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尋味古城:走進廈門老城區--走街串巷,耐人尋味!

2021-02-13 志遠天下行


說在前面:如果你有耐心看完本篇遊記,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老廈門。記得在文末留言,說出你對老廈門的認識和了解喔,還有你認為好吃的廈門小吃:)

咣吃咣吃咣吃,上周六,籌備已久的「尋味古城」系列活動第一站:走進廈門老城區,在萬眾矚目中,如期舉行,順利完成。

所謂「尋味古城」,是指在古城中走街串巷,發現一些不一樣的人文景觀,尋找一些當地傳統的小吃美食。

作為第一期的活動,我們選擇在廈門老城區,一來是這裡集中了廈門最多也是最地道的各色小吃,而且這裡的騎樓建築、市井街巷,都是非常值得一逛的地方。人文景觀與傳統小吃相結合的活動,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在廈門,小吃既可是點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因為和臺灣同屬閩南地區,所以很多小吃的做法和口味與臺灣很相似,入口美味香醇,令人回味無窮。

廈門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發展至今據說已有百餘種。其中最有名的小吃有:沙茶麵、土筍凍、燒肉粽、魚丸湯、蝦麵、薄餅、芋包、扁食、拌麵、韭菜盒、油蔥稞、麻餈、花生湯、面線糊、炒麵線、薑母鴨、鴨肉粥、蠔仔粥、同安封肉、鴨肉麵線、米血、大腸血等等。

因為這些小吃店大多分散獨立的,需要專門前往。因此,這次我們專門把它們串成一條美食線路,在逛古城老街巷的同時,一家一家吃過去,也讓大家對老廈門歷史和人文景觀、對廈門特色小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下面,就跟隨我們的腳步,再次回顧一下,上周六「志遠天下行」尋味古城第一站:走進廈門老城區的精彩活動花絮吧。


▲輪渡碼頭,許多公交線路將這裡設為終點或中轉站,同時,這裡也是進入廈門老城區的重要站點。


▲海關大樓的時鐘,九點剛過。


▲美女出沒,請收好你們的口水~~

因為這是一場逛吃逛吃的活動,在出發之前,我就告訴大家,我們計劃用一天的時間,吃十家以上的廈門特色小吃,雖然每家只點幾份,量不會太多,但是大家也是夠拼的,早餐沒吃就過來,就為了今天的這場逛吃活動。


▲剛出發,走開元路,經八市,拐進洪本部街,巷子裡有一家賣豆花的小攤販,大家哪能錯過。先來一杯嘗嘗再說。


▲洪本部街,巷口有一塊《重修洪本部渡頭碑頭》,說明原本這條巷子直通渡頭。在洪本部街上,還有一座昭惠宮,是廈門陳氏族人的宗祠家廟,昭惠宮外牆有一塊殘缺的《增修洪本部路口碑》,宮內也有一塊清代石碑--《洪本部路頭告示》。


▲路過磁安路天主堂,正在修繕中。拐進擔水巷,走進這條有20世紀30年代印記的小巷,你會發現無意中翻開了廈門的一頁歷史。廈門原是一座島城,淡水資源匱乏,生活用水需從陸地上運到碼頭,於是擔水叫賣為生的行業就誕生了,而靠近水船停靠碼頭的這條小巷,便被稱為「擔水巷」。如今雖然不用再擔水,但是八市的海鮮所需的乾淨海水,還是會用這種板車運過來,成為廈門一景。


▲進入開禾路,一座模仿陳嘉庚建築風格的四層樓房格外引人注目,這是20世紀30年代廈門最有影響的外銷茶行之一的「堯陽茶行」大樓,外觀樸實無華,頂樓有兩座亭子。


▲「堯陽茶行」大樓旁,就是「基督教竹樹堂」,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

從開禾路口來到廈禾路,這一段匯集了廈門眾多的特色小吃,許多鍾愛廈門小吃的食客,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走,去開禾路口呷」,因為在這裡,估計十天半個月都可以吃到不重樣的小吃喔。


▲而我們這次選擇的這家小吃叫「怡味甜點」,看名字就知道,少不了的是地道的花生湯,還有非常棒的「韭菜盒子」,不過我喜歡吃他們家的「紅糖圓子」,加了薑絲和紅糖,還有糯米圓子,能迅速讓你的胃暖起來喔,每天來這裡吃早餐的人很多,因為店面很小,座位不多,經常要排隊。

▲這裡有「韭菜盒子」,還有「炸春卷」,「炸棗」等閩南特色小吃喔。

▲」紅糖圓子「,裡面沒有餡的,湯裡加了薑絲和花生仁,吃完很暖胃喔。

▲瞧瞧大波的表情,似乎在說」word媽呀,太好吃了!」,不過據他本說反應,應該是「臥草,太燙嘴了!」哈哈。

不滿足大家的肚子,大家似乎不想走。吃完那碗甜點,從廈禾巷進入,好像進入了迷宮,這裡的每一條巷子都很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如果碰到對面有來人,還必須得避讓!這還不算什麼,關鍵這裡的巷子彎彎繞繞的,方向感不強的人,進去很容易迷失方向的。


▲從廈禾巷進入,每天早晚,經這裡進出的人特別多。


▲在巷子裡來張合影。遺憾的是,我又沒在合影裡!藍瘦香菇!


