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網」畫家於承恩工筆花鳥作品欣賞

2020-12-18 津門影像

【藝術簡歷】

於承恩,河南鄲城人,生於書香世家,幼承父教,酷愛書畫,主攻花鳥兼作山水,其作品題材廣泛,對樹、荷系列尤為精妙,切個性鮮明,既注重傳統的繼承,又著力於新意的創造,多次入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美展。現工作於鄲城縣文化局,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雜誌副主編,鄭州大學兼職教授,周口市書畫院副院長,江西將軍畫院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津貼的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仰視經典 謳歌時代

——再論於承恩工筆花鳥

牧鶴

多年前,我曾就於承恩的工筆花鳥寫過一小篇「亂彈」文字。那個時候,展讀他的畫作,思緒遊弋其中的是一種「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詩意雋永。如今,再次站在他淡雅清麗的畫作前,素淨依然,雋永依然,畫作中生發出的令人鼓舞、謳歌生命的蓬勃之氣愈加強烈,一些代表作品中的學術展現更加寬博和豐厚。沉思那些細膩有致的色、柔形傲骨的線,總有種仰之彌高的感覺。

於承恩的繪畫歷程並不平坦,用「風雨兼程」一詞來形容頗為貼切。雖然受家庭薰陶,但要從一名農家子弟到文化局專幹,背後要付出多少艱辛?在物慾奔突的當下,我們多會為他畫作中呈現出的正大氣象所吸引、所慨嘆,但蘊藏其後的化繭成蝶的「涅槃」心路,又有幾人能去觀照?正因如此,我從他的畫作中讀出了畫壇難能可貴的沉靜。於承恩對手中的畫筆愛得深沉,並將全部心力傾注在這種紙上的行走,一邊砥礪向前,一邊刻苦積澱。

耐得住清貧和寂寞,必然換來素養的豐碩。因此,在多年以後欣喜地看到,於承恩的紙上行走已變成了幽靜古道的適意前行,心澄而身輕。細細展讀他的畫作,與其說是畫家呈現了畫作,不如說是畫作表現了作者。意境是詩,畫意是詞。每一幅畫作所洋溢的畫風,或平靜淡泊,或生動昂揚,或清明閒適,總會引領著你去探索一位青年畫家豐富雍容的內心世界。

曾有人講,花鳥畫創作需用情人的眼觀,需用情人的心想,只有極力去發現花鳥本身之美,才能最終將這些淨化、詩化、擬人化的美,體現在畫作中。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只有充滿愛心的交流,才是創作激情和藝術成功的保證。多年來,於承恩將自我情感融於自然,從大量的寫生中提煉、升華,從而在創作中體悟到破俗求異的妙道。他以白描為骨,以色彩為肉,注重追求單純典雅、格調高致的色彩情趣,筆墨淋漓中忽而柔美神秘,忽而堅毅剛強,無不體現出自己之於工筆花鳥的獨特氣質,儒雅卻不失傲骨。

創作中,於承恩很注重線的表現質感。對工筆花鳥而言,這是一種概括、洗鍊而又能動的藝術語言,具有詩詞般的韻律美與節奏美,是一幅畫作整體表現力的綜合展示。於承恩注重對生活對自然的觀察與提煉,將其視為藝術之樹得以長青的「活水之源」。因此,他的線條在脫離概念化的同時,生發著新穎的活力。以線傳達形神,需要以畫家的思想情感為基礎。藉助於形象,於承恩將線的藝術趣味發揮得嫻熟淳厚,不僅表現出花樹鳥蟲的形神氣質,也體現著自我情感性格的外露。他筆下的線條,是狀物傳情、滲情達意的線條,種種變化與質感表現一脈相承,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呈獻給大家無限的想像和審美愉悅。

於承恩的花鳥多在追求深遠、含蓄上下功夫,因此耐人尋味。他的作品屬於工筆寫實一路,但又有豐厚的繪畫意味。在大量素材積累的基礎上,他把物象提升為心象,把形象轉化為意象,並納入現代人的審美的意識之中,傳統的工筆花鳥,在他筆下產生出符合當下的時代審美效應。具體創作中,於承恩強調形象的具象特點,以及在具象的造型中傳達生命的活力。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工筆花鳥展示出造化所賦予的萬般風情,也體現出不同於其他畫家的個性差異,更重要的是在或花或樹這些常見的物象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義與審美內涵。那些筆下的花卉枝葉,或濃鬱厚重,或清麗淡雅,或作適度的誇張,或作特殊的肌理處理,流露出一種生機盎然的勃勃景象。

