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報記者 丁立 實習生 陳晴
隨著《北平無戰事》放映漸入佳境,觀眾稱讚其為「國劇良心」,部分劇情也與當下熱議的反腐問題十分契合;編劇同行則感慨《北平無戰事》的編劇劉和平用七年下了一盤「大棋」,用編劇史航的話來說,是實現了「一次文學跟史學的對接和面對」。
曾想取名「最後的王朝」
東方早報:在本劇定名《北平無戰事》之前,聽說劇名曾改動了好多次。
劉和平:原來想叫《明月照人1948》,後來覺得太文藝了。故事的結尾,1949年1月22日晚,方孟敖(劉燁飾演)和運輸飛行大隊及他的父親央行北平分行行長方步亭(王慶祥飾演),把幣制改革所有的錢運往臺灣。方孟敖其實一直是共產黨安排在關鍵時刻率部起義的關鍵(人物),因為共產黨沒有飛機。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翻來覆去十幾架飛機都是共產黨策反過來的。但方孟敖這個地下黨從開始到最後,共產黨沒有給他派過一次任務,也沒有過過一次組織生活。
故事的最後,國民黨要把錢運走,把北平和民心留下來,這是傅作義最後答應蔣介石的底線。當他們坐飛機一起飛走那天,大圓月,浮雲散,明月照人來,所以對照著這個情景選的「明月照人」,但這個名字沒有涵蓋1949,又太文藝。後來取名《北京不戰》,又太像商業片。我自己最滿意的名字是《最後的王朝》,但是申請立項的時候,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為太敏感,所以最後改成《北平無戰事》。我自己希望叫《最後的王朝》,就是王朝系列,我之前寫過《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北平這地方對蔣介石來說是最後的王朝。《北平無戰事》,文藝有一半,商業有一半,只是不夠響亮。
東方早報:你這次創作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劉和平:我是非常尊重歷史的,一定要說我創作的指導思想就是有一點存在主義,存在就是合理。但是為什麼會發生、會存在,今天我們處於文化轉型期,大家都否定傳統、拒絕現實、沒有未來,當下是這樣一個時期。回頭看歷史特別難說、難寫、難拍,所以我們現在大批的網絡小說家都是寫架空歷史。以前大家可以各人說各話,現在不行,因為電視劇是一門綜合藝術,還得按正史來寫、來拍、來演。所以劇裡說共產黨的時候理直氣壯,說國民黨的時候也相對客觀。這個片子,臺灣那邊看了也會服氣,我就希望能做一部這樣的,兩岸三地包括全球華人都能夠接受的電視劇,以往我們國共題材的東西很多臺灣都不認。
東方早報:聽說《北平無戰事》的小說版會在臺灣出版?
劉和平:臺灣時報出版集團說會出這個小說,而且請了很多名人點評。他們倒是希望名字叫《明月照人1948》,還備用了一個名字叫《大江大海1949》,我說那就別叫後者了,沒有半點關係。我更多是尊重歷史,希望讓今天在北京生活的人再看看,當年解放軍是怎麼進北平的。因為大家確實把歷史都忘記了,而且拒絕現實。
「當下這個時機對這部片子特別寬容」
東方早報:《北平無戰事》完成以後,總局審查給了很多修改意見,有沒有對作品傷筋動骨?
