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拉發現雙星被驅逐出星系!太可憐了吧?

2020-12-15 博科園

科學家發現證據表明,有一對恆星被踢出了它們所在的星系。這一發現利用了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數據,是最清晰的恆星對從星系底部被驅逐的例子之一。天文學家們用「雙星」這個術語來指代一對相互環繞的恆星。這些恆星對可以是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組合,也可以是更奇特、密度更大的品種,比如中子星,甚至黑洞。

中子星的形成是由於一顆大質量恆星爆炸成為超新星,其核心坍縮而形成。在某些條件下,這些產生中子星的巨大爆炸是不對稱的。反衝效應能以如此大的力量將恆星踢出其所在的星系。這些錢德拉的新結果表明,有時伴星也會被迫離開星系。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金翔宇(音譯)說:這就像一位客人被要求和一位吵鬧的朋友一起離開派對。這種情況下的伴星被拖出星系,僅僅是因為它與超新星所在的恆星在同一軌道上。

天文學家如何尋找這些被驅逐的恆星對呢?如果伴星足夠近,那麼伴星上的物質就會向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旋轉,在中子星周圍形成一個圓盤。來自中子星的強大引力使這個圓盤中的物質在接近中子星時移動得更快,圓盤中的摩擦力將氣態圓盤加熱到數千萬度。在這些溫度下,圓盤在x射線下發光。研究人員在一項綜合研究中發現了所謂星系外x射線雙星的特徵。這個星團相對較近,距離地球約6000萬光年,位於同名星座內。

通過結合大型錢德拉數據集和光學觀測,研究人員對位於Fornax星系團中心星系60萬光年範圍內的x射線源進行了普查。天文學家的結論是,天穹窿星系團中大約有30個源極有可能是一對被踢出主星系中心的恆星。來自中國南京大學的合著者侯美春(音譯)說:這對恆星不是被拴在某個特定的星繫上,而是存在於星系之間的空間,或者正在離開自己的星系。研究小組還發現了大約150個源,它們似乎位於星系團內星系的恆星邊界之外。

然而,這些人被確定不是來自驅逐。一種可能性是,它們存在於穹窿星系團中心星系的光環中,也就是它們形成的地方。另一種可能性是,它們是x射線雙星,在飛越星系時被附近星系的引力拉離了星系,或者是x射線雙星作為星系殘餘的一部分被星系碰撞剝離了大部分恆星。這樣的相互作用預計在像Fornax星系團這樣的擁擠區域相對常見。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之一、南京大學的朱振林(音譯)說:

這就像一個聚會的結束,參加聚會的人朝不同的方向走去,只有主辦者落在了後面。在Fornax的例子中,最極端的情況是原始星系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錢德拉觀測涉及總曝光時間為15天,使研究小組能夠在他們的搜索區域內發現1177個x射線源,該區域覆蓋了Fornax星系團中的29個星系。研究小組估計了這些源中有多少可能屬於星系團中的星系,又有多少是遠得多的不包含在星系團中的源。

這使得它們有大約180個源位於星系團中星系主要恆星區域之外。合著者、同樣來自南京大學的李志遠(音)說:雖然對我們的發現感到非常興奮,但數據表明,錢德拉數據中可能有更多這些被剔除的雙星,它們太過微弱,無法在錢德拉的數據中看到,我們將需要更長時間的錢德拉觀測來探測這些微弱光源的數量。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博科園|研究/來自:錢德拉X射線中心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DOI: 10.3847/1538-4357/ab064f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你還記得細胞分裂嗎?最新揭示控制細胞分裂的「主開關」結構!

化學重大飛躍:打破催化速度限制,超過極限1萬倍!

「火星2020」登陸區附近發現怪異礦床,將有助揭示火星演化!

