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92次閱讀
作者:譚愷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10月22日
收藏近年來,國家級高新區馬鞍山慈湖國家高新區堅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高質量發展,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實現了由老化工基地向國家級高新區的蛻變,成為了承接發達地區新興產業創新要素轉移轉化的橋頭堡。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慈湖高新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傳統企業技術改造,狠抓突出環境問題治理,以生態綠色發展不斷提升高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作為老工業基地,慈湖高新區傳統產業佔比較大,化工、建材、冶金類企業較多,企業間資源、能源聯繫緊密。這就要求園區儘快實現產業提升和轉型,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努力實現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物料閉路循環,促進原料投入和廢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
據介紹,高新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努力降低汙染總量,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利用循環經濟理念改造存量、構建增量,中核鈦白鈦石膏綜合利用、馬鋼誠興、北大益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紛至沓來。
同時,高新區積極整治環境問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慈湖汙水處理廠擴建、化工企業環境在線監測、蒸汽管網東延等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結合「三線三邊」專項整治工作,在園區全面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提前超額完成「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既定目標;堅決淘汰關閉資源浪費、汙染嚴重的「土小」企業,頂住壓力先後關停落後產能企業60餘家,有效解決了寧馬交界處「土小」企業無序發展問題,並利用騰挪出來的土地先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10餘家,著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高新區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高新區的天然使命,而「創新」也成為寫入高新區的先天基因。慈湖高新區從誕生之日起,即被注入了追高逐新的基因。近年來,慈湖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產業發展,持續優化產業生態,以特色園區、產業體系、成果轉化建設為核心,為園區注入了「科技」活力。
建區7年來,慈湖高新區始終堅持把創新發展擺在核心位置,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2025」行動計劃、改革和創新發展36條行動計劃。堅持把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作為創新驅動的主抓手,聯合大院大所,促進成果轉化,推動聯合創新,樹立創新在高校、轉化在企業的理念,先後與北京大學工學院、中科院北京自動化所、中科院北京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安徽工業大學等2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用合作關係。
截至目前,慈湖高新區已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1家,高新技術產品342個,有效專利總數2800餘件,專利成果轉化率達70%。擁有省級院士工作站3家、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和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多家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合作,經貿技術交流頻繁,對外開放成果豐碩。
優化存量精準招商
慈湖高新區依託完善的產業鏈精準招商,用一個個優質項目優化存量,做大增量,壯實「產業強區」的龍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堅持將招商引資當做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將招大引強、招新引優當做產業升級的「源頭活水」。主動作為和有效舉措帶來的是令人欣慰的成績,今年上半年,慈湖高新區實際利用內資102.85億元、外資27215萬美元,分別增長67.5%、15.9%。
產業是園區的立足之本、發展之要。近年來,慈湖高新區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開放帶動發展戰略,堅持招大引強、提質增效,注重培優育強、追高逐新,提升發展現代化工、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產業,創新做強港口物流產業,加快構建「221」現代產業體系。截至目前,高新區先後吸引了世界500強法國聖戈班、德國易能環保、韓國和承、義大利邁特諾、日本東洋鐵球等外資企業,臺泥集團、和桐化學、青烽化工等臺資企業,以及中興通訊、中糧生化、神華集團、立白日化、中核鈦白、海螺水泥、華旺集團、蘇州易銳等知名企業前來投資。
不僅如此,近年來,慈湖高新區還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不斷加強與南京等長三角地區的合作。2018年,慈湖高新區駐南京經貿技術聯絡處揭牌成立。近3年來,慈湖高新區共吸引了蘇州易銳光電、杭州華旺新材料、南京科思化學等100多家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入駐,總投資額超過1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