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現、培養和獎掖更多的法語翻譯新人,推動和促進中國法語文學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和繁榮,推動和促進中法文化交流,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 南京大學法語系和上海依視路光學有限公司共同舉辦了 「依視路」杯全國法語文學翻譯競賽。
根據此次競賽的要求,南京大學的許鈞教授選定了競賽原文。原文選自法國當代作家、文學批評家、法國費米娜獎評委達妮艾爾• 薩勒娜芙的《逝者的饋贈——論文學》一書。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武漢大學法語系的支持下,翻譯競賽啟事和原文分別刊登在《法國研究》(2007第2期)和《法語學習》(2007年第2期)兩家在全國法語教學與研究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刊物上。翻譯競賽啟事和原文刊登後,得到了全國法語教學研究界的熱烈響應。在規定期限內共收到參賽譯文202篇,其中有效參賽譯文198篇。據統計,參賽者來自國內、法國、加拿大的53所院校,有年輕教師,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還有外語學校的高中生,其中有的已翻譯出版過文學名著並獲得過文學翻譯競賽獎,如由南京譯林出版社主辦的戈寶權文學翻譯獎,有的發表過短篇小說、詩歌、散文譯作或翻譯方面的論文,有的獨立或合作翻譯過一般的文學作品或社科著作,還有的有過口譯的經歷,但大部分參賽者只是翻譯愛好者,沒有從事過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翻譯,所以對這次法語文學翻譯競賽所提供的寶貴的鍛鍊機會,他們格外珍惜。
根據實施方案,此次評獎活動自始至終力求做到公正和客觀。評獎啟事中要求參賽譯文正文內勿書寫姓名等任何與譯者個人身份信息相關的文字,另頁寫明參評譯者的個人信息。翻譯競賽組織方指定法語界之外的專人對參賽譯文的個人信息頁和正文進行編號,分到初評人員手上的只是編過號的參賽譯文正文。參賽譯文統一編號後,南京大學法語系成立了「依視路」杯全國法語文學翻譯競賽初評組,由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理事、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成富任組長。初評組嚴格採取保密措施,仔細閱讀原文,了解翻譯的難點和重點,根據統一標準加以評審。評選過程中,評閱人自始至終兼顧準確理解原文與譯文本身的通順,兼顧原文的主題、語言、風格、難點句、段的翻譯與整篇譯文的總體感覺。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一篇譯文,都頗為慎重。每份參賽譯文由兩名評閱人分別打分,取兩者均分,按照得分順序選出了前40份入圍譯文。
全體初評人員普遍認為,此次評獎原文有特色,且有相當難度,無論從語法角度,還是從文字角度,有一些不易理解之處,要想全面、忠實、準確、貼切地用漢語加以表達,非常不易。從未能入圍的參賽譯文看,大部分問題都出在對原文的理解錯誤過多,因為翻譯由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構成,如果不能準確理解原文,漢語的功力再好,也難以達到翻譯的目標。從參賽的人來看,雖然絕大部分都是學法語專業的,而且也有相當數量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但從參賽譯文中對原文理解的準確性這一點來看,還有待加強。此外,不少參賽譯文,中文表達欠準確,有的顯得生硬、彆扭,帶有濃重的翻譯腔;有的則表現出另一個傾向,對原文不甚理解,大而化之,中文看似流暢,甚至優美,但與原文的意義出入很大,還有的不顧中外兩種語言的本質性差異而機械地生搬硬套一些外文中的語言因素,這些傾向自然都不可取。應該說,廣闊的知識面,紮實的中外文基本功和較好的文學修養,以及認真嚴謹的譯風,是從事文學翻譯的必備條件。
40份入圍譯文經翻譯競賽初評組覆審、選定後,加密呈送給「依視路」杯全國法語文學翻譯競賽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由中國法語教學、研究界的著名學者組成,分別為曹德明(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杜青鋼(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傅 榮(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戶思社(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教授)、李克勇(四川外語學院院長,教授)、劉成富(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海鷹(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 鈞(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徐真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評審委員會主任由許鈞擔任,王理行(譯林出版社編審)和何毅( 上海依視路光學有限公司總經理)出任評審委員會顧問。翻譯競賽評審委員會各位成員收到入圍譯文後,根據原文,按照「準確、達意和優美」的標準,進行評分(百分制)。各位評委教學科研工作繁忙,而且大都擔任重要的領導工作,但為了發現人才和保證評審的公正性,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對譯文逐句逐段進行評審,其態度之認真,評審之細緻,任人敬佩。