工筆花鳥畫在美術史冊上歷史悠久。宋時畫家重視寫生,注重自然形態的細節,為這一畫種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礎。與這種追求細節真實並行,更值得重視的是,古人對筆墨、詩意的追求,營造了豐富雋永的審美意趣。重溫經典,我們必有收穫;仰視經典,才有可能去超越。雖然身處當下,但在追求畫作的詩意表達和心性再現以及內心世界那份寧靜安詳的營造,古今相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作為的工筆畫家,必然溫故而知新,發展既具古風又具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的當代工筆花鳥畫作,並以此為方向努力開拓。

從事工筆花鳥創作二十餘載,於承恩崇尚精品,深居簡出,堅守工筆花鳥領域潛心研究並躬身實踐。以傳統為基,他的畫作多追求淡泊、寧靜、雅潔、清幽的情調,以此寄託對社會、人生的看法,近年一些作品情調則趨向歡娛明快,但清新典雅是其全部創作的基本特徵。於承恩善於構圖、設色,講究形式美感,一般規律之外,每每在動靜、冷暖、鬆緊上做足文章,不落俗套,作品不僅嚴謹精緻,且注入真情實感,畫面意境感人至深。

當下,工筆花鳥畫在表現人們關愛自然、熱愛生命,以及陶冶情操、歷練心性的時代意義仍然十分突出。由於現代工筆花鳥畫在題材內容、表現手法以及工具材料等方面的新拓展,使得新的審美境界逐漸形成。反觀於承恩的工筆畫作,能夠把傳統精神與現代語言結合起來,擺脫法式束縛,更靈活有效地把握和繼承,使這一傳統畫種在藝術觀念、風格題材、技術手段等諸多方面有進一步突破。諸如,尋求筆墨與色彩的互補,注意把握畫面整體色調,並講究冷暖變化和對比關係,使得色彩填塗從傳統程式中脫穎而出。

再如,增加畫面空間立體的視覺力度,豐富造型語言,在把握較大場景中處理樹木花卉繁簡疏密得益,並無雜亂堆積之感。值得一提的是,他融入更多的寫意筆法與寫意精神,將視覺神經的刺激與畫面結構的韻律相結合,使得畫面浪漫靈活、奔放燦爛,一改工筆畫作給人傳統印象中的匠氣刻板。

綜上所述,於承恩以精緻而不失雅逸的風格,繼承傳統,兼收並蓄,以富有時代生機的筆觸,以充滿浪漫激情的詩意,洋溢著特有的抒情意蘊,寄託人間真情的崇高境界。

抒胸中鄉情 達自然心音

——於承恩花鳥畫的藝術魅力

張本平

中原畫壇青年畫家於承恩,以平靜的心態觀察感悟他所熟悉的豫東地域風情、花香鳥語,創作出了具有鮮明藝術個性及地域文化特性的優秀作品,引起了書畫界的關注。在他近些年的作品中,豫東鄉村的槐樹、柳樹、梨樹、楸樹等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芝麻花、牡丹花、梅花、荷花、梨花、芍藥花、梧桐花及喜鵲、麻雀、巴哥、斑鳩、雄鷹等景物。他的作品著眼於「微觀」與「小景」,取材簡單,雖無宏幅巨製之磅礴氣勢,卻有一種天然見真趣的曠達。更為可貴的是,他的作品隱隱約約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鄉土情感,以及豫東鄉土地域特殊的生態景觀和文化品格。

於承恩筆下的花鳥詩意濃鬱,總是給人以從容、雅逸之感。他的作品以景抒情,以情取勝,傳遞給觀者的一種濃濃的鄉情。作品中,各種樹木散落在沃土之間,初有似無可入畫之處。但那些樹木一旦經過於承恩的畫面處理,頓時變的鮮活而富有情趣。他的作品不刻意追求情緒的宣洩,而是以含蓄而雋永的手法表理自然風物。他將自己的繪畫與修養有機地注入其中,使作品在傳統模式與當代樣式之間、在質樸的鄉情與文人的雅逸之間,找到了一個較為恰當的契合點。