▲八卦埕,怎麼感覺像八卦迷陣一樣,不熟的人,進來容易,出去就難咯。


▲還好我提前做了攻課,而且之前也走過幾回,憑著超強的方向感,和記憶力,總算把大家帶到熟悉的八市裡。廈門人都知道,八市是廈門最大的海鮮交易市場,而這樣的一個市場,居然就在的廈門老城區的幾個街巷裡。其實,廈門以前的各個市場,因為場地有限,每一個市場幾乎都是利用老街巷而形成的,而且每一個市場經營的特色也都不一樣。


▲回到八市,小可樂找回了自信,在前面帶路,follow me!


▲看到」蒜蓉枝「,小時候最愛吃的一種甜點零食。不過我們沒有買,留點肚子吃小吃吧。


▲還有八市裡的這家滿煎糕,據說非常有名喔。


▲現在是海產品最豐富的一個季節。一大早,整個市場到處都是人人人!

回到開元路,前行不遠,進入人和路,以前有一段時間,把人和路改成臺灣小吃街。大家都知道,所謂的臺灣小吃街,大多打著臺灣小吃的旗號,其實經營的攤點,都是內地人開的,因為就在輪渡碼頭旁(那時候外地遊客去鼓浪嶼,只能從輪渡碼頭坐船過去),人流量特別大,口味純正不純正暫且不說,倒是那價格,就騙了好多遊客,名聲很差,後來就取締了。我想原因有二,一個是廈鼓碼頭搬到東渡了,人流量劇減;二是所謂的臺灣小吃,都是假的,搞得名聲比較差!

▲開元路百年歷史的騎樓建築!


▲人和路,臺灣小吃街撤掉之後,路也變寬了許多。

▲在人和路與大同路之間,有一條橫巷,新廈蝦麵就在這個巷子的中段。

▲人和路51號,新廈蝦麵店面招牌。

▲說實話,新廈蝦麵確實不錯,尤其是湯頭很入味,許多第一次吃過新廈蝦麵的朋友,都感嘆這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蝦麵。我從最初的一碗5塊錢,一直吃到現在的15塊錢。因為慕名來這裡吃的人很多,而我幾乎每一次來新廈吃蝦麵,老闆必會漲價一次!記得有一次帶朋友來吃,我說的是普通話,後面來了一個本地人,用廈門閩南話,結果買單時,那位廈門本地人只收8元,而我卻收了10元,明顯是欺負」外地人「。這還只是去年的事,今天我們再來這裡,講的是閩南話,買單的時候,一碗蝦麵收15元,當時我以為我聽錯了,才不到一年就漲了50%!我不知道這個老闆是出於什麼心態,他認為他們家的蝦麵是廈門最好吃的,名氣很大,所謂」店大「欺客,你們嫌貴不吃,自然有人吃!愛吃不吃!反正我來一次,就被」噁心「一次,虧我還經常向朋友推薦他們家的蝦麵。(個人觀點,謹慎參考!)

從新廈蝦麵出來,就是大同路,這裡有一家著名的「吳再添小吃店」,裡面的小吃很豐富,幾乎每一種廈門小吃,在這裡都可以吃到。裡面的客人,以本地老人家為主,可能是這裡寄託著太多老廈門的情感吧。在廈門,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外地人吃黃則和,本地人吃吳再添」。但是現在的「吳再添小吃店」改名為「佳味再添」後,口味已經沒有先前的好了,特別是老廈門人,感受最為明顯。但是,比起黃則和的完全商業化,價格上還是具有一定的誘惑力的,因此來吃的人也不少。


▲因為我經常帶外地朋友來吃「吳再添」,今天換換口味。我們繼續前往,穿過小巷,來到鎮 邦路。



▲這裡有一個號稱「廈門最美轉角」的鎮邦路。黃渤主演的電影《瘋狂的賽車》曾在大同路、鎮邦路等廈門老城區取景過,因此也讓很多外地遊客很熟知。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這個轉角的樓房,是圓形的角樓喔。


▲在轉角處,有一家「陳佳甜品」店。據說已經開了二十幾年的老店。說是甜品店,這裡的招牌反倒是「二十味苦茶」。


▲來這裡必須要嘗嘗「二十味苦茶」,那一口下去,絕對會讓你過嘴難忘!很多人喝完第一口,就不敢喝第二口了,因為實在是太苦了!不過,這種苦茶據說很降火喔,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茶!

