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聞網訊「我從一個『微商』那裡買了兩套衣服,但她卻不發貨。」昨日上午,市民蔡女士向潯陽晚報記者反映,她支付367元貨款後,微商遲遲不發貨。雖然一周內該「微商」分兩次退還了367元,但蔡女士仍覺得很氣憤。
反映:消費者多次與「微商」發生糾紛
據蔡女士介紹,4月12日中午,朋友向她推薦了一名「微商」,隨後她從該「微商」發布的朋友圈廣告中挑選了兩套衣服並支付了367元。「我一直催促對方發快遞單號給我,直到4月15日,對方都表示還沒有發貨。」蔡女士說,該「微商」表示,一直沒發貨的原因是「賣完了」,但這個答覆卻無法讓蔡女士滿意,「既然賣完了,為什麼還要收我的錢?」
由於覺得蔡女士很面熟,潯陽晚報記者仔細回想發現,2018年7月,蔡女士也曾因向「微商」購買零食後對方不發貨、不退款向本報投訴過。「現在朋友圈裡到處都是廣告,經常沒忍住就買了。之前的事,我和商家已經協商解決了。」蔡女士不好意思地說,她已經與「微商」發生過多次糾紛了。
潯陽晚報記者查詢發現,不少市民因從「微商」處購買商品而發生糾紛,本報也曾多次報導過類似事情,其中有商品質量不過關,賣家拒絕退款的;消費者支付了貨款之後,賣家不發貨的等。
律師:付錢給「微商」,遇糾紛難維權
對此,潯城某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表示,很多「微商」並沒有實體店和信用擔保,一旦發生糾紛,微商用戶可以通過銷號或把對方加入黑名單的方式逃避責任,導致維權、取證困難,權益難以保障。
那麼,如何避免掉入「陷阱」呢?律師建議,首先應注意甄別「微商」的身份信息,確認其是個人經營還是企業經營;其次,不要輕信微商曬出的購物小票、交易記錄、產品評價和物流單等,這些圖片都可以通過軟體製造。
同時,消費者在形成買賣關係時應保留聊天記錄、銀行匯款單、賣家姓名、身份證號等作為憑證,來降低購物風險。另外,不要輕易在朋友圈購買貴重物品,應儘量選擇信譽較好、證照齊全的大型電商平臺購買,這類平臺的付款有嚴格的程序,退換貨、維權取證較為方便快捷。律師表示,發現被「坑」後,可以在收集、保存證據的同時,和「微商」協商解決,如果無法協商解決的,可以向當地消協投訴。「如果「微商」存在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甚至涉嫌詐騙等不合法行為時,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購買商品,已經與賣方之間形成買賣合同關係,按照《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因賣方違約致使雙方之間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買方可申請解除買賣合同,要求賣方退還錢款。」律師說道。
(潯陽晚報記者 李超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