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1日由工信部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今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超出預期,預計將達到130萬輛,增幅接近8%。明年會有更大的驚喜,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很可能超過30%,達到180萬輛。
「儘管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補貼退坡、油價下降等因素影響,但我們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會與去年持平甚至略高於去年。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因此今年也被行業定義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元年,整個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說。
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
馬春生強調說,從市場結構看,有兩個可喜的地方。一是,今年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至近70%,而兩年前這一比例是20%。二是,非限購城市的購買比重達到了60%。這樣的市場驅動因素說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未來個人市場增量還很大。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車型分布較廣,覆蓋高中低端,能滿足中國消費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據統計,今年1至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達111.9萬輛和110.9萬輛,產量同比下降0.1%,降幅比1至10月收窄9.1個百分點,銷量同比增長3.9%,結束了下降趨勢。
葉盛基坦言,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令人擔憂。但隨著各項舉措推出,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下鄉」起到了很好的市場拉動作用。幾個月內近30家企業的60多款車型參與「新能源汽車下鄉」,初步估算拉動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接近20萬輛。
馬春生分析說,農村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比城市低,並且在停車和充電方面有著特殊優勢,同時農村市場近幾年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傳統汽車購買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由此判斷,「新能源汽車下鄉」將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據馬春生介紹,今年,工信部、商務部和農業農村部共同開展了五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明年還將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促進農村綠色出行和消費升級。
「按照這個速度,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將超過130萬輛,增幅接近8%。」葉盛基說。
葉盛基還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培育逐步成熟,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認識理解加深,相關企業通過創新研發提供了日益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使用環境也在不斷優化改進。在這些大背景下,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將有更快的發展,預計增速會超過30%,甚至接近40%,銷量達到180萬輛。
「三縱三橫」突破技術創新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裡,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規劃》還部署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和深化開放合作等5項戰略任務。
對此,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趙世佳解讀說,《規劃》將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是根本,並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技術框架,也就是深化「三縱三橫」研發布局,圍繞這一技術框架,重點部署了動力電池、新一代車用電機、網聯化與智能化等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同時設立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專欄,提升全產業鏈技術創新能力。
據了解,《規劃》提出,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認為,「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體現了新能源汽車所對應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其中,「三橫」尤其要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
侯福深坦言,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卡脖子」問題主要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也包括用於基礎開發的工具,如設計軟體、仿真測試軟體等。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依靠市場需求來拉動,還需要政府完善創新的政策環境,讓技術創新的供給者與應用者聯合在一起,形成技術創新和應用的良性循環。」侯福深說。
解決充電問題
《規劃》的第四項重點任務是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推進充換電、智能路網及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對此,趙世佳表示,充換電基礎設施要加強科學布局,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城市停車等統籌協調。將引導企業聯合建立充電設施運營服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與統一結算,到時候只需要一款APP就可以實現一鍵的找樁、智能計費、統一結算這些功能,同時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一直是關注焦點。侯福深坦言,從2009年起業界就有充電、換電之爭。未來應是一個以慢充為主、快充包括換電在內作為補充的體系和策略。他預測說,到2025年,慢充的充電樁埠預計會達到1300萬端以上,換電站將達到3000座。目前,換電模式的最大難點還是電池標準化的問題。
葉盛基認為,在個人領域,汽車車電分離的銷售模式已得到廣泛認可,90%以上的購車用戶都選擇了電池租賃、購車金融的方案,實現換電、保養和保險的全流程保障,打消了消費者充電難、購車貴、電池保養難等諸多顧慮,市場已經具備開展車電分離和換電模式試點的基本條件。
《規劃》還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電動化底盤更容易和新型一體化的電機架構融合,是網聯化和智能化技術應用最好的載體。網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把自動駕駛程度進一步提高,改變了整個汽車產品的形態,大大拓展其應用領域,會催生很多新業態、新模式,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產業變革。」馬春生說。
據馬春生介紹,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智能網聯,工信部已經建立協調推進機制,組建車聯網專委會,出臺了一些引導性的政策和標準;並組建了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支持全國十多個地方建設示範區,現在各地都在深入開展測試示範。比如,疫情期間,長沙等地推出了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測試應用;上海開展了重卡無人駕駛在港口之間的應用。產業發展進入了快速演進、加速布局的階段。(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