劉和平:沒有。審查的領導也跟我說,沒有誰對誰錯,包括專家的意見也未必對,需要改動並不是因為對錯。畢竟我們是一個大眾平臺的媒體,看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在一起討論,有些東西可能過度渲染,會引起負面效應,我們還有一個引領的責任在身上。所以真沒有任何別的(原因),真的趕對了時機,當下這個時機對這部片子特別寬容。比如說關於貪腐,一條意見都沒有。前幾天看到微信上還有人在說,現在怎麼看不到反貪腐的作品,就一個電影《繡春刀》這也太不像話了,說的還是明朝。
東方早報:一些劇情跟現在的熱門議題是親密對接的。
劉和平:當時,侯總(侯鴻亮)、孔導他們最著急的是,跟電視臺已經定了10月6日開播,但發行許可證還沒拿到。前面提了意見修改回去又覆審,覆審又要很長時間,再拿不到電視臺就沒辦法安排了。這個時候北京廣播電影電視局和總局都跟我們說不要著急,不會耽誤你們的播出,就開了綠色通道,他們也要給一些專家做工作。所以這次我們挺感動的,也很幸運,他們也喜歡這個劇。
東方早報:從你上一部作品到這次的《北平無戰事》經歷了7年,這7年有些什麼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
劉和平:我只能說《北平無戰事》經歷了7家投資、7家撤資的過程,有些是一年遇到一個投資,有些是一年撤幾個,兩年堅持要做劇的也有,但最後都頂不住了,紛紛撤退。許多投資人可能覺得內容有一些比較敏感、有風險,投這麼大的資拍出來最後不許播怎麼辦。都出於這麼一個商業考慮,這完全能理解。那些撤銷投資的朋友,我們至今半點紅臉都沒有,因為我特別理解。所以現在的投資人非常難得,在兩年多以前把它接下來,願意投資1億多元,真的太難拍了。其實我創作時的結構就是亂石鋪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信息量很大,所以拍起來特別難。從這個鏡頭過渡到那個鏡頭,難度之大我都知道,我都替導演班子犯愁。當時在劇組每天看回放,導演問我怎麼樣,我說我特別滿意。他說你安慰我呢?我說不是,看回放就已經很滿意,我就知道這個片子成了,現在這個班子太厲害。
每看一遍都會感受不同
東方早報:劇裡感情戲多嗎,劉燁有感情戲嗎,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劉和平:有,最後兩集感情很動人,包括他大段朗誦《堂吉訶德》的話很震撼人。這幾天馬上要播出的感情戲就是崔中石(祖峰飾演)被殺,劉燁這幾集瘋了一樣,找所有人算帳。首先抓馬漢山(程煜飾演),後來跟徐鐵英(陳寶國飾演)過不去,包括跟共產黨過不去,你們怎麼就把這個人弄沒了。因為他跟共產黨裡面的人感情最深的就是崔中石,崔中石去買通徐鐵英,後來被殺了,感情戲很感人。還有感情戲就是謝木蘭(姜瑞佳飾演)被殺,她又不是共產黨,當時被槍斃了,特別震撼人。導演當時在飛機上看的劇,然後乘務員來問他,問先生你沒事吧,導演就是在飛機上直接痛哭失聲,身邊的乘客都笑了,當時導演看的那場戲就是謝木蘭死。
東方早報:你寫的蔣經國,跟別人寫的蔣經國,有什麼不一樣?
劉和平:因為1948年4月蔣經國在南京成立了一個秘密組織叫鐵血救國會,劇中多次出現的臺詞,「一手堅決反共,一手堅決反腐」,就是在那次成立大會上的宣言。我看了當年蔣經國很多的日記、講話等等,他平時講話沒有這麼高水平。我覺得蔣經國這個人可能也是國民黨裡少有的私德無愧的,包括他最後一個學生馬英九,就算有再多民眾反對他,至少他私德無愧。所以很難得,這裡面的曾可達(董勇飾演)也是這樣的人,可是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曾可達吧。
東方早報:劇中有很多的旁白,是劇情的特殊安排嗎?
劉和平:是。旁白也都是錘鍊過的,而且這麼安排不是為了簡單地向觀眾交代劇情,如果是這樣我就會像《夜幕下的哈爾濱》一樣,專門安排一個人去說。不得不說,因為寫的時候我不太考慮觀眾。我比較考慮拍攝現場,如果這個鏡頭沒有我不會寫,這個機位沒有我不會寫,演員如果表演從這起來到哪坐下我不明白,我不會寫。這個時候還考慮那麼多觀眾怎麼想的話會一個字也寫不下去。
東方早報:你對於演員劉燁或者是祖峰的表現是否滿意?
劉和平:我對每個演員都非常滿意,我從來不說假話,不滿意就是不滿意,但是這部戲裡面每個演員,哪怕「打醬油」的,哪怕有一些特年輕的,都很滿意。我爆一點料,最早我跟導演商量的時候希望都找大牌來演,最後還是起用新人的原因——第一成本太高,第二人情欠不起,第三希望這部戲出一些新人。評價一部戲成功不成功,能不能抬出一些新人也是一個標誌。
東方早報:有人說,「《北平無戰事》用 反市場 方式取得了勝利,證明我們的市場是能容納有追求的嚴肅好劇的」,你自己怎麼看?
劉和平:我這個劇更多的是盯著有大學學歷以上,或者大學學歷以下平時就喜歡歷史的人群。就這一點,這些人都來看的話,收視率也已經很高了。第二點就是我對重播率特別有信心,哪怕你從頭到尾看過第一遍,第二遍感受會不同,第三遍感受也會不同。所以當時跟創作班子說過,希望最後拍出來初讀如重讀、重讀如初讀,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第三點我們這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也不能夠沒有東西跟國外比,人家日本每年一部大和劇,國家出錢,根本就不講收視。美國也好,包括韓國,他們也會搞很多婆媳劇、師奶劇給大家看,但國家行為也還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