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臺灣被日本佔領,高爾夫休閒生活也被日本人帶到了臺北。臺灣高爾夫運動的從無到有要追溯到臺灣高爾夫球場的始末今生,下面一一道來始創老淡水的寶島高球。
「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啊搖。」寂靜的仲夏夜美妙宜人,高大椰子樹的身影映在臺北燈紅酒綠的街道兩旁。百年前的一個夏天,臺北市清風拂面,氣候涼爽舒適。時任臺灣新聞社社長、綽號為南陽王的松岡富雄在位於臺灣當時最繁華路段的梅屋敷日式餐廳宴請臺灣總督府的明古二郎、下村宏和好友石井光次郎等人吃飯、喝酒,觀看日本歌妓舞蹈。寶島臺灣曾在1895年至1945年被日寇佔據50年之久,日寇共派出19任總督。而當時第七任臺灣總督府總督由日本陸軍大將明古二郎擔任,他的左膀右臂是副總督下村宏。要知道在日據時期,日寇掌握了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軍事權和行政權三項大權。
在最繁華的路段,邀請掌握最高權力的領導,在家鄉菜館把酒話桑麻,松岡富雄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連掌握臺灣金融業命脈的臺銀老總櫻井欽太郎都要給他幾分顏面。說是宴請,不如說是接風洗塵。臺灣新聞社社長松岡富雄因工作性質,經常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公出,這次便是從馬尼拉完成公務後返回臺灣。幾杯日本清酒下肚之後,松岡富雄興致大起,從厚重的背包中拿出高爾夫球桿為賓客表演揮桿動作。誰知酒後的松岡下半身不穩,但駐臺的幾位日本官員從前可沒見過這般架勢。下村宏隨即安撫松岡,請其落座,為日本友人講述剛才耍弄的是何般武藝。平常的松岡富雄不喝正好,一喝就多,不過講起高爾夫來,倒是侃侃而談。松岡說道:「我剛才為大家表演的是高爾夫。我剛從馬尼拉回來,這項運動在那兒的富豪圈中已經非常流行,男女老少皆宜。」松岡富雄見長官們聽得津津有味,借著酒勁,將一套高爾夫球桿送給下村宏,將在馬尼拉做的一雙高爾夫球鞋送給了石井光次郎。
松岡蜻蜓點水般的介紹顯然勾起了眾人的興趣。日餐原班人馬約好十日後球敘。1918年5月18日,春夏交際的臺灣,梅雨交加,晴空萬裡。這一日,松岡富雄因公事外出,本次球敘的牽頭重任落在了副總督下村宏的身上。下村宏在當時兼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官。處理完民情案子之後,下村宏當天上午致電石井光次郎、藤野和櫻井欽太郎來家中做客。日本人待人接物確實值得學習,好酒好菜好招待不說,拿著松岡贈送的高爾夫球桿,下村宏在自己家院子裡也耍起了「大鐵棍」。下村宏身為高官,總督府特意為其準備了一座公館。這座公館後來因二戰被盟軍轟炸夷為平地,現在是停車場了。而現在的臺北司機們殊不知,90多年前,日本人還在停車場的位置揮桿打高球呢。
臺灣當時沒有球場,更別提高爾夫球員了。石井、下村宏、櫻井欽太郎幾人純屬自娛自樂,出了一身臭汗之後,心情舒暢。在臺灣,對高爾夫運動先上癮的是日本人。時隔兩日,顯然未盡興的下村宏、石井、藤野和櫻井再約球局,消磨時光。不過,沒有老師的指點,練習終究是無用功。而恰好這段時間,剛剛在日本贏得首屆日本業餘公開賽的井上信從美國來臺灣考察。井上信雖說在日本不是家喻戶曉,但他絕對是日本駐臺軍官心目中的偶像,因為在當時沒有幾個人會打高爾夫。在當時市場營銷不發達的年代,日本人的行銷慧眼確實獨到。井上信獲得日本業餘公開賽冠軍後,三井物產公司也注意到了井上信的商業價值,與其籤約並贊助井上信,並提供各種比賽費用。下村宏等人得知井上信來臺消息後,主動安排接待,當然,學球的正經事自然不能耽誤。井上信到達臺灣後的第一個周末,下村宏等邀請井上信作高爾夫揮桿表演,地點在臺北陸軍第一聯隊的練兵場。
