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道關乎兩座城市發展的時代命題,而珠海是作答者。
40年前,經濟特區「橫空出世」,珠海這座南海之濱的邊陲小城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為什麼是珠海?為什麼在珠海?答案顯而易見:獨特的區位使珠澳兩地自然而然成為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珠海經濟特區因澳門而生,橫琴新區因澳門而興,自設立以來就擔負著服務『一國兩制』和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這是珠海的使命,更是珠海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對珠澳合作和橫琴開發一直寄予厚望,從「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到「當前,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再到「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總書記的關愛之深、囑託之重前所未有。
40年後的今天,砥礪奮進的經濟特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歷史使命卻從未改變。遵循著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珠海不忘初心,在剛剛閉幕的市委八屆九次全會上,深刻分析了當前珠海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將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確定為「四大戰略任務」之一,再一次把珠澳合作擺在事關全局發展的重要位置,將其作為謀篇「十四五」、奮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重要牽引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形勢下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珠澳合作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經驗可鑑、沒有模式可搬,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正如40年前老一輩特區人那樣,新時代我們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最強,敢謀無中生有之事,在解放思想中闖「禁區」、闖「盲區」、闖「難區」,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樹立大格局、拿出大手筆、實現大跨越。
制度是前進的保障。新形勢下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制度規則的差異是制約珠澳融合與發展的重要障礙,打破制度壁壘、實現規則對接,將「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是兩地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站在新起點,我們要以加快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為契機,將澳門「一國兩制」和國際貿易自由港等優勢與橫琴制度創新相結合,聚焦破解珠澳合作的體制性、機制性深層次問題,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有序流動及優化配置,打造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推動珠澳合作再上新臺階,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產業是發展的基石。新形勢下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進一步推動產業協同。促進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既是珠海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也是珠海實現新一輪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要找準切入點,發揮兩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聚焦科技創新、特色金融、醫療健康、跨境商貿、文旅會展、專業服務六大產業,在營商環境、政策支持等機制「軟聯通」的基礎上,不斷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空間載體等設施「硬聯通」,謀劃更多「以一搏十」的新路子,真正讓兩地產業合作在橫琴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民生是最大的實惠。新形勢下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澳門居民是否得到實惠、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是檢驗橫琴開發、服務澳門各項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我們要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出臺更多醫療、教育等跨境社會民生合作新舉措,優化澳門單牌車便利入出橫琴政策,積極支持澳門居民在珠海創業發展,為澳門居民特別是青年人在珠海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不斷增強澳門居民在珠海的融入感、歸屬感、幸福感。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壯闊「十四五」即將引領珠海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要求,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政治使命,以珠澳合作牽引珠海經濟特區「二次創業」加快發展為主軸,加強珠澳協同發展,推動珠澳融合更加緊密,在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交出創造性的珠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