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本網記者 劉福偉)鼓浪嶼露天景點3月6日起恢復開放、核心景點4月10日起面向遊客限時免費……遊人歸來,琴聲又起。曾因疫情歸於沉寂的鼓浪嶼,人氣逐漸恢復,商家恢復營業,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輪番登場。
申遺成功三年來,鼓浪嶼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並提升文明旅遊品質?11月13日,廈門網聯合鼓浪嶼管委會開展「零距離感受城市名片·走進鼓浪嶼」採風採訪活動,邀請網友再上鼓浪嶼,看小島的變化,聽保護與傳承的故事,感受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獨特魅力。
【活動介紹】
零距離感受「城市名片」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市文旅消費市場也穩步復甦,廈門網策劃開展「零距離感受『城市名片』」系列採風採訪活動,組織網友領略文明城市風採,助力廈門文旅品牌宣傳。
系列採風活動第二站:「海上花園」——鼓浪嶼
圖片出自「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鼓浪嶼」
【名片】
鼓浪嶼
鼓浪嶼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西南隅,面積約1.88平方公裡。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處處鳥語花香,宛如一顆璀璨的海上明珠,鑲嵌在廈門灣的碧海綠波之中,素有「海上花園」之稱。
19世紀40年代,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鼓浪嶼成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迅速發展成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
深厚積澱的閩南文化,加上近代以來中西方文明的對話交流,鼓浪嶼文化從融匯走向創新,不僅造就了歷史國際社區的卓越品質,也對閩南乃至中國的社會變革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鼓浪嶼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中外文化精英,如漢語拼音文字和標點符號的創建者盧戇章,中國現代音樂先驅周淑安,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著名聲樂家和聲樂教育家林俊卿,著名鋼琴家李嘉祿,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何碧輝,著名天文學家餘青松、著名科學家盧嘉錫……他們在語言學、文學、教育、科技、音樂等方面的成就,遠播閩南地區、臺灣和東南亞乃至世界。
時間的風雨錘洗,賦予了鼓浪嶼中西文化交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融的深厚內涵。改革開放後,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下從城市格局、歷史建築、景觀環境、文化藝術等不同層次展開的保護工作,使得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一座真實、完整的鼓浪嶼。迄今島上仍留存著千餘幢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保留著熱愛音樂的傳統,擁有「萬國建築博覽」「音樂之鄉」「鋼琴之島」等美譽。
多年來,鼓浪嶼是廈門旅遊名副其實的一張金質名片,每年都吸引著上千萬海內外遊客慕名前來觀光遊覽,素有「不遊鼓浪嶼,枉費廈門行」之說。作為景區的鼓浪嶼,以建築為表,音樂為魂,有良好的口碑和系列桂冠: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ISO14000國家示範區、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中國最美城區」榜首;2006年入選「外國人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金獎」。
2017年7月8日,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鼓浪嶼順利通過評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基於鼓浪嶼潛在的突出普遍價值,揭開了保護與發展的新篇章。一系列新舉措使鼓浪嶼的歷史風貌得以再現,文化內涵得以彰顯,社區活力得以復甦。優美的自然景觀結合豐富的建成環境,特殊的歷史文化輔以豐富延續的社區傳統,鼓浪嶼動人心魄的魅力將繼續傳承並更加璀璨。
【往期回顧】
廈門網網友採風團走進惠和石文化園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