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狐仙抗日
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
抗戰時期,日本兵在中國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全國人民都英勇抗戰,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最終將鬼子們打得狼狽而逃,滾回了老家。
就算傳說中的狐仙,也不例外,踴躍投入抗日。牛鬼蛇神、妖魔鬼怪也是我華夏大地上的一分子,面對敵寇入侵,保衛家國,無人能夠例外。
這個流傳在北方山區的狐仙抗日故事,雖然當不得真,但也傳達了全民抗戰,堅決抵抗入侵者的精神意志。
有一天,幾個日本兵在山區追尋遊擊隊。他們在村子不遠的山腳下,發現有個關帝廟,就連忙進去拜關帝。在日本許多地方,也有拜關帝的傳統。
可見,這些小鬼子們良心有多壞,他們對關帝敬如神明,卻在關帝爺的家鄉犯如此大罪,就不怕關帝爺爺滅了你們嗎?
幾個日本兵拜完關公,出得廟來,見廟外不遠的樹下,兩隻小狐狸在玩。這些傢伙當即舉起槍,打死了狐狸,就在廟外生火,烤狐狸肉吃。
正吃得滿嘴流油時,他們看見不遠的河邊,有三個村姑正在洗衣服。小鬼子們見花姑娘,如看見肥羊一般,連忙圍了過去。
幾個村姑見狀,連忙往山裡跑。這是秦嶺山脈的大山,山中許多地方都荒無人煙。幾個小鬼子看見了姑娘,哪裡肯放過,沿著山路猛追上去。
不久就進入了大山深處。鬼子們累得全身冒汗,可前面的姑娘一個也沒抓著。有時明明看著就在前面不遠,可山路曲折,又多灌叢林木,三村姑一晃就又不見了。鬼子們非常氣惱,但他們也不肯放棄。
追了一兩個時辰後,天漸漸黑了,此時鬼子們追進了一片樹林中,四周都是荒山野嶺,村姑們早不見了,他們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出去。
這是一片松樹林,五個日本兵累倒地上,嘴裡嘰嘰嘎嘎罵著髒話。天已黑了下來,只有等到明天,他們再尋找出山的路了。
一個年輕小兵撿來了點乾柴,生起火來,他們又餓又累。
不時傳來陣陣嚎叫聲,山裡是有許多野獸出沒的。小日本的肚子也餓得咕咕直叫,一個兵提議他們在附近找找,看能不能碰到野獸,射殺一頭,烤來就夠他們填肚子了。可此時四周已經漆黑,稍遠點就看不見。
休息了小半時辰,另一日本兵動手,用幹松枝做了兩個火把。
那個一撮黑鬍子的中年隊長發話,安排那個年紀最小的兵,走在前面帶路,他們要在山裡射殺野獸來充飢了。
小兵戰戰兢兢,左手舉著火把,右手握一把剌刀。林間不時颳起一陣陣風,火把的光焰被風吹得時明時暗。
忽然林子右側傳來「呼哧哧」的響聲,似乎有什麼巨大的獸類正在朝他們這衝來。隊長立即大叫警戒,讓幾個兵在原地防守。
這時一頭白毛巨豬從林子裡衝了過來,一頭猛撞向前面的小兵。這一下,那小兵被撞飛了兩丈遠,腦袋撞上一棵松樹。倒在地上,血流一地很快死了。
其它鬼子趕緊舉槍,朝野豬射擊。一連串槍聲響起,子彈打中野豬,卻無法穿過那厚厚的皮層。這頭野豬大約有八九百斤,深山裡的野豬,時常用它們的皮在樹上磨,最硬的,就是那身豬皮了,算得上刀槍不入。
有幾顆子彈嵌進豬皮裡,痛得那野豬嗷嗷直叫。
野豬兇性大發,又朝其它兵衝過來,瞬間撞翻一人。兩隻鐵蹄猛的踏在他胸口,這個日本兵胸口馬上凹了進去,心臟處一團稀爛。
連續的射擊,讓野豬終於受到嚴重的傷。這野豬朝著前面的樹叢一竄,跑掉了,三個日本兵氣得跺腳,面面相覷。
八嘎!那日本兵隊長快氣瘋了,轉眼他的小隊,就死去兩個人,他回去如何交待?若再有兇險,他們能不能捱到明天都難說,這才剛天黑一會兒。
一個日本兵建議,先找個地方躲起來,隊長同意了。於是他們摸索著到了一個山洞,在洞外生起一堆火,他們知道野獸都是怕火的。
留下一個日本兵在洞口防哨,另二人倒在洞中乾燥的石頭上,餓不敵困,很快就睡著了。半夜裡一聲慘叫傳來,睡著的日本一個兵,鼻子被一條紅色小蛇咬住,他立即痛醒了,一把扯下小蛇,兩刺刀砍死小蛇。
這鬼子突然一陣頭昏,站起來搖搖晃晃走了幾步,一頭栽倒,毒發身亡了。小隊長冷冷的打個寒顫,五個死了三個了,現在才半夜,他能熬過今晚嗎?
他不敢睡覺了,把外面放哨的士兵叫了進來,在洞裡好好檢查了一番,也沒發現什麼異常。
二人剛剛坐下來,借著洞口火光看見三道身影,這不是他們白天追的三個花姑娘嗎?二鬼子立馬站起來,一下衝了出去,對這三個村姑恨之入骨。
三個村姑打扮的女子,都穿著黃色裙子,站在那裡看著日本兵,也不跑了。
日本兵衝上來時,前面兩個姑娘,突然伸出兩隻雪白玉手。可一瞬間,手掌變成鋒利無比的爪子。一下插入日本兵的胸腔,抓出兩顆心臟。
就這樣,幾個小鬼子,葬身在茫茫大山之中。
抗戰時期,在抗戰山區,經常有日本兵無故失蹤。
當然,這主要是咱們遊擊隊戰士的功勞,但也有些的確是死得不明不白的。就算傳說中的神仙妖怪,也是會團結一致,抵抗外敵吧!
鬼子們心中害怕,不得不快速撤離了這片山區。兩年後,日本人戰敗投降,像喪家之犬一般逃離了中國。
狐仙抗日,雖然是傳說,可也說明我中國的土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外來之敵,都會被我們消滅掉,管教他有來無回。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阿飛),民間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目的是借古喻今、以故事明事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喜歡請關注@靜月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