穿過中山路步行街,我們不做停留。中山路作為一條商業步行街,雖然保留了傳統的騎樓建築風格,但是沿街店面已經沒有任何特色可言,都是一些吸引外地遊客的特產店、奶茶店和服裝店。繼續前行,穿過水仙路,就來到了鷺江道!


▲鷺江道有廈門的「外灘」之稱,雖然不長,但是也保留著許多民國時期的歐式建築,如海關大樓、廈門一等郵局、中外銀行、鷺江賓館、福星旅社等。水仙路口的老「福星旅社」,曾是日籍臺灣浪人在廈門的黑點,日軍攻陷廈門時,它最先在塔樓上懸掛日本國旗。

▲水仙宮殘存的「水天一色」摩崖石刻,就在「福星旅社」側面,現在已被現代建築所包圍。上面曾建有「水仙宮」,水仙宮遺址下的「水仙路」建於20世紀30年代。

▲福星旅社。

▲福星旅社旁的新領薈廣場臺階,據說晚上亮燈時,很夢幻。


▲新領薈廣場臺階上有一面藍色的牆,上面用各國的文字,寫滿了「我愛你」三個字,這裡也成了許多情侶拍攝留影的好去處。嗚嗚嗚,這張合影裡,終於有我了!不容易啊!

▲從新領薈廣場的臺階,可來到福星旅社的樓頂,上面也有入駐了幾家小資餐廳。從這裡,可以欣賞到對面的鼓浪嶼全景,視野非常好。

▲福星旅社上的塔樓。

▲對岸的鼓浪嶼日光巖一覽無遺。

▲鼓浪嶼上非常著名的鄭成功雕像。每年抗颱風的「首要功臣」!今年中秋因為鄭成功去臺灣」博餅「,沒了鄭成功的庇護,導致」莫蘭蒂「颱風正面襲擊廈門,造成非常巨大的傷害。

▲坐在露臺的餐桌上,望著對面的鼓浪嶼,也是蠻不錯的一種享受。

▲我們的小可樂,從他標準的託舉相機姿勢,已然成為一名小小攝影師了——未來的攝影大師就此誕生了!

沿鷺江道往繼續前行不遠,在和平碼頭對面,上臺階,上面有一座小廟——武西殿,從廟後面穿過進入小巷,我們開始折返到水仙路口,然後右轉進入泰山路和定安路。

▲戴上」志遠天下行「專屬的帽子,是不是感覺很酷啊。

▲武西殿旁一棵被莫蘭蒂颱風吹倒的桉樹,還來不及清理,反倒成了我們拍攝的取景地,只是美女要小心喔。

▲武西殿後的小巷,來一張合影。遺憾的是,裡面還是沒有我,藍瘦香菇!

▲穿過一段曲折的小巷,來到水仙路口,從這裡進入泰山路。

▲泰山路上有一幢門窗很特別的房子。

▲來到定安路,這是一條與中山路並行的道路,最近剛剛鋪上瀝青路。

▲定安路與中山路之間的一條橫巷口,有一座」鄭成功牌坊「,歷史上是很著名的一座牌坊,不過現存的這座是後來在原址上新修建起來的。

▲定安路的盡頭就是中華城。哇,我似乎看到了制服長腿美女!

▲定安路中段,有一條小巷,叫大字酒巷,巷子裡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精美的閩南古大厝--蘭琴古厝。如今已被租給一家經營高檔餐飲的會所。據說裡面消費不扉。


▲霸氣的未來攝影之星,走起路來都飄了,哈哈。。。

▲就連巷子裡的小狗,也都感嘆小朋友的強大氣場!

▲創辦於1949年的文安小學內的紫芸屏照壁。

▲進入思明南路,兩邊修復過的騎樓建築格外引人注目。

▲在熱鬧的中華城門口,有一座「孝闕增光」的老牌坊。此牌坊是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旌表廈門著名的孝子、民國富商黃世金的父親黃傳昌所立的。牌坊的旁邊是黃世金故居,一幢兩層的西洋建築。建築為後期翻建,原建築是中國式的三落格局,前落院子有2.7米寬的正大門,園內左右兩側有亭子,但老建築在07年中華片區改造過程中已被拆除,目前的建築是原地重建的。

▲在中華城的後面,還有一座被稱之為」中華第一聖堂「的廈門基督教新街堂,始建於1848年。

中華城裡也有許多吃的地方,不過大多是一些時尚餐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字號小吃,因此我們不作為重點尋找的對象,離開中華城,穿過思明南路的紅綠燈,來到中山路,然後進入局口街。

▲思明南路與中山路交叉口,應該是廈門人流量最大的路口之一。

▲進入局口街,不遠就有一家經營多年的小攤點——阿卿春卷,是由一位老阿嬤親手製作的春卷。春卷是一種閩南特色的小吃。這家的曝光率也是超高,經常見諸各家媒體,但是多年來,一直就是路口的一個小攤位,哪怕現在客人排隊購買,也不考慮擴大經營規模。只是在忙的時候,會把她的兒媳婦叫過來幫忙。最早2塊錢一個,現在漲到4塊錢一個,但是也是供不應求!

