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重新開館

2021-02-23 博物館100計劃

2月21日,遊客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地面陳列館參觀。

經過4個月閉館升級後,位於三峽庫區重慶市涪陵區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近日重新開館。據介紹,此次閉館升級,重點對水下參觀廊道扶梯進行了更換升級,進一步提升了乘坐的舒適感和安全性。

這是長江水下40米深處,利用「無壓容器」原理原址原貌原環境保護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是三峽庫區的重要文物。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採用「無壓容器」原理對題刻進行原址原貌原環境保護,遊客可以乘坐自動扶梯下行來到水下參觀廊道,通過觀景窗清晰觀看保護罩內靜臥水中的白鶴梁題刻。

2月21日,遊客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參觀。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城北長江中,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

白鶴梁博物館2003年動工修建,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共投資1.93億元。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原則,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實現了對題刻原址原貌保護和觀賞,成為國內外同類文化遺產成功保護的首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水下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分為地面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兩大部分。

地面陳列館展廳內共設有「生命之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觀測」、「長江之尺——白鶴梁題刻的科學價值」、「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等展覽單元。參觀者將通過聲音體驗、視覺體驗、參與體驗、情感體驗獲得一份難以忘懷的記憶。  

水下參觀區分為交通廊道、參觀廊道和,觀眾須從地面陳列館乘坐91米長的亞洲最長隧道式自動扶梯漸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平長廊,到達位於長江水下近40米深處的參觀廊道,透過23個圓形玻璃觀測窗近距離觀賞題刻原貌。  

自開放以來,白鶴梁相繼獲得了國家文物局「2009年度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一等獎、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稱號,並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水博物館網絡組織,成為重慶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和重要文化旅遊景點。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中有一尾標註最早的枯水題刻的石魚,它的眼睛正好是長江中上遊的零點水位,比1865年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當地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據稱如果石魚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則第二年必是豐收年。「石魚出水」是當地人期盼豐年的「吉兆」。

水下博物館在水下40米處,環境極為特殊。要進入水下博物館,必須要經過一個和乘飛機類似的安檢程序。之後踏上一條長88米的電梯,進入水深40米處。再通過一條約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在邁過一道寬約一米、厚約半米的鋼製艙門後,進入到60多米長的環形參觀走廊。

參觀走廊上的一側有23個半米大小的水下視窗。從視窗望去,石魚、書刻等都展現在面前,最近的題刻只有一米遠,最遠的也不過8米左右。水下題刻周圍安裝了6排共1萬多盞節能燈,可以保證遊客清晰地看到題刻。

白鶴梁也號稱「水下碑林藝術館」。

白鶴梁題刻生成年代可以上溯到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共刻有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另有165段歷代刻文。

在這座石樑上,還刻有歷代名人的真跡,其中以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題寫的「元符庚辰涪翁來」幾個字最出名。

從梁上保存下來的題刻統計看,大約每隔16年「石魚」大 現一次,而每次大現之年,年年都獲豐收。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可以用現代氣象科學來解釋它。原來,石刻鯉魚是用來做長江枯水位固定觀測標記的,它的出沒與青藏高原的雪線高低和當年降雨量大小這些氣候因素有密切關係。而「石魚」出水大現的年頭,雨量適宜,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可謂風調雨順之年。

把「石魚」作為古代的「水尺零點」。沿用至今,是勞動人 民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也是長江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

在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長約1600米、寬約10米至15米的天然石樑,常年有白鶴群集梁上。

白鶴梁為什麼不叫"大石樑"叫"白鶴梁"呢?據涪州志記載,在北魏時期有一個人叫爾朱榮,爾朱榮的弟弟叫爾朱通威,他厭倦了和他哥哥政權奪位這種生活,所以他想棄官從道,來到民間修煉。通過他的刻苦修煉,就練出一種長生不老(的丹丸),當時在古代的墊江,就是現在的合川那一帶賣。 

合川的州官知道後,長生不老的藥誰不想吃,就想買一粒,自己吃了以後長生不老。爾朱通威煉丹以後號自己為爾朱真人,爾朱真人就說:"你銀子比較多,我要加價,要加十倍。"這個是有一點殺富濟貧的意思。這個州官聽了以後很生氣,就派人抓了起來,編了一個大的竹簍子,就把爾朱真人塞在裡面,在合川那個地方就把他沉入江中。爾朱真人這個時候雖然沒有得到成仙,但卻不是凡夫俗子,他在沉入江中以後並沒有被淹死,他只是做了一個長長的夢。 