鍾情傳統、寄情豫東詩意花鳥,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借古人的花鳥樣式來吟詠性情。這要求畫家必須注入新意。在於承恩的作品中,老樹新枝生機盎然,於平淡處見毓秀,於清新中見空靈,畫中有氣韻,有文人氣息,又隱約包含著現代青年人的情感印記。個性化十足的淡墨淡色運用,是於承恩作品的特色之一。他的花鳥畫似乎脫胎於傳統的花鳥,又似乎借鑑了西方繪畫的某些色彩表現手法;圖案畫的造型符號也是於承恩作品的特色之一。

那些拉長或扭曲的樹幹,富有情趣的喜鵲對話,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在他的小品畫裡,綠色的田野縱橫交錯,幾縷幽閒的炊煙隨著清風慢慢的向上升騰;高高低低的槐樹,點綴著一兩株開著小花的楸樹,樹下閒花野草;寂靜的田野裡,仿佛能聽到鳥語喃喃,這些造型符號雖被反覆運用,但在每一幅作品裡,經過他的巧妙構思,又產生了新的意趣,在營造畫面空間的時候。

他常會不厭其煩地調整物象的節奏的對比,以獲得最佳的效果,縱觀畫面局部,無論是老樹嫩枝,還是白鷹欲飛,皆從容寫來,頗多天趣,其手法豐富而嫻熟,巧妙而細膩,筆、墨、形、色具有獨具特色,耐人尋味。所以說於承恩的花鳥畫質樸自然,既富意趣而又得形神兼備,布局經營之新穎而又不失傳統的深厚,用墨色簡潔明快而又不落俗套。在他的畫中,花鳥與風物和諧地融為一體,環境空間層次豐富,掩映關係錯落有致,以樹木與花鳥的個性化描繪深化了作品的靈動意蘊,使畫面清新自然,古樸典雅,從視覺感受上傳遞著作品的詩意性內涵。於承恩的作品立意精妙、匠心獨運,把他的作品布置在家中客廳,一定使人能感受到花鳥藝術的魅力,一定會提升家庭的文化氣氛和品味。

在當代人審美情趣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許多時尚的快餐化的生活方式主導和影響著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和超前感覺,這種浮躁的風氣在近年來的一些文藝作品中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折射反映。讀於承恩的作品,給人這樣的一種直觀的感覺:傳統的寫實,當代的情趣,時尚的審美,意蘊的灑脫。而其作品尤能打動人心的則是洋溢於其中的一股潤澤靈動、典雅沉凝之氣。古人云:畫品即是人品。感悟其博大沉鬱的胸懷,壯志沖天的豪情,細膩溫馨的情思,品味其謳歌新時代,唱歌主旋律的文心風貌,似重新尋到了一種「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感覺,給人帶來某種情意上又「超越自然」的振奮。

從於承恩近年來的部分獲獎作品中不難看出,其雖專情於工筆畫,但思有所至,追求一種工筆寫意精神,賦予工筆畫的工整嚴謹以靈動精妙之氣,以求精緻中的灑脫,典雅中的神韻,工穩中的情趣;同時,在景物的精細刻畫中,予傳統工筆畫之陰柔以陽剛美,使得花鳥畫刻劃精緻細膩,不是墨守成規,不盲目地「重韻輕神」,而是固守中國繪畫自身的邏輯規則,在追尋形神兼備中創新,把握住「形、韻、意、精、氣、神」的藝術創作規律。

就於承恩的工筆花鳥畫而言,既有傳統花鳥稚逸,又豔而不妖,媚而不俗;他的寫意花鳥,別開一路,筆力雄健,有聲、有色、有味道,一反古代文人畫的娟秀嫵媚,其運筆沉著痛快,暢快淋漓,風格頗具近代國畫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古穆渾厚之勢。從他的工筆畫《春旅》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激情充沛、豪情奔放;從《故園雪域》、《日麗風和》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大氣而深沉的意境;從《銀冬》、《荷花》中,筆者可以體味到他極富韻致的生活情趣;從《梨園春色》、《寒林》中,筆者可以看到他歷經風雨、自強不息的心路歷程;從《雄視》、《遠瞻》中,筆者可以看到他「居高聲自遠」的雄心壯志;從《飄香之季》、《七月薰風》中筆者可以感受到他對家鄉無限的熱愛之情。