局口街又稱女人街,不是很長,靠近南中廣場,有一條局口橫巷,入口處非常窄只容一人通過,常有人戲稱這條局口橫巷為」摸奶巷「,大家自己領會吧,嘻嘻。而網絡上人氣超高的蓮歡海蠣煎小吃店,就在這巷子裡面。

▲記得第一次去找蓮歡海蠣煎小吃店時,我經常找不到入口,因為局口橫巷實在太窄,太不起眼了!

▲蓮歡海蠣煎最早只是一個店面,可能是租期到了,房東沒租給他們,現在的店面在以前老店的對面,規模也擴大了許多,佔據了這條巷子的好幾個店面。

▲我們點了四份中份的海蠣煎,每份20元,份量比以前少了許多,而且也沒有以前好吃了,尤其是海蠣很少。我記得以前剛來吃的時候,那時候一份海蠣煎裡,幾乎全是海蠣,用的粉也是純正的地瓜粉。感覺現在出名了,一切都變了!盛名之下,已無初心了!

吃完繼續遛腿。從局口街出來,在南中廣場對面有一條山頂仔巷,這裡有一座閩南地區唯一八角的廟宇——廈門威震殿。


▲威震殿前有一塊大石頭,可能是歲月的洗禮,石頭斜面褪去了材質本身的粗糙,變得光滑起來,如今這裡已成為附近孩子們滑滑梯嬉戲之處,故此石又有一戲稱——」跙尻川石「(閩南話,即蹭屁股之意)。

▲推開繪有門神的殿門,裡面已經沒有廟宇的威嚴之感,裡面現在已經改為休閒書吧,供居居看書休息之所,偶爾還會在這裡舉辦一些老廈門的文化講座。

▲在威震殿的東側的天一樓巷21號,有一座始建於1915年,中西合壁的三層老洋樓。

▲就連天一樓門口的井蓋,也繪成卡通的環保宣傳圖案。

▲方毅故居

▲思明西路至鷺江道一帶,梧桐埕巷、鎮邦路、昇平路、海後路等幾條老街巷縱橫交錯,街區建築充滿了濃鬱的「民國風」,從鴉片戰爭後到新中國成立,這裡演繹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

再次回到鎮邦路,折回橫竹路。上午經過這裡時,本來是要到一家很出名的無名小吃店,說是無名,是因為這家小吃店經營多年,卻從來沒有招牌,這在繁華的橫竹路上,顯得格外另類,但這並不妨礙這家小吃店的出名。

▲這家無名小吃店位於橫竹路35號,這也是客人記住他們家的唯一標誌。店面非常小,小到連一張桌子都擺不下,客人要吃,只能坐在路邊吃。還有一個特別的是,他們家只做兩種小吃,一是小籠包,一是豬心燉罐。

▲這也是一家家庭作坊,一位老阿嬤負責端菜,另一位是老阿嬤的兒子,負責下鍋蒸。小籠包和豬心燉罐都是8塊錢一份,量雖不大,但也實在。

▲要說他們的這兩種小吃,有多好吃,我倒也不覺得,只是當一家只做一兩種小吃,且能堅持數十年,就衝著這份耐心,也能夠讓人敬佩。只是有一點讓人心生不悅:因為每日供量有限,客人點一份小籠包,只能配一罐豬心燉罐,再多要也不賣。

到了這個時候,大家吃得差不多,腿也走累了,口也渴了。正好在附近,有一個老劇場文化公園,那裡有歇腳泡茶的地方。

▲老劇場文化公園位於大元路上,這是廈門最早的馬路之一,也是最短的馬路之一。原名「金城戲院」的鷺江劇場就是大元路上,早已破敗,現已拆除,闢出一塊供老市民散步乘涼、新遊客尋訪舊址的街心公園。如今,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裡,有老城憶坊、老廈門舊書館、老郵局、老茶館等,每兩周舉辦一場舊物早市。在這裡,除了看見有些年頭的舊門板、老照片、老電影周邊文創展臺,還可見竹桌竹椅和閩南人標誌性的茶盤。