他順江而下,就來到長江的波濤中白鶴梁題刻前,《涪州志》原文記載的是"有一石姓者打魚人,舉網而得之。"就有一個打魚人,舉網的時候就把他給網起來了,然後聽到涪州城裡面傳來的罄聲,"聞磬方醒",罄把他喚醒,然後(他)來到白鶴梁上繼續修煉,並和打魚人成了摯交朋友。有一天他們在白鶴梁上喝酒,喝得正酣的時候,(朱真人)就把自己練的仙丹拿了兩粒出來,一個人吃了一粒,二人就走到荔枝園那個地方,乘鶴西去,成為仙人。


白鶴梁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共刻有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另有165段歷代刻文。


白鶴梁題刻始刻於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並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淹沒於近40米的江底。

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三峽工程的四大文物保護項目之首。白鶴梁保護工程2003年動工修建。

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總投資約2億元。

2010年4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首屆三峽國際旅遊節期間正式試運行對外開放。



敬請關注

免責申明 | 公眾號的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感謝理解!

相關焦點

  • 探秘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圖)
    (資料照片)  5月18日開館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長江水下40米處。經過安檢後,遊客通過一條88米長電梯,經過約150米長的走廊,邁過鋼製艙門,進入環形參觀走廊——  探秘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集這些美譽於一身的,是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的「白鶴梁題刻」。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白鶴梁題刻」在長江水下「沉睡」6年之後,在水下40米深處與人們再度相會。
  • 白鶴梁石刻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遊,重慶市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爾朱(ér jū)真人在涪州今白鶴梁的江邊修煉,後得道,在石樑上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白鶴梁景觀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 白鶴梁~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
    這是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保存的白鶴梁石魚,由涪州州牧張思範刻於清嘉慶年間。長江水位每年的變化不同,從唐朝廣德年間至今,白鶴梁上出現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主要分布在中間一段220米的石樑上。這隻美麗的「白鶴時鳴」刻石已經不在這個水下了,現移居到重慶三峽博物館了。
  • 長江水底奇觀:重慶涪陵白鶴梁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城北長江中,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2014年2月,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4A)級風景名勝區。
  • 昔日水中石銘 今日水下碑林——三峽白鶴梁的前世今生
    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2002年國家採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以「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成為名符其實的「水下碑林」。
  • 【導遊詞】涪陵白鶴梁
    白鶴梁景觀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說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一姓是當時的望族,受襲爵位。爾朱通微出生名門,但少年時遇異人度化,出家學道,煉大丹不死之方,自號歸元子。一次,爾朱通微雲遊到合川。
  • 沉入長江177米江底,探秘白鶴梁之謎
    有幸參加2018重慶全球旅行商大會,隨代表們一起走進了涪陵,領略了世界第一座水下博物館,探秘白鶴梁之謎。為了讓後人能觀賞這一文物,國家投入2億建設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從2003年正式開工,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落成式。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
  • [重慶]《涪陵白鶴梁》
    白鶴梁是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塊巨石,但它更像是隱身於長江中的一個巨型動物。白鶴梁大部分時間都沉寂於江水之下,只有到了冬春交替的季節,長江進入枯水期,才會水落石出,現出真容。每年出水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0幾天,最短的時候只有幾天。而白鶴梁之所以被稱為奇觀,是因為它重要的文化與科學價值。
  • 三峽「水下碑林」解決能見度難題現真容
    三峽「水下碑林」解決能見度難題現真容 中新社重慶4月26日電 (記者 杜遠)經過近1年的閉館調試,中國第一個水下博物館——重慶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解決了「水下碑林」能見度差的難題,從26日開始向普通遊客開放
  • 專家呼籲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
