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裡的劉慈欣

2020-12-24 金融界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劉慈欣既不喜歡殉道者,也無意當苦行僧,他不斷嘗試為光環下的「劉慈欣」祛魅。對他來說,唯一值得追求的,是為作品博來更大的市場,更廣的人群。

作家還沒到場,摺疊椅也能代理號召力。

採訪間裡架起攝像機,記者們圍攏過來,站成扇形,和這把椅子丈量出恰當的距離;從椅子的方向延伸出去,門外大排長龍,黑衣安保們啞著嗓子,叨叨念念,「別再排了,半小時前就超過300人了」。

場外負責籤售的工作人員更是滿腦門子官司,頭天晚上,他們就被反覆培訓了注意事項,可臨了還是疲於應付。有人記得,去年這位作家的籤售活動上,粉絲提前四個小時就開始排隊,等到主辦方想引導秩序時,場面「已經不好控制了」。

5月26日、27日兩天的「另一顆星球」科幻大會上,來的人多半都是衝著劉慈欣。作家的命運總是這樣,像物理定律:從《三體》到雨果獎,再到《流浪地球》,榮譽大門一旦拉開,人生光環就追著磁石,一片片地拼湊、堆疊起來。可想而知,作家本人也被簇擁、被保護,被多重力量博弈著,推動著,確保他運行在某個既定軌道。

VIP室裡,劉慈欣的群訪從流程到問題都被嚴格過濾,一輪問完,時間未到,有記者想繼續追問,卻被強制切斷了,作家愣住,臉上有短暫的錯愕。

工作人員向前解釋,「劉老師還要準備下午的活動」,他點點頭,沒有情緒,「哎……好,謝謝大家。」

旋即,他起身,接過自己的黑色雙肩包,被護送了出去。

「軌道」

要理解劉慈欣的「軌道」,繞不過去又不為大眾熟知的一個名字,叫姬少亭。

姬少亭收到過一份新年禮物,時間挺特殊,1月1日零點,那是劉慈欣寫給她一個人的童話,她宣稱擁有對這部童話全部的所有權。

在履行了7年禮品的職能後,這篇名為《燒火工》的童話晉級為商品,以繪本的形式出版。在這之前,它已經被錄成有聲書,在喜馬拉雅有1000萬點擊量。

姬少亭認為《燒火工》在商業上極其成立,「因為他是大劉唯一一個獨立的科幻童話」,裡面世界觀完整、情感線明確、畫面唯美,姬少亭稱這令她想到《小王子》,她覺得《燒火工》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長青IP,書籍、動畫、真人電影、衍生品都可以嘗試,「否則我不會去做這樣的商業舉動,我自己喜歡它就好了,對吧?」

姬少亭是資深科幻迷,高中時看到劉慈欣的《地火》,開始奉劉為偶像。2007年她在新華社做記者時採訪過劉慈欣,由此結識。當時姬少亭的上司還是韓松,也是科幻作家,和劉慈欣、王晉康、何夕一起被稱為科幻界的「四大天王」。

姬少亭藉此和科幻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聯繫,她陸續參與創立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直到2016年,創辦了未來事務管理局。在劉慈欣的描述裡,姬少亭也從「唯一的一個科幻迷朋友」成為「耀眼的科幻活動家」。

姬少亭稱自己創業之初沒有考慮非要和劉慈欣開展商務上的合作,但如今她公司很多業務和劉慈欣深度關聯。「對科幻行業當中的公司來說,擁有劉慈欣的IP,能夠跟他合作,對我們發展非常有幫助,他是最頭部的作者。」

如果說此前劉慈欣的星光一直封閉在囊中,那麼現在,已經有人把它拉開了一條隙縫,打造出了一個由商業力量驅動的、發光的場。事實上,劉慈欣的版權代理、個人經紀、商務合作,大部分都是姬少亭在運作打理,包括此前劉慈欣出任IDG資本的「首席暢想官」,也是姬少亭在其中牽線。

未來局主辦的「另一顆星球」科幻大會的開幕論壇上,安排了劉慈欣和IDG資本合伙人過以宏進行對話,雖然已經是名義上的「同事」,但顯然這樣的交流並不多。劉慈欣對投資這件事情「既不太明白,也不太感興趣」。姬少亭曾多次試圖向劉慈欣解釋風險投資,他都表示不想知道,「還是聊科幻電影更有意思」。

