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看似驚心動魄的災難片,不像是生活裡的事情。在災難外殼下,講了一些人生的必然過程,比如人從小到大都在不停地失去,可能失去外婆、父親,戲裡看似極端的情境,其實每個人都會碰得到親人的離別,再比如長大後組建家庭又破碎,然後又衍生出新的家庭。會喚起我們的愛,可能生活壓力太大了,我們沒有精力和能力去關注別人的事情,特別沒有能力去愛,甚至有些「愛無能」,像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很多人都會同情難過,會非常想幫助別人。有那麼多不幸的人,應該感恩自己的幸運,湧起去愛身邊的人的力量。哭完以後,心裡頭還是會有溫暖的感覺,這就是內心升起的悲憫和愛溫暖了自己。
張靜初飾演的女兒方登震後餘生大難不死,但從此埋下了對母親和弟弟深深的恨意,如果說母親用「愛」架起了整部電影的「魂」,那麼「張靜初就用她的「恨」撐起了整部電影的「魄」!
在張翎原著《餘震》中,姐姐方登是統領全書的魂,沒有她,也就沒有這部重擊中國人心靈的文學作品,也就沒有了《唐山大地震》。在原著裡,方登經歷了大地震之後因為覺得母親在危急關頭選擇了救弟弟不救她而心碎,被收養後又被繼父傷害,後來還變成了小混混。但在電影《唐山大地震》裡,方登被收養後繼父母無私地愛她,她考上了大學,雖然因為意外懷孕而退學但在上世紀90年代的出國熱潮中嫁往加拿大,與父母一別就是三十年。
影評人楊勁松認為,從劇本來看,方登這個角色是用力的,並沒有明顯突破《孔雀》,但是「地震」成片中,但是張靜初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她突破了劇本的桎梏,以含蓄的表演、情感的控制演出了令人信服的的感動。
眾多觀眾也表示,為張靜初飾演的姐姐落淚,她32年的故事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恰恰是一個普通人哀痛隱忍的過程,她被母親拋棄、她被繼母懷疑、她被男友背叛,她默默承受,她的生命中沒有大痛,因為她都將痛藏在心裡,直到與母親化恨於血,才真正的情感迸發。張靜初很好地拿捏了表演的分寸,幾場戲,她對陳道明,對徐帆,都是無聲淚下,這恰是馮小剛導演對整個電影情感的要求,節制,不煽情,不矯情,而是旁觀老百姓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