▲老劇場文化公園一角

▲老劇場文化公園一角

▲逛累了,就坐下來泡壺茶,話話仙,這是許多老廈門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把。

▲在廈門,飲茶之風盛行,因為在這裡飲茶是一種享受。飲茶在廈門被稱之為」泡茶,老街深巷中的廈門人更習慣叫做「呷茶」,這含有「品嘗」的詩意。老廈門人都會記得過去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收費低廉的茶肆,俗稱「茶桌仔」。一張低矮的小桌子,一隻小盤子上放著掌心大小的紫砂茶壺,幾隻小杯,一碟花生貢糖之類的茶點,外加一壺開心,一桌一天地,一杯一乾坤。

▲小傢伙們還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己拿著相機,倒是玩得忘我!瞧這姿勢,越來越有範兒了。

從大元路出來就是大同路,這條是廈門老城區,最讓我欣賞的一條騎樓老街了。先前說過的黃渤主演的《瘋狂的賽車》主要取景地就在大同路上。

▲改為單行道的大同路,彎彎曲曲,試想一下,在這種道路上拍攝賽車題材的電影,那會是怎樣的一種體會,反正我看了那部電影,是相當的興奮的。以前的廈門馬拉松賽,也有經過這裡,後來就改道了,可惜了!多美的賽道啊。

▲大同路中段土堆巷裡的「紅樓」——廈門總工會舊址。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從大同路穿過思明南路,在廈門第七市場對面,有一家老字號的鍋邊糊,味道也不錯。可惜我們實在吃不下了。

▲大同路323號的「五湖茶室」,據說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五湖茶室的邊門在太安街,一些老茶客更喜歡露天茶桌仔的感覺。

▲廈門第七菜市場,也在設在老街巷裡,注意在前後兩側出入口,都有舊的菜市場門樓。

▲大同路第七市場旁的基督教會復興堂。

▲巷子的盡頭是養真宮。

▲拉板車的老人家。

▲養真宮旁就是廈門佛教居士林。

▲佛教居士林的香爐。


▲正值農曆十五,雙蓮池街的廟堂,有許多老人家在燒香拜拜。

從雙蓮池街出來,就是故宮路了。這是一條我非常喜歡的巷子,除了美食,這裡也有一些不錯的老建築。

▲比如故宮路68號的這幢著名的西式洋樓,現在已經改為人民法庭所用了。

▲大家發現了什麼好吃了,都停在店門口?

▲三真丸子小吃店就在故宮路口,建設大廈後面,非常好吃。這裡除了招牌的丸子湯,我最喜歡吃的是他家的炒米粉,可惜每次來都吃不到,因為是現炒的,供不應求啊。對了,還有他們家的冰石花,聽說很不錯,但我卻從沒有吃過。

▲與故宮路口交叉的是幸福路。這是一條「幸福」的路,兩三百長,所處位置應該很不錯才是,可惜沒有像上海的愛情路一樣,發展起來,實在可惜。如果能夠打著」幸福「這個招牌,吸引一些不錯的小店,應該會成為第二條中山路喔。

▲幸福路上一塊特別的門牌號」幸福路110後門「,我們常說的走後門,在這裡得到形象的體現。哈哈。

從幸福路拐進華新路,這裡有幾個非著名的地方,一是」不在書店「,另一個就是婚紗攝影一條街了。

▲緊臨幸福路的廈門市思明區人民體育場,外牆的廈門歷史手繪。你能找到幾個典故來?

▲菜媽街上有什麼?把大家都吸引過去了?

▲從草埔尾路進入,來到華新路,超高人氣的」不再書店「就在這個三叉路口。這是由一幢三層小洋樓改造而成的書店,以前樓上還可以免費進入參觀,現在要想上樓,必須消費滿68元才可以上去。華新路以密集的小洋樓而著稱,因而吸引了許多婚紗影樓來這裡取景拍攝,久而久之,這裡也成了廈門最負盛名的一處婚紗外景地之一。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中山公園西門的那家著名的」天河西門土筍凍「。對於閩南人來說,土筍凍是非常常見,且非常美味的一種特色小吃。土筍是一種長在海邊灘涂中的沙蟲,因外觀看起來像蟲子,許多外地人有點懼怕,但其實沙蟲是一種很有營養價值的海產品,來閩南,不可不嘗土筍凍喔。

▲中山公園西門牌樓。

▲西門天河土筍凍小吃店。請注意左側牆壁上有兩塊不同的路牌。

▲營養美味的土筍凍。這一份10粒,20元一份。價格還算實在。


▲即便如此營養美味,有些人還是不敢吃,跑到對面的一家飲品店喝酸奶去了。加了菠蘿粒,好像口味也不錯喔。這算不算是今天的第11味小吃呢?哈哈。

完成今天十家小吃的小目標後,我們也該結束今天的行程了,但是走到終點後江埭還有兩三公裡的路程,需要穿過中山公園和百家村。

▲中山公園有著近百年的悠久歷史,現在成了廈門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每到周邊,小小的公園內,更是人擠人,因為公園裡以老人居多,中山公園裡經常會舉辦一些豐富老人業餘生活的活動。