「劉慈欣只是認為商業有很強的力量,但不代表說他自己願意去成為一個企業家。」至於如何說服、推動劉慈欣,姬少亭只表示「很難用語言來描述這個過程」。

故事開始得很突兀,由某個時刻開始,《三體》突然成為網際網路產業內的熱門話題,越是在風口上,掌控著網際網路文化話語權的企業家,越喜歡談論這部科幻作品對人性的洞察和對管理的啟示。在IDG向劉慈欣拋出橄欖枝時,合伙人牛奎光參與了整個過程。牛奎光是劉慈欣的重度粉絲,特意登門拜訪未來局,就想見劉慈欣一面。「特別誠懇,各種有誠意,反正努力了很多很多次」,最後劉慈欣決定,這是值得他花時間的合作。

至於「掛職」這種說法,姬少亭予以否認:「它不是一份工作,它就是個身份」。在她看來,對IDG而言,「大劉加入進來,代表他們是非常願意去前瞻未來的,所以是蠻成功的企業形象的一步。」

早在2015年,劉慈欣還出任過騰訊移動遊戲「首席想像力架構師」,負責世界觀的設定。他本人甚至寫過遊戲腳本,只是再無下文。

劉慈欣此前就被媒體問過,是否介意在電影或遊戲中做類似於代言或者站臺的角色?他看得很明白,「掛個名會給你相應的回報,你為什麼要介意?你要生活嘛。」

劉慈欣在這方面倒是顯得不擰巴,成名之前,山西、娘子關總會讓外界關聯上貧瘠、閉塞的印象,連同生活在那裡的作家,也多了幾分灰暗、悲慘的氣味。但2011年劉慈欣接受《城市畫報》採訪時就澄清過:「我在當地肯定算是過得不錯的,說個笑話給你聽,我們不敢穿工作服上街,怕招賊……我在城裡有兩套房,都是大面積的,怎麼會簡陋呢?」

劉慈欣既不喜歡殉道者,也無意當苦行僧,他不斷嘗試為光環下的「劉慈欣」祛魅。對他來說,唯一值得追求的,是為作品博來更大的市場,更廣的人群。

「出圈」

寫《三體Ⅱ》之前,《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姚海軍有一次和劉慈欣在成都開筆會,結束後一起吃飯,期間他特意給《天意》的作者錢莉芳打了一個電話,希望她能和劉慈欣交流一下。

2004年,《天意》這部科幻長篇小說出版後,很暢銷,姚海軍想讓劉慈欣看到寫長篇成功的可能性。從1999年劉慈欣在《科幻世界》雜誌發表文章開始,他就一直在寫短篇小說,也創作了長篇小說,但從市場角度看,劉慈欣對長篇還有所顧慮。

而姚海軍一直想把劉慈欣等人打造成暢銷書作家,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作家們的生存問題,科幻也能從小圈子走向大眾視野。2001年,他開始擔任劉慈欣的責任編輯,第二年就做了作家專輯進行宣傳,劉當時是第一批入選的作家。

那幾年科幻小說單行本的發行量不過六七千冊,為了能讓更多新人的作品被市場接受,《科幻世界》還嘗試了MOOK(雜誌書)的新方式,起名為「星雲」系列,劉慈欣的《球狀閃電》也曾在上面發表。

姚海軍做的劉慈欣的第一本書是《超新星紀元》,他把書稿提交給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阿來看了後,覺得這是國內少有的科幻佳作,不能稀鬆平常地就把它們出版了。

為此,阿來把作家出版社的資源對接給姚海軍,2003年書籍很快印刷出來,《超新星紀元》首印一萬冊,後又加印五千冊。

15000冊是當時很多科幻小說難以企及的數字,但姚海軍並不滿意,大家一度懷疑科幻類型小說的前景。「我們用了最好的出版社資源,推出的又是中國科幻最頂尖作家的最好作品,最後一萬多冊的銷量,這個效果要怎麼去評判它呢?」

