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遊客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地面陳列館參觀。
經過4個月閉館升級後,位於三峽庫區重慶市涪陵區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近日重新開館。據介紹,此次閉館升級,重點對水下參觀廊道扶梯進行了更換升級,進一步提升了乘坐的舒適感和安全性。
這是長江水下40米深處,利用「無壓容器」原理原址原貌原環境保護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是三峽庫區的重要文物。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採用「無壓容器」原理對題刻進行原址原貌原環境保護,遊客可以乘坐自動扶梯下行來到水下參觀廊道,通過觀景窗清晰觀看保護罩內靜臥水中的白鶴梁題刻。
2月21日,遊客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參觀。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涪陵城北長江中,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
白鶴梁博物館2003年動工修建,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共投資1.93億元。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原則,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實現了對題刻原址原貌保護和觀賞,成為國內外同類文化遺產成功保護的首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水下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分為地面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兩大部分。
地面陳列館展廳內共設有「生命之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觀測」、「長江之尺——白鶴梁題刻的科學價值」、「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等展覽單元。參觀者將通過聲音體驗、視覺體驗、參與體驗、情感體驗獲得一份難以忘懷的記憶。
水下參觀區分為交通廊道、參觀廊道和,觀眾須從地面陳列館乘坐91米長的亞洲最長隧道式自動扶梯漸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平長廊,到達位於長江水下近40米深處的參觀廊道,透過23個圓形玻璃觀測窗近距離觀賞題刻原貌。
自開放以來,白鶴梁相繼獲得了國家文物局「2009年度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一等獎、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稱號,並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水博物館網絡組織,成為重慶不可替代的城市名片和重要文化旅遊景點。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中有一尾標註最早的枯水題刻的石魚,它的眼睛正好是長江中上遊的零點水位,比1865年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當地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據稱如果石魚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則第二年必是豐收年。「石魚出水」是當地人期盼豐年的「吉兆」。
水下博物館在水下40米處,環境極為特殊。要進入水下博物館,必須要經過一個和乘飛機類似的安檢程序。之後踏上一條長88米的電梯,進入水深40米處。再通過一條約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在邁過一道寬約一米、厚約半米的鋼製艙門後,進入到60多米長的環形參觀走廊。
參觀走廊上的一側有23個半米大小的水下視窗。從視窗望去,石魚、書刻等都展現在面前,最近的題刻只有一米遠,最遠的也不過8米左右。水下題刻周圍安裝了6排共1萬多盞節能燈,可以保證遊客清晰地看到題刻。
白鶴梁也號稱「水下碑林藝術館」。
白鶴梁題刻生成年代可以上溯到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共刻有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另有165段歷代刻文。
在這座石樑上,還刻有歷代名人的真跡,其中以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題寫的「元符庚辰涪翁來」幾個字最出名。
從梁上保存下來的題刻統計看,大約每隔16年「石魚」大 現一次,而每次大現之年,年年都獲豐收。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可以用現代氣象科學來解釋它。原來,石刻鯉魚是用來做長江枯水位固定觀測標記的,它的出沒與青藏高原的雪線高低和當年降雨量大小這些氣候因素有密切關係。而「石魚」出水大現的年頭,雨量適宜,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可謂風調雨順之年。
把「石魚」作為古代的「水尺零點」。沿用至今,是勞動人 民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也是長江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
在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長約1600米、寬約10米至15米的天然石樑,常年有白鶴群集梁上。
白鶴梁為什麼不叫"大石樑"叫"白鶴梁"呢?據涪州志記載,在北魏時期有一個人叫爾朱榮,爾朱榮的弟弟叫爾朱通威,他厭倦了和他哥哥政權奪位這種生活,所以他想棄官從道,來到民間修煉。通過他的刻苦修煉,就練出一種長生不老(的丹丸),當時在古代的墊江,就是現在的合川那一帶賣。
合川的州官知道後,長生不老的藥誰不想吃,就想買一粒,自己吃了以後長生不老。爾朱通威煉丹以後號自己為爾朱真人,爾朱真人就說:"你銀子比較多,我要加價,要加十倍。"這個是有一點殺富濟貧的意思。這個州官聽了以後很生氣,就派人抓了起來,編了一個大的竹簍子,就把爾朱真人塞在裡面,在合川那個地方就把他沉入江中。爾朱真人這個時候雖然沒有得到成仙,但卻不是凡夫俗子,他在沉入江中以後並沒有被淹死,他只是做了一個長長的夢。
他順江而下,就來到長江的波濤中白鶴梁題刻前,《涪州志》原文記載的是"有一石姓者打魚人,舉網而得之。"就有一個打魚人,舉網的時候就把他給網起來了,然後聽到涪州城裡面傳來的罄聲,"聞磬方醒",罄把他喚醒,然後(他)來到白鶴梁上繼續修煉,並和打魚人成了摯交朋友。有一天他們在白鶴梁上喝酒,喝得正酣的時候,(朱真人)就把自己練的仙丹拿了兩粒出來,一個人吃了一粒,二人就走到荔枝園那個地方,乘鶴西去,成為仙人。
白鶴梁題刻記錄了1200多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共刻有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另有165段歷代刻文。
白鶴梁題刻始刻於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並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淹沒於近40米的江底。
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三峽工程的四大文物保護項目之首。白鶴梁保護工程2003年動工修建。
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總投資約2億元。
2010年4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首屆三峽國際旅遊節期間正式試運行對外開放。
敬請關注
免責申明 | 公眾號的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感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