    白鶴梁的石魚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位於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這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  長期以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重慶市與涪陵區等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的保護和申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使用了最前沿科技成果,耗資2.1億元,在其原址、原貌、原環境修建了水下博物館。1988年它即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2012年、2017年均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成功創建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百老匯製作人千裡視頻連線 「我在四十米水下向你們推介白鶴梁」
    Marc Routh與好友視頻連線推介白鶴梁文化 首席記者 何乾健 攝巴渝傳媒網訊 (記者 羅菲菲)「我在距離江面40米的長江水下,向你們推介世界首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白鶴梁。5月25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團隊成員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親密體現涪陵白鶴梁水下題刻文化,向世界推介涪陵,傳播涪陵故事。「白鶴梁是一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美譽……」當天上午,在解說人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先後來到序廳和展廳參觀,詳細了解白鶴梁的悠久歷史以及上面題刻的含義,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水下博物館,開啟酷炫觀展模式
    白鶴梁傍水而存,隨波而臥,它的梁脊僅比長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 - 3 米,幾乎常年沒於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較低時才部分露出水面。漲水隱沒、枯水顯露,四季一現的情景,平添了其可考價值和神秘特質。中國第一座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便依此而建。
  • 2019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涪陵開幕
    白鶴梁為認識研究水文化提供全新視角在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有關處室負責人表示,當前,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申遺工作,相關單位和部門必須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堅定信心、堅決行動、堅持不懈,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重要抓手,全面推動以白鶴梁為代表的水下文物保護研究
  • 三峽水下景點去過沒?上面有古人的朋友圈和微博
    其中對白鶴梁的保護,無論從經費上還是重要性上,都是三峽工程四大文物保護項目(分別為雲陽張飛廟、忠縣石寶寨、忠縣漢闕和涪陵白鶴梁)之首。白鶴梁,這塊長江中的天然石樑,常年淹沒於水中,只有遇上枯水季,才會露出水面。於是,從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開始,人們就在枯水水位上,刻上一條石魚,或者寫上幾句話作為記錄。
  • 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
    白鶴梁,是涪陵城北長江中長約1600米、寬約15米、東西延伸的天然石樑。這段梁曾長年淹沒水中,僅在冬春之際枯水期時才有一部分露出水面。白鶴梁作為罕見的「水下碑林」,有165段計3萬餘言題刻和18尾「石魚」,詩文詞句優美流暢,石魚造型栩栩如生,書法更是異常珍貴,是內容豐富、異彩紛呈的水下石刻藝術群。白鶴梁題刻蘊含著「長江標準眼」、水下碑林、家國情懷、科技保護、國際啟示等五大價值。在白鶴梁題刻中,有枯水水文價值的114段,它記錄了歷史上74個年份的枯水水位。
  • 首個辣條博物館在長沙開館 扒一扒我國還有哪些奇葩博物館
    世界上還有哪些奇葩博物館? 首個辣條博物館在長沙開館: 2020年11月1日   原標題:活久見!首個辣條博物館在長沙開館 扒一扒我國還有哪些奇葩博物館   近日,一消息「首個辣條博物館在長沙開館」登上熱搜,大家紛紛表示疑問:辣條都可以開博物館了?辣條文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 世界博物館日丨重慶八大小眾博物館,總有一個你沒去過!
    重慶十大小眾博物館總有一個你沒去過黃桷坪鋼琴博物館黃桷坪鋼琴博物館位於重慶九龍坡區的長江河畔。館內所有藏品近200餘件,主要來自世界全國各地的古鋼琴。查克林、斯坦威、佩卓夫等世界著名品牌鋼琴都在這裡收藏。
  • 水下世界的另一個中國,正在被遺忘
    它還是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水下白鶴梁時間來到三峽大壩落閘蓄水之時,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在討論著如何保護白鶴梁。最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水下博物館與我們見面了。以水下博物館的形式,人們可以近距離的看到石樑上的兩尾石魚,看到黃壽所刻的「節用愛人心,胡為有不同。」
  • 兩江四岸景觀帶成重慶涪陵新名片 青少年研學到白鶴梁「打卡」
    7月24日,記者走進涪陵採訪發現,沿濱江大道欣賞了公園美景,還走進沿江邊上的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聆聽了白鶴梁的故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涪陵區沿江打造濱江公園成「新名片」的同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更是成為了涪陵沿江一線的文化地標。
  • 重慶連博物館都是8D的!它們在洞裡、在水下、在崖壁上
    認識一座城市,從博物館開始。作為重慶人,重慶這麼多博物館,你去過幾家?國際博物館日,第1眼帶你用不同」姿勢「逛幾家博物館。Ready?Go!洞裡的博物館——重慶建川博物館白鶴梁題刻,位於涪陵城北的長江之中,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隨著三峽工程修建,這裡建成了「世界首座非潛水可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成功實現了水下文物原址科學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