相關焦點

  • 可憐!30顆「無家可歸」的雙星被發現被拋離星系而流浪宇宙!
    其實茫茫宇宙,除了星系以外,不乏一些獨行者甚至還有一些拖家帶口的星體,它們漂浮在任何已知星系外的太空中,流浪宇宙!但是其中原因卻錯綜複雜,但是大部分是被迫離開星系的。拿雙星來說,當兩顆足夠大的恆星相愛而彼此靠近時,它們的感情可能會逐漸開始穩定下來。天文學家稱這些恆星夥伴為雙星系統,它們互相圍繞對方旋轉不離不棄,它們相互環繞,將氣體聚集在一起,有時甚至一起從死亡中復活。它們可能漂浮在任何已知星系之外,也可能是在其中一個太陽坍縮成中子星時被拋入星際空間的。
  • 探秘12個著名宇宙黑洞:天鵝座X-1雙星系統(圖)
    1.天鵝座X-1雙星系統天鵝座X-1雙星系統  這張照片是天鵝座X-1雙星系統的X射線照片,這是科學家們第一個懷疑是黑洞的天體。照片由美國宇航局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的一個小組於2001年5月23日拍攝。
  • 盤點錢德拉望遠鏡10年照片:創造之柱孕育恆星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紅外線信號以紅色顯示,哈勃太空望遠鏡獲得的可見光以黃色顯示,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捕捉的X射線以藍色和綠色顯示。將紅外線照片同X光照片對此,就能看出相對較冷的塵埃顆粒同超高溫的氣體共存。 仙后座A(Cassiopeia A)是位於仙后座的強射電源,也是與1572年11月11日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現之超新星SN 1572(即第谷新星)相關的超新星遺蹟。
  • 這張令人興奮的照片顯示了一個星系,但是這些點並不是閃爍的星星
    你看到的將是x射線輻射,這些輻射來自星系中最具能量的事件—恆星的誕生,恆星的死亡以及黑洞吞噬物質。圖解:風車星系(也稱為M101或NGC 5457)是正面朝向地球的螺旋星系,位於大熊座,距離地球大約2,100萬光年(600萬秒差距)。
  • 錢德拉天文臺觀測到迄今宇宙最早「隱形黑洞」
    在這個隱蔽的階段發現類星體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它們的大部分輻射都被吸引了,目前的儀器無法探測,基於錢德拉X射線穿透雲層的觀測能力,天文學家才成功找到了這個被「隱藏」的黑洞。這一最新發現來自於對類星體PSO167-13的觀測,這顆類星體是由「泛星計劃(Pan-STARRS)」首次發現的,泛星計劃共發現大約200顆閃爍發光的類星體,但泛星計劃僅在探測「無遮掩黑洞」時有效,因為探測到的輻射可能被稀薄氣體雲和塵埃所抑制,類星體PSO167-13是此次觀測的一部分。
  • 美國宇航局發現:遙遠星系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失蹤了
    美國宇航局發現:遙遠星系當中的超大質量黑洞失蹤了 國航天局已經用阿貝爾2261星系團對錢德拉
  • 銀河系雙星系統!哈勃望遠鏡捕捉到令人驚嘆的旋轉星系的圖像
    銀河系雙星:這個螺旋狀的星系和我們的非常相似,但是是我們的兩倍大。ngc6744在很多方面都與我們的家星系相似。就像銀河系一樣,ngc6744有一個突出的中央區域,裡面充滿了古老的黃星。這顆在照片中看不到的超新星發生在星系中心的一顆大質量恆星坍縮,失去了它的氫包膜。天文愛好者們希望通過他們的望遠鏡觀測到星系,他們可以在南帕沃星座發現ngc6744。
  • 太陽系原來是雙星系統?除了太陽以外,我們星系還有「第二太陽」
    這是因為冥王星的體積實在是太小了,而且在它的附近發現了更多的星球,從而推動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定義了行星。根據重新定義的行星,冥王星正式從地球九大行星中除名。但是在這次會議之後,除了接受會議對冥王星決定的人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持不同的意見。其中一部分人認為,冥王星依然是一顆行星。
