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的不期而至,攪亂了各大國際港口的運營。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除了加強對港口往來貨物的檢測,國際港口協會(IAPH)已宣布取消了原定於3月17日至19日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IAPH 2020世界港口大會,是否年內再擇期舉行將另行通知。
德國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同時也是歐洲第二大港的漢堡港也正對新冠疫情嚴陣以待。漢堡港營銷協會董事兼執行長馬特恩(Axel Matter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導致經濟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受到負面影響,2020年漢堡港的吞吐總量可能有所下降,「由於現有的數據還十分有限,所以我們還無法作出具體的預測,可能要到第一季度末才會明朗。」
德國疾病防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當地時間11日,德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加至1567例,累計死亡3例。
德國船東協會(VDR)總裁阿爾弗雷德·哈特曼(Alfred Hartmann)2月底表示:「大多數航運公司至少對未來的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在經歷了危機年代和部分痛苦的應對過程之後,今天許多人有幸關注未來和未來所面臨的挑戰。不幸的是,盈利狀況變化很大,而且頂部波動很大,這取決於行業細分、航運領域,部分甚至還取決於日常活動。」
「海運受影響更顯著」
第一財經記者從漢堡駐中國聯絡處得到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貿易放緩和貿易摩擦的雙重考驗下,漢堡港的運營2019年逆勢增長。其中,海運貨物吞吐量增長1.1%,達1.366億噸;貨櫃吞吐量為93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1%;鐵路貨櫃運輸增長了10.4%,達到創紀錄的270萬標準箱。
馬特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估計,此次新冠疫情將同時影響海運和鐵路貨運。由於漢堡港的海運吞吐量佔總運輸量絕大比重,所以,預計疫情對海運吞吐量的影響將更為顯著。」
去年,在海鐵聯運方面,環保的鐵路貨櫃運輸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2019年,漢堡港在海鐵聯運方面處理了約6.2萬列貨運列車,共計約170萬節貨箱,鐵路貨運總量增長了3%,達到4820萬噸。馬特恩表示,疫情對漢堡港的具體影響要等今年第一季度後才能明朗。
當然,為應對新冠疫情的蔓延,馬特恩表示,漢堡港也採取相應的措施。「漢堡當局在港口進行健康檢查,當船隻駛入漢堡港,船上的負責人員必須填寫入港文件。其中包括『航海健康申報書』——這張表格裡的問題涉及船上是否有人員是傳染病患者或者在航程中有否人員死亡。這屬於常規做法。」
根據美國港口管理局協會(AAPA)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許多港口的貨運量預計將比2019年下降20%或至更多。AAPA總裁兼執行長科納(Chris Connor)表示:「這類危機的整體經濟影響很容易達到數百億美元。」
不過,科納也表示,「事情最終會反彈,我們確實聽到了中國工廠復工的消息,那裡的港口也逐漸開工以運送貨物。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供應鏈管理者正不遺餘力地保持貨物的運輸,以確保我們需要的貨物在我們需要的時間和地點都能得到。」
550家中國企業駐紮漢堡開拓歐洲市場
憑藉其腹地發達的海鐵聯運網絡優勢,漢堡港不僅僅是中國和德國貿易的物流中心,也是通往奧地利、波蘭、捷克、俄羅斯、匈牙利、斯洛伐克和瑞士貨物的中轉站。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漢堡已發展為極具吸引力的歐洲鐵路貨運中心,為時間緊迫而預算有限的貨物輸出開闢了海運和空運外的另一條「捷徑」。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馬特恩表示,海運方面,每年約有260萬標準箱(TEU)貨物經由漢堡港轉運;鐵路運輸方面,漢堡每年有12萬標準箱的貨物來自或發往中國20多個目的地。
2019年的數據顯示,漢堡與中國的海運貨櫃運輸總量達到260萬標準箱,漲幅1.7%。
如今,漢堡港除了每周提供與中國的海上日常服務之外,還提供200多條陸上鐵路周班服務。
陸路運輸方面,中歐班列的到來已使得漢堡本地企業對這條通道以及中國市場的關注度顯著提高,甚至一些當地物流企業過半數業務如今都與中國息息相關。正是由此,漢堡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歐貿易第一大港,也是「一帶一路」上處理貨運服務的中心樞紐。
便捷的海陸、海鐵聯運模式,已使漢堡成為中歐貿易往來中最具吸引力的中轉站。數據顯示,目前,已有約550家中國企業通過駐紮在漢堡,開拓其德國甚至歐洲市場,其中,包括中遠集團、振華重工、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企業。
此前,漢堡市長彼得·琛徹爾也心繫中國的新冠疫情。他在錄製的視頻中祝願所有的患者都能早日康復,並為所有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加油。
據悉,今年11月,第九屆中歐論壇漢堡峰會將在德國漢堡舉辦。該論壇每2年分別在中國北京與德國漢堡輪流舉辦。