人品如畫品,往往在有限的筆墨中蘊含著無盡的精神內涵,從中足見他獨具魅力的哲學理念、審美情趣和文化特性。而他的荷花別具一番風採,筆墨精細間,可靜觀《清池溢香》中那初荷的娉婷,可聆聽「風雨相隨」中那雨露的吟唱;可感受「綠盤託紅中」那蓮葉的幽然;可一聞「殘紅洗儘是心蓮」中那蓮籽的清香;還有「晚香」中那殘缺的清韻,默默的風姿,「秋之魂」中那傲然的風骨,不染的情懷,都在於承恩的筆下得以傳神的體現。

於承恩以清素高雅的格調享譽畫壇,可以說是天造地成的繪畫奇才,幾歲時就用小手指在地上畫,畫什麼像什麼。「有時候,每天放了學下地幫助大人幹活,休息的時候留心花草飛鳥,就以大地做畫紙,樹枝做畫筆,把天當作畫室,在地上偷著練習畫畫。」在鄭州中原書畫院創作室,於承恩回憶起兒時的情景忍不住對筆者說。

一幅優秀的作品,講究的不外乎是意境、功力與技巧。於承恩的工筆花鳥畫的根源於傳統花鳥畫。其畫風特別講究「師法自然,託物寓興」:不僅他的工筆花鳥清麗精美、寧靜祥和,有著傳統繪畫的筆墨韻味,有幹、溼、濃、淡的筆法墨法所營造的素雅秀潤的格調,更難得的是,他以豫東農村四季花卉、景物作為寄託情感的載體,傳遞著一種寓意、一種情思,寓畫面以深遠的內涵,極耐人尋味。

對於藝術,他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與精力,而且,還有他傾注的全部情感與生命。他是繁賾的,繁賾到你欣賞他的畫,不可用眼,而必用心,你不可以平滑的思維去解讀,你要品讀他精幽深遂的畫理,你要領會他廣博浩遠的意韻,你要讀懂他的內心世界,才可捕捉到他思想的精髓和真諦;他是單一的,單一到數十載沉浸於藝術創作之中,他的生活仿佛永遠圈繞著一個中軸在旋轉,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的話題,永遠逃不開畫的符咒;他的容眾,他亦知道怎樣博採、怎樣揚棄,隨著他的聲名漸著,賞識他的畫的人濟濟有眾,使他時常縈繞於掌聲與讚譽的光環之下,然而他又是孤獨的,他猶如一隻孤傲的蒼鷹,飛旋在自己杳寂的天空,那是別人不可企及的領地,他在自己的畫境中馳騁不羈,痴迷不悔,摯愛深愛之花鳥。因他深知,沉默在絕遠囂繁之地,方能經營盡意。

成功者的成就絕非偶然,於承恩憑藉自己的努力打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道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真誠、勇敢而倔強地在藝術的道路上苦心經營數十載,生活上的閱曆日趨成熟,思想上的感悟日益豐盈,藝術上的造詣日漸深厚,他以神奇的畫筆普繪著自己不凡的人生,把自己的品格與氣度完全融入到每一幅繪畫之中,他以堅毅的個性,孜孜以求,以他淡遠的情懷,默默耕耘,生命亦在他的筆下開出炫目的花朵。

近些年來,於承恩的花鳥畫作品在同行中得到充分肯定。這和他多年的努力學習、研究是分不開的。他受家庭教育與薰陶,自幼酷愛丹青。在鄲城文化局工作的二十多年裡,他把大部分精力用於組織活動中去,同時堅持花鳥畫創作,以前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今天得以發揮。他在工作中先後接觸了何家英、喻繼高、金鴻鈞、龔文楨等全國各地的名家,並受到他們悉心指導。接觸面寬了,眼界也開闊了,從美術理論水平、藝術修養也相應的提升。於承恩勤奮、好學,他畫花鳥畫不單單是技術上的練習,而且還是有感揮毫,根據生活中的感受去再創造。他在一年四季中注意自然界的景物變化,並能抓住景物變化中美的瞬間。春天來了,他不去畫大家習慣畫的桃花、杏花、柳枝和春水。他發現了司空見慣的槐樹的自然美,他抓住了造型藝術的線和點的交錯,畫出了參加全國美展的大作《寒林》、《冬韻》,並獲優秀獎。