劉慈欣對這個數字沒有什麼挫敗感,但也無甚成就感,對於科幻長篇以及未來的市場,他仍然不抱有太多信心。但在姚海軍看來,劉慈欣此前發表了那麼多短篇作品,其實也是在做嘗試。把這些作品投入市場,看讀者會喜歡什麼樣的類型、風格和主題,而這些意見、聲音,也構成了他日後寫長篇贏得市場的因素。

劉慈欣的影響力真正「出圈」,還要等到2010年《三體Ⅲ》的出版。把書稿交給姚海軍時,劉慈欣並不滿意,「小說就寫成那樣了,市場肯定不歡迎」。

姬少亭是第一個收到樣書的讀者,劉慈欣猜測,這部作品會令朋友很失望,但姬少亭回憶說:「看完之後我就覺得,你搞笑啦,這會失望嗎?」

姚海軍的讀後感更為強烈,「讀完之後覺得世界都變得很無聊,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再給你那樣的刺激。」

這和劉慈欣的判斷有偏差,姚海軍理解為是劉慈欣的謙虛,但姬少亭覺得,那是因為劉慈欣當時對自己還沒有清醒的認識。

市場很快給了答案。姚海軍第一次留意到《三體》「出圈」,是因為民謠歌手周雲蓬。那是2011年,周雲蓬髮了一條微博,形容讀完《三體》回到現實總有種時空幽閉感,「感覺現時生活太狹小,憋得慌,那是短暫的心靈幽閉症」。這讓姚海軍意外,「《三體》擴散到了你以前不敢想像的這個人群,而且他們的構成還不是單一的。」

再往後,故事都知曉了,《三體》趕上了微博興起,網際網路的聲音打破邊界,雷軍、馬化騰、李彥宏、周鴻禕,成為更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新一代《三體》「布道者」。

來源:雷軍微博截圖

「順從」

《流浪地球》在今年春節檔狂攬46.55億票房,導演郭帆說,最想感謝的人就是劉慈欣,「沒有20年前的這部小說,也不會有今天的電影。」

但當年,這部小說差點「流產」。寫《流浪地球》之前,劉慈欣第一次可以坐飛機出差,登機後已經是黃昏,他坐在挨窗的位置,從萬米高空看過去,地平線還是沒有一點弧度。

「當時就覺得推動地球的想法十分荒唐,這麼大一個天體,這麼高都看不到一點弧度,它會被推走?」劉慈欣幾乎要放棄了,但落地後又一琢磨,「這想法還挺酷的」,最後還是堅持把《流浪地球》寫完了。

現在再採訪劉慈欣時,《流浪地球》、電影都是繞不開的話題,但劉慈欣覺得,電影火了,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並不大,反倒是前幾年雨果獎多少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015年,《三體》英文版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獎,這一獎項被視作「科幻界的諾貝爾」。

權威意味著話語權,雨果獎無疑替劉慈欣豎起了一個路標,指引著那些熱愛科幻的人,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從眾者。

在這之前,以劉慈欣為精神內核,他的粉絲們構築起了一個「三體世界」,他們把作家喚作「大劉」,把世界分為「看過三體和沒看過三體的人」,偶像在旁邊籤售時,也要問上一句,「大劉,宇宙歸零了嗎?」

雨果獎之後,劉慈欣的聲名流向了更廣闊的區域,從總統政要到外賣小哥,統統在這裡相遇了。

名聲給劉慈欣帶來財富、地位、辨識度,也讓他變得謹慎,不自由。

科幻作家楊平記得,有次在星雲獎現場,活動間隙他和劉慈欣在外面抽菸聊天,旁邊突然冒出一群粉絲想讓大劉籤名。劉慈欣婉拒,「你們讓我先休息一會兒吧。」於是粉絲就站在離他們七八米遠的地方圍觀。

倆人只好壓低嗓門兒說話,沒多久,劉慈欣因為趕一個採訪要走,粉絲呼啦一下衝上去就包圍了他。楊平眼裡,劉慈欣有時候也沒有辦法。「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很成功。但在一些活動上,也只能順從主辦方的安排。」

