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評劉慈欣:中國的亞瑟·克拉克

2021-01-08 百家號

來源:博鰲亞洲論壇

豬年春節,根據劉慈欣中篇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熱映,不僅成為春節檔期票房黑馬,還被影評人譽為「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本文英文版為2015年3月美國《紐約客》雜誌網絡版刊登的該雜誌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對劉慈欣的推薦文章,文章將劉慈欣喻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並評價「劉慈欣的獨特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文化特色。他的故事是一則則關乎人類進步的神話——想像具體,但構局抽象,近似寓言」。中文翻譯來自中國日報網。

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劉慈欣曾擔任山西省某發電廠的軟體工程師。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和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相媲美。人們常將劉慈欣與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相提並論,而劉慈欣稱自己受到了克拉克的影響。劉慈欣最受歡迎的小說《三體》(The Three-Body Problem)已經被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Ken Liu)譯成了英文。在中國,《三體》三部曲的電影也已在拍攝中。

劉慈欣的作品喚起了人們對探索和宏觀之美的興奮感。在一封經劉宇昆翻譯的電子郵件中,劉慈欣告訴我:「在我的想像中,以光年計量的距離和宇宙直徑這類抽象概念變成了具體的形象,令人心生敬畏。」

毋庸置疑,美國科幻小說很大程度上取材於美國文化,包括獨立戰爭、西部荒野、黑色電影、60年代的迷幻風潮,因此,人文科學所構想的未來世界與美國的過去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對美國讀者來說,閱讀劉慈欣作品的樂趣之一在於他的故事取材完全不同。

小說《三體》的故事背景大抵都是文化大革命(the Cultural Revolution)期間。在《贍養人類》(The Wages of Humanity)這部小說中,太空來客要求重新分配地球財富,並解釋說失控的資本主義幾乎摧毀了他們的文明。我不太確定西方科幻作家會如此全面深入地探討「孝道」這一主題。

劉慈欣作品的特別之處並非在於文化差異。他的故事都是一些有關人類發展的寓言——既是具體的想像,同時又是抽象的概念。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國太陽》(Sun of China)中,主人公是個叫做阿全的年輕小夥子,他來自一個遭受旱災的貧困鄉村。在小說的前三章裡,阿全離開了村子,到礦上找工作;接著他又到了一個地級市,在那裡學會了擦皮鞋,之後輾轉來到北京,當起了一名高樓外牆玻璃清洗工。後來,故事情節出現了一個轉折。

我們發現書中描述的是未來的世界:中國在太空建造了一面巨大的鏡子,它被稱為「中國太陽」,用於調節氣候。阿全的工作是清潔「中國太陽」反光表面。原來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生活在軌道上,因為那裡的重力小,他的生命得以延長;後來霍金和阿全成為了朋友,一起去太空漫步。這位物理學家向這個工人講授了物理學定律和宇宙的浩瀚,阿全的內心開始思考人類命運:我們要去探索其他星球嗎?還是就在地球上度過一生?不久,他就向父母告別,踏上了探索星際的單程之旅。故事結尾,阿全取得的進步代表著全人類的進步,儘管他跨越了巨大的社會和物質距離,但與未知的旅程相比,這顯得微不足道。

劉慈欣的故事不完全是這麼溫和的;在想像人類的未來時,他筆下的浪漫甜蜜與殘酷現實是相輔相成的。在《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中,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將要膨脹為巨大的紅色星體。因此,他們建造了巨大的引擎,這些引擎能夠將整個地球推向另一顆恆星——一場持續上百代的「大遷移」就此展開。在此期間,地球表面的一切都將被摧毀。看著致命的太陽漸漸遠去,變得模糊,最後變得與其他星體無異,主人公哭喊著「地球,我流浪的地球啊!」然而,這個故事向我們暗示了,我們需要種種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來保證人類的長存。