功夫是匠人的自謂,生活才是藝術的靈魂。沒有生活的藝術只能流於形式,做表面文章、裝腔作勢取悅觀眾。於承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對生活無比熱愛的情懷和充沛的創作激情,從大自然擷取朵朵浪花。他自幼生長在農村,對農村的一花一草,大小樹木和鳥類有著深厚的情感和獨到的理解,這對他畫工筆花鳥畫起著重要的影響。在春夏秋冬的輪迴中,他無數次的下鄉寫生,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了不少精品佳作。2006年,他開始以樹木為題材進行創作。為了表現各種樹木的特點,必須在冬天寫生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在繁雜的樹木中,他最喜歡畫槐樹,他就以槐樹為題創作了《寒林》系列。

此作多以冬天為背景,以滿構圖的形式表現出大樹和小樹的穿插和虛實,全部用蒼勁的線條和皴察去表現槐樹那種堅硬刺手的質感,然後以重墨和淡墨皴染出紋理結構,給畫面起到一種裝飾效果,這樣在傳統的基礎上再創新意。創作時,他常想起童年在農村經常看到的成群的喜鵲,仿佛聽到它們嘰嘰喳喳的叫聲,因此也常常沉浸其中,入畫三分。

這也更表達了畫家對大自然的和諧、生存的一種呼籲、嚮往。筆者十分敬佩於承恩智慧的發現、巧妙的取捨、精湛的表現,以樸實細膩的筆觸再現生活的能力。他把現代構成的原理,融進自己的作品而不著痕跡,又將布白技巧滲入筆墨運動的過程中。他對筆者講,十年前,他在下鄉寫生時,成片芝麻花的香氣撲面而來,吸引他的視線,使他萌發出創作芝麻花的念頭。

於是他就多次到田間寫生,經常一畫就是一上午。時值酷暑,雖然熱得汗流浹背,卻畫了不少的創作素材,可回到家裡卻又無從下手,那時的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創作的念頭卻只能作罷。直到2007年7月,他不管天氣怎麼炎熱,多次到地裡畫芝麻花。素材有了,如何在構圖上、意境上有所突破卻成為他進行創作的瓶頸。一段時間以來,不論在吃飯或睡覺,腦子裡都在琢磨這幅創作。創作一幅作品就像演員表演節目,一定要有真實情感的投入,缺少這種情感的投入,就會讓人感覺很假,沒有生活,在藝術表達裡面感情的投入非常重要。轉眼到了2009年春,他開始了以《飄香之季》為題的小稿創作。在多幅小稿構圖上費盡心機後,經過朋友和同道們的參考,分析定下構圖,尺幅170cm×90cm。

但如何在傳統的工筆畫基礎上再創新意,這是他所追求的,也是他感到迷茫的。經過深思熟慮後,採用平面構成的方法,用工整細緻的線描和渲染,畫出芝麻的結構關係,加上積墨積水和撒鹽的處理,出現了特殊的肌理效果,幹後反覆的洗刷,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渲染、製作,終於完成了此作品。在2009年5月,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入選展出,也是全國幾千幅中國畫作品中精選的百幅之一。有了第一幅的創作經驗,開始琢磨第二幅創作,他頭腦裡有了新的構圖設想,但創作起來還是有難度的。