▲中山公園內還有不定期的相親角,掛滿了單身的青年男女資料,各位大叔大媽齊上陣,為兒女挑選中意的相親對象。同行的單身隊員,看到相親角,還很興奮地跑去了解,看來是有很迫切的需求啊,哈哈。

▲取名中山公園,怎麼少得了孫中山的題字」天下為公「呢。

▲醒獅球,中山公園標誌性的建築,1931年完工,見證了廈門甚至當時福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是廈門第一城市雕塑,設計醒獅球的是黃燧弼,它曾參加辛亥革命,親身感受過當時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社會現狀,故在設計時將獅子設計為後腳蹲踞,作揚頭怒吼狀,寓意中國如沉睡醒來的雄獅,將屹立於世界之林。

▲出了中山公園,過馬路就是百家村入口。廈門百家村位於廈門市繁華的老市區,毗鄰中山路,是廈門少數保留良好的"老廈門區域"之一。百家村的形成緣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山公園的修建。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居住問題,政府在公園東面規劃修建了百餘間房子,將人們安置於此,從此,百家村便發展興盛起來。房子很古舊,部分房子看起來無人居住。老房子中西合璧,不輸鼓浪嶼。

▲百家村中興路陳宅。

▲百家村轉角。

▲百家村小洋樓。

穿過百家村,沿著將軍祠路,最後來到終點--後江埭的歐米大廈七閩通旅遊公司,此次我們的」尋味古城「第一站走進廈門老城區也暫告一段落了。最近來看看我們這次的行走路線圖和距離。



」志遠天下行「尋味古城第一站,走進廈門老城區,全長14.39公裡,用時7小時22分鐘,這樣的路程和速度,走起來非常舒服,不急不趕。還要感謝好天氣,不曬不熱,微風習習,簡直是完美的一次行程。

到了終點後,我們在歐米大廈七閩通旅遊公司的辦公室,還進行了一場非常有趣的投擲飛鏢比賽,每一個人都上去比試三輪,優勝的隊員,還可獲得一份小禮物。在這裡,要恭喜海棠、大波、雁鴻三人,獲得」志遠天下行「第一屆投擲飛鏢大賽的冠軍,特別是雁鴻,第一輪成績排名才第四名,第三輪居然越投越順利,一躍成為第一名,可喜可賀。遺憾的是,大家玩得太HI了,居然沒有拍到活動花絮。也罷,給大家留點懸念,期待第二屆的比賽喔。到時候我還會準備些禮品的喔。此為後話,暫且不表。

每一次戶外活動結束後,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聚餐了。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在活動後,來一場小聚餐,這樣在活動中認識的朋友,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交流溝通了解。因為在戶外活動中,大家不太可能放開聊天,反而在聚餐活動中,經過一天的接觸,可以更加深入交流,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志遠天下行「倡導的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


▲原以來今天大家吃了十來家小吃,晚上不會吃太多,但我真的小看大家了。滿滿一桌菜,大家還是一掃而光,還喝了二十瓶啤酒。服了大家了!這也說明了,大家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很盡興。

正如可樂姐所說的,這次的活動,圓了她很多未完成的心願,許多地方她很早就聽說過,也很想去的地方,在今天的活動中,得償所願,真得很開心!

其實,所有參加這次」尋味古城「走進廈門老城區的隊員們,又何償不是很滿足啊!

後記

在活動還沒結束時,便有隊員在問,什麼時候會組織第二站的活動。在這裡,先做個小預告,」志遠天下行「尋味古城第二站,我們將走進廈門曾厝垵漁村,具體活動時間還在考慮中,敬請留意」志遠天下行「微博和公眾號的活動帖喔。

以後,「志遠天下行」每個月會不定期組織一到兩場的【尋味古城】活動,每一期所選的地方也都不一樣,如曾厝垵、廈港沙坡尾、集美學村、杏林、灌口、同安、馬巷、大嶝、海滄等。而且還會根據大家的需求,到閩南的其它地區,如泉州和漳州,組織【尋味古城】活動,這些地方同樣有許多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和特色的小吃,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品嘗喔。

跟著」志遠天下行「,帶你」不走尋常路「,記住我們的口號——「走街串巷,耐人尋味」!


