團結的一面」。
儘管有部分西方國家不斷挑起對華的不友好言論,不斷升級和翻新各種指責,但盧大使認為中國官方在面對這些言論,也是高度重視以及認真澄清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中國人總是說,做好自己的事,甭管別人怎麼說。但當今世界這樣行不通。即使你在各個方面做的再好,架不住別人潑髒水,把你所做的破壞殆盡。因此,中國加強了同外國的溝通。」盧沙野表示,中國外交官所做的是維護中國形象,維護中國國家利益。
3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詩曾承載著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中國抗擊疫情的無私幫助在中國廣為流傳。近日,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在《讀賣新聞》發表題為《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署名文章,稱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考驗,各國只有同心協力、攜手應對,才能推動世界儘快擺脫疫情陰霾,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儘早重回正軌,「我們會牢牢銘記這份患難真情。疫情在日本國內擴散後,中國政府、有關地方和民間也向日方提供口罩、防護服、PCR檢測試劑盒等物資。中方願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發表的文章截圖
事實早就證明,團結合作才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
5月5日,阿富汗多家主流媒體以不同語種刊發了中國駐阿富汗大使王愚的署名文章《團結協作共抗疫,堅定信心促和平》。
圖|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
文中寫道,中方密切關注阿疫情發展形勢,深知阿面臨較大防疫挑戰和物資缺口,對疫情中的阿民眾疾苦感同身受。重疫之下,抗疫物資就是保護生命的盾牌。中方援助的11.7噸防疫物資已投入了赫拉特省、喀布爾省等醫院防疫一線,保護了許多阿民眾的生命健康。
「作為阿富汗的鄰國和戰略合作夥伴,中國在阿富汗出現困難時決不會缺席,將毫不猶豫伸出援手。中方已緊急提供阿方急需的防疫物資,願根據阿方需要進一步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王愚表示,阿富汗阿特馬爾外長感謝中方提供大量醫療物資並分享抗疫經驗,讚賞中方抗疫取得積極成效。
在共同抗擊疫情方面,中國不僅捐物資,還傳授經驗。
對於印度貧民窟疫情防控的難點,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衛東進行解讀——
首先,印度確實是一個超大型的社會,它有13.56億人口。印度採取了非常嚴格的管控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管理這樣大的一個社會群體會面臨很多困難。
其次,檢測率雖有所上升,但是比較而言,印度目前的檢測率並不是太高。
再次,印度的醫療資源還是有限的。印度現在每1萬人有3.4名醫生,3.2名護士,70張病床和3張多的急救病床。這個比例在世界上並不是很高。
最後,印度還有很多是無症狀的感染者。
「這些對於印度的疫情管控來說,都可能帶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孫衛東表示,但好消息是,在印度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大概有幾十萬人,截至目前確診人數在600人左右,「應該說總體情況還是得到了基本控制,沒有出現大規模暴發和蔓延」。
孫衛東在採訪的最後表示,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在這樣一個挑戰面前,只有大家攜手並肩才能夠共克時艱,「這是我們的最重要的任務」。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