於是他又畫了很多創作稿,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個月的精心製作,畫稿總算定下來了。同道們看到後都感到構圖相當複雜。幾天後,心情稍作放鬆,開始動筆。耗時40多天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題為《七月薰風》的創作。並參加中國美協在南京舉辦的「200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這也是全國4200件作品中精選的百幅之一。《七月薰風》還在中國美協的重要刊物《美術》雜誌2010年第4期刊登。從《飄香之季》到《七月薰風》的創作,達到了於承恩「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初衷。作品中線條的曲直、疏密、虛實,用筆的輕重緩急,用墨之枯溼濃淡,都因為大處著眼的整體比照而強烈醒目,筆勢運用的一切變化有統一於隨機的筆走龍蛇之中,從而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總之他的這兩件作品不僅僅是完美地再現芝麻花,而且通過芝麻花的描繪揭示了他的心靈、他的情思、他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花鳥畫家能夠認識和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花鳥畫中的靈動性,生活中的意趣性,都要通過畫家所表現的物象再現出來,畫家的情思要注入一幅幅畫中。通過畫面把人的情思引伸開來,而去感染觀者,從審美上給人以再創造的餘地。如果沒有生活感受,沒有較深的藝術修養是很難辦到的。於承恩在尊重生活感受的同時,不忘掉傳統技法和筆墨功夫的練習,也是進行國畫創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基礎。

這和讀書認字一樣,只有認識了足夠數量的字、詞,這才有可能讀文章、寫作文。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傳統技法,才有可能進行繪畫的創作。但是技法並不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因此,中國花鳥畫的創作,絕不應陶醉於筆墨技巧或形式、結構的表現上,如果僅此而已,畫面就會出現蒼白無力的貧血症,使人感到空而無物。這也和寫文章一樣,著力於玩弄堆砌詞藻,只能給人華而不實之感。只要有內容有真情實感,即使毫不修飾,也會感人肺腑。

於承恩不停地學習和探索,他有了想畫的情緒後,就不停頓的探索,有時用毛筆去勾、去點,有時用各種技法綜合去畫,直至畫出自己的滿意之作。他的成才之路,不論專業畫家和業餘的國畫愛好者,都有借鑑之處。現在全國中青年國畫家很多,他們都有一種發揚民族藝術之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去完成自己所從事的繪畫事業。於承恩是他們中間最突出的一員。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努力奮鬥,為我們民族藝術的發揚光大去拼搏,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來。