這一點在未來局主辦的科幻大會上體現得很明顯,但姬少亭還是覺得所有的事情劉慈欣都在拒絕。

當時喜馬拉雅找姬少亭談合作,想邀請劉慈欣做一檔知識付費課程,儘管聲稱「不太會去push大劉」,姬少亭還是和喜馬拉雅研究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之後,說服劉慈欣,上線了一檔定價99元的《劉慈欣的思想實驗室》。

姬少亭表示,劉慈欣的大部分採訪、合作都是通過她,「你也可以直接給他打電話,但他可能還是把事情推給我們。」找劉慈欣的人和事太多,也會讓姬少亭感到困擾,「我們雖然做他的個人經紀,但如果把這些事答應下來,我們都忙不完,就會變成他的個人工作室了。所以如果對他有什麼需求,自己不覺得這個事很重要的話,就不用來找了。」

「孤例」

劉慈欣「出圈」走紅之後,聞訊趕來的還有影視行業。今年春節檔,除了《流浪地球》,劉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說《鄉村教師》被改編為了《瘋狂的外星人》。

據新京報報導,導演寧浩還幫劉慈欣打理過小說的版權事務,「劉老師對版權市場這塊不太懂,就交給我處理了。」早年《鄉村教師》和《流浪地球》的小說版權都在寧浩手中,之後他把後者賣給了中影,中影又找來了郭帆擔任導演。

雖然《瘋狂的外星人》最後是用寧浩的方式在講故事,但劇本改編過程也不容易,編劇孫小杭曾回憶,他從最初寫劇本開始,就陷入了漫長的反覆修改,中間寫到崩潰時,只好先放一放,把《心花路放》的劇本寫完,又接著寫外星人。另一位編劇董潤年也下了很大功夫,光他自己寫過的完整劇本就有三到四個。

2012年,寧浩就開始試圖改編劇本,然而等到小說版權要過期時,劇本還沒完成,他只好又和劉慈欣重新買了一遍版權。

繁瑣的過程,不確定的回報,都沒有嚇退投資人,畢竟《流浪地球》構畫了一個價值46億元的財富故事。事實上,從2015年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影視行業對科幻的關注度就有了明顯提升。

楊平記得,當時有一些公司找過來,希望作家們能原創劇本、參與改編,甚至仿製國外成功的科幻影視作品。

IP火熱時,一部名為《火星孤兒》的科幻小說,只用了48小時就談定了電影版權。

可科幻作家個人IP的成功——儘管是上限頗高的成功——在行業裡仍然是個孤例,在楊平看來,「眼下資本只認劉慈欣」。有個例子是,有人準備了一批很有開發價值的作者的作品,方案都已制定好,和資本方談了一下午,只待拍板的時候,對方來了一句,「你們有沒有劉慈欣的東西,我還是想要他的。」

早些年,劉慈欣面臨的環境可不是這樣,姚海軍記得,那時賣《三體》版權時,「沒有人對中國科幻電影抱有希望,也沒人願意花哪怕1萬塊錢買一部科幻小說,都認為中國拍科幻電影很扯。」

世道果然不同了,「想把錢塞到劉慈欣兜裡的人,真的很多」,姬少亭通常會幫劉慈欣先做一遍篩選,把信息給到他,由其自己再做權衡。

現在劉慈欣會很謹慎選擇製作方,此外,他也更傾向單項合作,比如遊戲公司就做遊戲,電影公司就只做電影。

當初,劉慈欣把《三體》電影和遊戲的版權都賣給了遊族,幾次傳出上映的《三體》電影都沒了下文,《中國企業家》試圖採訪遊族,但對方拒絕回答任何問題。

然而在商業上,他們還保持著持續的關係。姬少亭創辦的上海果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第二大股東是遊族網絡董事長林奇的三體宇宙(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此外,劉慈欣擔任股東的還有北京三體宇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劉慈欣影視文化工作室等。

目前尚不清楚劉慈欣會對自己的IP開發介入多少,但在2017年,未來事務管理局就和劉慈欣、遊族影業一起成立了「三體宇宙」開發計劃,打算深耕三體IP,打一場持久戰役。

「軌跡」

不久前的「貼吧事件」被看作是對劉慈欣的「降維打擊」,儘管成名後,劉慈欣變得越來越謹慎,應對媒體和公眾也力求做到安全和平衡,但由於他目標太大,還是會出現偶爾失控的情況。