評審委員們普遍認為,此次經初評推薦的參賽譯文,其中大部分的文本基本上都能做到通順流暢,有的還頗具文採,對原文的理解也基本準確,總的來說都已達到一定的翻譯水準。其中有的不僅理解比較準確,而且表達流暢、貼切、優美,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更令人可喜的是,入圍的許多參賽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熱愛法語,熱愛法語文學,熱愛文學翻譯。正因為熱愛,他們願意付出心血,有的參賽者在暑假期間反覆多次閱讀原文,逐字逐句細加推敲,一遍又一遍修改譯文;有的把自己的參賽心得和體會記錄下來,寫下了數千字的文字,總結經驗,在參賽中學習,在參賽中提高。不過,從總體而言,每篇譯文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理解錯誤。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如何用準確、貼切的中文把原文忠實地表達出來,實屬不易。全部評委的評審結果按得分匯總,按得分選出前二十篇進入終審的參賽譯文,授予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和優秀獎10名。經「依視路」杯全國法語文學翻譯競賽評審委員會評定,「依視路」杯全國法語文學翻譯競賽的獲獎者分別是:
一等獎:何 一 北京大學
二等獎:孟 婕 華東師範大學,王 加 南京大學,陳 寒 南京大學
三等獎:崔月玲 廈門大學,郭彥娜 中國海洋大學,靳 晗 巴黎第四大學,談 珩 復旦大學,馬佳盈 河北工業大學,沈 珂 南京大學
優秀獎:耿雪陽 四川外語學院,李聲鳳 北京大學,孔 潛 南京大學,翁冰瑩 廈門大學,莊瑞嫻 北京外國語大學,宋 暘 南京大學,王亦男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張 璐 南京大學,何亞婧 上海外國語大學,夏高琴 中南大學
綜上所述,這次競賽活動組織嚴密,評審公正。對本次競賽,競賽者之踴躍,反響之強烈,讓活動組織者深受鼓舞,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國法語文學翻譯後繼有人。有三點特別需要值得關注:一是在中國,法語文學翻譯有著優良的傳統,傅雷是傑出的代表。現當代一批優秀的法語文學翻譯家為中國讀者奉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前輩優良的傳統影響了當今的一代年輕譯者。這次競賽的獲獎譯文,達到了較高的水準,這是與中國法語文學翻譯的傳統影響是分不開的。二是文學翻譯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外語院校的精心培育,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更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文氛圍。沒有對文學的熱愛,對文學翻譯的熱愛,沒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和中外兩種語言的功力,任何人在文學翻譯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遠。從這次競賽的前三名獲獎者看,她們從小就熱愛文學,接受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有的在小學時就發表過文章,大學期間在法語以及法語文學的薰陶下,她們的視野得到了開闊,文學熱情得到了激發,在此次翻譯競賽中獲獎並非偶然。三是文學翻譯是一項艱辛而神聖的工作,要有嚴肅的態度,嚴謹的譯風,和求真求是的探索精神。從這次翻譯競賽看,參賽者大多都投入了巨大的熱情,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翻譯。這次翻譯競賽,不僅鍛鍊了中國法語文學翻譯愛好者的翻譯能力,而且對他們的譯風譯德的一次良好的教育機會。此外,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與上海依視路光學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依視路人」懷著「願人人都能看世界更美好!」的崇高願望,為了中國的法語教學,為了培養翻譯人才,為了文學和文化交流,為了拓展思想的疆界,貢獻了力量,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