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很多基金都翻倍,似乎應證那句話,「買股不如買基」。
當行情好時,誰都是股神。
所以,那群基金經理,是因為能力好選出好股票,還是因為行情好而取得好成績呢?
01
先簡單介紹基金吧。
市場上的基金很多,可以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
主動型基金,就是基金經理通過自己的調研、分析去找出好的股票買入,幫助客戶賺錢,這種一般叫做股票型基金。
而被動型基金,不需要基金經理分析股票,直接複製指數裡的股票買入就可以了,這就是指數型基金。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這本書裡,彼得林奇舉了一個例子。
如果你買了 IBM 的股票後,它的股價下跌了,你的客戶和老闆會問:該死的 IBM 公司最近是怎麼搞的?
但如果你買的是一家不知名公司的股票,並且你買入後股價下跌了,他們就會這樣問:該死的,你是怎麼搞的?
這個時候,不管IBM值不值得買,你買就對了。
就像現在國內所有的基金都買了茅臺,你的基金不買,都不好意思出來和人家打招呼。
02
還有一個例子,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的覆滅記。
量子基金很有名,操盤手是大名鼎鼎的索羅斯,就是那個戰勝英國央行的男人,又在1997年掀起亞洲經濟危機。
亞洲經濟危機這件事,老虎基金也有參與。
但這兩個基金都死於2000年的美國科技股泡沫中。
兩個基金死法完全不一樣。
老虎基金在1999年時,就認為科技感泡沫太大了,所以把持有的科技股都賣掉。
這個時候,科技股還在漲,客戶看到老虎基金不能給自己賺錢,就紛紛贖回。
在2000年3月的時候,因為投資者贖回太嚴重,老虎基金不得不清算退場。
這些贖回的錢去哪裡了呢?
去了量子基金那裡,因為量子基金不斷地買入科技股,賺了很多錢。
下面這張圖,就是當年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的資金流入和流出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老虎基金流出很多錢,這些錢大部分又流去了量子基金。
但也就在2000年的3月份,美國科技股開始下跌,量子基金虧損不止,當年也被迫清盤了。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什麼呢?
基金經理並不能獨立思考去買什麼股票,他是受到投資者制約的。
並不是他想怎麼樣就怎樣。
03
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會左右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
基金又可以分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是面向大眾募資的基金,誰都能買,錢多錢少無所謂。
私募基金,門檻就是500萬。
大家現在買的都是公募基金,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是屬於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裡的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率比較高,大約是1.5%左右,當然還有申購費贖回費、託管費,如果你買得時間長一點,有些基金公司會免去申購費贖回費。
這裡的管理費,是每年都收的,而且不管基金幫客戶賺不賺錢它都要收。
這個盈利模式就決定了,基金經理的首要目的不是幫你賺錢,而是擴大基金規模,規模越大,他賺錢越多。
私募基金,是按收益分成的,一般是20%分成。幫客戶賺了1個億,它就能分2千萬。
這裡的分成,是按年來結算的,不是最終盈利。
這個盈利模式,就決定了,基金經理會去賭市場,就像2000年的美國科技股泡沫,量子基金應該也是知道泡沫存在的,但基金正在賺大錢啊,客戶的資金也不斷流入,這個時候最理性的選擇,就是繼續買入科技股,泡沫持續得越久,它分成就越多。
反正虧了錢,又不用賠,當然梭哈啦。
如果站在基金經理的利益立場來看,量子基金比老虎基金聰明。
雖然下場都是清盤,但是量子基金賺了不少錢,雖然客戶是虧錢了。
04
我們說說國內的例子吧。
國內的基金行業,曾經爆出這樣的醜聞。
一個基金經理,通常會管理兩個基金以上。
為了方便,我們就取兩個吧,A基金和B基金。
這個基金經理,為了業績好看,他讓A基金先買入一堆股票,拉高后,讓B基金來接盤。
這樣A基金的業績就非常好看,吸引客戶買入A基金。
B基金虧損就虧損咯,反正不用基金經理賠錢。
你看,基金經理還需要搞什麼調研嗎?直接左手騰右手,自己做市就可以了。
當然,現在基金經理不敢那麼明目張胆了。
但如果是一個小圈子基金經理這樣操作呢。
假如現在大家都是管理不同基金的基金經理,今年我幫你做業績,明年你幫他做業績,後年他幫我做業績,輪著來,這樣監管機構根本沒法查。
05
炒股的人,都知道茅臺,知道茅臺的人,應該都知道但斌。
但斌是一家私募基金經理,以鼓吹茅臺出名。
但他管理的基金,卻只買入少量茅臺,行動和嘴巴,並不一致。
為什麼他在微博上使勁吹茅臺,但是就不重倉買入茅臺呢?