再回溯上一次,劉慈欣登上熱搜,是被國資委「點名」,因為偶然透露過自己在電廠上班期間寫作。

很長一段時間裡,劉慈欣都是業餘寫作,不願全職,直到娘子關發電廠關閉,而那段時間的經歷也導致他寫作《三體》時風格變暗,關於生存競爭的問題也浮出水面。

曾準確從劉慈欣的小說中讀到強烈「回鄉情結」的楊平,在劉慈欣的文字中也看到了「生存」問題。「他每一部重要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處於一個壓倒性的生存危機當中。」楊平猜測,可能某種程度上,也和劉慈欣當時所處的現實環境有關係。

2009年,娘子關電廠政策性關停,當時劉慈欣在圈內已經是享有最高聲譽的科幻作家,但面對「失業」的風險,工程師劉慈欣還是會思考「怎麼生活」的問題。

在姚海軍看來,劉慈欣雖然能很好地處理現實和幻想之間的關係,但不意味著他面對現實難題時,就能做出很超然的解決方案。「他是個常人,也會糾結,而且他因為還有理想主義的一面,可能比常人有更多痛苦。」

劉慈欣的理想主義體現在他對世界的理解、所建立的世界模型上,他繼承的是黃金時代的科幻精神,更傾向於科幻應該向外探索外太空和先進技術。而當下新一代科幻作家,則更關注人類社會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這讓劉慈欣感到孤獨、悲觀,他覺得科幻小說這種類型正處在一艘下沉的大船上,他反而更樂於見到自己的文字被搬上大熒幕,這也是擁抱更多人群的有效方式。

距離《三體》發表過去了9年,劉慈欣還能以1800萬版稅收入登上今年「第13屆作家榜」榜首。從當初顧慮生活的角度看,一部《三體》已經夠他「吃」一輩子,但從創作與傳播的層面審視,劉慈欣顯然是不甘心就走到這裡。

劉慈欣塑造了筆下的科幻世界,也被科幻完全從現實層面改變。他一直強調自己就是普通人,和別人都一樣,但有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特別之處在於軌道,或者於個人而言這叫「軌跡」,「我的人生軌跡是嚴格按照我在初中時候規劃的軌跡走的,而且在時間上都沒差。」

找一份穩定的技術工作,有足夠收入就開始寫科幻,能養活自己時就辭職專門去寫,他發現這些年自己就是沿著這個路子在走。

對劉慈欣來說,腦子裡裝滿了各種宏大的奇想可以任由它們冒險,但在現實生活中,他有著更務實的態度,覺得人生保守安穩一點沒什麼不好。「從這點上來說,我認為我還是感謝科幻,它讓我度過了很美妙的一生。」