  • 神秘星系每天都在「眨眼」,專家發現眨眼變快了
    趣味探索訊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內存在一個神秘星系,該星系每天都向我閃「眨眼」一次,有時是兩次,隨著時間的推移眨眼變得越來越快。為了找到眨眼原因,天文學家將探測遙遠星系的強大望遠鏡對準這個星系,對其異常的光線變化進行了觀測。現在,天文學家終於找到了該星系眨眼變快的原因。
  • 克卜勒望遠鏡又一發現!環雙星系統「塔圖因」發現第三顆行星...
    環雙星系統「塔圖因」發現第三顆行星——克卜勒-47d  Connor Feng • 2019-04-17 14:53:17 來源:前瞻網
  • 天文學家通過NuSTAR發現「煙花」星系中的神秘綠光 但其很快消失
    據外媒Cnet報導,近日天文學家藉助美國宇航局(NASA)的NuSTAR X射線天文臺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在對「煙花」星系進行成像時,NuSTAR發現了幾個神秘明亮的X射線光源,呈綠色和藍色斑點。然而數天之後,這些斑點就消失了。
  • 幾億年前的黑洞爆發 蛇夫座星系團的星系中央核區釋放的信號很弱
    圖片來源:巨米波射電望遠鏡官網在距離地球約3.9億光年的深空中,坐落著一個龐然大物——蛇夫座星系團。如果以我們常用的X射線觀測,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二亮的星系團,僅次於3億光年外的英仙座星系團。近年來,天文學家逐漸挖掘出這顆璀璨明珠背後隱藏了幾億年的秘密。
  • 錢德拉望遠鏡揭示仙后座的自然本質
    美國航空航天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一幅新圖像顯示了其爆炸遺蹟中不同元素的分布:矽(紅色)、硫(黃色)、鈣(綠色)和鐵(紫色)。這些元素中的每一種都在狹窄的能量範圍內產生X射線,使得天文學家可以創建其分布圖,而爆炸的爆炸波看上去是藍色的外環。
  • 知道恆星雙星是如何形成嗎?
    在一個雙星形成模型中,由於引力不穩定,這個圓盤碎片產生了第二顆恆星。另一種模型認為,收縮雲本身的湍流將團塊分割成多個恆星系統。在第一種情況下,模擬顯示這兩顆恆星應該相對較近,通常小於600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博科園-科學科普:如果第二種機制是正確的,則可以形成閉雙星對和寬雙星對。
  • 科學家認為超高速恆星可能來自銀河系的鄰居星系
    科學家估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約有1-4千億顆恆星,2005年一類名為超高速恆星(hypervelocity stars)被發現,這類恆星以數百千米/秒的速度穿過銀河系,在北半球可見的特定星座多次發現此類恆星。
  • 孤獨的流浪恆星,從星系中間飛速向外「逃逸」
    恆星一般都存在於星系內,很多星系可包含數千億顆恆星,但是有的星系中少數恆星卻以很快的速度逃離星系,在宇宙中「流浪」。恆星因為質量大的關係,只有星系這樣整體質量很大的天體系統可以將它們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但是在宇宙中,星系也時常因為引力的關係相互作用,最終融合為一個新的星系。這時兩個星系原有的引力系統受到了影響,一些恆星在星系碰撞的過程中被加速,被「甩出」星系,成為流浪的恆星。
  • 宇宙中2個星系融合或者2個星星碰撞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發生了最有可能跟流浪行星有關,這些是沒有被任何星系的重力束縛,自主的在太空中移動的恆星,這樣的星星已經到訪過我們太陽系了,精準的說有兩顆。這是舒爾茨星,這是一個雙星系統,包含一顆紅矮星,重量約為木星的86倍,以及一顆稍小的棕矮星,比木星重65倍。大約七萬年前這些星星接近我們星系的疆界-歐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