但斌這樣的行為,其實非常天才。
他嘴巴上吹茅臺,茅臺漲了,他能出名,微博上幾乎已經把茅臺和但斌兩個關鍵詞綁定在一起,出名了,就能吸引更多投資者買他的基金產品。
但管理的基金卻不能重倉茅臺,因為如果茅臺跌了,那他就身敗名裂了。
所以他的基金只買少量茅臺,哪怕茅臺大跌,他的基金也不會受到損失,這樣一來,他就能博得美名——出色的管理倉位能力。
你看,通過嘴上吹茅臺,行動上不買茅臺,這就讓但斌立於不敗之地,不管茅臺漲還是跌,他都擁有美名。
一個基金經理,能忽悠投資者購買自己的產品是最重要的,至於賺不賺錢,反正你買了,基金經理就已經賺錢了。
網上曾經流出一個錄音,但斌培訓公司內部人員,讓員工和客戶談時,要聊巴菲特,要聊價值投資,要聊茅臺,要聊萬科,把錢一直放在我們這裡就對了,我們會幫你做價值投資,放個二三十年,這些錢就變成我們的了——每年交管理費,不管客戶賺不賺錢,薅你二三十年,什麼毛都能被薅光。
06
從利益相關出發,基金經理並不想幫客戶賺錢,哪怕想賺錢,也受各方麵條件的制約,比如老虎基金,你以為你為投資者好,但投資者讓你清算離場。
其實吧,哪怕給足基金經理髮揮的空間,也不見得他們能幫客戶賺錢。
《漫步華爾街》這本書裡,提到一個例子,在20世紀90年代,《華爾街日報》曾啟動過一個扔飛鏢比賽,讓四位華爾街專家選出的股票,來PK四隻黑猩猩隨意扔飛鏢選出的股票組合,結果黑猩猩勝出。
所以所謂的投資精英的投資業績,其實也就是運氣好。
這些投資精英,確實是高學歷,高智商,個個都常青藤畢業,國內的基金公司也只招清北復交的學生。
但招這些人,不是因為他們投資能力有多強,而是名校畢業的學生,好忽悠客戶買他們的基金。
智商高,不代表投資就好,牛頓智商夠高了吧,他買股票照樣虧得一塌糊塗。
最後留下一句名言: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上面說了那麼多大道理,有沒有數據支撐呢?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說上海一位大媽招女婿。
上海大媽,不要車不要房,條件是理財組合收益年化10%以上。
有媒體就給她算了下,從2259位基金經理裡,以10年周期,年化收益超過10%的公募基金經理僅有33位。
這裡的收益,還沒扣掉每年的管理費、還有其他費用,如果算上成本,這33個人,還得再砍一半。
這上海大媽的女兒,估計得孤獨終老了。
如果你想買對基金長期持有,從數據上看,比買對股票更難。
個別年份的好業績,並不能代表這個基金一路長紅,數據告訴我們,絕大部分基金都是虧錢的。
07
說了一大堆基金的壞話,那大家要不要買基金呢?
可以買,但不要買主動型的基金,道理上面說過了,基金經理沒能力幫你賺錢。
要買就買被動型基金,即指數基金。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這是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裡,選取300個股票,選取標準是根據市值、營收、利潤等指標。
簡單地說,這300隻股票,是A股市場裡最好的上市公司。
你買入指數型基金,就相當於買入了這300家公司的股票。
因為指數基金不需要選股,直接按比例複製就可以了,所以管理費是所有基金裡面最低的,0.5%-1%左右,是上面提到的主動型基金的一半。
《漫步華爾街》這本書也提到了一個數據,在1997年至2012年指數基金投資在82%到90%的情況下,表現好於主動型基金。
所以,指數基金收益比主動型基金好,管理費也低。
其實,國內的情況,也是如此。
那麼,我們是不是把錢投到指數基金裡面就可以了呢?
不可以。
指數的波動也非常大,如果買入時機不對,虧損也很慘。
比如我們在2008年買入滬深300指數基金,現在還是虧損的。
最好的買入指數基金的方法,就是定投,每個月或每周固定投入一筆錢。
如果大家要定投的話,推薦大家一個組合:滬深300、創業板50、科創50。
美國的兩個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這10年來,納斯達克100指數漲幅明顯高於標普500指數。
標普500指數裡股票是比較傳統的公司,而納斯達克,就是網際網路這些高科技公司。
去年受疫情影響,美國股市漲漲跌跌,但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漲得很好。
今年中國的A股也是,創業板和科創板的漲幅明顯高於傳統主板。
所以這個組合,是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追求高收益。
建議大家每個月拿工資的十分之一出來,買入這三個指數。
假如你一個月拿600塊做定投,那每個指數買入200塊。
如果是900塊,那就每個買入300。
既可以強迫自己存錢,又可以賺錢。
至少定個5年或10年的計劃,長期這樣做,100%賺錢。
每個月拿工資的十分之一做定投,工資越高,你投入的就越高。
所以,努力工作漲工資才是根本,大家還是要努力工作,別想著靠投資就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財富自由,這不現實。
很多人很推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以為巴菲特是靠價值投資實現發家致富的。
那什麼才是價值投資呢?
下一篇,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在廣西南寧的辛酸買房經歷
我為什麼一年內在南寧買兩套房
比巴菲特更傳奇的彼得林奇告訴我們:十倍大牛股,就在我們身邊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