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新晉咖啡店、中古店、買手店已成為成都人的日常操作,要想出圈,得著眼於高顏值的城市建築,如超越太古裡,一躍成為成都熱門打卡地榜首的五岔子大橋,如讓居於城北的成都人,甘願花上一小時驅車前往一號線盡頭打卡的友誼之環。
最近,我們發現一處已參與到城市級設計競賽,正處於線上投票階段,還未由平面設計轉變為立體實物的建築。在「出圈前」提早安利給各位,以便「火前打卡」,留個名。
01/
在這裡,打卡最具創意的橋梁
這處「火前」建築,來自專業設計競賽:2020公園城市∙橋築公園設計競賽,最具創意的橋梁都藏在其中。
從城市居住者的視角來談,這是一項鼓勵「創造者」主動出發,改善居民的視覺審美的動作——若目之所及皆為富有美感的建築,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能形成一定的建築審美基準。
城南已建立起一條自身的區域審美基準線,如自天府一街至天府五街的數學美感,如在夜間以橙色作統領色所打造的色彩美感,如恰好的樓間距所營造的距離美感。
城南建築群風光,圖源/東方IC
這也使得城南成為更易吸納現代建築的區域——在長時間的醞釀及改造中,在把握自身的建築主旋律的基礎上,不斷孵化出個性化的細節。由此,諸如五岔子大橋這樣用色「單一」,結構大膽的建築,能自然地融入城南的背景中。
五岔子大橋的爆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都人對於美學建築,尤其對橋梁建築的偏好與追逐。
也是由此,城市級設計競賽應運而生,打開了橋梁設計者們的創新性的窗口,我們也得以觀覽到20件景觀橋設計作品的雛形。
毋庸置疑的是,不少作品未建先火,在線上已引發了建築迷的積極討論。
在城南空間建築所營造的美學氛圍已足夠濃厚時,一處可能落地於錦江公園九裡堤景區的設計作品,將我們的目光轉向錦江綠道之間。
02/
一座新地標將落地錦江公園?
錦江公園跨北三環慢行橋,一座還未被設計者賦予全新名字的景觀橋,試圖在錦江公園九裡堤景區建立暢行慢遊的美學空間。
錦江公園九裡堤景區
與我們常提及的「小而美」的理念不同,從原型概念至實用價值,這處景觀橋皆傳遞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描繪出的生活畫卷,令「像成都人那樣生活」的場景更為細緻飽滿。
一幅平面設計作品,如何做到飽滿豐富?我們追本溯源,自其設計原點講起。
原點,並非來自建築學概論,而是四川文化名片——蜀錦。揚雄在《蜀都賦》中發出「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的讚嘆時,大概未曾想到千百年後的成都人,藉由這般精妙巧思,演化出一座身長數百米但依舊出奇的龐然大物。
蜀錦的材質、織法、器械,在顏斌、李鑫、梁治剛三位設計師的視角切換下,成為獨特的「設計語言」,演化出橋梁的元素、輪廓、結構、燈光等種種。
自一條蜀錦飄帶演化出一座橋梁形態需幾步?三位設計師以五步作答。
首先找到一條飄逸的蜀錦飄帶,而後凝練其形態並去繁就簡成為簡單的曲線線條,將線條旋轉組合併融入橋型結構,便形成開合有致變化豐富的連續複合型橋梁(箱梁橋+下沉式拱橋)。
如何將一條蜀錦飄帶自然地融於錦江綠道的「千年畫卷」之上?設計師們在繁複悠長的蜀繡編織技藝中習得了答案。
綠道接駁,放下延伸
與錦江綠道接駁,並自橋端延伸。自此,飄揚於綠道之上的蜀錦,與土地接壤,貫通了錦江兩側的公園綠道。
商業串聯,反撲交織
以景觀橋串聯華僑城商業體,形成交互引流。讓漫步者順橋而下,邁入休閒娛樂場;購物者踏橋而上,步入城市公園的鬆弛生活中。
三環主景,兩梭挑起
這座擬建於北三環長久橋與錦江交匯處的景觀橋,如細密熨貼的針線一般,串聯起華僑城、攝影公園、臨水雅苑等九大公園,以極富張力的建築形態,成為錦江公園上的又一地標名片。
公園劇場,千絲重聚
景觀橋梁一體化的結構設置,使其自然地成為錦江公園的一部分,容納更多的公園生活場景,市民的休閒生活將於橋上橋下共同展開。
飛廊過江,躍進舒展
跨越錦江,行駛橋梁的基礎通行功能。除行人外,也將對慢跑愛好者及單車騎行者開放。
綠道接駁,相去退散
橋面與綠道路面自然接洽,步道、休憩區與觀賞區的設置,讓人難以區分路與橋的界限,做到場景的悄然貫通。
橋型的拱、廊、臺等空間,如同蜀錦之上的精美紋樣,在設計師的一挑一聚之間,繡織而出,等待使用者湊近了去看,去拍,去走,去打卡,以親身發掘其中的創意巧思。
編織工具也在橋梁設計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在常規的梭與線中,提煉出橋身的拉索、互動裝置等形態,讓蜀錦的美學,粘連起每一寸建築的縫隙。
白日裡,這橋是一條靛藍色的蜀錦飄帶,漂浮於城市公園中,與滿溢眼眶的大片綠意,與不遠處潺潺的江水,與暗紅色的步道,搭配成為城市西北方獨有的風景線。
夜幕沉下,四下燈火點亮,這橋銀白色的燈火也亮起,於是一條藍色的河流開始湧動,與四面高樓的燈光交匯,與錦江溫柔的江水交匯,而後一頭扎進綠色的血液中。
而其所飽含的城市的精神——千年的蜀錦文化與現代設計回歸人這一本體的包容與關懷,都令這座紙面上的橋梁,被賦予了強而有力的脈動。
完成一匹精良的蜀錦,需要由成熟的投梭工和挽花工通力合作而成;完成一條越江的百米橋梁設計,也令設計師們輸送了極盡的靈感與精神:從一條蜀錦飄帶起,在錦江公園舒展出一條縫合城市、貫連日常的活力之橋。
03/
「綠道美學」正在進行中
這座城市從未停止創造。
不斷更新的坐標,以綠道、公園、湖泊和江河為身體,揳入成都平原活潑的綠心,並在成都遞給世界的名片上,拓印出「公園城市」的新姓名。
錦江綠道從未停止更新。
城市綠道
綠道上開闢出各色潮玩空間,悠閒漫步與奔跑洗肺的成都人,在此開啟自己的日常。這還不甚完全,多元化的消費與生活場景藉由綠道串聯起來——一條條綠色「緞帶」貫穿著「成都人那樣的生活」。
由此發展而來的綠道美學,令城市蛻變,完成著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實踐。
城市綠道
錦江公園跨北三環慢行橋設計方案的面世,為得享於這片煙火與人文持續發酵的錦江綠道上的城市居民,打開了一個新鮮的視角。
這座以平面圖樣為形式,穿梭於商業場、步道與公園之上的蜀錦華緞,無疑可為生機盎然的錦江綠道,注入更多的年輕活力與時尚元素。
而更多城市設計競賽作品的線上發布與公開評選,也將令更多城市居民投入這場城市級的建築審美中。觀覽作品的同時,也歡迎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這些持續迸發的創造,在這幅千年畫卷中,在這座城市公園上,不停息地展現天府文化的迭代發展與勃勃生機。
●
這座未命名的橋梁
以平面設計作品的形式
與大家提前會面了
親愛的成都人
你想為它如何命名?
來留言區,留下你的靈感與腦花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