相關焦點

  • 【尋味古城】第12期:(2018年1月6日)走進漳州古城
    】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11期活動了,分別為「走進廈門老城區」、「走進曾厝垵漁村」、「走進同安老城區」、「走進杏林老城區」、「走進灌口古鎮」、「走進翔安大嶝島」、「走進漳州海門島」、「走進滄江古鎮」、「走進海滄新城」、「海絲泉州古城集章徒步之旅」和「走進翔安馬巷」,活動得到廣大朋友們的鼎力支持,並取得圓滿完成,引起了廣泛的效應。
  • 尋味古城:閩南四大古鎮之一的馬巷,竟藏著這麼多的地方特色小吃
    轉眼間,「志遠天下行」組織的【尋味古城】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十期活動了,分別為「走進廈門老城區」、「走進曾厝垵漁村」、「走進同安老城區」、「走進杏林老城區」、「走進灌口古鎮」、「走進翔安大嶝島」、「走進漳州海門島」、「走進滄江古鎮」、「走進海滄新城」和「海絲泉州古城集章徒步之旅」,活動得到廣大朋友們的鼎力支持,並取得圓滿完成,引起了廣泛的效應。
  • 「廈門第一面」沙茶麵:走街串巷尋味老城區,海味十足!
    原來大中沙茶麵在幾十年前是開在大中路上,上世紀90年代因老城區規劃建設才搬到了中山路和鳳街,從開業至今,已然走過了近40年的歲月。關於沙茶麵,不少人總會稱它為「廈門第一面」。沒錯,在閩南地區(廈門、漳州、泉州等地)有不少麵條,如滷麵、面線糊……不過一般來說我們會將它們列入閩南美食,或是漳州、泉州風味美食。只有沙茶麵,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它是「廈門美食」!
  • 花樣漳州走進廈門大學~
    「2020『花樣漳州』品牌文旅宣傳推廣活動」走進中國最美大學——廈門大學。漳州和廈門旅遊企業代表、非遺表演互動代表人員、廈門大學師生代表及媒體記者等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和見證了這場年末文旅盛宴。本次「花樣漳州」品牌文旅宣傳推廣活動在暖冬邂逅廈門為廈大師生展現了花樣漳州的無窮魅力與百年廈門大學凝結了更加深厚的地緣
  • 走進中國茶都,品茗特色鐵觀音,走街串巷尋味地方美食,滿載而歸
    走進中國茶都,品茗特色鐵觀音,走街串巷尋味地方美食,滿載而歸在與朋友閒話家常泡功夫茶時,聊及茶葉及各大產地。
  • 尋味麗江,五色繽紛下的商業古城
    本文為飲食文化遊記《尋味中國》第120篇,老街夜市系列的第11篇,您可關注作者或同名微信公共號閱讀相關文章。老城夜市系列已寫了十篇,大多是古都、省會。從上一篇的黃山市開始,本系列進入到古城。古都當然都是古城,若僅僅稱為古城,一般是指城市的級別不高,卻存留了比較濃厚的地方特色,尤其表現在傳統民居建築和城市規劃上。公認的四大古城分別是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和徽州古城。
  • 【遊記】海門之下是廈門:用腳步丈量海門島,不僅僅是為了那些令人...
    提起廈門,幾乎是無人不知吧。但你們知道廈門這個名字從何而來嗎?據載,廈門因位於海門島之下而得其名。可見先有海門島,後有廈門。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海門島,關於海門島的印象,本地及周邊的人,只知道這裡的海鮮很出名,僅此而已。如果要說起海門島還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地方,恐怕多數人會一臉茫然。甚至是本地人,對海門島的了解,也只知一二。
  • 影像裡尋味老城 「古城風韻」今猶在
    徜徉在這裡,仿佛走進了歷史隧道。古老的城門、青石的街衢、深幽的小巷、安靜的城樓、古老的雕梁、巍巍的古樹無一不閃爍著歷史的光輝。循著大通門的石階拾級而上,古樸風韻撲面而來,古城樓在雨中顯得尤為滄桑厚重。大通樓上,一間名為「古城風韻」的展館內燈光明亮,優雅別致,吸引著市民遊客爭相入館參觀,這裡也就成為了古城改造恢復後人氣最旺的景點之一。
  • 影像裡尋味老城「古城風韻」今猶在
    西昌古城,享有「中國十大最美古城」美譽。徜徉在這裡,仿佛走進了歷史隧道。古老的城門、青石的街衢、深幽的小巷、安靜的城樓、古老的雕梁、巍巍的古樹無一不閃爍著歷史的光輝。循著大通門的石階拾級而上,古樸風韻撲面而來,古城樓在雨中顯得尤為滄桑厚重。大通樓上,一間名為「古城風韻」的展館內燈光明亮,優雅別致,吸引著市民遊客爭相入館參觀,這裡也就成為了古城改造恢復後人氣最旺的景點之一。
  • 走進大理祥雲 尋味溫暖時光
    在一個陽光正好的天氣,走進祥雲,在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的彩雲下,尋味溫暖時光。 洱海衛城 歷史永績 「昔日洱海衛,今朝不夜城」,古城、鼓樓、古街依舊,夜的霓虹閃爍著,光與影悠悠訴說繁華歲月,漫步悠然中,觸摸歷史,感受古城的閒適與煙火。