相關焦點

  • 劉慈欣:建築科幻文學王國
    在這個晉冀交界自古為兵家必爭、更有無數川軍為抗日而捐軀灑血的地方,一座正冒著濃濃黑煙的發電廠的計算機房裡,一個正在埋頭編著程序的大個子,面前桌上電話急促地響了起來:「喂,請問是劉慈欣老師嗎?」「對,我是劉慈欣,你是哪位?」
  • 《紐約客》評劉慈欣:中國的亞瑟·克拉克
    本文英文版為2015年3月美國《紐約客》雜誌網絡版刊登的該雜誌編輯兼撰稿人喬舒亞·羅斯曼對劉慈欣的推薦文章,文章將劉慈欣喻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並評價「劉慈欣的獨特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文化特色。他的故事是一則則關乎人類進步的神話——想像具體,但構局抽象,近似寓言」。中文翻譯來自中國日報網。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
  • 劉慈欣:作家就是造夢師
    劉慈欣說。在陽泉三礦中學讀初中,陽泉市一中讀高中時期的劉慈欣沉默寡言,除了完成學習和作業外,很少參加校園內外的活動,其他時間都用來讀科幻小說。讀的是重點中學,考試成績一直在班級裡屬中上遊。從上初中起,劉慈欣開始了科幻小說的模仿和寫作。父母看他成績好,也不反對他寫小說。
  • 劉慈欣訪談錄(下):也被《科幻世界》退過稿
    劉慈欣:羅山是經濟比較不發達的一個地方。李召:您的小說裡寫到,包括IT巨頭的解讀,從高維到低維,從娘子關電廠就按照工業的發展,到經濟發展,按照這麼劃分應該叫做低維,低維的企業,您在這樣的企業工作了30年,會不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之類的。
  • 劉慈欣個人簡介
    [摘要]《三體》是劉慈欣撰寫的史詩級巨作,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硬科幻作品,也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劉慈欣(圖片源於網絡)個人簡介: 劉慈欣,男,出生於1963年6月,祖籍河南,山西陽泉長大劉慈欣長期關注科幻並嘗試寫作,他的風格多次變換,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漸定型,並開始贏得讀者的喝彩。1999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鯨歌》,同年首次以短篇小說《帶上她的眼睛》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2000年《流浪地球》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
  • 劉慈欣:敬畏頭頂的星空 探索未知的世界
    那些年他當然不是外界傳說中「深山裡一手遮住煤灰、一手絕望寫作的卡夫卡」,但確實是一手柴米油鹽、一手星光燦爛。當時,妻子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工作,每每夜晚來臨,照顧女兒睡覺之後,劉慈欣關上房門開始寫作。窗外,風車劃破空氣,太行山寒風呼嘯,窗內,他以想像為翼,用文學和宇宙對話。
  • 雨果獎《三體》作者劉慈欣英文簡介(雙語)
    劉慈欣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現年52歲的他著有13作品。劉慈欣曾擔任山西省某發電廠的軟體工程師。他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和美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相媲美。人們常將劉慈欣與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相提並論,而劉慈欣稱自己受到了克拉克的影響。
  • 劉慈欣:我對人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
    解放初,由於父親是小學畢業生,在那時的部隊裡就算是個知識分子了,因此被調到北京煤礦設計院工作。父親在那裡認識了也是復員軍人的母親。於是,有了劉慈欣。劉慈欣在北京度過了幼年時期。本來,如無意外,他們一家會生活得不錯,父親也許會升任院長,母親也會很不錯。可是,「文革」發生了,父親受兄弟牽連,舉家到了山西陽泉的一家煤礦。父親當礦工,母親當小學教師。
  • 劉慈欣《球狀閃電》英文版出版
    14日,劉慈欣2005年出版的長篇科幻小說 《球狀閃電》英文版正式發行。 「在 《球狀閃電》中,劉慈欣將引人入勝的科學思辨和發人深省的優美文筆結合了起來,無論是對於劉慈欣的忠實讀者還是科幻小說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 鐵粉歐巴馬,劉慈欣的超級粉絲!為了看《三體》竟多次催更劉慈欣
    劉慈欣曾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進行了首次會晤。在大會事先的交流中,歐巴馬特意提出想見見劉慈欣。」活動現場,歐巴馬自動跟劉慈欣問寒問暖,歐巴馬說《三體》是一本「傳奇般的書,非常棒,很巨大,我為你感到驕傲」,還問大劉,是否在進行創作下一本書,寫好後,能不能寄他一本;劉慈欣表明目前正在寫,寫好了必定會寄。
  • 黑人女作家傑米辛蟬聯雨果獎 劉慈欣《死神永生》惜敗