相關焦點

  • 「藝術長廊」當代實力派工筆花鳥畫名家秦霞作品賞析
    秦霞,1960年生於山東,其自幼師承於王小古先生門下學習花鳥。1983年考入山東美院國畫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得益於工筆畫家王鳳年先生、工筆畫家許小峰和單應桂指教,曾受到田世光、黃均、金鴻均、俞致貞等老前輩的關懷和指點,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展覽,在國內外多種報刊發表。
  • 邢臺工筆牡丹畫家趙清士工筆牡丹作品在邢臺開展
    長城網邢臺12月22日訊(記者 張曉雷 劉楊)12月22日,由邢臺市委宣傳部、邢臺市文化促進會、邢臺市文聯主辦的國色天香·美麗柏鄉——趙清士工筆牡丹作品展在邢臺市圖書館隆重開幕。趙清士工筆牡丹作品展。
  • 明代畫家呂紀花鳥畫作品賞析
    呂紀由水墨淡色畫轉為工筆重設色畫,更直接的原因是為了適應不同皇帝的不同口味,具體說來就是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欣賞口味不同於他的父輩成化皇帝朱見深,從而造成了呂紀多畫鳳凰、雉雞、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雜以花木草石,具有生氣。工筆著色與水墨寫意能,並善於將兩體結合。呂紀初學唐宋各家和同時代的邊景昭,後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花鳥設色鮮豔,生氣奕奕,被稱為明代花鳥畫第一家。
  • 「新一代牡丹王」——工筆畫家大昭居士
    六歲就跟隨父親姚桂元( 工筆牡丹王 )學習工筆牡丹畫 。1996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 ,跟隨西安美術學院山水畫家楊建兮教授研習中國山水畫 ,深得導師楊建兮先生的真傳實教 ,被收為入室弟子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展,並被收藏。1999年,代表作《 國色天香》入選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山東省美術作品展 。
  • 工筆花鳥女畫家張敏在港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頤齋僊方 蘇木 人民網香港9月27日電(記者陳然)「香染一念——張敏繪畫作品展此次展覽是內地知名畫家張敏首次在香港舉行個人畫展,共展出約70幅工筆藝術作品,旨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 張敏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她長期從事中國畫藝術創作,是當代中國畫壇極具特色的女性工筆花鳥畫家。 張敏以工筆作繪事,創作題材以花繪見長。
  • 「津門網」愛新覺羅·溥佐書畫作品欣賞,皇族書畫佼佼者
    他擅畫花鳥走獸,尤擅鞍馬,兼作山水,其風格立足於工整精細的宋代繪畫傳統,並吸納元明清以來優秀的花鳥畫家之所長,畫風典雅富麗,形成了工寫結合的小寫意面目。1937年,溥佐加入「松風畫會」;1944年,與堂兄溥儒(字心畲,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在天津舉辦扇面畫聯展而名噪畫壇,當時溥佐的作品比齊白石的作品價格高很多。溥佐先生以畫馬著稱於世。
  • 國畫工筆牡丹圖,一起欣賞張洪山老師的作品
    牡丹,國色天香,花開富貴,是一幅充滿吉祥好運和美貌的花鳥國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劉禹錫的名句將牡丹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推崇到了極致。而小編今天為大家展示的幾幅國畫工筆牡丹圖(畫家張洪山手繪真跡),不管是在畫質上,還是意境、寓意中,都將牡丹獨特的品質展現了出來,富貴、高雅。
  • 「藝惠藏」中國畫壇重要代表人物鄭乃珖及其兒子鄭大幹作品欣賞
    鄭乃光的畫用色敢於對比,善於對比,又能在對比中求調和,因而他的工筆花鳥畫作給人的印象是十分鮮明,豔麗雅逸,清新悅目。此外,除在工筆花鳥畫領域中,在寫意花鳥、山水畫、人物畫領域中,鄭乃珖先生也均有建樹。他的潑墨潑彩山水,筆墨酣暢,元氣淋漓,大氣磅礴。他的許多山水小品以西北山川為描寫對象,具有濃鬱的黃土高原氣息。
  • 嶺南畫派十大名家——周彥生,工筆花鳥美絕倫,精湛畫技撼人心!
    嶺南畫派十大名家——周彥生,工筆花鳥美絕倫,精湛畫技撼人心!周彥生是著名的國畫大家,他擔任廣州美術學院的教授。並被評為廣東嶺南畫派的十大名家之一。他的畫作非常的優秀,曾多次獲得大獎。他非常沉迷于于工筆花鳥畫,40年如一日的鑽研花鳥畫。
  • 「津門網」天津寧河區美協副主席,職業畫家萬志新作品欣賞
    並有作品展出於中國美術館並被收藏。90年代至今作品多次入展於由中國美協、天津美協、中國民協主辦的專業性美術大展,多些作品被藝術機構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收藏。作品多次發表於國家級專業報刊典籍畫冊。其作品經常表達一種既雄渾又玄冥之境,擴大了水墨的表現空間。 孫過庭曰:「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他的繪畫大致與書法同步,經歷了一種書法式的成長過程。畫家少時秉燭寒窗習書漢隸,並研學《芥子園畫譜》、石濤和八大山人。
  • 運用掏藍技法,賦予工筆作品唯美韻味,清代鄒一桂繪花鳥四幀