劉慈欣在郵件中寫道:「在遙遠的未來,如果人類文明在宇宙間生存繁衍的話,人類必需創造超乎尋常的科技奇蹟。」

我深信,科學技術能夠給我們帶來光明美好的未來,但是實現的過程會充滿艱難險阻,我們要為此付出代價。其中有些阻礙非常艱難,有些代價非常高昂,但是我們終將抵達陽光明媚的彼岸。請允許我援引上世紀初中國詩人徐志摩在遊歷前蘇聯(Soviet Union)之後寫下的詩句:「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實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隔著一座海,一座血汙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但是,終點在哪裡呢?人類無法保存一切;《三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中,部分情節設定在宇宙熱死亡期間。劉慈欣的故事從兩個不同角度來審視生命:一個是為生存而頑強鬥爭,一個是在界限內受限制的行為。在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山》(The Mountain)——在短篇小說集《流浪地球》中有它的英文譯本——此文以登山作為這個矛盾的隱喻。跨緯度的外星探索者解釋「登山是智慧生命的本質」。但是宇宙神秘而不可知,以至於「我們總是在山腳下,」且永遠也到不了頂峰。在另一個故事《吞食者》中,書中人物問「什麼是文明?文明就是吞食,不停地吃啊吃,不停地擴張和膨脹。」但是你不可能永遠在擴張,另一個人物建議道,也許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內省的文明」會更好,另一個人物這樣建議。簡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劉慈欣的理性內核是對極限問題的哲學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生命固有的局限性?我們應該反抗,還是認命?

劉慈欣在郵件中提到:「沒什麼是永恆的,描述必然性不應當被視為一種悲觀主義。就拿愛情故事來說,『戀人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我們當然認為這是一個樂觀的故事。但如果你在結尾再加一句——『百年過後,他們兩個都去世了』——難道就變成了一個悲觀的故事了嗎?只有科幻小說可以描寫『百年之後』的浩瀚宇宙。」

