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版「燃燒的遠徵」的重要節點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
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迄今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景海鵬和陳冬將在軌飛行30天,並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為中國空間站建設打下基礎。套用一句話來說,
這是人類的一小步,卻是中國航天的一大步。
這還不夠,對於渺渺星辰,還有很多可以進一步探索的地方。從小米加步槍成立起來的中國,已經一步一個腳印,接近以前不可及的目標。
這段航天追夢的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有評價——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航天戰線的同志們秉持航天報國的理想和追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這個歷程像是一部部連續劇,
沒有套路、全靠才華,良心國產、全程高燃。
很多已經拍了四五個續集,反響一季比一季好,劇情一季比一季精彩和令人期待。
國人經歷的航天連續劇
1971年4月,當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遨遊太空時,陝北黃土地上,一個18歲的青年,正仰望天空,
「我當時在延川縣梁家河村當知青,聽到了發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回憶。
這裡也從個體回憶和感受,來簡要回顧下我們看過的《航天追夢》系列連續劇。
《神舟一號》是《中國神舟》系列中的第一季,這部1999年11月20日上演的「電視劇」,
標
志著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3年拍攝的《神舟五號》是80後最深的印記。
當時南方君是在學校看的直播,發射成功的那一刻,多少80後熱淚盈眶,為國家首次載人航天自豪。
神舟十號是《中國神舟》系列第十季。
這一季,習近平總書記與三位航天員進行太空通話,
女航天員王亞平還在太空扮演老師為地球的孩子們上了一堂課。最後,神舟十號和天宮一號(微博)完美對接未本季上演了大團圓的結局。
玉兔號,這只在微博上會賣萌的「兔子」擁有754萬粉絲。
令人惋惜的是,在發回7TB的數據後,她已經長眠在留在月球表面,和我們說再見了。
想對這位作為曾經出演《中國探月工程》的主演說——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因為她,中國的探月次數(4次)躍至全球第二,僅比美國少1次。
而在過去的一年間,我們國家就上演了很多部新劇,
包括《悟空》——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天眼》——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等等。
一路求索一路歌。如今,中國為全世界上演了最新一季《神舟十一號》。
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反應都會差不多:「什麼!都十一號了?」,「厲害了我的國!」
這些,對於浩瀚宇宙、對於《中國航天追夢》這部超燃系列國產連續劇,好戲剛剛開始,後續更加精彩。
最燃國產劇的下一季已經預訂
神舟十一號是以往航天探索的結晶,卻也只是下一次航天探索的基礎。
有句話很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中國在大海上的連續劇,大家去網上搜搜國產航母、南海新建島礁、中國新艦服役之類的就知道了。星辰這一塊,我們來劇透下大概內容。
《北鬥衛星導航》系列將於2020年前後推出第二季——
建成北鬥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
《中國載人航天》系列將推出於2017-2018推出下一季——
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2018年前後,將完成研製並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
《中國火星探測》系列將推出於2020年推出第一季——
在火星探測方面,中國計劃於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
火星探測器外觀設計構型公布
《中國探月工程》系列將推出於2017-2018推出第三季——
2017年,「嫦娥五號」飛行器將發射並完成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自主掌握月球探測返回技術的國家;2018年,將研製並發射「嫦娥四號」飛行器,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該系列第一二季上演時間是2007年至2016年,第一季的主題是繞月飛行,第二季的主題是落月觀測(沒錯,說的就是那隻兔子)。
還有一些關注度不高但完全是硬科學的劇集
(比如高分辨衛星、X射線脈衝導航衛星等等)
就不一一列舉了……
《中國航天》狂推新劇為了啥?
1.先說個大目標——為了全人類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航天要牢牢抓住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這裡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為了全人類。
作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一員,中國有義務這樣做。
2.再說個小目標——仰望星空是為了立足大地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說,
航天事業應分為兩大類: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立足大地的航天是試圖獲得現實的收益,仰望星空是為了科學探索,甚至是對宇宙本源的終極追問。
其實,航天立足大地有很多可能性。
舉一個例子,航天事業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比如可以把地面上的高能耗和高汙染企業都移到太空軌道上,地球的能源企業也可移到太空中,包括太陽能和核發電,把發出的電能用微波傳回地面,這樣將徹底解決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在內的環境問題,使人類世界迎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這樣做在技術上已經沒有不可克服的障礙,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一旦啟動,現有的IT市場將算不了什麼,而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會遠大於網際網路。那時,航天將真正做到立足大地,站著把錢給掙了。
3.再來碗雞湯
南方君想起了在珠峰遇難的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此前,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攀登珠峰。他答道:
「因為山就在那裡。」太空就在那裡,所以我們要去攀登這座太空之山;月球和火星就在那裡;還有更多的星辰和更廣闊的宇宙……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神舟十一號的賀電中說,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攻關任重道遠,希望不斷開創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新局面,使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大更遠,為建設航天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航天追夢正在進擊。
期待中國航天追夢系列的新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