下村宏安排工人準備幾塊帆布供井上信作為練習打位使用。而早已熟悉18洞球場的井上信見狀不苟言笑,輕聲對下村宏長官說:「請為我安排一百人,給我三個小時,我讓各位感受一下真正的高爾夫運動。」看來幾塊帆布完全滿足不了眾人對高爾夫的渴求,而當下的空場地又勾起了井上信作秀的欲望。
這塊練兵場現在位於臺北市青年公園一帶,整個場地呈正方形。當時練兵場的南邊就是臺灣北部三大淡水直流之一的新店溪,溪水匯流後匯成淡水河。在清朝末期,中國膠東半島被德國劃為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原本劃為德國租界的膠東半島的主權被移交給日本。當時「二十一條」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一時得勢的日本在臺灣並無戰事,所以放縱部分日本軍官享受安逸祥和的休閒生活。沒有戰鬥準備,練兵場自然沒有用武之地,場地內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井上信拿起球桿作指揮棒,在練兵場親自調度100名工人,在長600尺、寬120尺的操場上剎平雜草,這在臺灣已經是非常先進的球道區了。還有果嶺,雖然條件粗陋,無法營造高質量的果嶺,但井上信在一塊假想為果嶺的草坪上畫圈,找來兩個茶杯埋入土中,這就是臺灣高爾夫最早的果嶺和旗杆洞了。工人們用了兩個半小時完成了N字型球道,這在世界高爾夫史上被稱為最快速度建成的球道。後來,這個故事被臺灣的朋友們當作笑話廣為流傳。
井上信帶頭第一個為下村宏等人演示揮桿動作和擊球上果嶺,並表演果嶺推擊入洞。由於場地長寬有限,這樣的範圍內,井上信只能將簡易球道當作三桿洞來為大家講解:上果嶺後,一推入洞,抓鳥。駐臺軍官聽得不亦樂乎,躍躍欲試。下村宏在眾人當中官職最高,當然由他來率先開球。下村宏平常在帆布上練習揮桿,多數擊球屬盲打,小球的飛行線路無法觀測。而這一次他是在真草上揮桿,很少能夠將球打實,即使偶爾命中甜點,聲音鏗鏘有力,但原本可以飛150碼,結果不如預期:小球左右亂飛,鮮有小球上球道。1938年,日本學者記載當時的打球情景:白色的高爾夫球宛如一條白絲帶向天空中飛去。當天觀摩的土木部長角源泉氏、大越技師等人見狀,即騎馬前去長草裡找球。當天的活動最終以喜劇形式結束。
雖說打球之後幾人乘興而歸,但練兵場終究不是練習場。藉此契機,有人提議在臺灣興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爾夫球場,並著手尋找合適的場地。當時,淡水稅關長原鶴次郎推薦,建議使用清朝時期的練兵舊址——滬尾炮臺俗稱淡水舊炮臺。一天,櫻井欽太郎和原鶴次郎乘坐黃包車前往淡水炮臺考察,結果出乎二人意料:淡水地區的景色盡收眼底,海風拂面,能聞到略帶鹹澀的海水味道;夏日的高溫、酷暑盡消。除了舊兵營、彈藥庫和一些海岸掩體外,練兵場一望無際,平地空曠。烏啾、雲雀、紅嘴佳令,鳥鳴聲清脆悅耳。當地的烏啾長得像烏鴉,在農田裡經常驅趕小型禽獸,農民也非常喜愛這些小動物,因為它們間接地保護了農作物。附近的居民把這塊練兵場稱為「烏嗽埔」,滬尾炮臺建成後改稱「炮臺埔」。這一地區作為戰略軍事要地,兵家必爭。