相關焦點

  • 55歲的劉慈欣又獲國際大獎了,讓中國科幻接軌世界
    而其作者、55歲的劉慈欣於當地時間2018年11月8日在美國華盛頓被授予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成為獲得這一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 《三體》英文譯者劉宇昆:要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這個把劉慈欣的《三體》介紹給西方文學界的人,自己本身也是個科幻作家,此外他還是律師、程式設計師,他喜歡數學公式和波士頓紅襪、也喜歡舊衣服、舊朋友和新思想。不過這一次,先讓我們聽他聊聊《三體》。  談《三體》 要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新京報:《三體》是你第一次翻譯長篇小說的經歷。面對這個任務,你有給自己設定什麼目標嗎?  劉宇昆:當然是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 雨果獎《三體》作者劉慈欣英文簡介(雙語)
    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劉慈欣曾擔任山西省某發電廠的軟體工程師。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和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相媲美。人們常將劉慈欣與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相提並論,而劉慈欣稱自己受到了克拉克的影響。
  • 劉慈欣:作家就是造夢師
    因為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的上映,今年被稱為「中國電影科幻元年」。由於這兩部電影,都是根據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改編的。加上2005年拍攝完成,在後期製作當中的電影《三體》,在文學圈內,也有人把2019年稱作是「劉慈欣年」。小說故事是電影的基礎。如果把電影當做一條河,小說就是電影的源頭,科幻小說作家是造夢師。
  • 只讀過《三體》還不足以談劉慈欣
    巧的是,這兩部作品都聲稱改編自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短篇作品(雖然看過原作的讀者都表示差距非一般大,尤其是《瘋狂的外星人》完全沒有原作《鄉村教師》的影子)。隨著中國科幻電影的啟程,劉慈欣的名字也再次讓人們逸興遄飛。票房成績亦讓他接棒劉震雲、嚴歌苓,成為中國內地最成功的影視作品改編作家。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這是1999年4月的一天,這個接電話者便是如今在中國科幻文學界叱吒風雲的劉慈欣。劉慈欣1963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南信陽。父親劉斌曾是軍人,轉業後分到中國煤炭設計院,後來又調到了山西陽泉煤礦集團。劉慈欣的母親是位小學教師。劉慈欣在陽泉煤礦集團第三礦區長大。
  • 劉慈欣:敬畏頭頂的星空 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體》作為非英語作品第一次獲獎,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裡程碑之作,劉慈欣更是成為人們心中的「中國科幻第一人」。有一種不無誇張的說法,認為「劉慈欣之於中國新科幻的至高位置,已仿若金庸之於武俠」。更有網友戲稱,劉慈欣和《三體》共同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自此以後,世界上的人就分為兩類——看過《三體》和沒看過《三體》的。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新老世代交替和衝突是90年代初的主題,也是當時中國科幻的寫照。長生的老者哀嘆世風日下,迷茫的青年駕駛「鋼鐵飛蝗」橫衝直撞,明星偶像被選來領導社會,往日幽靈在數字網絡裡徘徊(劉慈欣,《中國2185》);「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對於年輕一代,父輩為之奮鬥終生的宏大理想變得永不可解,一如遍布宇宙、堅不可摧的巨大墓碑,也可以一瞬間消失無蹤(韓松,《宇宙墓碑》)。
  • 劉慈欣:除了章魚還要警惕這些生物
    2006年開始連載《三體》的時候,劉慈欣並沒想過,這部作品會在全世界掀起怎樣聲勢浩大的科幻狂潮。更沒有想過,多年以後在大家的口耳相傳中,他會成為那個「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傳奇。劉慈欣憑藉它把雨果、銀河、克拉克諸類大獎悉數收入囊中,吸引了雷軍、扎克伯格等一系列大佬成為忠實粉絲,就連歐巴馬都親自索要《三體》手稿。如今書籍早已不需要通過這些來介紹,乾淨利落的「三體」兩個字,就足夠激起聽者情緒反應的漣漪。
  • 《三體》全球銷量2100萬,劉慈欣用一本書,做出了國際文化的輸出
    《三體》這部科幻類小說,可以說是劉慈欣最輝煌的大作之一。這部小說不僅影響了國內,在國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擁有著無數的粉絲。全球銷量2100萬,日本被賣斷貨,讀者一片好評中國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在日本正式開售了,日文版是第25種語言版本。
  • 劉慈欣個人簡介
    [摘要]《三體》是劉慈欣撰寫的史詩級巨作,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硬科幻作品,也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劉慈欣(圖片源於網絡)個人簡介: 劉慈欣,男,出生於1963年6月,祖籍河南,山西陽泉長大劉慈欣長期關注科幻並嘗試寫作,他的風格多次變換,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漸定型,並開始贏得讀者的喝彩。1999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鯨歌》,同年首次以短篇小說《帶上她的眼睛》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2000年《流浪地球》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 軌道裡的劉慈欣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劉慈欣既不喜歡殉道者,也無意當苦行僧,他不斷嘗試為光環下的「劉慈欣」祛魅。對他來說,唯一值得追求的,是為作品博來更大的市場,更廣的人群。作家還沒到場,摺疊椅也能代理號召力。在劉慈欣的描述裡,姬少亭也從「唯一的一個科幻迷朋友」成為「耀眼的科幻活動家」。姬少亭稱自己創業之初沒有考慮非要和劉慈欣開展商務上的合作,但如今她公司很多業務和劉慈欣深度關聯。「對科幻行業當中的公司來說,擁有劉慈欣的IP,能夠跟他合作,對我們發展非常有幫助,他是最頭部的作者。」
  • 耗資千萬、歷時4年的《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比看電影更過癮
    他被評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獲得世界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的亞洲第一人;曾連續8年蟬聯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拿過3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和霍金一樣獲得「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
  • 菲律賓克拉克發展公司推出全新"克拉克"城市品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30日訊 據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消息,菲律賓《馬尼拉公報》報導,菲律賓基地轉化發展署(BCDA)與克拉克發展公司(CDC)聯合推出了全新的「克拉克」品牌概念,整合了克拉克自由港、克拉克環球城、克拉克國際機場和克拉克新城四個主要區域。
  • 劉慈欣《球狀閃電》英文版出版
    14日,劉慈欣2005年出版的長篇科幻小說 《球狀閃電》英文版正式發行。 「在 《球狀閃電》中,劉慈欣將引人入勝的科學思辨和發人深省的優美文筆結合了起來,無論是對於劉慈欣的忠實讀者還是科幻小說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 劉慈欣談中國科幻小說:能養活自己的作家也就兩三個
    劉慈欣談中國科幻小說:能養活自己的作家也就兩三個 2015-09-16 08:44:35   中新網9月16日電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所作的《三體》,近日獲得了被稱為科幻文學諾貝爾的雨果獎。
  • 劉慈欣:我對人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
    編者按:2018年11月8日,科幻作家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
  • 克拉克經驗
    昨天早上到了克拉克(菲律賓北部城市),在那裡待了一天。囧事很多,值得記述。一、關於搞錢克拉克機場的到達出口有五臺ATM機,其中四臺有銀聯標記。但你要是能搞出一個比索來,那就是神仙!拉總到達時,有一家三口(凡人)正在熱烈地鼓搗,告訴我說:全是壞的!將信將疑,逐一試去,果然紛紛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