  • 老街夜市之尋味大同,一座撕裂重生的新古城
    本文為飲食文化遊記《尋味中國》第114篇,中國老街夜市系列的第5篇,您可關注作者閱讀相關文章。一直猶豫是否寫山西大同。以筆者寫遊記的風格,對任何城市、景點,都不會做單極化的評價,既要看到它的優勢與特色,也會寫出我所認為的不足或缺憾。畢竟不是寫軟文掙錢的,一味吹噓讚美就是誤導他人。
  • 走進新疆莎車縣老城區
    中國日報9月23日電(記者 王壯飛) 9月22日,記者走進位於新疆喀什莎車縣老城區的喀贊其街。喀贊其街形成於1870年,因歷史上居住製作銷售鐵鍋、銅鍋的匠人較多而得名。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喀贊其街從百姓自發交換商品場所,逐漸發展成以鐵鍋、銅鍋製作為主,民間手工藝、飲食、農產品銷售為輔的商業街。
  • 比廈門更清新,比臺灣更有風情,元旦就出發!
    圖/攜程攻略社區遊記作者 咱厝人-陳陳 無論是想感受千年古城的魅力,還是想品嘗地道的閩南美食,泉州都值得你來一次! 邊逛邊吃遊泉州 逛老城,嘗小吃 泉州的老城區藏著千年的古城精華以及地道的美味小吃,來老城邊逛邊吃吧~ 開元寺
  • 尋味上饒 美食之旅·走進萬年
    上饒廣播電視臺旅遊經濟頻道攝製組全程拍攝,邀您攜手走進萬年。跟隨鏡頭一同開啟尋味之旅第一篇萬年縣神農大酒店走進後廚神農大酒店特色菜鮭魚煮粉肉質滑嫩,營養豐富魚肉質雪白細嫩,富有彈性神農大酒店特色小吃神農大肉包柔軟酥鬆,香而不膩第二篇康樂酒店走進後廚
  • 它是一座「千年古城」,福建的小眾景點,就在廈門的隔壁
    如果有什麼地方被千年古城的帽子冠以的話,一定有很多朋友想去,也許大家都這樣的古城有道理, 可能是我們平時生活中很忙, 也許我們周圍的建築物很像, 也許大家的生活節奏也很相似, 總之,由於各種理由,我們對古城有著不可思議的期待, 其實不僅是這樣的古城,即使是一個城市中的老城區,旅行的時候也絕對值得去
  • 廈門旁邊的城市漳州,古樸的老城區的美味小吃,讓人回味悠長
    以前聽漳州的朋友自己的家鄉,必須要跟一句「廈門旁邊的城市」,別人才會對這個相對比較陌生的名字有了大致的了解。不過,沒有網紅的打卡地,那古樸的老城區依舊能給你那種美好的體驗。慢生活節奏,是漳州城的最大的屬性,它慢到能讓每一個遊客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融入當地的那種慢生活。
  • 2020「尋味鷺島美食節」昨晚舉辦:一站品嘗 尋味廈門老味道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張海軍 通訊員 廈商軒)作為2020年全國消費促進月暨廈門全城歡動消費節活動之一,昨晚,由市商業聯合會主辦,禹洲世貿商城等單位協辦的2020「尋味鷺島美食節」暨「點亮夜生活」啟動儀式在禹洲世貿商城舉辦。由美團點評發起線上美食節,通過發放消費券、專屬團購、外賣套餐、嗨吃霸王餐、美食評選等形式帶動線上美食消費。
  • 雲南遊記之十 環洱海 西湖溼地 德源古城 喜洲古鎮
    雲南遊記之十環洱海遊記(續)西湖德源古城,喜洲古鎮 離開魚鷹之家後,奔洱源而去,想看看洱海源頭。
  • 【遊記】走進玉門
    迎著晨曦,帶著敬畏之心,我們走進了玉門。驅車駛過景觀工程的「玉門」,高大的牌樓、寬闊的街道、嶄新的建築、茂盛的樹木、清澈的河水……第一印象就是感受到了這座大漠深處的現代城市之美。大部分石油人遷往酒泉了,少部分人還留在老城區。可以說,玉門老城區因石油而興起的城市,也是因石油枯竭而衰落的城市。今天的玉門市,經過十幾年的城市建設,眾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城市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年輕的新城日新月異。總得一句話,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一年一個樣!」
  • 新疆僅存的西域古城,城內生活著20多萬人,被稱作「活著」的古城
    新疆境內遺留了很多大古城廢墟,這些廢墟數量之多,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神秘,都讓人難以琢磨。但在新疆喀什,還有一座遺存下來的西域古城,不僅保存完好,還生活著無數居民,這就是噶爾古城。噶爾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期,張騫已有對白塔市的情況記載。相比於其他古城,噶爾古城更像是一座「活著」的古城,因為至今還生活著20多萬居民,他們沒有將這裡看作一個景點,而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