    此後歷代畫家創作花鳥畫作品,都以宋人技法為宗,對於宋代花鳥畫技法的研習一直持續到當代。現在美院學生學習花鳥畫還要臨摹宋人作品,以提升對線條的理解和色彩的運用。在花鳥畫中工筆技法描繪的作品受眾最廣,雅俗共賞的面貌,華美細膩的風格跨越了不同群體的審美追求。
  • 「津門網」齊魯中國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嶽介中花鳥畫作品欣賞
    嶽介中字嵩山,號老楸,宋代忠良嶽飛第三十一世孫,山東濰坊人,從師於著名畫家孫其峰主攻寫意花鳥,作品在《國畫家》、《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專業報刊多有發表和介紹,入編《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書畫藝術家》、《國畫家創刊三十周年特刊》。《山東美術家大辭典》等多部經典辭著。
  • 大景花鳥畫家高學年作品欣賞
    但同時創作的作品恰恰是"入世"給人以美感和新穎感,"筆墨當隨時代"。他們以講究境界的密體寫意語體, 推出了大景花鳥的筆墨形式 , 表現了原生態花木的茂密繁盛和禽鳥的奇情逸趣, 改變了傳統的折枝布局和簡約疏淡的情調。覌其作品氣韻、筆意、骨法、位置、傅染,形似、不僅是技法,還有心法都是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共識了繼承與發展的並重。中國畫皴法之多可是其它畫種少見的。
  • 充滿祥和氣息的畫作—張洪山工筆花鳥畫作賞析
    當代實力派工筆花鳥畫家—張洪山 張洪山:職業畫家。畢業於山東青島美術學院,2001年進修中國美協高研班深造,師從著名畫家張世簡,王道中等老師的親授指導,並得恩師真傳,刻苦學習,受益匪淺。 他自幼酷愛繪畫,青美受教畢業後,一直從事美術專業,多年來苦苦探索,奮筆不輟,逐漸形成個人藝術風格。專攻花鳥,擅工筆,作品作品雅俗共賞,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及鮮明的時代特徵,深受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喜愛。
  • 「國展作品」畫家周忠菊全國美展獲獎入選作品欣賞
    畫家周忠菊全國美展獲獎入選作品欣賞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美術作品展覽,在美術行業內稱為「國展」,是美術界難度最大,水平層級最高的展覽之一。每次展覽都會湧現出大量的優秀藝術作品。周忠菊部分國展獲獎、入選作品欣賞欣賞,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道光,它帶給我們愛意和溫暖,讓我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和期待。 懂得欣賞他人,是一種度量;懂得欣賞自己,則是一種智慧。今日請欣賞畫家周忠菊部分全國美展獲獎、入選作品。
  • 梅香清遠——工筆畫家鄧學梅印象
    標題:梅香清遠——工筆畫家鄧學梅印象作者:單桂體認識學梅,是緣於看到她的畫,一下子把我抓住了,不忍放下,用心欣賞一番後,便把她的那一頁從報紙上剪了下來,放在我的畫氈底下。雜事忙人,不知過了多久,在收拾書案時,把那張畫頁又翻掇出來,心境仍為之一朗。
  • 書畫中國:富貴牡丹圖,工筆寫意牡丹欣賞
    國畫牡丹,分工筆和寫意,筆者從近現代畫家中篩選,找出兩位代表性大家,工筆牡丹的于非闇、寫意牡丹的王雪濤。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原名於魁照,後改名於照,字仰樞,別署非闇,又號閒人、聞人、老非,近現代中國畫家。原籍山東蓬萊,出生於北京,自幼得書畫家傳。1935年起專攻工筆花鳥畫。
  • 「藝展中國」儲金山繪畫作品欣賞
    儲金山簡介儲金山,畫家,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師承韓美林、趙奇、許勇、王緒陽、孫文博、李秀忠、胡明哲等老師,畢業後從教多年。國家一級美術師、工筆畫技法探索者、四條屏畫富有者、瓷文化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威海儲金山文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山藝術館館長,中國畫創作高研班導師,遼寧省工筆畫學會理事,盤錦市美協副秘書長,盤錦市工筆畫學會副會長,遼河油田美協副秘書長,盤錦市政協畫院畫家,獲中國石油總公司優秀畫家稱號。能用十幾種方法畫荷花、花鳥畫。
  • 春草碧華映淥波——小記花鳥畫家劉碧華
    劉碧華,成都女花鳥畫家。是全國著名花鳥畫家陳承基先生之高足。學花鳥要師承嗎?有捷徑嗎?我覺得似乎有。如作詩文,必有法而後合。這就是「取法乎上」。況且學畫是一個直觀教學,如在鬥室苦思冥想有可能會南轅北轍。所以,捷徑就是有名師指導。在名師指導下師承傳統中與你筆墨心性相近的前賢傑作,以免誤入歧途,墮入野狐禪。
  • 「藝惠藏」李亞花鳥畫作品入古而能出今,清雋典麗,盡顯清雅古韻
    李亞是當今畫壇很活躍的一位青年花鳥畫家,他師出名門,受霍春陽先生親授,工花鳥、人物,兼深厚的書法功底,出道以來,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廣泛關注。李亞擅工筆花鳥走獸,師承有素,遠挹宋代院體畫諸大家,濡染既深。復借鑑近代花鳥畫大家恩師霍春陽之長處,清雋典麗,為自然生命寫照。曾文正公謂:「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