和現在不同,當時臺灣的土地管理部門屬於軍方,所以使用前還是要跟日軍衙門打聲招呼。1918年7月的一天,櫻井欽太郎執筆上書陸軍長官林主計,提出申請把淡水練兵場改造成高球場。後來軍方口頭批准了這一請求。球場籌建工作就此開始,土地手續、場地規劃、方案設計、項目資金等具體工作一一得到落實。當時,由日方的櫻井和藤野提出設計初稿。二人還提出:除了設計球道外,將練兵場背陽區作為練習場,將杉樹皮屋頂的簡易小屋作為會所。櫻井出錢又出力,整個工程費用由櫻井一人擔當。工程監理由臺銀淡水出帳所的姬野安夫和安田義負責。軍方派出數十名人員負責工程施工,歷經10個月,完成6個球道。
1919年6月1日,星期六,臺灣淡水。球場創始人櫻井欽太郎和藤野邀請臺北40餘位商界名流,參加臺灣第一個高爾夫球場的開業儀式。主辦方在淡水車站接待重要來賓,當時日方派出一輛旋轉式皮革沙發的摻望車來迎接下村宏、櫻井、原鶴次郎等時任總督府的高級長官。上午9點,嘉賓到達車站後再換乘海關汽艇「千鳥丸」前往老淡水球場。球場門庭若市,鞭炮齊鳴,各界名流雲集淡水。寒暄過後,下村宏在發球檯開出第一顆球後,臺灣第一個高爾夫球場——老淡水球場正式成立了。
由於老淡水球場剛成立不久,各個機構部門還不健全,所以,球場各部門工作重任還是落在了幾位創始人的肩上。臺銀淡水出帳所所長姬野主動承擔了球場財務和日常管理的工作。正常經營半年後,老淡水球場參考了日本東京高爾夫俱樂部的運作章程,擬定章程六條,正式創立了臺灣高爾夫俱樂部,俗稱老淡水球場。1919年底,老淡水球場開始徵集會員,每人每月會員費三元,並由會員推選會長、委員。這樣,用了不到兩年,臺灣第一個高爾夫球場——老淡水球場正式投入運營。
1919年,日軍在臺灣總督府增添文官總督一職,田健治郎上任新官。同年10月,田健治郎將日軍制定的同化政策向臺灣民眾公開發表。當時日本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同化政策:文化意識形態、語言和日常生活方式,目的在於使臺灣民眾完全服從日本的管理,因為當時臺灣的治理成就被日本當作帝國主義的宣傳品來看待。1922年至1937年,臺灣當地人接受了很多日本奉行的觀念和制度。田健治郎也在文化領域推行這一政策,為了改善駐臺官兵的休閒生活,6個洞已經不能滿足日本軍官的遊玩耍樂,老淡水球場擴建計劃也被提上了日程。
1920年,老淡水球場首次遭遇群龍無首的低潮期。創始人之一櫻井主動辭去臺銀總經理一職,下村宏已到退休年齡,兩人回到日本安度晚年。孰知櫻井剛休息半年又被日本當局調至歐洲供職。一時間,老淡水球場損失了兩元大將,球場的業務也每況愈下。周末的球客少得可憐,要麼沒有人,要麼四五人,區區幾人的消費根本無法維持老淡水日常的開銷。會長和委員的人數超過會員人數,觀眾還沒有臺上人多,俱樂部日常會議都很難進行。幸好,有一批熱心人士不斷關注老淡水球場的運營,擴建工作才得以在艱難中進行。
老淡水球場從僅有的6個洞球道,在15年間經過四次改造和擴建,一座在當時可以達到國際錦標賽級別的高爾夫球場在全島內外名聲大噪。建造工作繁瑣而複雜,臺灣和日本熱心人士的專業意見讓老淡水球場的品質不斷地走向成熟。一座球場的誕生也預示著有更多的球場落戶寶島。20世紀30年代,臺灣的高爾夫球場已經小有規模。1926年至1937年間,臺中大肚山俱樂部、花蓮港、臺南、高雄壽山公園球場、嘉義、新竹和臺北川端等七座球場相繼建成。寶島高爾夫球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第一個春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盡在《高爾夫》雜誌
點擊下方封面圖片在線購買此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