    現場圖鳳凰文化訊(馮婧報導)當地時間8月11日晚十時許,第75屆雨果獎在赫爾辛基正式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Ⅲ·死神永生》無緣最佳長篇故事獎,未能續寫了2015年《三體》獲雨果獎的傳奇。越發「政治正確」的雨果獎與越發遙遠的硬核科幻今年的入圍名單有些特別,在六位候選人中,只有劉慈欣一位真?直?男。《九狐計》的作者YoonHa Lee則是一位韓裔美國人,他的身體為女性,但心理認同為男性。
  • 劉慈欣、田中芳樹舉行對談
    原標題:劉慈欣、田中芳樹舉行對談 田中芳樹在活動中致辭 日前,中日科幻文學作家劉慈欣和田中芳樹在北京進行了一次有關文學的對談。劉慈欣是中國科幻文學的代表作家,《三體》三部曲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2015年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田中芳樹表示,「綜觀現在的世界文壇,有超過半數的文學作品具有幻想成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板塊。」劉慈欣說:「科幻作家也好,其他類型的作家也好,在這些框架以內,都可以有廣闊的發揮。」
  • 55歲的劉慈欣又獲國際大獎了,讓中國科幻接軌世界
    小猴覺得,劉慈欣是最被中國讀者和國際科幻世界雙重認可的中國科幻小說家。而現在,讀過「大劉」(粉絲給劉慈欣的暱稱)部分著作的小猴,試圖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劉慈欣——一個生活在偏僻地區的工程師如何用業餘時間寫出一片星辰大海的。
  • 只讀過《三體》還不足以談劉慈欣
    巧的是,這兩部作品都聲稱改編自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短篇作品(雖然看過原作的讀者都表示差距非一般大,尤其是《瘋狂的外星人》完全沒有原作《鄉村教師》的影子)。隨著中國科幻電影的啟程,劉慈欣的名字也再次讓人們逸興遄飛。票房成績亦讓他接棒劉震雲、嚴歌苓,成為中國內地最成功的影視作品改編作家。
  • 中國新生代科幻,不只有劉慈欣
    誰也沒想到,僅僅五年後,在「科學的春天」裡,科幻卻遭遇「倒春寒」。此後十年,中國科幻的飛船再也沒有飛越火星軌道。科幻作家只能做科學神殿裡的卑微婢女。她們傳遞(源於蘇聯的)「科學文藝」火把,專職向人們解釋科學「神諭」的含義。此時的科幻還只能是科普,甚至是少兒科普。科學家是這時科幻作品裡絕對的主角。
  • 太陽的後裔劉慈欣:流浪地球最終到達三體人所在星系
    在《流浪地球》裡,太陽被發現會發生災變,讓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展開了帶著地球逃出太陽系的計劃,太陽的變化成為情節的第一推動力。看過原著小說或電影的人,想必也都知道這一點了。 而在很多劉慈欣其他科幻作品裡,太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只不過這些也很精彩的小說並不為眾人所知。
  • 劉慈欣筆下蟲象徵,蝗蟲是欲望,螞蟻是理性,蝴蝶、螢火蟲是情感
    蝗蟲就是四大害蟲之一,蝗災爆發時飛蝗遮天蔽日集結而來,一天半日便可將莊稼毀壞殆盡,人民深受其苦,故此在傳統文學裡蝗蟲就成了胃口大、貪婪的象徵,林黛玉就曾戲稱食量大的劉姥姥為「母蝗蟲」。而在《中國 2185》中劉慈欣也描寫了一批「飛蝗」。
  • 《三體》英文譯者劉宇昆:要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這個把劉慈欣的《三體》介紹給西方文學界的人,自己本身也是個科幻作家,此外他還是律師、程式設計師,他喜歡數學公式和波士頓紅襪、也喜歡舊衣服、舊朋友和新思想。不過這一次,先讓我們聽他聊聊《三體》。  談《三體》 要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新京報:《三體》是你第一次翻譯長篇小說的經歷。面對這個任務,你有給自己設定什麼目標嗎?  劉宇昆:當然是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 外媒看FAST:劉慈欣說的黑暗森林法則成立嗎
    從這點來看,劉慈欣被邀請去參觀這座射電望遠鏡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在中國探索宇宙的事務上有著非常大的號召力,中國國家航天局有時會邀請他去參與各項科學考察。劉慈欣是中國科幻文學領域當之無愧的領頭人。很多中國科幻作家習慣於稱其為「大劉」。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工程師們一直在向劉慈欣通報這座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建造進展情況,同時也表明劉慈欣是如何在激勵著他們的工作。
  • 颱風、地震、火山噴發:宇宙毀滅者劉慈欣登陸日本紀實
    劉慈欣:我少年的時候,中國還沒有科幻小說的概念。但幸運的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有一段文化寬鬆時期,那個時候,中國出現了一些翻譯作品。也是在那時候,我在爸爸的書箱裡找到了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作品《地心遊記》,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十分震撼。最初,我一直以為作品中的內容都是真實的,後來,才通過父親知道,這是想像的、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