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之午,站在長江東岸慈湖段江堤上,環顧堤坡兩側密布的各色樹木青翠搖曳,俯視腳下色彩斑斕的花草偎依,再遠眺江中百舸爭流、波濤起伏,此時的你不由讚嘆江景之美!這是慈湖高新區聚力營造長江防護林、強力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的喜人成果。
修復「生態瘡疤」助力綠色發展
20日中午,漫步在尖擔溝中段彩磚路面,只見溝坡綠草覆蓋,溝中水清波平,水中各種增強水體自淨功能的水草蔥鬱茂盛,使人仿佛置身景觀帶中。
「去年以來,我們重點圍繞『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環保投入達5.6億元,比以前增長30%。」慈湖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總工會主席李永平的介紹,道出了高新區生態環境大變樣、大提升的緣由。
黑臭水體汙染嚴重的尖擔溝、昭明溝,是長久盤踞高新區的「生態瘡疤」,居民、企業詬病多,嚴重影響營商環境,成為中央、省環保督察整改對象。高新區知恥後勇,奮力整治,「兩溝」經過建設雨汙分流管網,實施清淤駁岸、邊坡修復等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水質已徹底消除黑臭,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溝兩岸環境徹底改觀。
據悉,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從嚴落實責任,嚴格環境執法,是高新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的「殺手鐧」。目前,高新區對2017、2018年度中央、省環保督察現場交辦件、信訪件共99件已全部整改完成並驗收銷號;2019年度14個突出環境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並銷號;2020年度3個突出環境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正在按程序驗收銷號。此外,去年至今,高新區公安分局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件,真正做到對環境違法零容忍。
生態優先貴在行動
位於蘇皖兩省交界處、佔地約1200畝的西山、團旗山區域,以前因露天開採建築用石料,加上越界開採、盜採不絕,造成空中塵土飛揚、地面千瘡百孔,區域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017年4月,省環保督察組將此列為區域環境問題一號環保督辦單。此後,慈湖高新區制定「兩山」及周邊區域生態恢復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幾年如一日治理不輟。目前,「兩山」已栽植各種樹木18萬棵,路面硬化、景觀建設等均完成,遠望儼然調色板,盡展新顏。
高新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打造生態工業園區為目標。如果說生態修復是為綠色發展夯實基礎,那麼,企業根治汙染則是綠色發展正道。高新區加大船舶及港口碼頭汙染整治力度,9家單位已全部完成碼頭船舶垃圾收集設施提標改造任務,確保港口碼頭環境實現「汙不入江、塵不上天」。
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高新區實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準入機制,加強源頭控制,去年以來累計否決化工、製藥、鑄造等項目79個,涉及投資98億元;持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專項整治,累計關停鑄造、磁選、塑料等「散亂汙」企業近140家,拆除違法生產設施,強力推進落後產能淘汰工作進度。
建設生態文明沒有休止符
加速環境治理,高新區一直堅持不懈。目前,「十個全覆蓋」和「八項重點工作」涉及高新區的任務中,除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工作正有序推進之外,其他任務均已完成。
持續推進工業汙染、建築施工、道路交通、堆場碼頭和秸稈禁燒等領域整治,完成覆蓋化工園區的蒸汽管網建設工程,加強揚塵防治,園區PM2.5、PM10逐年降低,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基礎。
投資6500萬元完成慈湖汙水廠擴建工程,日均汙水處理量由1.36萬噸提升至2萬多噸;「十三五」期間新建市政雨汙水管67.15km,完成核心區和金家莊工業園管網的排查、修復和清淤工作,推進廢水應收盡收,達標排放;完成40餘家重點企業雨水在線監控和視頻監控工程,實現園區環境質量和汙染源頭實時監控;完成城市和農村共9條黑臭水體的治理工程,助力持續打好碧水攻堅戰。
實施「清廢行動」,完成園區32處固廢點位的清理整治工作;對22家重點危廢產生單位及3家經營單位的開展現場核查,完成11家土壤重點監管企業自行監測工作,自行監測執行率100%;開展「四整治四提升」的專項行動,實施美化、綠化和亮化工程,「十三五」期間共綠化4000餘畝,全面改善高新區全域環境質量和形象,深入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不斷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